- 中国陆地边境县(市)旅游竞争力研究
- 时雨晴
- 5字
- 2020-08-29 06:24:41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从国际环境看,在亚太地区国际旅游市场板块中,中国与朝鲜、俄罗斯交界的图们江地区,中国与老挝、缅甸、越南交界的湄公河地区及以丝绸之路为纽带的中国新疆和周边国家接壤地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从国内环境看,中国边境地区因受自然、地理、历史及国际政治、军事等因素的影响,其社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因此,关心并支持边境地区的发展,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2011年6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在印发的《兴边富民行动规划(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大力培育开发具有边境特色的重点旅游景区和线路,鼓励发展边境旅游、民族特色村寨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生态旅游、探险旅游、农业旅游等特色旅游。”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加快沿边开放步伐,允许沿边重点口岸、边境城市、经济合作区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实行特殊方式和政策。”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大力度支持边疆地区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近年来,中国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日益表明,旅游业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增加县域居民收入、优化县域产业结构、改善县域人居环境和促进县域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突出作用[2],已逐渐成为中国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3]。边境县(市)作为中国边境地区的基层单元行政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是边境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构成了边境旅游业有力的支撑体系。
中国陆地边境东起辽宁省丹东市鸭绿江口,西至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的北部湾畔,总长度约2.2万千米,有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广西9个省(自治区)的134个边境县(市)与朝鲜、俄罗斯、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14个国家接壤,其中拥有口岸的边境县(市)有72个。边境县(市)总面积约为195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0%,总人口约为220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将近一半,有30多个民族与邻国同一民族相邻而居。中国陆地边境县(市)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如下。
一 边境旅游在边境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首先,边境旅游可以在传统产业条件很差的边境地区建立一种以旅游业为龙头和核心的相关行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产业群体,并成为联结国内旅游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纽带和桥梁,是21世纪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4]中国边境旅游以1985年辽宁丹东开展中朝边境旅游为肇始,目前已取得长足发展,初步确定了其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根据各边境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公报及相关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得出,边境地区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9.24%上升至2011年的10.52%。其中,旅游收入占GDP 30%以上的边境县(市)由2006年的9个上升至2011年的14个;旅游收入占GDP 15%~30%的边境县(市)由2006年的6个上升至2011年的13个。总体上,边境旅游在边境发展中的地位日益上升。
其次,边境地区旅游市场占全国旅游市场份额较小,未来边境旅游业发展潜力较大。据统计,2006年中国边境县(市)旅游总人数为4622.58万人,占全国旅游总人数的3.33%,旅游总收入为237.13亿元,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3.81%;2011年中国边境县(市)旅游总人数为10494.31万人,占全国旅游总人数的3.98%,旅游总收入为719.24亿元,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3.73%;旅游人数年均增长率略高于全国水平,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略低于全国水平。边境旅游可以有效拓展旅游业的发展空间。
二 中国陆地边境地区旅游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中国陆地边境县(市)旅游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其中,东北和西南边境县(市)旅游发展水平远高于西部边境。从不同边境段落看,中朝、中缅、中老、中越、中俄边境县(市)旅游发展水平相对较高,2006~2011年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增长幅度较大;中蒙、中哈、中阿、中塔、中巴、中吉边境旅游发展水平相对一般,2006~2011年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增长幅度较小;中不、中尼、中印边境旅游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见图1-1)。
图1-1 2006年、2011年不同边境段落旅游发展水平
三 各边境地区旅游业竞争态势日益明显
随着沿边开放城市和边境经济合作区的设立、边境口岸的相继开放,边境贸易逐渐兴旺,与此同时,边境旅游也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已初步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边境旅游产业竞争逐渐由景点竞争、线路竞争、边境城市竞争进入边境区域竞争的阶段,逐渐形成五大边境旅游合作圈:以满洲里为核心的中俄旅游合作圈、以丹东为核心的中朝旅游合作圈、以新疆为核心的中亚旅游合作圈、以崇左为核心的中越旅游合作圈及以西双版纳为核心的中缅旅游合作圈。边境地区旅游竞争格局的重塑促进了边境地区内旅游产业要素的重组和结构变化,同时也使部分地区内旅游产业的优势被削弱、竞争力丧失,各边境地区旅游发展的差距逐渐拉大。另外,市场同质化、产品雷同、旅游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薄弱、区域竞争主体间良性秩序及国家层次的跨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缺乏,进一步导致各边境地区间旅游产业竞争加剧。
由此可见,边境地区旅游竞争环境复杂多变,不同边境地区旅游竞争水平差异较大,使边境地区旅游竞争力亟待研究的问题增多。为保证各边境地区在竞争中有效地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实现边境旅游的持续发展,须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边境地区旅游竞争力的相关问题,主要包括:
(1)哪些竞争力要素导致了边境地区旅游发展水平的差异?这些竞争力要素的时空分布有何特点?
(2)边境旅游竞争力要素之间有没有相互关系?如果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3)不同旅游发展阶段,不同边境地区的旅游竞争力主导因素有没有差异?又有何不同?
(4)边境入境旅游竞争力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边境入境旅游竞争力?
(5)如何有效提升边境县(市)旅游竞争力?
中国边境地区远离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主要旅游市场,旅游特征不同于内陆腹地和沿海地区,在理论和实践上均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和典型性。因此,深入开展本项研究具有显著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本项研究,科学、准确地对边境旅游竞争力进行分析,以期为政府主管部门、旅游企业、旅游研究机构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为促进边境旅游有序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