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东北游牧文化的形成与演进

游牧文化的产生是以游牧经济为物质基础的,游牧经济起源于狩猎或早期畜牧阶段,形成于青铜器时代中晚期。一些以狩猎经济来维持生存的民族在新石器时代大多都沿着水源或者草地生活,并在草原地带开启了他们的游牧生活。游牧民族以及文化便从此逐步产生和发展。

与农耕文化明显不同的是,游牧文化所赖以生存的经济方式是游牧经济,即通过对一些有蹄类牲畜的牧养和生产,来将这些牲畜养殖变成专业化的一种生产方式,由此产生一种独特的经济活动。游牧经济所处的自然环境的特点决定了游牧经济的最大特征在于其游动性。

恩格斯指出:“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生产的生活资料,不仅比其余的野蛮人多,而且不相同。同其余的野蛮人比较,他们不仅有数量多得多的牛乳、乳制品和肉类,而且有畜皮、绵羊毛、山羊毛和随着原料增多而日益增加的纺织品。这就第一次使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1]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的生成最终决定于该民族拥有的生业方式,所以在探究文化的特征时,这个文化群体所持有的生业方式、所依赖的物质能量的基础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2]

东北地区的游牧文化形成较晚,春秋战国时期,东北地区的游牧文化初步形成。西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契丹等民族相继兴起,促进了游牧文化的不断发展。此后,游牧文化的集大成者——蒙古族逐步强大,以建立起统一国家的形式来进一步将游牧文化发展和推广到更为广阔的范围内,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