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时期滇池流域人地关系及生态环境演变研究
- 唐国莉 马琦 陆韧
- 2526字
- 2024-11-01 02:29:45
第一节 滇池附近的早期人类活动
在历史地理学的视角下,历史时期指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5000年历史,但是人类的产生和利用自然的历史远远早于5000多年,历史时期的人类是此前人类发展壮大而来的。有了人类活动,自然地理环境必定打上人类活动的烙印,生态环境会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展变化。“在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的强度和范围愈来愈大、因而愈来愈强烈地改变着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时候,地球表层系统中两大类(组)要素相互作用——‘人’和‘地’的关系,成了地球表层系统中最值得重视的主要关系。”[1]人对自然环境的作用是由于人类的进步、生产方式的发展从而逐渐加大了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历史对于自然界来说,如同白驹过隙,相当短暂。在自然环境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人能够改变环境的时间更加短促,因为,人类最初仅仅在做适应环境的生存努力,其后才有可能利用环境来发展自身,再后来才是改造环境,甚至过度地改造环境形成破坏性的开发使用环境。
滇池流域是滇东高原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一级地貌区——滇中湖盆高原的北部。由于构造作用的不均匀,高原面上有相对隆起的山丘,有海拔较低的湖积平原及湖泊,又受到河流切割及地下水的溶蚀,形成了多种小地貌类型。而且滇池湖面以外是呈弧状分布的冲积湖积平原,平原面积北部、南部较大,东部呈狭长形,有低丘散布其间。西部湖岸靠近山地,无成片的平原,仅有局部小型的冲积扇或沙堤伸入湖中,平原海拔1900米左右。再向外围是高低不等的两层丘陵、台地,一层是原来的湖成阶地被河流切割而呈条带状或块状的丘陵,顶部较平坦,相对高度100~200米;另一层是散布在湖积平原上的孤立残丘,相对高度100米左右。[2]滇池流域地貌类型统计见表2-1。[3]
表2-1 滇池流域地貌类型统计
滇池东部这种既近水又有冲积平原以及可以躲避洪水的山丘复合地貌,为早期人类生存提供可利用的优越条件。在滇池地区,最早的人类可能是龙潭山“昆明人”。在今呈贡区大渔乡邓家庄有一处叫作三悬水的地方,这里有一座山叫龙潭山,龙潭山位于呈贡城以北11公里,西南距今滇池水域湖岸4公里,距昆明主城区20多公里,是一座状若馒头、山顶高于滇池水面约47米的山地。在龙潭山发现了滇池流域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察和发掘,1975年出土一批旧石器、烧骨等文化遗物,1976年出土一个完整的人颅骨化石。1977年在第一号洞出土晚期智人的两颗牙齿化石,1978年上述发现被命名为“昆明人”。后又从第二、第三号洞发掘出丰富的古人类化石、旧石器,为滇池地区重要的原始社会遗址,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昆明人”遗迹遗物经碳14测定为生活在3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也是云南昆明滇池区域最早的穴居原始先民,这说明滇池流域在3万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距今3万年前的滇池面貌我们不是很清楚,但早期人类会寻找最有利生存的环境繁衍生息。以下为20世纪40年代西南联大学者考察的结果:
滇池范围之今昔——滇池之范围,就沿湖露出之昔日湖相沉积,可知昔大于今,无可讳言。沿岸之湖相沉积,为灰色黏土,高于今之湖面约廿公尺,如西山一带高在廿公尺以上之山洞,前已发现大量湖生动物之遗壳,且分布甚广,若西北郊之大普吉,近尚有人发见湖积层及螺壳,其高约在卅公尺,而市内之螺峰山,自昔即以多螺蛳得名,此外如沿东北河谷经金殿上行数里,(拔湖约五十公尺处)又能隐约见有贝壳遗骸及树叶化石,夹杂于褐灰碳层之下,凡此在在皆可证明远昔湖面之大于今日[5]。
因此,根据40年代西南联大的学者研究,远古时代滇池的湖岸线普遍在高于今天滇池水面30米的地方,而且3万年前的滇池水域面积几乎是现代滇池的3倍。[6]人类的活动和定居必定在湖岸线以上,所以,龙潭山高出今滇池47米,龙潭山也仍然高出当时滇池水面,但比今天更靠近滇池,非常有利于仍处于粗放渔猎生活状态旧石器时代的“昆明人”进行渔猎活动和生存;龙潭山属于岩溶地貌,不仅山顶高出滇池水面,而且山上溶岩发育,有很多岩溶洞穴可供尚处于穴居状态的“昆明人”居住;再者,龙潭山既近水,又靠山,“昆明人”除了可以捕食滇池丰富的鱼类、螺蛳外,还能进行狩猎活动,这使“昆明人”的食物供给多样化,并能够相对稳定,所以今天考古发现“昆明人”遗址中富含古人类、旧石器及哺乳动物化石。
龙潭山“昆明人”考古遗址的发现表明,最早的滇池流域人类活动于今滇池的东部近山地带,主要在高出今滇池水面47米的龙潭山顶活动。滇池流域最早的人类活动是在高于今滇池水面和滇池坝子很多的山地,并不在今天滇池最宽阔的北部坝区,这表明3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滇池水域比今天广阔得多,今天的滇池湖盆平原几乎淹没在滇池水域之下。滇池水域因季风气候的影响,又有雨季与旱季水域面积变化较大的特点,只有常年能够高出水面的山地才是早期滇池流域人类安全的生活区域。因此只有通过古地质学和湖泊学解析地质时代滇池水域基本面貌,才能理解旧石器时代滇池最早的人类为什么选择在山地活动,而不是在今平坝活动。因为那个时代,滇池水位比较高,滇池尚处于云贵高原的“大湖阶段,滇池水面至少是现在的3倍”[7],滇池水位较今天高出许多,因此,滇池地区旧石器时代的“昆明人”只能在龙潭山这样的高地和山地活动。
龙潭山“昆明人”的后裔如何在滇池区域发展,尚无准确的考古资料可说明。但是到新石器时代,滇池原始人群大为增加,今天所知的滇池附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50余处,出土了大量石器,如石斧、石锛、石锥、石刀和带孔蚌刀等,种类繁多,说明当时生产范围扩大,生活内容丰富。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破碎陶片,复原的陶器主要为生活用具,如碗、盘、盆、罐、钵等,陶器内壁还发现夹杂着谷壳,说明其时活动于滇池区域的人类已开始驯化和种植水稻。而遗址中出土之网坠、石镞[8],又说明滇池流域新石器时代的人类也进行捕鱼和狩猎活动。捕鱼、狩猎与开始稻作农业的新石器时代人类,表明滇池流域人类的近水活动与高地活动并行,滇池开始有了人类活动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仅仅局限于粗放地适应和被动地利用,仍不足以干预滇池的自然变迁历程。
也就是说,滇池流域在人类活动兴起的很长时间内,滇池水域的自然变迁历程仍然进行着,影响滇池水位变化的主要是气候因素导致的降水变化,人类仅进行着选择较好的地理环境,进行适应环境的生存、生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