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绪论

第1章 必要性及其背景

1.1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规划

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

(1)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概念是我国于2009年首先提出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是未来的战略产业,实质是全球范围内因突破性技术创新催生的能够形成多家产业竞争优势的战略产业[1]

1)英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问题是动力问题,而瓦特蒸汽机的出现从根本上解放了英国的生产力。因此面积仅24万km2的英国在18、19世纪成为世界发展的领头羊。19世纪末,英国殖民地遍及各个大陆板块,总面积达930万km2,统治着当时世界上3亿多的人口,成为真正的“日不落帝国”[2]。动力问题的解决使人类不再受制于大自然,也是英国工业腾飞的最大动力。

2)德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直到19世纪中叶,德国还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工业化进程远远落后于英国,更谈不上成为世界强国。1809年德国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柏林洪堡大学,第一次强调大学要教学和科研并重,并且提倡学术自由。在柏林洪堡大学的影响下,德国建立了一大批现代大学。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结束于20世纪初,最重要的标志是电力的广泛使用和内燃机的发明。而在这次工业革命中,借助于科技创新优势,德国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取得200多项成果,超过英法两国的总和。德国的经济和综合国力因此出现跨越式发展,煤炭和钢铁产量跃居欧洲第一,化工产品总产量跃居世界首位,超过了称霸欧洲一个多世纪的英国,一跃成为令人瞩目的世界强国[2]

3)美国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美国原属英国殖民地,1776年才独立,在19世纪的世界舞台上,还很少看到美国人的身影。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层出不穷,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效益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美国人牢牢掌控了20世纪科技发展的主线,一跃成为头号世界强国[2]

4)大国崛起的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全球大国崛起之间存在着耦合性,通常的规律是,一个国家首先通过制度创新激发了创新活力,促进了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成果的规模性应用带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成长则有效提升了该国的国际竞争力,奠定了大国崛起的基础。

(2)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 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微笑曲线”理论,如图1-1所示。“微笑曲线”理论认为:在产业链中,研发(包括技术、专利和标准等)、制造(包括组装与加工)及营销(包括品牌、服务等)诸环节的附加值曲线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形态,即研发和营销环节附加值高,生产加工环节附加值低,大体呈“U”形的弧线,如同一个人微笑时上翘的嘴唇形状。因此,产业链诸环节的附加值曲线被称为产业“微笑曲线”。

图1-1 微笑曲线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出现了一大批“技术在外”“营销在外”的加工型企业。这些企业的出现,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赢得了必要的外汇资源。这些“两头在外”的企业,在经济学上称之为“打工企业”,仅能获得微薄的利润。这样的企业没有技术支撑,没有经营品牌,难于抵御市场风险。另外,为了获得微薄的利润,也牺牲了我国的资源、环境等。

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每销售1部售价600美元的iPhone4,苹果公司可以从中获得360美元的利润,其利润占整个产品利润的90%,而富士康等中国组装企业所获利润则仅占整个产品利润的2%左右。比较苹果公司和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集团最近几年的财务报表可以发现,由于所处产业链位置不同,两者在2010—2012年期间的年均毛利率相差甚远:前者高达41.9%,而后者仅为3.1%。

“微笑曲线”理论表明,要想提高产业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不能囿于制造加工环节,必须向研发与营销环节延伸,必须发展自主品牌、自有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因此企业要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拥有更多的自有知识产权产品。与此同时,企业还要通过建立自主营销网络等方法,将贸易链延伸到境外,实现能“引进来”,也能“走出去”。

工业是经济的根基,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源泉,工业的发展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从产出总量上看,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13亿多人口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至7800美元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跃升,农业连续增产,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大而不强仍然是中国制造业急需突破的瓶颈。从质量和结构等方面看,中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从国际竞争力角度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不平衡,整体竞争力有待提升。

二是中国制造业具有庞大的规模优势,但这种优势伴随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中国工业整体呈现的状态是既“大”且“胖”,如何“瘦身”,化解产能过剩,是中国工业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另一方面,中国工业总体上具有能耗较高、污染较重的特点,从产品结构和生产过程看都是如此。如何清洁化、绿色化,是中国工业转型和升级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是在一些行业的国际分工格局中,中国处在价值链的相对低端,如组装环节。由于品牌、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生产掌握在发达国家企业手中,同生产活动相关的本土价值创造非常有限,传统的加工贸易模式尤其如此。另外,在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低端的生产组装面临来自低收入国家的严峻挑战。

四是在很多行业中,中国企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相应的研发能力。

2.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

(1)《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规模跻身世界前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同时,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面临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少,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支持创新创业的投融资和财税政策、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

2010年10月10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强调“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抓紧研究提出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决定》根据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阶段与特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从四个方面七个产业领域中选择了若干重点方向作为现阶段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是以有效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为目标,着力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二是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目标,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三是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着力发展生物产业;四是以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着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

1)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带动能效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示范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提升污染防治水平。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积极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海水综合利用。

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及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和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3)生物产业。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及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着力培育生物育种产业,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生物农业加快发展。推进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示范与应用。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4)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做大做强航空产业。积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依托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

5)新能源产业。积极研发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发展核能产业。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

6)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和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和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碳纤维、芳纶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开展纳米、超导和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

7)新能源汽车产业。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动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同时,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大力推进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发展。

《决定》指出,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得少,产品进入市场面临诸多障碍。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中心环节,把市场需求作为重要拉动力量,把国际化发展作为必要的条件,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

《决定》突出财税金融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作用。主要包括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税收激励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进一步完善创业板市场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等。

(2)“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2016年11月29日,国务院颁发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本小节简称《规划》),提出到2020年,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和数字创意等5个产值规模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产业,并在更广领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平均每年带动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

1)打造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引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重大科技突破和新兴社会需求两者的有机结合。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将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瓶颈,为中国提供弯道超车,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宝贵机遇。

《规划》提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8%左右;未来5~10年,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其发展事关全局和长远,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谋篇布局,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支撑新旧增长动能转换的新动力,引领产业迈向中高端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数字创意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领域。在《“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要进一步发展壮大数字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和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选择与“十二五”一脉相承,在前期发展基础上根据科技创新前沿发展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整合创新为五大领域。其中,数字创意近年来有突破性发展,被纳入“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

《规划》结合大量产业新增长点更迭涌现、产业融合态势明显等趋势,将“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涵盖的“7大领域24个重点方向”合并增补为5大领域8大产业,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5个产值规模在10万亿元级别的新的支柱产业,将“壮大”作为未来五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的核心要务。

3)以创新、包容、开放推动发展。规划提出了完善管理方式、构建产业创新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加大金融财税支持、加强人才培养与激励6方面的政策保障支持措施,并部署了21项重大工程。

创新、包容和开放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既定目标的关键因素。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灵魂;建立更加包容性的政府监管规范模式,为新产业新技术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坚持开放理念,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技术资源推进发展。21个重点工程作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抓手,通过政策落实和试点等带动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发展,推动我国形成全球产业发展新高地。

3.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

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央作出了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战略部署,各级地方政府紧紧围绕这一大局,在其“十三五”规划中制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及定位,并制定了各种政策意见和规划方案,有的地方政府甚至出台了各具特色的“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1)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及相关政策 北京市积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通过加强自主创新与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重点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对首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市管理和民生服务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内外部环境深刻变化、调整转型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带动作用日益突出,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中取得新进展;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较快发展促使北京市产业结构优化的重点从三次产业间的调整向产业内部结构升级转变,产业链条不断向高端环节聚集,产业布局加快向高端产业功能区集聚。

2)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发展形势良好的背景下,重点领域发展迅速,优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培育了联想集团等千亿元级集团,中国普天、北大方正和同方股份等若干百亿元级骨干企业,以及大唐电信、航天信息、百度、搜狐和新浪等一大批十亿元级创新型企业。

3)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格局初步形成,示范区发挥了良好的经济带动作用。

4)产学研协同发展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及创新型产业基地形成。通过整合产学研的创新资源,北京市形成了我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结构最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并带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和《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北京市制定了《北京市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北京市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的重要引擎,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作为主要目标,按照“创新驱动、高端发展、重点跨越、引领示范”的发展方向,构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擎,以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为突破,以新能源、航空航天和高端装备制造为先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格局,深度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相关政策 上海是我国重要的国际港口城市和经济中心城市,肩负着建设“四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推进“四个率先”(率先转变发展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但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突显,建设用地、水环境和大气容量十分有限,资源环境的约束对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上海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知识密集度高,资源耗费量少,环境友好,综合效益明显,且具有较强成长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上海市制定了《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明确发展目标的基础上,确定了培育企业主体、推进成果转化、强化人才激励、健全金融服务、完善管理机制及深化国际合作等保障措施。另外,《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还提出了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左右”;在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提出了“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要求,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完善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的要求。

(3)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相关政策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3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177.71亿元,比上年增长8.1%,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12.4%;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2667.40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实现出口交货值4642.64亿元,比上年增长5.1%;实现利润978.69亿元,比上年增长17.5%。[3]

《广东省“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在其“主要发展目标和发展理念”中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目标;在“坚持创新发展,推动转型升级,着力构建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中提出了“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确定了互联网、物联网等优势产业;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十三五”国际合作的重点领域。

(4)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政策 2016年8月9日,甘肃省印发了《甘肃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该《规划》提出,甘肃省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梳理取消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度障碍,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进一步下放行政审批权限,简化项目审批、核准及备案等程序,放宽市场准入,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加大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投入。该《规划》提出,到2020年,甘肃省将培育发展100户骨干企业,力争打造50条百亿元产业链,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6%。此外,甘肃省将以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和公共安全等领域为重点,加大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依托骨干企业,延伸拓展产业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该《规划》还提出,甘肃省将整合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通过对骨干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对创新平台奖补扶持,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同时,完善对骨干企业的股权投资机制,加大股权投资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尽快上市融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申报国家重大专项,争取专项建设基金和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加大省级财政资金对各类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新平台的扶持,鼓励地方出台相应财政支持政策,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加大财政资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配套设施的支持力度。

从2014年起,甘肃省评选出了三批(60户)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攻坚战骨干企业,以债券、股权等灵活的方式,对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进行扶持。

另外,甘肃省还制定了《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意见》《关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攻坚战骨干企业突出贡献人才奖励的决定》等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4.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中压开关

中压开关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高端装备领域,对新能源、轨道交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天水长城开关厂有限公司是中压开关行业的领军企业,该公司2014年被甘肃省评选为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攻坚战第一批骨干企业。

福州天一同益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是主要生产中压开关设备的企业,该公司2013年被福建省评选为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二批骨干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