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 关系系统

根据网络理论(network theory),组织机构之间的网络是相互关联的,若要了解某个组织机构的行为,需要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整个产业链条上,任何利益相关者关系都非常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发展和培育与分包商、供应商、分销商和批发商的关系,以获得原材料、零部件或其他生产和经营要素。

供应链竞争力的实现需要相关利益方之间能够形成紧密的协作关系。这种协作关系的质量源于学习和信任这两个战略要素。相应地,这两个战略要素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文化差异而需要采取不同的供应链管理策略来获取。

Timothy等(2014)通过案例研究和对供需双方的访谈研究,指出在中东和北非地区国家民族文化中,权力、关系和贪污等不良文化严重影响了供需关系的建立,并进一步指出电子竞标能够通过增加透明度和程序公平来改善全球供应链中这种不良民族文化的负面影响,促进供需双方信任关系的建立。

Joshua等(2014)同样验证了文化差异对全球供应链电子商务系统中价值创造过程的影响。在资源基础观和权变适配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新加坡样本和美国样本的实证分析比较,他们进一步证明了在那些强调合作、互相依赖、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的民族文化中,采用电子商务系统进行供应链管理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供应链上下游和内部一体化,提高供应链协同能力,从而获取更高的公司绩效,创造更多的价值。

Abbott等(2013)基于跨文化合作开发了一个混杂的多层架构,包括个体、组织内、组织间、国家之间等多层次以及网络扩展、相互沟通、文化混合性、身份多重性之间交互的过程,对于颇具争议的跨界活动给予了全面分析。

Griffis等(2014)选择中国、美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三个国家分别收集样本数据,对比分析了员工的道德导向、总经理的道德行为和外部压力三者分别直接或以采购经理的道德意图为中介与基于社会责任的供应商选择之间的关系,证明在不同国家文化中,供应商选择的驱动因素不同,导致不同的供应链管理范式。

Bregman等(2015)从消费者角度针对一些有争议的成本驱动型全球采购管理实践进行了伦理道德方面的探索,他们采用Hunt-Vitell架构获得消费者对这些管理实践的道义论和目的论的评价,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以上两者与公司道德判断之间的积极关系以及公司道德判断、目的论的评价与消费者意图的负向关系,证明消费者的评价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意图,导致采购管理实践的调整。

Niazi等(2013)通过系统文献综述指出了信任在软件离岸外包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并对比建立信任的一系列因素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战略中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此外,在全球供应链中,关系系统不仅按照需方的意愿建立在需方推进的基础上,供方也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Su(2013)从信息技术服务供应商承接国外业务的角度,通过多案例分析,提出寻求资源的战略过程、基于能力的市场开发过程和基于关系的市场开发过程三者综合的国际化战略形成架构。

Plugge等(2013)从信息技术服务供应商参与外包管理的角度,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得出在不确定性的客户环境中,供应商的组织结构必须与其外包能力相适配,才能避免客户变动带来的影响。其中,供应商对变动的敏感性和内在适应性都会促使其外包能力的调整,而随着外包能力的调整,供应商的组织结构包括组织决策、组织层级和水平集成也相应调整,从而使供应商更具有竞争性。

Kristj′ansson等(2014)从软件开发服务供应商与外包客户沟通和交换知识的角度出发,通过两个案例分析,提出了在软件开发各个时期需要的知识校准、功能合作等六个知识交换实践,从而加强全球供应链的沟通、协调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