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大国的界定

大国经济问题研究的困难之一来源于“大国”概念本身的复杂性。究竟什么是“大国”?什么是“小国”?学术界至今并没有一个严谨的范式说明,也没有明确哪些国家属于大国范畴。这种模糊不清会困扰关于大国经济的深入研究,因此,明确大国含义及遴选出相关大国是大国经济研究的基础。笔者试图基于经济学从综合性的角度界定一个较严格意义上的“大国”概念,通过具体的数据比较遴选出相应的大国,并以大国的资源禀赋和发展程度为基础,把大国分为相应的层次和类型。

随着世界各国发展的逐渐趋同化,“大国”相比“小国”而言,在获取国家竞争优势方面显现出较强的竞争力。我们试图寻求大国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界定并遴选出属于大国范畴的国家。根据大国的国土、人口、经济总量情况,把大国分为特大国、中等大国和一般大国三个层次;根据大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分为高收入大国、中等收入大国和低收入大国三种类型。

1.2.1 大国的含义

国内外诸多学者在研究大国经济问题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研究目的,对大国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界定的依据可以分为两类:其一,国土面积、人口规模等单项或多项总量统计指标。一些学者采用单项总量统计指标定义大国,如西蒙·库兹涅茨在《各国的经济增长》一书中分析国家大小对一国国内生产结构的影响时,采用人口作为尺度,并以1000万作为分界线把国家分为大国和小国两类。钱纳里在《发展的格局:1950—1970》一书中,将人口在2000万以上的国家称为大国。另一些学者则采用多项总量统计指标界定大国,如张李节(2007)将国土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千米、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称为大国。张培刚(1992)认为,发展中大国是指人口众多、幅员广阔、资源丰富、历史悠久、人均收入水平低的发展中国家。童有好(2001)认为大国是指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巨大、工业部门体系齐全、总经济规模较大、对世界经济有相当影响力的国家。其二,基于经济学的定价原理来界定。相对于第一类依据而言,采用第二类依据界定大国概念的研究相对较少,其中以郑捷(2007)的研究较具代表性,她根据经济学原理给出了关于经济学意义的大国的定义:能够成为某种“国际市场”中“价格”的一个制定者,而不是“价格”的一个被动接受者的国家。这些研究为我们界定大国概念提供了重要参考,然而其主要局限性表现为:以总量统计指标为依据的研究虽然能够明确地将大国和小国区分开,但没有结合相关经济学理论基础进行阐释。而以经济学原理为依据的研究则往往只能划分出某个方面的大国,如钟表大国、石油大国等,因而也就难以揭示综合性大国不同于小国的基本特征。为此,我们将基于相关经济学理论基础并通过融合上述研究成果来界定大国的概念。

经济增长理论强调某些初始条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新制度经济学也认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实绩与其各自特殊的、历史形成的初始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总之,一国所具备的初始条件对其随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因为初始条件会从多方面制约、影响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因此,根据初始条件来界定大国概念并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研究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一个合适的视角。

鉴于某些初始条件如制度因素、文化因素等不易测度而难以进行国际比较,我们通过借鉴张培刚(1992)、童有好(2001)、张李节(2007)、郑捷(2007)等学者的研究,筛选出国家幅员、人口规模、经济总量三个易于量化或排序的初始条件,并将大国定义为:世界范围内具有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巨大、资源总量丰富条件,或具有其中比较突出的条件以至能够成为国际市场上某些产品价格制定者的享有主权利益的国家。这一定义的特点在于所选取的条件既体现出大国与其他一般国家最明显的区别,又是大国之间的最大共同点,因此,基于上述条件界定大国并分析其基本特征具有较好的操作性和更强的解释力。仅按单项总量统计指标如领土面积、人口总量等界定的大国均难以同时涵盖经济稳定增长的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和美国,因而也就难以真正揭示大国经济表现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原因。事实上,各初始条件相互联系,共同对一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作用。

1.2.2 大国的遴选

一个国家是否大国,首先看其拥有居民数量的多少,这表现了国家的人本性、群体性,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组成的社会是不需要国家这种载体的。人口数量越多,国家的存在就越有必要。其次,一个国家的大小与其拥有的陆地面积有关。一个国家土地面积越多,自然这个国家就越大。

按国际惯例,人口大国一般指人口数量大于5000万的国家,全世界共有23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大于5000万。这23个国家的总人口占全世界总人口的2/3以上。但本书所研究的“大国”,除了考虑人口数量外,还注重国土面积和国内生产总值,因此把人口大国适当放宽至4000万人口。其主要排名如表1—1所示。

表1—1 世界主要人口大国排名(2009年)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

根据上述概念,我们考察了世界各国的国家幅员和人口规模,选取了下列国家作为大国的遴选对象。国土面积大于100万平方千米的国家共有29个,其排名如表1—2所示。

表1—2 世界主要国家国土面积排名(2008年)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以人口数量和国土面积为标准来划分,共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俄罗斯、墨西哥、埃塞俄比亚、埃及、刚果、伊朗11个国家不仅人口数量大于5000万,而且国土面积大于100万平方千米,因此这11个国家应属于大国范畴。

但一个国家是否是大国,还需要考虑其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来判别,2010年全球国家中GDP前20名的国家如表1—3所示。

表1—3 全球主要国家GDP排名(2010年)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

从人口数量和国内生产总值两个方面综合考虑,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韩国7个国家人口数量超过了4000万,而且GDP排名均在前20名,它们的某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价格制定地位,对世界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因此认为这7个国家也属于大国范畴。

一般来说,国土面积较大的国家,其矿产等资源藏量也会较丰富,因为资源都是以土地为载体,资源较丰富使得这些国家成为世界价格的制定者。因此从国土面积和GDP两个方面来综合考虑,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国土面积均排在全球前10名,GDP也排在全球前20名。加拿大的林业资源、澳大利亚的铁矿石资源对世界价格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虽然这两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少于4000万,但人口素质较高,具有竞争力。综合考虑,认为这两个国家也属于大国范畴。另外,阿根廷、苏丹、南非、哥伦比亚4个国家的国土面积均超过100万平方千米,并且人口数量大于4000万,综合考虑,也把它们列入大国的行列。

考虑到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本较高,人口素质较高,若对其的人口数量适当放宽至4000万的话,韩国、西班牙的人口超过了4000万,并且GDP排名在前20名,加上韩国和西班牙的科技实力较雄厚,也认为这两个国家属于大国行列。

综合考虑人口、国土、GDP三个标准,我们认为全世界可列入大国范畴的国家有24个: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俄罗斯、墨西哥、埃塞俄比亚、埃及、刚果、伊朗、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苏丹、南非、哥伦比亚。2008年全世界国家(或地区)总数为224个,大国的比例为1/10。

1.2.3 大国的层次

根据大国的国土、人口、经济总量情况,综合考虑它们对世界市场的控制力和市场潜力,我们把大国分为三个层次:特大国、中等大国和一般大国。

(一)具有综合优势的特大国

此类大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巨大,工业部门体系齐全,总量经济规模较大,对世界经济有相当影响力。国土、人口、GDP均在全球排名前20的特大国主要有:美国、俄罗斯、中国、印度、巴西。特大国因为国土辽阔、人口规模大、经济总量大的特征,在国际竞争力中具有综合优势,主要体现在:(1)资源优势。国土辽阔适宜于各种经济作物养殖和耕作,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地下富含的矿物质品种繁多,资源丰富。(2)分工优势。由于各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可以形成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并存的、完整的社会分工体系,从而形成分工发达、门类齐全的产业结构,克服中小国家单一型分工模式的弊端,加强地区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从而可以带来显著的分工效益。(3)劳动力优势。大国庞大的人口总量规模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劳动力丰富、价格低廉,正是发展中大国所具有的优势所在。(4)市场优势。大国具有较强的市场吸纳能力,差不多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任何类型商品都能找到一定的市场,这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有非常大的吸引力。(5)技术发展优势。大国市场中的竞争相对于中小国家来说显得更加充分,可以利用这种有利的市场竞争态势在对外开放中有选择地从竞争对手那里吸引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和技术,为本国的经济建设服务。(6)规模经济优势。对一个大国经济体来说,其完整、发达的国民经济分工体系,促进了专业化生产,提高了产品的生产能力,客观上推动了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庞大的市场需求,在主观上推动了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充分的市场竞争,决定了企业只有而且必须实现规模经济。这些优势致使特大国能够依赖于国内资源和市场构建封闭的发展模式。

(二)具有比较优势的中等大国

此类大国没有完全在国土面积、资源情况、人口数量、GDP等指标上都具有优势,但在某一指标或几个指标上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对某些产品有价格制定权,也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因此,有的大国具有人口方面的优势,有的大国具有国土优势,有的大国具有经济实力雄厚的优势。从人口数量来看,印度尼西亚、日本的人口数量均排在前10名,在人力资本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从国土面积来看,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都排在世界前10名。从GDP来看,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西班牙均排在全球前10名。因此,我们认为中等大国主要有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西班牙、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阿根廷10国。例如,澳大利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左右国际铁矿石市场的价格,加拿大则以其新闻纸产量占全球22.6%的比重,成为可以左右新闻纸价格的“大国”。

(三)具有区域优势的一般大国

上述大国都在某方面在全球范围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但剩下的大国虽然具有大国的潜力,但因为历史原因、发展程度的关系,目前尚未具有全球性的影响,但在区域政治经济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在区域内具有比较优势,我们将其划分为一般大国。主要有:墨西哥、埃塞俄比亚、埃及、刚果、伊朗、韩国、苏丹、南非、哥伦比亚。例如,墨西哥在中美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埃塞俄比亚和埃及在北非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伊朗在中亚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刚果和苏丹在中非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哥伦比亚在南美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韩国在东北亚区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南非在南部非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各个层次的国家如表1—4所示。

表1—4 大国的层次划分

1.2.4 大国的类型

上面根据国土面积、人口和经济总量分析了大国的层次,但一个大国的富裕程度和发达程度主要还是用人均量来衡量。因此我们根据人均量研究大国的类型,主要以人均国民收入作为衡量参数。

世界银行根据人均国民总收入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分类。通常把世界各国分成四组,即低收入国家、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但以上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按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08年的最新收入分组标准为:低于97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在976~385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在3856~1190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高于11906美元为高收入国家(见表1—5)。

表1—5 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划分标准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网站。

一般认为,人均国民收入也是判断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因素。遴选出来的24个大国在2008年的人均国民收入如表1—6所示。

表1—6 24个大国的人均国民收入表(2008年)

资料来源:IMF 2009年4月数据。

根据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们拟把大国分为高收入大国、中等收入大国、低收入大国三种类型。

(一)高收入大国

根据世界银行2008年的最新收入分组标准,人均国民收入高于11906美元的国家为高收入国家,那么在24个大国中,共有10个国家属于高收入大国,分别是澳大利亚、美国、法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意大利、日本、西班牙、韩国。高收入大国在国际竞争中具有较大的优势,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对中低收入国家特别是对低收入国家采取资本输出、资源掠夺、人才吸引等手段,不断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

(二)中等收入大国

据世界银行2008年的最新收入分组标准,人均国民收入在976~11905美元之间的国家为中等收入国家,那么在24个大国中,共有11个国家属于中等收入大国:俄罗斯、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南非、哥伦比亚、伊朗、中国、刚果、印度尼西亚、埃及。中等收入大国与高收入大国相比,除了在要素禀赋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之外,如果有效加以利用,中等收入大国有可能以高收入大国所远远不及的速度发展,加快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步伐,从而赶上高收入大国。

(三)低收入大国

据世界银行2008年的最新收入分组标准,人均国民收入低于975美元的国家为低收入国家。人均收入975美元以下的大国有:印度、苏丹、埃塞俄比亚。这些低收入大国,经济实力弱,科学技术不发达,在国际市场上一般只是充当着农产品、矿产品和原材料等低附加值制品输出国的角色,加上低收入大国的劳动力价格较低,往往能吸引发达大国的投资。

从表1—6中我们可以看到,高收入大国与低收入大国之间的人均国民收入的差距相当大,最高的澳大利亚是最低的埃塞俄比亚的100多倍。这种差距主要是由于历史因素等原因所造成的。在10个高收入大国中,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都是老牌的发达国家,只有韩国仅用了几十年就从低收入国家发展起来了。印度尼西亚、巴西、墨西哥、埃及、刚果、伊朗、阿根廷、南非、哥伦比亚这些国家也是近期才从低收入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这些大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快,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跳跃式的增长,跨入了中、高收入国家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