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报告(2012)
- 魏建 李少星等
- 1829字
- 2020-08-30 01:12:19
第一节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概况
一、历史与沿革
黄河三角洲以垦利县宁海为轴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淄脉河口,呈向东撒开的扇状地形,海拔高度低于15米,是中国最年轻的陆地。现代黄河三角洲是1855年以来黄河冲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1855年以后,黄河在山东利津县以下冲积成三角洲,形成以利津县为顶点、北到徒骇河口、南到小清河口、主体在东营市境内的呈扇状三角形的地区,面积5450平方公里。区内地势平坦,平均在海拔10米以下。三角洲顶部和中部土壤脱盐较好,已成为农耕区。高程4米以下的沿海低地地下水位高,土壤盐渍化强,大部分仍为荒地。入海的泥沙约有40%在口门附近淤积,形成河口的沙嘴及其两侧的烂泥湾。烂泥湾内水深1米~2米,浮泥受潮水冲淤漂游不定,鱼饵特别丰富,是鱼类良好的产卵地。
20世纪50年代采取了工程控制,使三角洲顶点下移至东营市渔洼附近,缩小了三角洲的范围,加快了河道延伸速度。平均每年造陆近20平方公里,海岸线每年向海内推进300多米。黄河填海造陆的速度很快,不仅每年可以为我们创造数万亩土地,而且还改善了河口石油开采条件,变海上开采为陆地开采。
二、黄河三角洲高效经济区范围
包括东营和滨州两市全部以及与其相毗邻,自然环境条件相似的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共涉及6个设区市的19个县(县级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六分之一。2011年区内总人口996万人,地区生产总值632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66亿元,分别约相当于全省的10%、14%和10.6%。
三、黄河三角洲区域的基本特征
(一)土地资源优势突出
土地后备资源得天独厚,目前区内拥有未利用地近800万亩,人均未利用地0.81亩,比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水平高近45%。未利用地集中连片分布,其中盐碱地270万亩,荒草地148万亩,滩涂212万亩,另有浅海面积近1500万亩,黄河冲积年均造地1.5万亩,随着沿海风暴潮防护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土地后备资源还将逐步增加,具有吸引要素集聚、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独特优势。
(二)地理区位条件优越
黄河三角洲位于京津冀都市圈与山东半岛的结合部,与天津滨海新区最近距离仅80公里,和辽宁沿海经济带隔海相望,是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连中西部广阔腹地,南靠长三角北翼,向东出海与东北亚各国临近,具有深化国际国内区域合作、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开放开发的有利条件。
(三)自然资源较为丰富
有已探明储量的矿产40多种,其中石油、天然气地质储量分别达50亿吨和2300亿立方米,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地下卤水静态储量约135亿立方米,岩盐储量5900亿吨,是全国最大的海盐和盐化工基地。海岸线近900公里。风能、地热、海洋等资源丰富,具有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巨大潜力。生态系统独具特色。处于大气、河流、海洋与陆地的交接带,是世界上典型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多种物质和动力系统交汇交融,陆地和淡水、淡水和咸水、天然和人工等多类生态系统交错分布,具有大规模发展生态种养殖业、开展动植物良种繁育、培育生态产业链、发展生态旅游的优越条件。
(四)产业发展基础较好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形成了一批竞争力较强的支柱产业、实力雄厚的骨干企业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知名品牌。原油、原盐、纯碱、溴素、金矿等产量分别达到2774万吨、2222万吨、220万吨、18万吨和19吨,分别占全国的15%、37%、12%、85%和6%,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石油装备制造业产值、黄金加工量、纺织和造纸生产能力分别达到4650万吨、435亿元、90吨、1600万纱锭和398万吨,占全国的11%、40%、32%、17%和5%。高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形成了一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县域经济发展迅速,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五)生态环境脆弱
黄河三角洲处于大气、河流、海洋与陆地的交接带,是典型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物种资源丰富,具有大规模发展生态种植业和养殖业、开展动植物良种繁育、培育生态产业链、发展生态旅游的优越条件。但是由于其特有的多类生态系统交错分布格局,不但是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承载体,也是东部海潮经常侵袭的受害者,海岸蚀退明显,土地盐碱化较高,森林覆盖率相对较低。在原油开采过程中,对土壤、地下水、地表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生态环境治理与土地恢复整理的难度较大,面临着潜在的生态安全问题。
(六)淡水资源较短缺
黄河三角洲地处黄河退海之地,由于成陆时间短,土地碱化严重,淡水资源十分匮乏。全区年平均降雨量约为540毫米,人均占有淡水量约为300立方米,是山东省人均占有量的85%左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0%左右。因此,需要进一步开源节流,增加黄河来水量,发展节水型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