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会主义体现了效率与平等

回顾社会主义几百年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从空想社会主义开始,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社会主义流派,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代表人物或政党,不同代表人物或政党有不同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解,受不同社会主义思潮指导的社会主义运动又有不同的形式,不同形式的社会主义运动往往又有不同的结果。几百年来,社会主义思潮此起彼伏,社会主义运动经久不息。社会主义的发展曾多次遭遇腥风血雨,但每次“风雨”之后,我们总能见到彩虹;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曾多次被人宣布“终结”,但每次被宣布“终结”之后,又开始孕育新一轮的发展高潮。

对此,人们不禁要问:社会主义运动经久不衰的动力到底是什么呢?人们为什么需要社会主义并一直为之奋斗呢?要回答这一问题,就要弄清楚社会主义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主义流派的社会主义观,我们发现,不同的社会主义流派存在着一种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即平等和效率。我们认为,正是这两大价值目标始终激励着人们不断地为社会主义而奋斗。

社会主义的这种共同价值是在对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分析、批判中概括出来的。历史上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流派均认为,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产生的,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它是对资本主义的一种超越。因此,不同的社会主义流派从不同的角度论证,资本主义曾经是一种非常先进的制度,对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资本主义有其内在的不可克服的弊端,其最大的弊端有两个:一是它的不平等,它造成财富的两极分化,使穷者愈穷富者愈富,这种经济的不平等进而又导致政治和社会的普遍不平等。时至今日,这种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二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导致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劳动生产率,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也就是说资本主义既无平等,又无效率。这是所有的社会主义者否定资本主义的重要原因,也是不同时期的社会主义者追求平等和效率两大价值目标的重要原因。

过去有些人往往没有从价值目标上去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更多关注的是把社会主义当作一种运动、一种制度(体制),忽视了社会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因此,当某一次社会主义运动失败时,他们就认为社会主义已经失败,就认为社会主义不灵了;当某种制度设计在实践运行中暴露出多种弊端时,就认为社会主义本身存在问题,甚至认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比如过去曾认为,社会主义等于计划经济,而当计划经济行不通或在实践中遭遇挫折时,有些人就认为社会主义行不通或失败了。过去也曾认为,社会主义模式就是苏联模式的一种,因此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遭遇挫折并最终失败时,有些人就认为社会主义失败了。但一次又一次所谓的“失败”之后,社会主义的两大价值目标却保留下来了。既然不同社会主义流派追求的价值目标是相同的,那么,不同社会主义流派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

我们认为,在两大价值目标的背后,不同的社会主义流派又有三点显著不同:第一,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主义流派关注的重心不同;第二,不同社会主义流派依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同;第三,不同的社会主义流派依据不同的方法进行的制度设计不同。

先说空想社会主义。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写道:“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财产者和无财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恩格斯这里所说的“两个方面”,就是指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有财产者和无财产者、资本家与雇佣工人)和“无效率”(生产无政府状态)。16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就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两大弊端,提出了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他们在进行制度设计时主张:建立一种理想社会,在这一社会中,既没有私有财产,也没有阶级差别,社会成员完全平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按照计划组织生产,根据需要进行分配,并消除三大差别,进而实现效率的目标。由于当时生产力不发达,物质财富不丰富,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们更为关注平等,他们甚至提出要限制人的消费,限制人的物欲。为了消灭社会的不平等而宁肯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宁肯以限制人们的物质需求为代价,这是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理想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特点。欧洲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也是如此。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开始关注社会主义的两大价值目标。但由于没有找到实现这两大目标的物质力量,因而其设想变成了空想。

1824年,欧文前往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一块土地建立“新和谐公社”,期望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尤其是剩余价值论为科学依据,论述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学说。

与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其他社会主义流派,应该说既关注了效率,也关注了平等,但关注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民主社会主义之所以影响很大,就在于它既注重了效率,也注重了平等。在民主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西欧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举起了两面大旗,既批判资本主义,也批判了社会主义。针对当代资本主义,他们关注的是效率,以为只要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就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能满足更多人的需要。针对苏联东欧等现实的社会主义,他们更多的则是指出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体制缺乏民主、平等的缺陷,强调平等的作用。所以他们主张吸收资本主义的长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优势(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初期表现出来的经济快速发展),走第三条道路,建立民主的社会主义。我们之所以不承认民主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并不是因为它忽视了社会主义的两大价值目标,而是因为它不主张彻底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只是主张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改良。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它既注重平等,又注重效率,并且主张在消灭一切剥削制度的基础上实现这两大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极不平等的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最终结果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工人阶级的革命。资本主义自身无法解决这一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是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的,提出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同时,保证个人最全面的发展,认为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决定着人的自由发展的程度,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际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未来新社会的制度设计,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将未来社会的特征概括为五个方面:(1)针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提出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从而给它的社会进步以充分发展的自由,这意味着私有制和剥削的消灭;(2)针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提出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生产,这意味着商品生产的消除;(3)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提出随着剥削阶级的消灭,阶级将会消失,阶级差别将不再存在;(4)由于阶级的消亡,政治国家将会消亡,但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将会保留下来,最终被自由人的联合体代替;(5)人终于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列宁曾试图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在西方发达国家基础上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但在实践中却处处碰壁,因为条件不一样。他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如通过国家生产和国家分配制度走向社会主义、建立最纯粹的指令性计划模式等,都意在做到这一点。但在问题充分暴露之后,不得不实行新经济政策,向后“倒退”,以至于列宁在晚年不得不承认,他对整个社会主义的看法根本改变了。列宁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试图解决效率与平等的矛盾,但由于他过早去世,这种探索没有能够坚持下去。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针对国外资本主义的挑战,应该说既注重了效率,也注重了平等。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局限性或错误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的论述绝对化。斯大林进行的制度设计,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方面,以为生产资料公有制越公越纯越好;在经济运行机制方面,错误地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以为计划经济的控制力越强越好;在分配领域,错误地把绝对平均当作平等,以为越平均越好,结果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注重了平等,却忽视了效率。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平等的水平,所以,尽管斯大林模式既注重了效率,也注重了平等,但当最初的发展战略的潜力用尽以后,其矛盾就暴露出来。先是特别注重效率,后是特别注重平等,但由于制度设计不好,因而执行的政策是错误的,低效率与低层次的平等共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阶段,就在于它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既注重了效率,也注重了平等。其中,效率讲的是生产力目标,平等讲的是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就是这两个目标的统一。针对我国生产力落后这一现实,邓小平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25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为了实现比资本主义更高效率的目标。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这是为了实现经济上平等的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经济上能够迅速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而且表现在政治上能够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这是为了实现政治平等、政治民主的目标。没有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36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这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目标。我们党的基本路线所确定的目标是“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奋斗目标,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缺一不可。这目标既体现了效率,也体现了平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建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很好地注意到了这一点。我们党制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两大价值目标。邓小平之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也很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两大价值目标。我们之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原因就在于我们所选择的发展道路、确立的制度,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又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的实际。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所进行的制度安排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两大价值目标。今天,我们强调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充分体现了这两大价值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