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期刊的本质属性

一、期刊是报纸和图书之间的过渡

报纸、期刊、图书都是文化的载体,它们有相通之处,但又有各自的个性。

自有人类以来,人与人之间就要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而交流、传播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语言文字。语言可以实现面对面的交流,但是要想把信息、知识、思想暂时或者永久地储存起来,以便与更大范围的人特别是下一代人进行交流,这就主要靠文字了。到人类发明了纸张、印刷术后,就形成了文字形式的三种载体:报纸、期刊和书。图书产生的历史早一点,然后有报纸,有期刊,并且逐步形成了各自的个性。

报纸的本质是信息,其主要功能是传播。报纸的新闻信息是新近发生的与受众有关的事情。报纸还有政治的、文化的和商品的属性,但是信息属性是它最本质的属性。信息要求真实、客观,所以新闻信息是一件客观的事情,不是一个主观的观点、看法。信息要求快和新,所以报纸大多着眼于记者目所能及的现象,随有随报,求快求新。这样,另一个特点也是不足之点又随之伴生,这就是“浅”。信息不是知识,是“毛知识”,因为这些信息还没有来得及沉淀和熟化为知识或思想。新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受众面广。它要照顾到最大多数人的注意,所以尽量选择大多数人关心的消息,是一种广种薄收的经营。

简单地归纳一下就是:报纸的本质是信息,其主要功能是传播。新闻信息的特点一是只传播事实;二是求新求快;三是受众面广;四是难免粗一些和浅一些。

图书的本质是知识,其主要功能是积累。虽然我们现在发明了以磁、光、电等多种介质为载体的读物,但是以文字为载体的图书仍然是人类有史以来积累知识的主要手段。知识是什么?是人类在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和认识的总和。它也是一种信息,但已经大大有别于新闻信息。它不是刚发生的、具体的一件事实,如果是事实(如历史事件、法律上的判例、科学上的实验,它已经具备了经验代表性,可以被新的实践用来借鉴),它已经超出事实而具有规律性,可以指导实践如物理、化学知识)。所以知识信息的特点是:第一,反映了事物的本质,是深层次的东西,必须准确。第二,可以指导实践,因此可以反复使用,必须保存下去。只要还正确,知识不怕旧。第三,它可以是全面的知识(如百科知识、常识),也可以是面很窄的专业知识。

人类对待自己的知识信息就像一个皮货商对待自己的藏货一样,要不时地翻检一下,剔除一些旧货,增加一些新货,对那些最有价值的加以积累珍藏。人类对知识的积累有两种。一种是文物积累,这是历史脚步的实物留存,是无意识的自然积累,如长城、故宫、金字塔和大量散见的文物。另一种是文字积累,这是一种有意识的人为积累,是人类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的大筛选。有史以来,这种大积累都是通过大编写、大出版来完成的。

“从世界史的角度来说,曾有过四次大的文化积累,对世界进程发生过大的影响。这就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文化积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积累,18世纪中叶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以百科全书派为代表的文化积累,19世纪中叶在总结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之后而产生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积累。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光照两千年,我们现在还可以从毕达哥拉斯定理、阿基米德原理中感觉到它的力量。文艺复兴,呼唤出一个资产阶级,产生了一大批科学文化巨人,现在我们还在哥白尼、布鲁诺的天体和伽利略、牛顿的定律中生活。启蒙运动则把资产阶级推上了政治舞台,导致了789年的法国大革命。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纪元。中国历史上也有过几次大的文化积累。第一次是汉初对先秦文化的整理。它一收商周遗典和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而独尊儒术。这次积累,确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基本上确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以《史记》《汉书》为代表的积累型巨著。尤其是《史记》,它的思想、它褒贬的人物以及它的文风到今天还影响着中华民族。第二次是隋唐对散佚书籍的搜集和新书的编纂。它使儒家思想更趋成熟,封建制度进一步确立。第三次是宋代的积累,儒家发展到理学新高度,产生了程朱这样的儒学理论大师和《资治通鉴》这样总结治国实践的巨著,儒家思想的完善保证了以后700年封建制度的延续。第四次是明清修书,以《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的成就为代表。但其意义只是一个封建文化的总结与保存了。即使这样,这笔文化遗产为我们民族以后的发展,直到今天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还是发挥了积极作用。以后还有康梁等对西方文化的引进积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引进积累,这些在反帝制和民主革命中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引自拙著《消费与积累》)由此可见,图书在积累知识方面发挥着多么巨大的、特殊的作用。因此对图书出版的要求是一定要保证质量,所积累出版的必须是精品,要对历史负责、对后代负责。

期刊的本质是文化,其功能既有传播又有积累。在日常生活中,知识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础润而雨,月晕而风,知识在形成以前总有一些信息逐渐地吐露出来。于是,人们就密切注视并抓住这些信息进行研究,及时将它上升为知识。这个过程中需要一种载体以较快的速度、较轻便的方式进行即时收集、初步积累,于是人们就找到了期刊这种形式。期刊是报纸和图书间的一种过渡。它们的定义是这样的:报纸是散页的连续出版物,期刊是成册的连续出版物,图书是成册的不连续出版物。报纸主要是传播信息,图书主要是积累知识,期刊则介乎两者之间,有传播有积累。期刊传播周期可以比报纸更从容一些,比图书更迅捷一些,内容可以比报纸更深一些,比图书又浅一些。就积累知识而言,如果把图书比作储水的桶,期刊就是舀水的瓢,报纸就是一阵带着雨丝的风。如果我们画一个横坐标轴,从左到右,报纸、期刊、图书,信息渐弱,知识渐强;反过来从右到左,知识渐弱,信息渐强。无论是从性质还是从功能上看,期刊都这样处于报纸和图书之间,是两者的一个过渡。

二、期刊的文化属性和传播积累功能

文化,按照辞典上的解释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又常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期刊就是这些财富的载体。期刊的本质是文化,期刊的质量取决于它的文化含量。据统计,新闻出版署1989—1996年上半年共处罚违规期刊80种,其中62种都属文化品位太低、格调不高、违反宗旨。这正说明,衡量期刊的质量,文化是一把主要的尺子。所以我们研究怎么办期刊、怎么办好期刊、怎么适应期刊间的质量竞争,还得从期刊的文化属性入手。

期刊的文化属性大致包括三个部分。

(一)知识性

期刊中除一部分新闻期刊、理论期刊外,大部分都是以传播某一方面的知识为宗旨的。知识性在期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期刊普及知识时,是无声的课堂、无形的老师,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使最新知识慢慢地渗进读者的脑子里。事实上社会上的期刊已经长期形成了一个向读者灌输知识的网络,演化成一个有机的结构组合,比如:时事知识方面的《半月谈》《瞭望》,科普知识方面的《知识就是力量》,还有《文史知识》《百科知识》及许多的生活知识类刊物,和分工较细的专业知识类刊物。每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都能回忆起自己所喜欢的一两种刊物,都能感觉到这一两种刊物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所起的引领作用,都能回想起自己身上的哪一份知识是得自于对哪些刊物的长期阅读。

刊物传播知识有两个最起码的要求。

一是要正确,不能传播谬误。就是要对,不能错。这是刊物威信的基本构成要素。读者对刊物的兴趣构成,或者读者的阅读动力有多种,比如为了消遣、为了好奇、为了欣赏、为了捕捉信息,还有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为了求知。读者的求知欲是刊物扩大发行的基础,就像市场需求是商品交换的基础一样。编者要尊重和满足读者的这种欲望,不能轻视它,捉弄它。一个刊物传播错误知识,就像一个人说了假话,一个医生开错了药方,读者很快就会抛弃它。国内一些知名刊物,像《知识就是力量》,就是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将正确的知识送到读者手中,这样才确立了自己的地位。现在有的刊物就像一个不法商人用假货来骗人来牟利一样,利用读者的这种求知欲,在知识上添枝加叶,甚至造假。比如,有的刊登外星来客,甚至还与地球人结婚云云;有的宣传封建迷信,说人可转世;有的借介绍气功宣传伪科学,什么呼风唤雨,什么定身术、点穴法,甚至使人变美法、变丑法;有的卫生刊物介绍错误的保健知识,甚至推销假药。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刊物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或者是人类文明跋涉途中的拐杖。经常有这种情况:读者读了某一种刊物中的某一篇文章,汲取了一滴知识,解决了一个具体难题,如治好了一种病,修正了一种行为,完成了一件发明,或启发了一个思路,甚至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当然,也有错误知识的宣传给读者带来了相反的严重后果。

二是要努力传播最新的知识,就是要新不要旧。这是刊物赢得读者、独领风骚、竞争获胜的主要因素。刊物对知识的积累和书籍还有不同,它有即时性的,是用瓢舀水,有一点就及时舀一点,不像书,非得等到装满一桶才行。所以同是积累传播知识,刊物比书籍更注重新知识,假如是旧知识,读者宁愿去买一本书来读。这也再次说明期刊是报纸和图书的过渡,所以办刊人总是追踪最新的知识。就像靠正确的知识树立威信一样,期刊要靠最新的知识来标新立异。刊物在传播新知识这一点上实际上是借助了新闻的手法。在新闻传播中,谁抢到第一,谁就站住了脚,其他人就都被甩到了后面。新闻只认最新消息,刊物也是只认最新知识,谁抢到新东西,谁就永远地占领这块阵地。当年,爱因斯坦关于相对论的研究成果最早发表在1905年第17卷欧洲《物理学纪事》杂志上,所以1905年就成了现代物理学开端的标志,而《物理学纪事》杂志也就因为它曾发表过这篇伟大的文献而永远地确立了在期刊发展史上的地位。就像1543年出版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维萨留斯的《人体解剖》,因而这一年被认为是文艺复兴的开始。从这些史实中可见出版事业的重要,它甚至可以推动一个时代。对一份具体的刊物来说,你刊登一篇新知识,就是引读者上到了一个新台阶。你总是炒旧知识,就是拉着读者的手在原地踏步,就像总是给成年人唱儿歌,这样的刊物怎么能存在下去?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生活类刊物上总是登生活小常识,穿衣怎样配颜色,煮菜怎样加调料,今天一个偏方,明天一个窍门,煮骨头放点醋容易烂,煮鸡蛋放点盐不破,这些话也不知说了多少年。就算这些知识没有错,一份刊物总停留在常识水平,读者也会对它心生厌倦的。

(二)思想性

期刊在思想性上的要求是求深刻深沉而戒肤浅浮躁,求新鲜向上而戒陈旧腐朽。

信息—知识—思想,是三个逐次递进的层面。新闻信息是原始的事实、现象;知识是经过提炼后的经验、认识,它已经摆脱事实有了理性的成分;思想已是纯理性的东西,是溢于事实和知识之外,统于信息、知识之上的东西。从扩及面来讲,信息最广;从统领的高度来讲,思想最高。信息反映知识和思想,思想和知识又统领信息。就是说信息的真假对错要借助知识和思想来判断,新的知识、思想却要借助信息来传播。刊物在传播信息、知识,但最终的作用是灌输一种思想。刊物的思想作用于读者,已不是简单地让读者知道什么,而是要指导什么;不是简单地告诉读者什么对、什么错,而是告诉读者怎样去追求正确避免谬误,一句话,是要教读者立场和方法。 “绣出鸳鸯凭君看,又将金针度与人”,思想已不是具体的鸳鸯,而是一根除鸳鸯外还可绣龙、绣凤的金针。刊物办到有思想性,比单纯传播知识又高了一个层次。刊物的思想就像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音容、笑貌,是内在精神的洋溢。

刊物体现出的思想要深刻。我们常常有一种感觉,一本刊物挑不出什么错,但就是让人觉得浅,或者说觉得没有思想。比如一提爱情这个古老的话题,我们就会想到《简爱》《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因为这些作品有深刻的思想性,揭示出了两性间深刻的生死之恋和反封建、反保守的进步意义。而我们有一份刊物在回答爱情问题的信箱栏目中有这样一段问答,读者问:“我是一个很白净的女子,却爱上一个肤色很黑的小伙,别人在议论我,我痛苦,该怎么办? ”编辑答:“黑白相间是当今的流行色。”这是对严肃问题的一种轻佻的调侃,浅浅地抹过一笔,读者从中得不到什么思想。有一份新闻业务刊物,却非得用一群穿着戏装的歌星、明星来做封面,有什么错吗?没有,但只能给人一种闹剧的感觉,并不能加重刊物的新闻性,没有传达出什么新思想。母爱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时代姐妹》杂志发了一篇文章,写一个山村母亲靠自己喂猪、种烟叶,硬是供养5个儿女上了大学,考上了研究生,到外国留学,读博士、博士后。这超出了一般的母亲关心儿女的吃穿、成家,而是上升到了以自我牺牲换取子女成才。这样意义就深刻了很多。这篇文章,无论什么时候读来都让人落泪。

刊物体现出的思想要新鲜。由于知识的更新,必然带来思想的更新。比如经济学方面,市场经济思想已取代了计划经济思想;新闻学中已引进了信息理论;出版方面,引进了多媒体概念;生活中引进了旅游、健身等新观点,这在前十年都是没有的。刊物要及时传播新思想,包括新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人生观、价值观。和知识陈旧一样,思想陈旧同样会使刊物呈现出一副苍老枯瘪的面孔,为读者所不喜欢。现在的问题是有一些刊物不但没有新鲜的思想,甚至还在贩卖腐朽、落后的思想,或者把沉渣搅动起来当作新东西来宣传。有一份刊物宣传夫妻双方默认对方公开带情人回家;有一份妇女刊物,向国内介绍外国小姐下班后怎样到男脱衣舞俱乐部去玩男人,有一家刊物宣传一夫多妻制,还举出五条好处。这都是把落后、腐朽拿来当香瓜卖。这样办刊,刊物的文化素质已经被降到了零点,又怎能谈到什么威信、竞争和发展呢?

(三)艺术性

刊物除了有知识、有思想,还要有美感,就是说要讲究艺术性。知识性主要是分清对和错,思想性主要是分清新和旧,艺术性就是分清美和丑。美和丑好像容易区分,但在实际操作中,美的问题比前两个问题还深奥和复杂。整整一部美学史,都是在探讨和研究这个问题。它难就难在每个人的学识水平不同,特别是编者的水平不同,对美的标准的认识也就不一样。一些编辑、主编常常找不到美的标准、美的目标,甚至以丑为美,这几乎是我们目前办刊中最感棘手的问题。

刊物对艺术性的要求,首先是要分清美丑,然后再说怎样更美一些。前面提到,1989年以来受到行政处罚的80种刊物中,有62种都是格调不高,违反宗旨。 “格调不高”就是以丑为美,把丑恶的东西拿来宣扬,还不以为丑,不以为耻。这几年一些公安法制类刊物、生活保健类刊物,还有一些文学刊物,大写凶杀、色情、打擦边球的文章。比如公开期刊中竟有这样的标题:《荡妇的呼喊》《偷情的少妇》《情夫情妇现象大透视》《夜幕下的寡妇城》等,在不时地污染人们的视觉。有一份省社科院主办的学术刊物《社科新苑》,却擅自出了三期增刊:中国十大杀人案》《中国十大强暴案》《中国十大诈骗案》。这些东西都是散见于报刊上的案例,经它这样一收集,便成了罪恶的汇集、聚焦与放大。借打击罪犯之名展览罪恶,几乎成为办刊中的一股逆流。这不只是指内容,在图片选用、封面设计上也有这个问题。其实关于美丑的问题,美学老祖宗黑格尔就早已说清。黑格尔把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分为两种,一种是较低级的欲望关系,想占有对象;另一种是高级的审美关系,只欣赏而不占有对象。 “人对艺术品的关系却不是这种欲望关系。他让艺术品作为对象而自由独立存在,对它不起欲望,把它只作为心灵的认识方面的对象。因此,艺术品尽管有感性的存在,却没有感性的具体的存在,没有自然的生命;它也不应该停留在这种水平上,因为它只应满足心灵的旨趣,必然要排除一切欲望。” (《美学》第一卷46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我们现在的一些编辑还没有这个基本常识,总是把刺激当美感。着眼点不在满足读者的审美,而在刺激读者的欲望。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面对一个裸体模特,徐悲鸿手下的作品是优美的线条和高洁的神韵,而在一些三流画家的笔下却会透出淫邪气。同样是一个爱情题材或者是卫生科普作品,总会让一些三流作者或者编者编写成性题材。这些作者、编者还有一种“审丑”的理论,所谓写自然、写人的本性。这一点黑格尔也早有准备,他说:“当然,人们常爱说、人应与自然契合为一体。但是就它的抽象意义来说,这种契合一体只是粗野性和野蛮性,而艺术替人把这契合一体拆开,这样,他就用慈祥的手替人解去自然的束缚。” (《美学》第一卷61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就读者来说当然层次不同,总会有一些低层次的、以丑为美的读者,就像总有人要吸毒一样。对编者来说,却应该把刊物的艺术性、刊物的审美价值定位在最高层次上。当然,这首先要求他把自己的美学修养提高到最高层次上。

我们的刊物为什么让人觉得浅,读后就想扔掉,就是因为它没有进到文化层,没有进到知识层、思想层和艺术层。它或者停在感观刺激层,刺激读者的低级欲望;或者停在娱乐消遣层,在做游戏;或者停在说教层,在摆教条;或者停在信息层,在传递一些现象和“毛知识”;或者停在商业层,在做广告推销图赚钱。一份好的刊物要能超越感官刺激层、消遣娱乐层、枯燥说教层、信息现象层、商业广告层,层层深入,直进到知识层、思想层、艺术审美层,这个刊物就真正有深度了。

三、期刊的政治属性、信息属性和商品属性

(一)政治属性

期刊的政治属性相对于报纸来说不那么强烈和敏感。这与期刊周期较长、分工业务较专有关,但是期刊一样要讲政治。政治就是历史前进的方向,是大多数人的利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是全社会都要共同服从的。所以政治涉及立场、观点、方法、方向、大局。期刊的主编不是专职的政治家,不可能要求期刊去完成每一个具体的政治任务,但是至少要做到以下这三个方面。

1.分清是非,服务大局

期刊内容在大是大非上不能出错,1989—1996年经新闻出版署行政处理的80种期刊中,犯政治错误的共14种,都是涉及国家主权、民族政策、外交政策、政治事件等等的大事。比如,有的期刊登中国地图漏了台湾,有的文章歪曲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形象,有的不恰当地议论党和政府的重大政策等。

2.思想引导,旗帜鲜明

一份期刊在某一个读者群中就是一盏政治、思想上的指路灯。它要时时关注读者的思想问题,以正确观点及时引导,这样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体现出它的生命力。期刊的平庸,常常表现为没有自己的思想,旗帜不鲜明,对读者指导不力。而好期刊总是能及时抓住与时代合拍的问题,这些问题倒不一定是多么大的事,但代表一种趋向、一种人生观。这种引导,可以直接用评论的方式,也可以融于报道和文章之中。比如这几年有一种风气,叫“吃青春饭”,就是女孩子借年轻漂亮从事公关等行业,而不知趁年轻赶快在学业上打基础,社会上一些人也不负责地捧她们。1993年第2期的《妇女之友》有一篇文章大喝一声《青春不可靠》,作者说“绚丽夺目的有时主要是青春本身,才智和理想多半是为它所照亮、渲染和放大”,文章论述青年人,特别是女青年,要靠真才实学自强自尊,很有说服力。

3.遵守纪律,按章办刊

为了保证期刊的社会效果和出版秩序,我们常用纪律法规的形式把什么该登、什么不该登、怎样登等固定下来。纪律、法规是宣传出版规律的总结,不管理解不理解都要执行。1989—1996年受行政管理部门处罚的80种期刊中,就有3种是违犯国家的保密纪律,登了不该登的军事机密。

一份期刊,必须清楚大是大非,正确引导思想,遵守宣传纪律,这是期刊的政治属性所规定的起码要求。

(二)信息属性

期刊是传媒工具,必须传递信息,但是它传递信息又与报纸传递信息有别。一是信息的内容和侧重面不同。报纸以传递新闻信息为主,传播的是新的事实。除新闻性、纪实性期刊以传递新闻信息为主外,期刊传播的主要是文化信息,它也强调一个新,但主要是新知识、新思想、最近的学术动态等。二是传递周期不同,期刊比报纸要慢一些,长一些。三是深度不同,期刊注重信息的深层内涵,所以这些信息的存留时间也就久远一些。

明白了这一点,在发挥期刊的信息特点时就要注意两条。一是信息要真实。这是信息本身所决定的,不管你是传达事件信息,还是知识的、思想的、学术的信息,都要真实、客观。你可以有观点,可以发评论,也可以有选择性,要传递这一条还是那一条,但在传递信息时不能造假,不能歪曲、涂抹。例如现在人们对社会公德水平的下降很不满,有一份刊物就刊登了一篇《第一个犯有“见死不救罪”者被判刑》。说某人路见伤员不救,被深圳法院以“见死不救罪”判刑两年。由于用的是真实存在的地点、单位,全国有12家报纸转载,与法律开了一个大玩笑,影响很坏。有一家国内很有影响的刊物编了一个从未有过的500名女兵进西藏的所谓纪实报告,对历史事实和西藏的情况大肆歪曲。还有刊物说在某海域发现一个水下制黄工厂等。假新闻有两类,一类是投当前形势的机,上面重点抓什么,我就编一个什么方面的假新闻,极易轰动,可称之为政治性假新闻;一类是把故事编得很巧,有可读性,可称之为文学性假新闻。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能上稿。知道了写假稿的规律,就要注意打假、防假。

二是要注意信息的文化含量。期刊信息比之于报纸信息,要尽量甩脱那些表象的东西。报纸的新闻信息常强调现场感,注意人物、地点和形象的写景、状物、传声。期刊信息则要求尽量揭示出事件的内涵、本质和意义,或者直接传达一种观点和思想。期刊从周期到篇幅都比报纸从容一些,自当力戒表象的、浮躁的东西。我们许多生活类期刊总是停在做游戏的水平,打打闹闹;经济类期刊总停在做广告的水平;有些学术刊物也新话不多,让人读后头脑里留不下东西。报纸的信息是稍纵即逝,看后就可以扔的,期刊的信息已渗进了资料价值,已有一定的驻存时间,应该让人读后舍不得扔,有的甚至愿意永久保存。

(三)商品属性

期刊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一是有物质构成,有成本;二是要出售,要通过交换实现自己的价值(精神的、物质的),而且还要扩大再生产。所以期刊有商品属性。

商品属性给期刊带来了消极的一面,即它的负效应。既然是商品,就想换取更多的货币。想获得更多利润,就会迎合读者,有时就会造成刊物格调下降,低层次重复。这种负效应,一是造就了一批低层次的读者,刺激低级期刊的生产形成恶性循环,造成精神污染,甚至教唆和滋长犯罪。二是促进了消费性期刊的生产,一大批生活类、消遣类期刊应运而生,占领了市场。这些刊物大多没有留存价值,看了就可以扔。低层次精神消费品的比例太大就会影响整个期刊业的合理布局,挤压政治类、文化类和学术类期刊的市场,也不利于高层次读者的培养和造就。

商品属性也给期刊带来积极的一面,这就是它可以运用价值规律、市场规律来进行市场运作。它给我们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概念和全新的运作方法。这主要有三点:一是内容编排上,变过去单向的灌输为双向的交流,注重读者的反馈,依据市场调节及时改进刊物的内容和形式,形成了一种质量反馈调节机制。二是在期刊布局结构上,主动依据市场需求寻找自己的市场定位,形成了一种市场竞争和筛选机制。995、1996连续两年,国内共有21家期刊发行量超百万。这些大型期刊都是严把自己的办刊宗旨,突出个性,抓住某一特定的读者层,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三是经营管理上,运用市场规律,注意成本核算,加速流通,创造利润,形成了一个合理的经营管理机制。许多刊物在发挥商品属性、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方面创造出了一些独特有效的市场运作方法,这说明我国期刊界驾驭市场的能力在逐渐成熟。市场经济的积极一面,有力地促进了期刊的繁荣。

四、结 论

期刊作为一种媒体有四个基本属性:政治属性、文化属性、信息属性和商品属性,其中文化属性是它最本质的属性。这四种属性间的关系是,政治是第一位的,是领导一切的,它决定着期刊的立场、观点和导向,其他三个属性都必须服从政治属性。文化属性是本质,是主体,决定着期刊的层次和个性,它是贯穿始终包容一切的,政治的、信息的、商品的(如广告)目的,在期刊中都要合乎文化的标准。信息属性是文化属性的补充,是期刊从报纸脱胎出来时信息功能的残留,并且其内涵已从事件信息逐渐转向知识、思想信息。商品属性是排斥一切的,其本质就是获取高额利润、追求经济效益。商品属性与其他三个属性有对立的一面,它所决定的期刊负效应会影响期刊的质量;但它也有积极的一面,能改善期刊的经营和运作,促进期刊的繁荣。对商品属性的消极面要靠其他三个属性,特别是政治属性来制约。对它的积极一面要大胆利用。这四个属性构成期刊这个有机的综合体,我们片面夸大哪一个都不行。夸大政治属性,期刊就成了政治教条;夸大文化属性,期刊就会书本化;夸大信息属性,期刊会报纸化;夸大商品属性,期刊就有铜臭味。期刊只有恰如其分地表现这四个属性,并突出文化属性,才能更好地实现它既区别于报纸又区别于图书的定位,完成其传播积累文化的功能。

(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