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署长笔记:新闻原理的思考(新闻四部曲)
- 梁衡
- 2105字
- 2020-08-30 01:25:38
第一章 传媒的基本属性
关于新闻的定义
关于新闻的定义历来有多种说法,现在也还不断有新说。据说在新闻系的课堂上教师能一口气举出十几种定义。在这些说法中流传最广且又浅显易懂的还是陆定一的那句话: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我觉得这到现在为止仍是到最为简洁明了的一个定义。只是结合个人的新闻实践和新闻管理实践想作一点补充,可否这样表达:新闻是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传递。
这里有两点小的变动。
一是增加了受众的态度。新闻报道是新近发生的事实,但并不是每一件新发生的事实都应该报道,都可以报道。实际情况是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新发生的事实,记者都不去管,而只选择那些为大多数人,或者绝大多数人所关心的、爱看爱听的事实去报道。事件的大小、性质不同,它所波及的范围也就不同。比如一场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全世界人都关心的事;一场足球赛的胜负,可能只是与两个队有关的球迷们的事。新闻是通过大众传媒向全社会发布的信息,因此它首先要考虑有无发布的社会价值,即这条消息会有多少人看、多少人听。有时还要估量一下这条消息的社会效果,即它的正作用或者负作用。一些记者因自身阅历和知识所限,常误以为自己看到、听到后惊喜、得意的信息也是受众所喜欢的新闻。所以记者采访时先得有个受众观念,也即我们过去常说的群众观点。美学上讲“接受美学”,美不美最终要看接受者的接受程度。是不是新闻,也要看受众承认不承认。比如,一家报纸派记者在年三十晚上到妇产医院去等,零点一过看谁家生下新年的第一个孩子,就拿到报上发消息,还当作好新闻。其实这不是新闻。因为除了孩子的亲属,社会上的广大受众并不关心这件事。如果这家人实在想将此事登报,倒是可以让他们花钱来做一条广告。
关于这一点我国新闻学的创始人徐宝璜先生在他的《新闻学》一书(也是我国的第一部新闻学专著)中曾有切实、生动的指评:
二是增加了信息传递这个概念。新闻的本质是信息。事实上记者在报道时并不可能把整个事件端到读者面前,他的报道是通过选择传递这个事件的主要信息来实现的,这样新闻就自然引入了许多信息固有的属性:(1)信息要真实;(2)信息要快速;(3)信息要新鲜。这些自然也就成了新闻的特点。
另外这个变动也提醒我们注意两点。第一,我们既然是通过采集、传播信息来再现事件,新闻信息就有别于自然信息。于是又派生出了不同记者会有不同的立场、观点、分析能力、表达技巧等问题。也正因此就区分出了稿件的好坏、对错、水平高低。这里有无尽的学问,常常是一个记者毕生追求都无法穷尽的。这一点也可体现出新闻的选择性和表达的艺术性,虽然信息是一个客观存在,但一旦变成“新闻信息”,也就暗含了记者的主观能动性。第二,信息不完全等于事物本身,它是关于事物的“毛知识”,还不一定就达到知识层,而只是这个事物的信号、特征。
客观事物是在逐渐释放它的信息的,这些信息可能第一次释放就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也可能这一次并没有反映本质,而是要多次释放后才能反映出来。既然信息是个过程,这又决定了新闻报道也是一个连续叠加的过程,即它的连续性。由于信息的主要特点是快、是新,我们既不能等到这件事全部结束、本质充分显露再去报道,也不能要求在一篇稿件中把事件交代得天衣无缝。因为受到快的制约,新闻稿常常是抓住一点信息就抢发出来,紧接着再抓住一点就再抢发。比如一个突发事件,先说有多少人死亡,后又说是多少人死亡(可能比第一次报的多或者少),这都是允许的。所以从某一个角度说新闻是速记,是潦草的记录。记者只能就当时的所知,尽量求实,有错即纠,有新即补。
我觉得对于新闻的定义有了这两点小小的补充,就比较全面地照顾到了受众性、真实性、快速性、新鲜性、选择性、表达艺术性和报道连续性。同时,也提醒我们不能不承认新闻与文学、科学相比有天生的粗糙性与易碎性。它好比人物性格中的那一类急性子、粗犷型、豪爽型。这也提醒记者万不可去追求三寸金莲和奶油小生式的精巧,也不必刻意追求每一篇报道的永恒。而将自己的新闻作品编成一个集子欲求得如《三国演义》《红楼梦》那样的畅销和传世,那更是几乎不可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