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视觉障碍儿童教育的理论进展

通过对2013—2014这两年相关的视觉障碍儿童教育文献进行整理发现,其理论研究进展在内容上主要是视觉障碍儿童特点和教育的理论进展,其中视觉障碍儿童特点包含生理特点、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及人格特点。

一、视觉障碍儿童特点的理论进展

(一)视觉障碍儿童的生理特点研究新进展

视觉的障碍造成不少多重障碍盲生出现摇头、耸肩、碎步等各种盲态,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差,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低下,同时出现自卑、自闭、孤僻、依赖等不良的心理问题[1]。研究发现学龄前儿童视力缺陷主要是屈光不正,要重视视觉筛查,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发现屈光异常要及时正确地矫正。年龄越小,治愈率就越高[2]。同时,低视力学龄儿童屈光状态以高度近视为主,患儿多有进行性近视眼病,研究表明屈光矫正和助视器配戴对低视力儿童均有积极的康复作用,助视器的视力康复效果更好。残余视力越好,视力康复越理想。建议重视低视力儿童的屈光检查和矫正,只要患儿在试镜时感觉视力有改善,应重新配戴眼镜对其屈光不正进行矫正[3]

此外,研究者调查广东省161名视力残疾学生的恒牙患龋、牙龈出血状况,结果显示,视力残疾学生的龋齿及牙龈炎等口腔健康问题比普通同龄儿童严重。推测是他们没有掌握正确刷牙方法、清洁效果较差所致。因此,应当加强视力残疾学生口腔健康教育,关注视力残疾学生的口腔健康状况[4]

(二)视觉障碍儿童的认知特点研究新进展

2013—2014年关于视觉障碍儿童认知特点的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盲生思维的特点和普通学生基本相同,由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与感性经验有直接联系[5]。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语言和思维的结合,充分利用盲生的听觉、触觉等其他功能,并与直观事物和生活相联系,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其次,视觉障碍儿童主要靠触摸觉来辨识世界,触摸技能对于盲生来说是各学科知识与生活技能学习的前提保障,家长对触摸觉训练的认知、社会对视觉障碍儿童早期触摸觉康复训练的重视程度、教师的触摸觉训练方法与策略是影响孩子触摸觉发展的重要外在因素[6],这启示相关教育工作者要重视视觉障碍儿童早期触摸技能的训练,早干预,早治疗,提高孩子触摸水平。再次,视觉障碍儿童解决河内塔问题与健全儿童存在差异。有研究发现,盲生与明眼生使用内部表象操作的方法解决河内塔问题时,随着圆片数量的增加,其移动次数和反应时也显著增加,两者没有显著差异;可是,盲生解决问题时获取信息的速度和对任务要求的理解速度明显比明眼生慢[7]。此项发现,启示在盲校教学活动中,可以让盲生通过触摸来建构表象的方式来完成问题解决任务,但要给他们更多的时间以获取触摸信息,并反复地说明解释任务。

(三)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研究新进展

一般而言,大部分盲生因为身心发展障碍特点,内心比较封闭,与身边的环境和周围的人接触机会不多,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对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不良的影响。对盲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探究,脆弱的封闭心理、固执的逆反心理、不良的学习障碍、畸形的审美心理以及神秘的早恋心理是他们最严重的心理问题,我们应当深入盲生的心理内层,努力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8]。对山东省5所盲校155名在校盲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学生主观幸福感呈中上水平,其心理健康体验得分最低;男、女盲生的知足充裕体验存在差异,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家庭经济中等及以上盲生的身体健康体验、知足充裕体验、心理健康体验、心态平衡体验得分均高于家庭贫困的盲生;父母文化程度在中专以上的盲生的身体健康体验、家庭氛围体验高于父母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盲生[9]。此项研究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家庭和学校应通力合作,加强对盲生的认知指导,教给他们应对心理焦虑、迷茫、困惑的方式,并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技能,从而促进盲生心理健康发展。

(四)视觉障碍儿童的人格特点研究进展

对弱视儿童与正常儿童的自我意识进行比较测试,发现4岁、5岁弱视儿童自传体记忆水平均低于正常儿童;4岁的弱视儿童就已经具有时间心理旅行的能力,且4岁、5岁弱视儿童时间心理旅行能力的发展趋势和正常儿童相一致;5岁正常儿童、弱视儿童在形容词条件下均没有出现自我参照效应;5岁正常儿童、弱视儿童对描述自我状态句子的加工时间均比一般常识的长,对自己的评价倾向积极,提倡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积极鼓励患儿参加各类社会活动,适当创造机会与同龄正常儿童竞争[10]。也有学者对盲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进行研究,发现由于自身视觉障碍、动作发展迟缓、认知能力不足以及家庭和社会等因素,盲生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无法主动地探寻周围的人和事物,很难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也不能识别与之交流的人的表情,这样容易产生情绪不稳定、焦虑或自卑的心理,从而造成交往的障碍[11]。此外,还有学者关注了盲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发现盲生对一些在常人看来非常简单的常识没有清醒的认识,年龄比较大的盲生,常常会感到自卑、缺乏自信心、孤独苦闷,并证明从多侧面、多渠道培养盲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平等对待盲生、加强语言交往等方式能培养盲生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增强其自尊、自信、自强精神,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和回归社会[12]

二、视觉障碍儿童教育的理论进展

视觉障碍儿童教育的理论新进展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体系展开描述的,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三个阶段。

(一)视觉障碍学生义务教育的理论新进展

目前,我国盲教育从办学层次、入学人数及教育效果上看处于各类特殊教育中较为薄弱的环节,盲教育的最高发展仍是以推拿按摩为最主要的职业发展方向,基础教育阶段盲教育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设施等没有大的变革,至于盲生随班就读则更是止步不前[13]。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盲生的写话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低年级盲生的实际出发,学者们提出相应的建议:降低写话的要求,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盲生写作兴趣;观察生活,从日常生活中直接获取生动的材料,注意日常积累;创设氛围,让盲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激起写话的灵感;走进生活,体验写话乐趣;借助文本,续编童话故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盲生的兴趣,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习作。重视低年级写话训练,寓写于乐,使学生从小善于观察生活、捕捉生活素材,乐于写话,乐于表达,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4]。在数学学习上,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相比其他学科,数学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且低年级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同。但总体来说,视觉障碍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较明眼生多,其运算速度慢,难以理解抽象数学知识,不能直观感知数学基本定理、定律[15]。因此,视觉障碍学生数学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口算和珠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简单几何图形的空间概念能力。在社会适应能力上,由于我国视障教育学校大多是寄宿制学校,学生只在寒暑假和法定的节日才能回家,这导致了视障学生亲情的缺失及一些能力的低下。由此,家长要尽量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开展一些旅游活动,扩宽孩子视野;同时,走亲访友,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和亲情;注重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教孩子做家务[16]。在定向行走上,要根据盲生的个人情况,从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器官来训练盲生的方向感,帮助盲生建立确定心理地图[17]

(二)视觉障碍学生高等教育的理论新进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群体的教育价值逐步得到体现,视觉障碍人士受教育权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平等地享有高等教育的权利不仅是视觉障碍人群实现其他权利的基础,也是他们提高自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有研究者梳理了保护视觉障碍学生受教育的相关法律,如《宪法》《残疾人权利公约》都强调残障人士享有和健全人一样的平等权利,保障残障人士不受歧视,进一步提出我国保障视障考生受教育权的可行路径:改变视觉障碍考生参加高考的试卷形式,逐步引入“全纳教育”理念,增加视觉障碍学生就读的专业,重视视觉障碍儿童早期家庭教育[18]。就视觉障碍人士接受高等教育的现状而言,国内普通高校在招收残疾人大学生入学,尤其是盲人大学生入学这一点上仍处于不乐观的状态。招生盲人的高校少,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城市,专业有限,所以盲人选择的余地较小,而且仅有少数的高校设有特殊教育学院或特殊教育系,可以让小部分的盲生进入高校就学[19]

有关学者对高校低视力学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了阐述:一是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仍然以理论讲授为主,低视力康复技能训练不足。二是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缺乏低视力患者医学评估、康复训练、高科技助视器等专用设备。三是对标准化病人或低视力患者缺乏相应的检查、评估、验配及康复培训。提出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理论课教学中穿插大量的实践教学,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康复工作中,做到“学以致用”,全面提高低视力学生的专业水平及社会责任感,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低视力康复人才[20]

(三)视觉障碍学生职业教育的理论新进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残疾人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针对盲生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大大提高,走入职业教育的盲生越来越多,社会提供给盲生就业的机会和职业种类也在不断增多,但由于我们特殊教育事业起步晚,社会经济发展还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就目前而言,按摩行业依然是大部分盲生的首选职业。有关学者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从事按摩职业的盲生已经超过10万人,从事盲生职业教育培训的各类机构基本上也是以按摩培训为主。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提高盲生的职业竞争力迫在眉睫,因此提出通过继续加强文化教育、不断完善按摩知识和技能训练、增设心理健康教育和英语口语教学内容等方式提高盲生职业竞争力[21]。对推拿专业的视觉障碍学生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高校推拿专业存在一些问题,如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过于专业化,过多要求学生符合企业技能上的需要,忽略了视觉障碍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基于校企合作建设课程的理念没有在推拿专业的全部课程体系中得到体现。提出教育工作者要结合视觉障碍学生生理、心理、从业等各方面特殊需求,建设融合视觉障碍学生终身发展理念的推拿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措施主要是改革实践技能课程的模块化和重视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22]。有学者思考了在职业教育阶段对盲生进行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训练,在重点关注职业教育阶段盲生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更加关注盲生的道德品质问题,认为当前职业教育阶段重视专业技能远远大于对职业道德的培养,德育评价模式单一,提出了优化盲校职业教育阶段德育工作几项措施:构建合理的德育体系,重视德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关注盲生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盲生的认同感和价值感;关注网络舆情,合理疏导,及时发现解决盲生的思想问题;构建科学、高效的德育评价机制[23]


注释

[1]布文锋.多重障碍盲生定向行走课程研究——基于广州市盲人学校的教学实践[J].残疾人研究,2014(2):73-77.

[2]徐艳,许昌华.2011年新沂市新店镇学龄前儿童视力检查结果分析[J].中国校医,2013(3):186-187.

[3]朱文珲,廖瑞端,周建华,林先轩,方意昀,等.助视器配戴对低视力儿童康复作用[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8):894-896.

[4]崔添强,李媛媛,段松伟,等.广东省视力残疾学生口腔健康状况及行为调查[J].广东牙病防治,2013(5):254-257.

[5]陈文翔.盲于目而不盲于心——谈如何有效提高盲生的计算能力[J].学周刊,2013(5):116.

[6]林芸.影响视障儿童触摸技能发展水平之原因的浅探[J].新课程学习,2014(10):181-183.

[7]琚四化,刘春玲.盲生与明眼生解决河内塔问题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4(11):40-44.

[8]薛福颜.关注盲生心理教育解决就业障碍[J].科学中国人,2014(11):158.

[9]林艳艳,赵洁,曹光海.山东省盲校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及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J].中国学校卫生,2014(12):1849-1853.

[10]周爱保,姜艳斐.弱视儿童的自我意识及其教育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3(4):35-40.

[11]汪斯斯.盲生社会交往中的困难及其对策[J].科教文汇,2013(11):184-185.

[12]刘凤.关于培养盲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思考[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4(3):73-76.

[13]兰继军,毛赛群.论狄德罗思想对我国盲教育发展的启示[J].绥化学院学报,2014(4):95-99.

[14]张俊.感受写话乐趣 提高写话能力——谈低年级盲生写话能力的培养[J].家教世界,2014(4):50-51.

[15]刘海燕.对视觉障碍儿童数学学习的问题探索[J].科技视界,2014(13):197.

[16]嵇敏先.开展实践活动培养盲童生活能力[J].基础教育参考,2013(16):69-70.

[17]张洪茹.给盲生一双明亮的“眼睛”——试论定向行走对盲生的意义[J].教育新理念,2013(10):89-90.

[18]于韬文.略谈视障人士受教育权的保护——以视障考生参加普通高考为视角[J].法制与经济,2014(8):83-85.

[19]乐蕾.盲人融入开放教育英语课程的教学思考和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147-148.

[20]杨小丽,杨桢,易美超,曾官鹏.实施低视力学教学改革——培养高质量康复人才[J].课程教育研究,2014(2):27.

[21]邵晶.丰富职业教育内涵 提高盲生按摩职业竞争力[J].治教之法,2013(10):86-87.

[22]黄冰冰.基于视障生终身发展的推拿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4):128.

[23]肖宇.加强盲校职业教育阶段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4(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