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体诠释学(二)(成中英文集·第二卷)
- 成中英
- 4199字
- 2020-08-30 01:45:11
观[1]——成中英访谈录
张穗子(以下简称“张”):对于你来说,什么是“观”?为什么你认为“观”是中国古典哲学最原始的起点?
成中英(以下简称“成”):中国古典哲学不应该只是从公元前12世纪形成的《周易》开始,因为《周易》本身的形成是个很长的过程。但是我个人认为《周易》这本书的形成可以作为中国古典哲学起源的凭据。我关注的是在《周易》的符号系统和占卜方法背后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是从“观”开始的。因此,“观”可以被看作中国古典哲学最原始的起点。《周易》的思想基本上就是要脱离不同的观点,从一个没有观点的“观”来了解宇宙。形成这个没有观点的“观”需要很长时间,这就是说,人对宇宙中所包含的整体事物要从各方面进行观察:从内看,从外看;从上看,从下看;从前看,从后看;从左看,从右看;从正看,从反看。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的,甚至对立的观点逐渐融合成一套独立于各种各样观点的《周易》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对于我来说,“观”是指全面而又动态地认识和理解宇宙中所包含的整体事物;“观”是方法,是活动,也是过程。这个“观”所得到的结果后来叫作“道”。《周易》里提到从“观”来认识“道”。在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庄子《内篇》的七篇文章里都提到了“观”这个字和“观”这种方法。
张:《周易》历来被视为儒家群经之首。为什么你认为《周易》是儒学和道学的共同源头?根据是什么?
成:儒学和道学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最根本的两个思想体系。儒学和道学这两种特性在中国最原始的思想中已开始出现。它们在中国最原始的哲学思想潮流中慢慢扩大,就像江河一样慢慢分支,再吸收外面的支流,然后分而合,合而分,一直发展到今天的局面。
作为中国古典哲学起源凭据的《周易》,虽然经过了孔子的整理,但是它的原始资料还是周代记载的有关宇宙、人生的经验。这些原始资料展示出儒、道共同的文化传统。《周易》所包含的许多重要概念如天、天命、气、生等,也是儒、道这两个传统都接受的。
在继承文化传统的过程中,《周易》通过它原始的符号系统显示了“道”的存在。“道”的存在是说:宇宙是个整体,宇宙是变动不居的。宇宙中的事物具有一种反复性,并且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实际上是对《周易》符号系统和思想的反思。《周易》通过它原始的符号系统让人去了解人自己在整体的宇宙中的情况,让人通过行动去趋吉避凶。人需要发展自己的智慧,发展自己的德性,才能了解自己的具体情况,并采取一定的行动趋吉避凶。这就是后来孔子讲究德性的一个起点。儒、道的根源都在《周易》里。道家重视《周易》里整体性的宇宙观,儒家重视《周易》里人的行为能力;道家的重点是如何知“道”,儒家的重点是如何使自己的德性与环境和谐。
张:对于你来说,什么是道家的“道”?
成:老子说,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从道家的立场,我不能给道家的“道”下定义,但是对于不可下定义的“道”,我可以给它一个说明。对于我来说,道家的“道”是一个过程、一种力量、一个整体。具体来说,道家的“道”是一个包含了产生万物的宇宙的自然运行过程;是一种相互交替的能成能毁、能有能无的力量;是一个包含人们所见所闻、所未见所未闻的事物,在时空上没有限制的展开性、活动性的整体。人们应该超越语言的限制来了解“道”。
张:对于你来说,什么是儒家的“道”?
成:儒家的“道”包括人道和天道两个层次。人道有一种仁道的延伸,即从人到仁,从人道又到仁道;天道是人道和仁道的基础。人道指个人通过修德、修性达到人事的和谐及实现美好的人的世界的能力、方法和道路。因为儒家重视如何使个人的德性与环境和谐,由此产生了一种仁的概念。仁就是去了解人、关心人、爱人、推己及人。天道是指天生万物,让万物生长、发展来达到一个和谐、美好的境界的自然现象、规律、过程、道路。
张:你提到儒家要实现美好的人的世界,那么对于儒家来说,什么是“人”?
成:孔子和孟子认为,“人”是一个能爱人,能推己及人的存在,是一个具有道与德的存在。这里的“爱人”不是说只爱一个人、一个对象,而是说爱全部的人,由此才可以形成一个家庭,由家庭形成一个社会,又由社会形成一个国家,能够以天下人为兄弟。这里的“道德”指的是能够爱人;能够讲正义;能够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礼节,既尊重别人,又有自我尊严;能够具有辨别是非的智慧;能够建立人与人之间有信义的和谐关系。
张:你所引用的孔、孟的看法,虽然涉及智慧的问题,但关键还是在谈道德问题,实际上是从特定的道德标准来给“人”下定义。对于你来说,什么是儒家所说的“人”?
成:儒家不是只讲道德,儒家也讲智慧,而智慧应该包含知识,即包含概念化、对象化、系统化的认知。我认为,道德和智慧对于儒家是同样重要的。对于我来说,儒家所说的“人”是知天知地、爱人爱物的存在。
张:你说的这个“存在”指的是什么?
成:我说的这个“存在”指的是生物。
张:如果“知天知地”就是你说的“智慧”,“爱人爱物”就是你说的“道德”,那么是否可以认为,对于你来说,一个同时具有智慧和道德的生物就是儒家所说的“人”?
成:对。过去人们提到儒家的“人”只谈道德,现在新儒家还把“人”的问题变成一个智慧问题。我认为智慧的问题对于了解儒家所说的“人”很重要。这种看法包括了我对后来儒家发展的了解,包括了我对朱熹的了解。
张:为什么你说,道家强调人不要过分发展自己?对于你来说,什么是道家所说的“人”?
成:道家所说的“人”是一个可以同一于“道”,又可以背离于“道”的存在。可以离“道”而行是“人”的一个特点。道家认为,人是一种自然体,人和由“道”来界定的自然是一个整体。如果人没有破坏原来存在的这个整体就是同一于“道”;如果人破坏了原来存在的这个整体,例如,破坏了别的生命,破坏了整个宇宙的环境平衡,就是背离于“道”。因此道家强调人不要过分发展自己,应该顺应“道”,与“道”同。
张:对于你来说,什么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智慧”?
成:中国古典哲学的“智慧”在于体会、理解、认识宇宙的本体。这个宇宙的本体就是“道”,因此也可以说中国古典哲学的智慧在于体会、理解、认识“道”。这个“道”包括儒家的“道”和道家的“道”。儒家的“道”和道家的“道”有很大的区别,但它们都来源于《周易》的“观”。中国古典哲学的智慧不仅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还包括用。用是指用这种宇宙观、人生观来创造一种好的人格、好的人的关系、好的人生、好的人的世界,来实现具体的和谐。中国古典哲学的智慧在道家还包括如何发挥人的“德”来顺应“道”;在儒家还包括如何发挥人的“德”来创造人的天地。
张:对于你来说,什么是道家和儒家要发挥的“德”?
成:“德”有三种意思。第一种意思是指:一个个体从宇宙中得到的内在于一个个体的能力。第二种意思是指:人经过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比如经过学习、思考发挥出来的一种既能改变自己,又可以改变社会,甚至可以改变自然的行动能力。“德”的第一、第二种意思是儒、道共有的,但是儒、道在“德”的第三种意思上有分歧。道家认为不应该去发展人的这种既能改变自己,又可以改变社会,甚至可以改变自然的行动能力,而应该把这种行动能力含蓄地包容起来去顺应“道”。这种顺应“道”的能力就是道家所要发挥的“德”。与此相反,发展人的这种既能改变自己,又可以改变社会,甚至可以改变自然的行动能力来创造一个美好的人的天地是儒家所要发挥的“德”。儒家的“德”的第三种意思就是我们传统所说的“道德”。
张:对于你来说,中国古典哲学所追求的智慧与真理是什么关系?
成:中国古典哲学所追求的智慧就是中国古典哲学所追求的真理。智慧就是真理。在中国古典哲学中没有独立于智慧的真理。
张:为什么智慧就是真理?为什么在中国古典哲学中没有独立于智慧的真理?
成:在中国古典哲学中,智慧(智)的对象是真理(道),真理的体会是智慧。两者若分离,则智慧失其真,真理失其全。坚持两者相即不离,正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智慧和真理所在。
张:那么在中国古典哲学中追求智慧,或者说追求真理的本质是什么?
成:在中国古典哲学中追求智慧,或者说追求真理的本质就是追求人和自己、人和人、人和天、人和道的内在和谐,甚至追求它们之间的一种具有开发性、创造性的关系和成果,归根结底是追求一种生命的再创造,即追求永恒。中国哲学中的“生命”是指宇宙中万物所具有的一种成长、发展、衰亡、再生、再发展的自然现象、过程、能力。这种永恒是通过文字、思想、行为,通过对人间的贡献、对社会的贡献来实现的。
张:你说,只有了解中国古典哲学的原始起点,才能了解中国古典哲学特点的来源。对于你来说,什么是中国古典哲学的特点?
成:对由道而德、由德而道的强调是中国古典哲学的特点。这个特点也叫天人合一,我觉得天人合一也是道和德的合一。
张:对于你来说,什么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永恒的理想境界?
成:中国古典哲学中永恒的理想境界是:永远不要失去对“道”的内心体会,永远不要失去对“道”的思想理解,永远不要失去对“道”的价值认识。
张:在现代社会里,中国古典哲学还有生命力吗?
成:中国古典哲学的宇宙观是“道”的宇宙观。由“道”的宇宙观产生了“德”的人性论,然后产生了“和”的伦理学,再产生了“智慧”的方法论。“智慧”的方法就是“观”的方法,“智慧”的方法论就是对“观”的方法的了解。中国古典哲学的生命力在于中国古典哲学是通过“观”,即通过人全面而又动态地认识和理解宇宙中所包含的整体事物,以及通过人对人本身的认识、理解、反思而产生的。在现代社会里有新的环境、新的需要、新的发明、新的创造,但是宇宙并不因此就变成不同的宇宙,它还是以往的同一个宇宙。人并不因此就变成了另外一种东西,人还是人。至今这个“观”还在。我们现在对宇宙的认识、对“道”的认识、对由“道”来界定的自然的认识、对“德”的认识、对“人”的认识、对人应该做什么的认识、对人的追求的认识,都是一种续旧觅新,都有一种新的含义,都是对以往认识的充实和补充。从中国古典哲学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智慧来帮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了解“道”,了解人生,了解世界。中国古典哲学的生命力就在这里,它的重要性也就在这里。
(载《袖珍汉学》(Minima Sinica),1995(2))
注释
[1] 《观——成中英访谈录》(Suizi Zhang-kubin:Ganzheitlich,kontemplativ zur“Beabachtungim chinesischen Denken,Ein Gesprach mit Cheng Zongying”)记载了1995年7月4日在德国波恩大学与成中英访谈的部分内容。原为德文,由张穂子(Suizi Zhang-Kubin)译为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