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概要

孙正聿

(注:孙正聿,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本成果的主要目的是阐述哲学的特殊的理论性质和独特的活动方式,并通过具体论证哲学对构成思想的基本信念、基本逻辑、基本方式、基本观念、哲学理念的前提批判,展现哲学发展自我批判的活力和永不枯竭的理论空间。

本成果的重要意义是为理解哲学提供“思想的前提批判”的解释原则,并以这种解释原则重新阐述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以及哲学的理论性质、思维方式、存在方式和工作方式,重新阐述哲学的存在论、本体论和世界观,推进哲学在当代的发展。

本成果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史论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反思与分析相融合的方法。

二、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本成果的主要内容包括阐释何谓“思想的前提批判”的“导论”和论述“思想的前提批判”的“五章”:第一章,构成思想的基本信念的前提批判;第二章,构成思想的基本逻辑的前提批判;第三章,构成思想的基本方式的前提批判;第四章,构成思想的基本观念的前提批判;第五章,构成思想的哲学理念的前提批判。

“导论”部分以阐释“思想的前提批判”为主旨,论述了哲学的理论性质、思维方式、存在方式、工作方式和理论自觉。

关于哲学的理论性质,“导论”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思想的前提批判是相互规定的:只有在思想的前提批判中,才把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只有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才决定哲学的本质是对“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思想的前提批判二者之间的相互规定,既决定了哲学的特殊理论性质,又决定了哲学在人类的全部活动中的特殊的社会意义。

关于哲学的思维方式,“导论”提出,思维和存在之间具有无限丰富的矛盾关系,但是,从人类思想的维度上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却可以归结为两个最基本的维度:一是“构成思想”的维度,也就是思维以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为中介而实现思维与存在相统一的维度;二是“反思思想”的维度,也就是思维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当作“问题”而予以“反思”的维度。“反思思想”是把“构成思想”中不予追问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当作了“问题”,也就是把“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当作了“问题”,由此便构成了人类思想的“反思”的哲学维度。

关于哲学的存在方式,“导论”提出,哲学的前提批判不仅意味着哲学具有自己的特殊的理论性质和特殊的思维方式,而且意味着哲学具有自己的特殊的存在方式。真正的哲学作为马克思所说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既不是“表述”时代状况和人类文明的经验事实,也不是“表达”个人对时代状况和人类文明的情感和意愿,而是以自己的“表征”方式构成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哲学的“表征”,主要是以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的提问方式以及对问题的求索而实现的。

关于哲学的工作方式,“导论”提出,总体上可以把哲学的工作方式概括为时代精神主题化、现实存在间距化、流行观念陌生化和基本理念概念化,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流行观念陌生化,也就是具体地展开对思想的前提批判。流行观念陌生化,不仅需要揭示体现时代精神的流行观念,而且需要澄清它所具有的思想前提的意义,并且在前提批判中构成新的思想,因此流行观念陌生化必须实现为基本理念概念化。

关于哲学的理论自觉,“导论”提出,哲学作为社会的自我意识,它在自己的前提批判中,总是以历史的大尺度去关照和反省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在价值排序中选择某种历史的大尺度作为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标准,引导人类不断地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把理想变为现实。正因为如此,真正的哲学总是不仅反映和表达时代精神,而且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

本成果的主体部分,是具体地展开对思想的前提批判。

构成思想的前提主要包括构成思想的基本信念、基本逻辑、基本方式、基本观念和哲学理念,因此,对思想的前提批判主要表现在下述五个方面:一是对构成思想的基本信念的前提批判,即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前提批判;二是对构成思想的基本逻辑的前提批判,即对思想的外延逻辑、内涵逻辑及其实践基础的前提批判;三是对构成思想的基本方式的前提批判,即对常识、宗教、艺术和科学等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的前提批判;四是对构成思想的基本观念的前提批判,即对存在、世界、历史、真理、价值等基本观念的前提批判;五是对构成思想的哲学理念的前提批判,即对哲学本身的前提批判。这五个方面的前提批判,从总体上体现了哲学对思想的前提批判,并构成了本成果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构成思想的基本信念的前提批判。

承诺“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服从于同样的规律”,这是构成思想的基本信念,因此,对构成思想的基本信念的前提批判,直接地就是对“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的批判。对构成思想的基本信念的前提批判,也就是对哲学自身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前提批判。哲学对构成思想的基本方式、基本观念和基本逻辑的前提批判,都蕴含着对构成思想的基本信念的前提批判,从而使“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自身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因此,对思想的前提批判,首要的是对构成思想的基本信念的前提批判,也就是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前提批判。

在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理解中,思维和存在的抽象同一与思维和存在的抽象对立,既是对立的两极,又是两极相通的。在思维和存在的抽象同一中,就隐含着思维和存在的抽象对立。这具体表现为:在感觉层面上,映象与对象的抽象同一,就隐含着不同主体的映象与对象的抽象对立;在理性层面上,表象与思想的抽象同一,就隐含着不同主体的表象与思想的抽象对立;在价值层面上,实然与应然的抽象同一,就隐含着不同主体价值判断的抽象对立;在规律层面上,思维和存在的抽象同一,就隐含着思维规律与存在规律的抽象对立。抽象的同一与抽象的对立,是思维中的对立着的“正题”和“反题”。由对“正题”的前提批判而进入对“反题”的前提批判,就是对“思维和存在的抽象对立”的前提批判。正是在对思维和存在的“抽象同一”和“抽象对立”的前提批判中,由“思维和存在的逻辑同一”而进展为“思维和存在的历史同一”,不断地深化了对构成思想的基本信念的前提批判。

第二章,构成思想的基本逻辑的前提批判。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根本上说,是思维规律与存在规律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思维和存在是否“服从于同样的规律”的问题。因此,哲学对思想的前提批判,不仅指向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基本信念的前提批判,而且必然指向对构成思想的基本逻辑即思维规律的前提批判,并具体地表现为对思维的外延逻辑和内涵逻辑的前提批判。

在人类的思想活动中,概念不仅是思维的“细胞”,而且是列宁所说的认识的“阶梯”和“支撑点”。由概念的外延所构成的外延逻辑或形式逻辑,由概念的内涵所构成的内涵逻辑或辩证逻辑,以及由概念的实践基础所构成的实践逻辑或生活逻辑,是构成思想的基本逻辑。对构成思想的基本逻辑的前提批判,主要是对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前提批判。

第三章,构成思想的基本方式的前提批判。

人的思想活动不仅遵循思维规律,而且是以自己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构成关于世界的思想。常识、宗教、艺术、科学和哲学等等,就是人类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与世界发生真实关系的“中介”,也就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人类的全部思想,都是由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所构成的,因此,哲学对思想的前提批判必然包括对构成思想的各种基本方式的前提批判。

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在其直接性上,首先是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图景。而它们之所以能够提供各种各样的世界图景,则在于它们本身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不同方式,这些基本方式不仅为人们提供各种各样的世界图景,而且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提供各自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这样,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就以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的三重内涵而构成哲学反思的对象。在对思想的前提批判的意义上,哲学对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的前提批判,特别重要的是对常识、科学和哲学的三个层次的概念框架的前提批判。在对这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的前提批判中,构建了人类文明史上的新的“阶梯”和“支撑点”,实现了人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的历史性变革。

第四章,构成思想的基本观念的前提批判。

构成思想的前提,不仅包括构成思想的基本信念、基本逻辑和基本方式,而且更为普遍地表现为构成思想的基本观念即人们用以构筑思想的存在、世界、历史、真理和价值等基本观念。对构成思想的基本观念的前提批判,展现了哲学的思想的前提批判的开阔的和开放的思想空间。

在思想的前提批判的理论空间中,具有直接的生成性和历史性的思想前提,是构成思想的各种基本观念。但是,对构成思想的基本观念的前提批判有三个方面的局限性:一是具有选择性,即局限于对某些构成思想的基本观念的前提批判;二是具有历史性,即局限于我们时代所达到的对这些基本观念的前提批判;三是具有意见性,即局限于发问者所把握的我们时代对这些基本观念的前提批判。这表明对思想的前提批判是行进中的哲学活动,而不是完成了的哲学理论。

第五章,构成思想的哲学理念的前提批判。

每个时代的思想,都隐匿着构成其自身的基本观念,并深层地表现为该时代的哲学理念。因此,哲学对思想的前提批判,就不仅仅是对构成思想的基本信念、基本逻辑、基本方式和基本观念的前提批判,也是深层地指向对构成思想的哲学理念的前提批判。

对构成思想的哲学理念的前提批判,直接指向的是对哲学本身的前提批判,主要包括对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与形而上学、哲学与哲学史、哲学与时代精神等重大问题的反思。尤其重要的是,哲学对自身构成思想的基本理念的前提批判,就是追究生活信念的前提、探寻经验常识的根据、反省历史进步的尺度、询问评价真善美的标准,从而变革人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整个生存方式,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哲学的前提批判,是对思想构成自己的根据和原则的批判,因而必然指向对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核心观念即世界观的前提批判。对世界观的前提批判是阐释哲学理论性质最为直接的切入点,也是展开哲学前提批判最为恰当的切入点。

本成果有四篇重要附录文章,分别阐述了思想的前提批判与哲学的基本问题,思想的前提批判与哲学的活动方式,哲学意义的存在论、本体论和世界观,以及作者的思想历程和研究心得。

《思想的前提批判与哲学的基本问题》一文提出:揭示“隐匿”于思想之中并“强制”性地规范人的全部活动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就是“思想的前提批判”;自觉地展开思想的前提批判,从而历史地变革构成思想的诸种“前提”,就是哲学的思想的前提批判的活动方式;通过变革构成思想的诸种“前提”而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就是哲学的思想的前提批判的社会功能;具体地展开对构成思想的基本信念、基本逻辑、基本方式、基本观念和哲学理念的前提批判,为哲学提供了开阔的和开放的理论空间。

《思想的前提批判与哲学的活动方式》一文,主要是回应三个问题:一是如何从“出场学”定位“思想的前提批判”;二是如何从“思想的前提批判”阐述哲学的活动方式;三是如何理解“思想的前提批判”所指向的是“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文章提出,只有从实践的观点去理解“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才能合理地展开对思想的前提批判。

《存在论、本体论和世界观》一文,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聚焦点,重新阐述了哲学的存在论、本体论、世界观及其相互关系。文章提出,“世界”不仅是作为思维所把握到的“在者”而存在,而且是作为思维目的性要求的“非存在”而存在,这是思维的现实性与可能性的对立统一。因此,“世界观”不只是反思存在的“存在论”,而且是反思思想前提的“本体论”。它的根本性的社会功能是引导人们“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否定的理解”,为人类的理想性追求敞开广阔的空间。这就是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聚焦点的存在论、本体论和世界观“三者一致”的辩证法。

《说说我的七十年》这篇长文,在阐述作者思想历程的过程中讲述了“思想的前提批判”这一哲学观的形成和深化过程,讲述了作者的生命体验与理论想象在这个形成和深化过程中的作用,讲述了作者哲学探索的研究心得,与读者一同探讨“思想的前提批判”的哲学观。

本成果的主要观点是提出了一种理解哲学的解释原则,即哲学是对思想的前提批判。对思想的前提批判,既体现了哲学的特殊的理论性质和独特的社会功能,又展现了哲学发展的自我批判的活力和永不枯竭的理论空间。

本成果所展开的对思想的前提批判,有五个被赋予新内涵的范畴具有支撑点的意义,这就是“世界观”“本体”“反思”“表征”和“批判”。它们的相互规定所构成的概念框架,形成了本成果的总体性解释原则和叙述逻辑。具体言之:“世界观”并不是人站在世界之外而形成的关于整个世界的思想,而是人生在世和人在途中的人的目光;“本体”并不是构成世界的“本原”,而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根据、标准和尺度,因而是世界观理论的灵魂;“反思”并不是一般意义的反复思考,而是揭示作为本体的思想和行为的诸种前提,因而是辨析思想或思想辨析的哲学的思维方式;“表征”既不是“表述”经验事实,也不是“表达”情感意愿,而是呈现自己时代的时代精神和文明的活的灵魂,因而是体现存在论、真理论和价值论三者一致的哲学的存在方式;“批判”既不是徒然的否定,也不是玄思的内省,而是以概念批判和术语革命所实现的对人类文明史的反省,因而是构成思想的前提批判的哲学的工作方式。在批判的活动中展开对本体的反思和表征,就构成人生在世和人在途中的人的目光——世界观。被赋予新的内涵的“世界观”“本体”“反思”“表征”和“批判”所支撑的对思想的前提批判,构成了本成果所展现的前提批判的哲学理论。

本成果所展开的对思想的前提批判,就是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的反思;但是,把哲学的“反思”定位为对思想的“前提批判”,并不是一般含义的“对思想的思想”,而是把构成思想的根据作为批判的对象。由于把哲学的反思定位为对思想的前提批判,就不仅从理论性质、研究对象和社会功能上把哲学与人类把握世界的其他基本方式区分开来,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对哲学意义的世界观、本体论等基本理念的理解。哲学意义的“本体”,既不是构成万物的“始基”“基质”或“本原”,也不是规定万物的“理念”或“逻辑”,而是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根据、标准和尺度。“本体”既具有历史的、时代的规定性,又具有无限的、终极的指向性,因而既不是绝对之绝对,也不是绝对之相对,而是相对之绝对——历史意义的相对而时代意义的绝对。以“本体”观念为灵魂的“世界观”,就不是自然而然的、无始无终的非人的目光,而是人生在世和人在途中的人的目光。对思想的前提批判,就是批判地反思人生在世和人在途中的人的目光——对世界观的前提批判。

本成果所展开的对思想的前提批判,直接地源于对恩格斯的一个论断的理解。这个论断是:“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服从于同样的规律,因而两者在自己的结果中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地统治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它是我们的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610页。)哲学以外的人类全部活动,都是以承诺这个“前提”而构成关于世界的全部思想;哲学则是以反思这个“前提”为使命而批判地考察关于世界的全部思想。马克思就是以其“批判的和革命的”辩证法而展开对“抽象理性”和“抽象存在”的双重批判,乃至“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思想的前提批判”的典范,也是深化“思想的前提批判”的理论源泉。因此,本成果在探讨对构成思想的基本信念、基本逻辑、基本方式、基本观念、哲学理念的前提批判的过程中,具体地展现和深入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思想的前提批判。

本成果所展开的对思想的前提批判,是行进中的哲学活动,而不是某种完成了的哲学理论。因此,本成果的主要工作是:论证哲学活动何以是思想的前提批判;阐发哲学对思想的前提批判的理论空间;对构成思想的基本观念进行选择性的或案例性的前提批判。其中,本成果着力探索和论述的首要问题是:哲学活动何以是思想的前提批判,或者反过来说,为何思想的前提批判才是真正的哲学活动。着力探索和论证这个首要问题的原因很简单:古往今来,人们对哲学的理解是大不相同的;把哲学理解为思想的前提批判,必须做出系统的深入的阐释和论证。有说服力和有启发性地展现一种哲学的可能的活动方式,是对这部著作的最大的期待。

三、成果的学术创新、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本成果的学术创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把哲学定位为对思想的前提批判,为理解和阐释哲学提供了一种解释原则,从而把“反思”的哲学界定为“对思想的前提批判”;

二是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与“对思想的前提批判”的相互规定中阐释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推进了对哲学及其基本问题的理解;

三是具体地展开对构成思想的基本信念、基本逻辑、基本方式、基本观念和哲学理念的前提批判,展现了对思想的前提批判的理论空间;

四是赋予“世界观”“本体”“反思”“表征”和“批判”等基本范畴新的哲学内涵,为思想的前提批判提供了理论的支撑点。

本成果的应用价值主要是为深化哲学研究、推进哲学学科和哲学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基础性的研究成果。

本成果的部分内容先后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国高校社会科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刊,并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全文转载。《哲学分析》杂志组织专家召开“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专题研讨会,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学者运用“思想的前提批判”的理论和方法探索该学科的学术问题,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