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概要(2015)
-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 12字
- 2020-08-30 01:56:40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文化生产力与人类文明的跃迁》概要
(注:李春华,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本成果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文化生产力的基本理论,揭示文化生产力与未来文明发展的关系;提出人类文明将从“物质时代”转向“精神时代”的观点,认为“文化生产力”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价值,成为实现人类文明这次转换的一种直接现实力量。
当今时代,人类文明依然处在“物质时代”。“物质时代”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也带来了诸多的困惑与问题。“物质时代”的弊端,迫切呼唤人类文明的转换。而人类文明的这次转换,是由以物质需求为主的时代向以精神需求为主的时代——“精神时代”的转换。因而,生产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的力量——文化生产力,必然成为这次文明转换的一种直接现实力量。实现人类文明的这次转换,需要物质条件、主体条件和制度条件的保障。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人类文明的转换开辟了广阔道路。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文化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学术界的一个原创性概念。西方学术界没有这个概念,当然也就没有以此概念为核心而展开的研究。但是,与之相关的研究却早已展开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目前国内外与文化生产力相关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化生产力涉及社会的经济、文化、科技、传媒等诸多领域,因而形成了众多学科关注和研究的新领域,自然也就呈现出研究视角的多元化、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研究内容的丰富性的特点。其中,不乏论述充分、思想深刻的研究成果,对于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成为本成果极为重要的思想资源。
然而,这些资源,有的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相一致,难免出现时代的局限性;有的则是由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的问题,对于全面理解和把握文化生产力,也存在问题域上的局限性。从总体上看,目前对文化生产力作用的研究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是缺乏系统性和深刻性:注重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研究而忽视对“化人”作用的研究,从哲学高度和深度的研究不够。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对文化生产力作用的研究尚未提升到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层面上。文化生产力是文化生产方式上的革命,是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表征,而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文化的进步是人自身的进步、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一点,要比单纯的经济增长更有意义,更充满人文关怀和终极价值。但这方面的深入研究还尚未展开。
二是缺乏对文化生产力的制度分析:注重不同社会制度(生产关系)下共性的研究而对特殊性的研究不够。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条件下文化生产力的特点还需要深入研究,正如不能抽象谈文化的作用一样,也不能离开社会制度抽象地谈文化生产力,文化生产力显然离不开文化生产关系。
三是缺乏预见性和前瞻性:注重对当下作用的研究而对其未来作用的研究不够。过多关注文化生产力的当下研究,注重对文化生产力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研究,重视从我国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操作层面进行研究,而对文化生产力与未来文明发展的关系、对人类未来发展的影响研究不够。
解决上述问题固然要从多方面着手,但是首先是要在研究中真正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以唯物史观、辩证法为指导。理论的价值在于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理论的生命力在于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增强理论自觉,深入研究文化生产力问题,是学术研究的责任和使命。面对当代文化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应做出正确的解释并引导实践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加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理论支撑,进一步增进社会主义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理论自觉,深化对文化生产力与人类文明发展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拓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领域。这既为推动中国文化生产力的现实发展提供指导,又为阐释文化生产力在人类文明中的作用提供有益帮助,也为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所贡献,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复杂难题和严峻挑战。自然—人—社会(关系)的链条不断发生缺损,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失衡、紧张甚至冲突。如何走出“物质时代”的困境?人们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寻求途径。本成果认为,导致“物质时代”困境与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走出困境与危机也必然需要多种途径。但经济第一、物质至上、单纯追求经济的无限增长的“物质主义”的膨胀,是造成当下人类文明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人类要转向的新文明,应该是由“物本位”向“人本位”的转换,其具体内容是由满足“物质需求”到满足“精神需求”的转变,是人类文明由“物质时代”向“精神时代”的转换。这一转换的内容和要求,决定了作为创造和生产精神文化产品的现实力量的文化生产力,必然在这次文明转换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新文明转换的一种直接现实力量。文化生产力为解决人类文明的危机与困惑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新途径。这恰似一种偶然与巧合,而实则人类文明发展之必然。正如马克思在谈到资本主义产生阶级对抗的同时也创造了解决对抗的条件时曾说的那样:“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9页。)本成果同时提出,新文明的转换不能自然而然实现,而是需要诸多条件作为保障。其基本条件可以归结为物质条件、主体条件、制度条件。社会主义制度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先进制度,为人类文明走向新文明开辟了广阔道路。
1.对文化生产力基本理论进行系统考察
对文化生产力的产生、内涵、特征、作用、发展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回答了文化生产力何以可能的问题。
(1)分析文化生产力的内涵。文化生产力是创造和生产精神文化产品的能力,是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现实力量。文化生产力是一个经济与文化高度融合的当代范畴。文化生产虽有其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但严格意义的文化生产是近代社会才出现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类社会系统的各个要素和环节的发展都被纳入其中,作为社会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当然也不能游离于其外而孤立发展。因此,文化生产力是指当代社会以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为依托,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以文化产业的兴起为标志和典型形态,生产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的现实力量。本成果把“文化生产力”的内涵规定为:为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而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现实力量、能力和水平,是创造和生产精神文化产品的能力。
(2)分析文化生产力的基本特征。认为文化生产力作为经济与文化高度融合的产物,具有物质属性(客观现实性)与精神属性(意识形态性)的双重特征,是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它具有一切生产力所具有的客观性,但其本质特征是精神性或意识形态性。从生产力的一般特征上看,文化生产力也是一种物质力量,但从文化产品的特殊性上理解,它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物质属性是文化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的共性、普遍性或一般性,也是生产力的根本属性;精神属性则是指文化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相区别的特殊性,即文化生产力能够成为其自身的特殊性。文化生产力作为一种生产力形态,必然具有生产力的一般特征,即客观现实性,因而,它是一种物质力量,主要表现为采取物质生产的方式创造经济价值。文化生产力固然具有客观现实性,但精神属性是其本质属性。文化生产力的根本价值或终极价值,在于创造和生产丰富而健康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其目标和宗旨是以“真、善、美”来提升人和发展人。因此,文化生产力是通过物质力量来释放和发挥精神力量的一种生产力形态,因而,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当然,只有在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文化生产才能真正做到生产健康的精神食粮,在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中,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提升人的文化品位,塑造人的灵魂。
2.对文明的基本理论提出新阐释
(1)对文明发展本质内涵进行新的解析。在梳理和分析中西方文明观的基础上,以马克思文明观为指导,对文明内涵进行新的解析,认为人类文明的内核应是人自身的发展状况和生存状态,人类文明演进的本质是人的存在状态的优化与人的发展状态的提升。以往对文明的理解为“标志人类社会进步和开化的状态”,而实际上,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在本质上是相统一的,即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在总趋势上具有一致性。无论以哪些因素作为文明进步的尺度,这些因素都紧紧围绕着一个核心,即人自身的发展状况和生存状态。人自身的发展状况和生存状态,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的关系上,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文明的其他一切层面都不过是这一核心内容的组合与展开。文明发展的本质是人自身能力的发展,是人自身能力的不断累积与提升。人类文明发展的实质,是人类自身摆脱初始的野蛮状态走向文明状态,并不断推动文明向更高层次演化的过程。文明的发展,实际上是人的进步、人的发展。
(2)对人类文明时代的划分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人类文明可以划分为“物质时代”和“精神时代”。以马克思文明观为指导,对文明本质及其时代划分提出新的认识。从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二分法”出发,把人类文明划分为“物质时代”和“精神时代”。“物质时代”就是马克思所讲的“史前时期”,迄今为止人类依然处于“物质时代”。真正的“精神时代”是共产主义社会。尽管这一时代离我们还相当遥远,但人类每前进一步都是向它的迈进。“物质时代”是以物质生产力为主的时代,是一个以“物”为本的时代,基本物质生活资料的谋求是压倒一切的活动,人只不过是“依赖于物”的奴隶,是获取物质财富的手段。“精神时代”则是追求精神充实、情感体验、自由个性的时代。在物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人类社会将告别物质的绝对匮乏,摆脱“物质的纠缠”,超越“物的困扰”,人类一切生产活动都将充满人文关怀,人的生存方式将呈现出“生产性”和“生活性”高度结合的特点,将由“生存”转为“优存”,由“谋生”走向“乐生”。真正的“精神时代”就是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物质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前提和基础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社会公有、生活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物质生活资料无须以强制劳动为代价获取,人便在一定意义上最终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到了真正的人的生存条件。
(3)以数学建模的方法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加速度现象进行了分析。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过程可以明显看出,人类文明呈现加速度发展的特点。这种加速度发展现象主要表现为:文明形态的历史周期越来越短,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的变化越来越快,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快,人自身的发展和解放程度迅速提高。人类文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其中蕴含着内在的规律。一旦把握了这一规律,便可预测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从而增进自觉、争取主动,避免和减少失误,引导人类文明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在借鉴有限的研究资源的基础上,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加速度现象的表现、原因、规律进行了尝试性分析与初步探索,以数学建模的方式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文明加速度发展的“模型”,并指出促使人类文明加速度发展的“加速力”主要是科技、知识、思想等文化因素。其中,文化生产力就是一种重要的“加速力”。
(4)提出文化生产力是解决当代人类文明困惑的一条重要途径。当代人类文明正面临着自然危机、社会危机、人自身的危机。人们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寻求解决困境的途径。但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在反思人类生存困境及其根源时,更多地注重哲学观念或思维方式指导上的失误(如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科学技术发展的片面性以及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等等,却忽视了导致人类困境的最直接、最现实的根源——人类实践活动自身的问题。实际上,仅仅从价值观层面变革是远远不够的,从社会制度、科学技术等多方面努力也是有限的。文化生产力的产生,为解决人类文明的危机与困惑提供了一种现实路径。人类文明的这次转换,是由以物质需求和物质利益为主的时代向以人的精神需求和精神利益为主的时代的转换,即由“物质时代”向“精神时代”的转换,因而决定了作为创造和生产精神文化产品的现实力量的文化生产力,必然在这次文明转换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新文明转换的一种直接现实力量。
3.深入分析了文化生产力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走出“物质时代”发展的危机与困境,仅仅从价值观层面变革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人类自身等多方面做出努力,但最终要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曾经指出,解决一切问题,最终要靠实践。由于这次文明转换是由“物本位”向“人本位”的转换,其具体内容是由满足“物质需求”到满足“精神需求”的转变,其实质则是人类告别物质纠缠回归人的意义本性,因此,决定了作为创造和生产精神文化产品的现实力量的文化生产力,必然在这次文明转换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新文明转换的直接现实力量。当今时代,随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从总体上已经摆脱了物质绝对匮乏的时代,正在为人类由“物质时代”向“精神时代”转换创造条件,因而,自觉地推进这一转换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重要任务。在先进社会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社会生产方式将更加充满人文关怀,人的生活方式将由“谋生”走向“乐生”,人自身将成为智力高超、情感丰富、兴趣广泛的新型人类,人类文明将成为“利、真、善、美”和谐统一的新文明。
(1)文化生产力使人类的生产活动“人文化”。首先,文化生产力使物质生产活动充满了“人文关怀”,物质生产和物质产品出现明显的“泛文化”特征。由于人类从总体上告别了物质绝对匮乏时代,精神性需求成为人的主导性需求,因此,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过程愈来愈多地渗透精神文化内容,物质生产与物质产品更加充满人文关怀。同时,直接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生产活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活动。文化生产将跃升为社会的主要生产活动,追求经济效益将退居次要地位,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真正成为生产的目的。文化生产将真正实现以“文化的逻辑”为主导,并将逐步摆脱“资本的逻辑”的支配。
(2)文化生产力使人类的生活方式走向休闲化。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不再为解决生存的基本需求而终日劳作,休闲将成为人的一种基本生活样态。但有了休闲时间还要有休闲的内容,因为休闲不是在寂寞无聊中消磨和打发时间。休闲的本质在于丰富人的精神家园、情感世界和生命感受。因而,它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和崭新的生活方式,是对自由境界和生命意义的追求。休闲成为人类生活方式的基本样态,人类的生活方式将由“生存”走向“优存”,由“谋生”走向“乐生”。以娱乐产业、旅游产业、体育产业、游戏产业等为主要业态的休闲产业,为人的休闲生活提供丰富的休闲产品,成为人类走向休闲时代的直接现实力量。
(3)文化生产力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现实条件。人类社会告别物质的绝对匮乏,摆脱“物质的纠缠”,超越“物的困扰”,为人类在更大程度上摆脱肉体需要而从事创造性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而文化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则成为人走向自由而全面的直接现实力量。只有在先进的社会制度保障下,通过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创作和生产出先进的精神文化产品,才能塑造出具有渊博知识、高尚道德情操和多才多艺的新人,才能使人的认知才能、创造才能、审美才能等得到充分发展。人自身的各种需要、潜能素质、创造力以及人的个性将获得充分的发展,人类将真正走向自由全面的发展。
4.对文化生产力进行制度分析
对文化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制度因素进行分析,可以避免那种离开生产关系和社会历史条件抽象研究文化生产力的偏颇。“文化生产力”可理解为文化与经济高度融合的当代范畴,是指按照资本的逻辑进行文化生产活动的现实力量。从人类文明发展来看,资本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由资本逻辑推动的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但资本从其诞生之时起,就蕴含着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由于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将存在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和市场经济。因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必然要借助资本的力量,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来进行,但同时,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先进性,所以能够超越资本的局限性,以文化的逻辑引导、协调乃至节制资本逻辑,保证文化发展的先进性方向,避免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乃至整个人类的文化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社会主义制度作为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先进制度,无疑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制度保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文化生产既利用资本又超越资本的局限性,从而实现文化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文化生产力发展中展示出生机活力,为人类新文明的飞跃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5.分析了实现新文明跃迁的保障条件
文化生产力只是新文明转换的一种直接现实条件。人类文明从“物质时代”跃升到“精神时代”,不可能是自然而然实现的,而是需要诸多条件作为保障。其基本条件可以归结为物质条件、主体条件和制度条件。
一是物质条件。社会物质生产的高度发展是最基本的条件。虽然“物质主义”导致了人类的困境,但我们从不否认物质生产对人类文明的基础和决定作用。马克思早就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8页。)列宁强调:“要成为有文化的人,就要有相当发达的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要有相当的物质基础”(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4页。)。人类文明创造出极其丰富的物质财富,人类告别物质匮乏的困扰,人自身摆脱物质困扰和纠缠——这是人类文明由“物质时代”向“精神时代”跃进的物质保障和前提基础。
二是主体条件。新文明的实现,既是人们通过社会生产自觉干预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人们内在精神素质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只有当社会物质生产通过不断发展达到能无偿供给所有社会成员基本物质生活资料,并且随着这一进程人自身也得到高度发展的时候,人类社会才能真正由“物质时代”进入到“精神时代”。因此,文明的转换不仅要创造强大的物质基础,还必须有高素质的实践主体。生产和消费都是由人类进行的,人是生产和消费的主体。生产主体与消费主体自身的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影响着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及其结果,也直接影响到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及其结果。精神文化生产的特殊性对生产主体和消费主体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塑造文明的文化生产主体与文化消费主体,使文化生产力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成为人类新文明转换的主体保障。
三是制度条件。物质条件和主体条件需要先进社会制度的保障。对文明转换的考察不能离开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制度。马克思指出:“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的形式来考察。……如果物质生产本身不从它的特殊的历史的形式来看,那就不可能理解与它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征以及这两种生产的相互作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6页。)事实已经证明,即使具备了高度发展的物质生产力这一基础条件,也具有高度发达的文化生产的现实条件,人类也并不能自然而然地走出自身面临的困境。因此,要实现文明的转换,还需要先进的社会制度作保障。社会主义制度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先进制度,社会主义通过大力发展物质生产和文化生产,为人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提供广阔的舞台,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为人类文明走向新文明开辟广阔道路。
三、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本成果属于基础理论研究项目,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既立足当下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又探讨文化生产力的未来作用,体现了学术研究的预见性和前瞻性;既肯定文化生产力的经济功能,又强调文化生产力的文化功能和“化人”的根本价值;并且研究了文化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文化生产关系)问题,突出了社会主义先进制度对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保障作用。这对于弥补当前研究中存在的“偏重于文化生产力的当下研究、片面强调文化生产力的经济功能、忽视对文化生产关系的研究”等不足,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于文化生产力尚未见到从解决当下人类发展遇到的困惑与危机角度来研究的。本成果对文化生产力与人类文明的关系进行了尝试性探索,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和观点,做了一些新的论证阐发,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视野。对文明内核和文明时代划分维度的新阐述、用数学建模方法对文明发展加速度现象的分析、对文化生产的制度分析和对未来文明走向的预见等,都是对唯物史观生产力理论的深化,也体现了学术研究的前瞻性。对文化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制度因素进行分析,可以避免那种离开生产关系和社会历史条件抽象研究文化生产力的偏颇。文化生产要同时遵循“文化的逻辑”与“资本的逻辑”。社会主义制度作为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先进制度,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利用资本又能够超越资本的局限性,从而为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本成果虽然很难直接带来经济效益,但对于文化产业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参考;对于纠正文化产业实践中重视经济功能忽视文化功能的现象具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