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引言

货币国际化实现了主权信用货币在国际范围内的使用。理论上,任何一种国别主权货币都有借此行使世界货币职能的可能性。但是想要成为主要国际货币之一,不仅要获得非居民观念上的认可与接受,现实中还必须有条件为非居民提供充足的流动性以满足国家间债权债务清偿的需要。简言之,货币国际化的过程应当伴随以必要的国际货币向非居民的流出机制。

据此不少人对人民币国际化提出了质疑,比如认为本币只有通过居民对外净支付才能流向国际市场,成为非居民清偿国家间债权债务的支付工具,所以人民币国际化必然要求我国实现国际收支逆差。鉴于近十几年来我国都是国际收支“双顺差” [1],所以有人建议参考美国通过经常账户逆差向国际市场输送美元流动性的经验,及时调整国际收支结构以不妨碍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也有人从根本上对人民币国际化产生怀疑,强调主权信用货币的国际化始终绕不开“国际储备资产充足性与非居民持币信心二者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而对这一战略选择持悲观甚至否定的态度。

这些质疑几乎都把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作为主要的理论依据或是思想渊源,但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片面理解或者错误推论。本章以罗伯特·特里芬教授1960年著作 [2]为研究对象,尝试对国际金融经典理论“特里芬难题”做完整解读,从以下三个方面就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相关质疑做出回应。

首先,特里芬难题揭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国国际收支平衡与国际储备资产增长需求之间不可能两全的内在矛盾 [3],并且这一矛盾的激化最终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本章强调国际收支问题其实只是特里芬难题的外在表现,除此之外还必须看到一切问题产生的根源都在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固有的制度缺陷,即国别主权信用货币制度与国际金汇兑本位制汇率安排的不相匹配。如果脱离了金汇兑本位制的特定历史背景,就很容易对货币国际化问题及其过程中货币发行国的国际收支结构特征等产生误解。

其次,所谓“通过经常账户逆差向国际市场输送流动性”的观点是从国际货币的供给角度讨论问题,但却忽略了货币需求引出货币供给的一般分析逻辑。特里芬曾明确指出一国选择主权信用货币充当国际储备资产时看重的是其“安全性”,而这种安全感更多来自于货币发行国的主要债权国身份。此外,包括美元在内的多种国际货币经验也都证明,贸易顺差是非居民对债权国货币产生初始需求的关键。所以,那种尽快扭转中国贸易顺差的主张恐怕是对特里芬难题的误读。

最后,根据特里芬的研究逻辑,本章提出美国经常账户逆差问题其实是国际货币格局滞后于世界贸易格局调整的集中反映。在美国贸易地位下降但货币地位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为满足国际清偿力的需要,美国仍要保持对外净支付,但是国际收支结构不得已只能从“资本流出—贸易回流”转变成为“贸易流出—资本回流”。值得注意的是,受黄金非货币化和国际资本流动等条件的影响,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不可持续的特里芬难题已经转变成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突出的“不公正性” [4];而且只要国际市场仍然过度依赖单一主权信用货币,那么缺乏国际货币选择自由的国家和人民所遭受的这种不公正待遇就有可能长期存在。正因为如此,人民币国际化不仅是中国摆脱不公正待遇的可能出路,也对纠正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合理偏差具有重大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