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排名研究报告(2014)
- 武宝瑞
- 3202字
- 2022-09-02 16:56:17
前言
作为一个独特的知名学术品牌,在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和高等教育繁荣发展的进程中,“复印报刊资料 ”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它始终遵循“学术为本,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宗旨,精选千家报刊,荟萃中华学术,忠实地积淀、承载人文社会科学的优秀研究成果,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高等教育和国际传播同发展、共繁荣,被誉为“中华学术的窗口”,“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刊是中国最具规模化、专业化、门类齐全的二次文献学术刊群,覆盖了中国人文社科的所有一级学科和大部分二级学科。从国内公开出版的近4 000种报刊上精选文献,每年从约40万篇论文中精选近2万篇精华,按学科门类进行分类、编辑和出版。
随着中国学术研究和科研管理的不断发展,“复印报刊资料”也逐步从学术信息资料查阅功能转变为学术成果的评价功能。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成立,凝练“复印报刊资料”选文标准,根据同行评议的规则,研制发布了“人文社会科学论文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及实施方案”。“复印报刊资料”的转载量、转载率、论文得分、综合指数等已逐渐被学术界和期刊界视为人文科学评价的参考依据之一。
“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排名已连续发布了14年,在统计方法、分类体系、研究成果和发布方式等方面大大丰富,形成多维度、多指标、较完整的百余张排名体系,为我们研究学术期刊、教学科研机构、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基本现状、水平、变化和发展趋势提供第一手资料,也为“复印报刊资料”在深度和广度上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拓宽了视野。“复印报刊资料”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初创探索(2000—2006年)。这一阶段,“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排名以“全文转载量排名”为主,所发布的人文社科报刊排名和机构排名均以转载量的多少为基本依据;其中,报刊排名既包括期刊也包括报纸。每年的转载排名均发布于《光明日报》。这一阶段转载排名的主要特征包括:
1.报刊综合排名逐步形成“一个综合+三大系统”。综合性报刊最初分为期刊、报纸和学报三类分别发布转载量排名。自2002年开始,改为按综合期刊总排名、高等院校学报排名、社科系统综合刊排名、党政干部院校学报排名(后三类并称为“三大系统”)四类发布综合期刊转载排名;不再对综合性报纸进行排名。
2.报刊分类排名按“九大类”进行分类。将报刊分为哲学宗教类,社会科学总论类,法律类,政治类,教育科学类,经济类,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类,历史、地理类,文化、科学、体育类共九大类,对期刊和报纸进行混合排名。
3.以报刊排名为主,作者机构排名为辅。在作者机构排名中,2000年和2001年的转载排名同时发布了作者机构的综合排名以及上述九大类的分类排名。自2003年起,作者单位的排名精简为一张转载量总排名表,有些年度甚至取消了作者单位排名,只发布报刊排名。
第二,调整变革(2007—2009年)。在这一阶段,每年的“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排名均尝试较大的创新和变革,使转载排名的数据来源、统计方法、分类体系均得到了较大的改进。排名表的数量从十余张逐步扩展为60余张;新增了期刊转载率排名;作者单位排名表也实现了分类和分层细化。这一阶段转载排名的主要改变和特征包括:
1.恢复作者单位排名并逐步细化成较为完善的分类排名体系。2007年恢复作者机构排名后,先按单位转载量占总转载量的比例进行排名。自2009年开始,作者单位排名首次分为“三大系统”排名、高校分学科排名和高校二级院所分学科排名三类,是十年来首次全面系统地发布作者单位转载排名,也成为之后发布作者单位转载排名的基本体系。
2.将持续7年的“九大类”期刊分类排名,修改为“十二学科”分类。2007年开始,将期刊分类排名分为以下十二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宗教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史学、图书馆学情报学。
3.逐步尝试并发布期刊转载率排名。2007年开始,“三大系统”的综合期刊排名,首次发布了转载率排名,发布内容包括转载数、发文数、转载率和名次。从2008年开始,所有期刊排名表的网络版,均同时发布了转载量排名和转载率排名。名称也正式由“‘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量排名”改为“‘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量(率)排名”。
4.根据学术发展需要,由报纸和期刊混排,改为只对期刊进行排名。从2007年开始,所有分学科期刊排名的发布内容都扩展为期刊名次、转载数和索引数。
5.由于排名数据的统计方法和分类体系在细节上发生了较大变化,从2008年开始,转载排名的介绍文字做出了相应的修改,在每个排名表前增加了对排名数据来源的简要介绍,明确每张排名表的数据来源和分布情况。同时,排名数据的统计规则全面细化。网络版排名发布时,除了排名的总体说明外,还对期刊排名、作者单位排名的过程和细节进行了说明。
6.从发布渠道来看,这一阶段的转载排名大力扩展了网络发布渠道。2008年转载排名,是评价研究中心成立后首次发布转载排名,由于转载排名内容扩充较多,在《光明日报》上仅发布了部分转载排名,全部转载排名结果发布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网站(www.zlzx.org)等网络媒体上。2009年,转载排名又增加了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上发布部分排名结果。
7. 2009年,《中国新闻出版报》发布了首份“‘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量(率)分析报告”,基本构成了以后排名结果和分析报告同时发布的格局。
第三,完善成熟(2010年至今)。在这一阶段,“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排名的内容、统计方式、分类体系、发布渠道等均走向体系化,也标志着“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排名体系发展到较为成熟和稳定的阶段。这一阶段转载排名的主要变化和特征包括:
1.首次提出“综合指数”的概念,丰富排名体系,推出“‘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排名”。2010年,根据评价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在转载量、转载率排名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和发布了期刊和机构的“综合指数”排名,转载排名正式改为“‘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排名”。“综合指数”的提出,不仅是本阶段“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排名的主要特色,也标志着转载排名的科学性进一步提高。
2.适应学科发展,进一步细化学科分类。自2010年开始,分学科的期刊排名和机构排名由以往的12个学科,细化为21个分学科,将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社会学和民族学等学科进行了拆分,分别发布转载排名结果,强化了“同类比较”原则。
3.在发布媒体、发布渠道方面进一步拓宽发布方式。采取“网络媒体为主,纸质媒体为辅”与知名学术门户网站开展深度合作和专题推广,媒体从综合性报刊网站延伸到各相关专业网站和报刊;地域影响有所突破;2012年,转载排名发布首次延伸到澳门地区;2013年,转载排名影响扩展到香港地区。
4. 2011年的转载排名分析研究,除了往年的“转载排名分析报告”以外,新增了在《中国人民大学校报》上首次针对高等院校这一最大的人文社科群体,发布“2011年高等院校及高校学报的‘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排名”结果;《光明日报》还刊载了相关文章《学术成果评价的新视野》,集中总结和展示了评价中心通过转载排名开展人文社科成果评价的理念和实践。2012年的分析报告,从以往仅从数据角度分析,深入到专业学科领域的分类研究。2013年,我们再次首创“进步因子”概念,对中国人文社科期刊的动态发展轨迹进行了分析,其数据和结果受到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热切关注。
每年3月,我们都会发布上一年的“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排名。本书书名中“2014”指发布时间,书中的转载排名内容为2013年,是指“复印报刊资料”2013年编辑出版的整年时间段。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的以下人员参与了本报告的编写。刘峰、李晓彤参与了第一、二章的编写;韩帅、张美红参与了第三、四章的编写。
为了进一步完善“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排名,更加科学、准确地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我们将“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排名(2014)的研制过程、方法、指标体系、排名表、结果分析报告等内容进行整合编辑出版。敬请广大读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