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的研究对象和写作目的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怀特海过程哲学。在20世纪思想家的各种哲学理论中,怀特海过程哲学既是最具创新性的哲学理论之一,也是学界公认最难理解的哲学理论之一。早在1948年,怀特海的传记作家维克多·洛就说过,要读懂怀特海过程哲学的代表作《过程与实在》一书,非得折断脊梁骨不可。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过程哲学第三代传人柯布也说过,要读懂怀特海的《过程与实在》,通常需要两代人的努力。虽然在怀特海生前,他所创立的过程哲学思想就已经越出了纯粹的哲学领域,广泛地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甚至涉及自然科学界,引起了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一些大科学家的关注;虽然迄今为止东西方很多哲学家、逻辑学家、教育学家、宗教学家、生态学家、心理学家、管理学家,甚至一些经济学家、法学家和物理学家等,都在不同程度上认同并且高度赞扬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思想,“国际怀特海大会”(International Whitehead Conference)已在美国、奥地利、韩国、印度、中国、日本、波兰等国召开过十一届[1],我国早在20世纪上半叶就已有人关注、译介怀特海的著作和过程思想[2],以研讨怀特海过程哲学为主题的“中美过程哲学暑期班”,迄今为止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广西、山西、黑龙江、广州等地的不同高校举办过十期,但是,国内学术界对怀特海过程哲学真正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近些年来还只是刚刚开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我国学界已从译介怀特海过程哲学的阶段逐步进入研究阶段。[3]本书可谓是深入系统地研究和阐释怀特海过程哲学的初步尝试。

写作本书的直接目的或原因是,近几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不同学科的青年学子开始对怀特海过程哲学感兴趣,并且有的硕士和博士论文开始以怀特海过程哲学的某些概念、范畴和思想为主题,或者以怀特海过程哲学中某些基本范畴(如“摄入”范畴)和理念为方法,探讨哲学、教育学、法学、宗教学等方面的论题。[4]但是,迄今为止,国内已发表或出版的主要是一些关于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研究的译文和个别研究性译著[5],还有一些探讨怀特海过程哲学的研究性论文,以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中国过程研究》出版了四辑,还有一本专门研究怀特海过程哲学演化的专著《怀特海哲学演化概论》以及专门研究怀特海过程哲学本体论、自然哲学的专著等。[6]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参照系,根据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我国学者通用的话语体系,系统地介绍和深入探讨怀特海过程哲学的基本内容、理论贡献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的著作在国内迄今尚未见到,在国内外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研究中也尚不多见。

因此,本书试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和参照系,通过系统地分析和研究怀特海过程哲学之宇宙论的两个基本特征、六个基本原理以及一系列范畴,通过探讨怀特海过程哲学的宇宙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宗教观、教育观和社会历史观等,揭示怀特海过程哲学在西方哲学史和思想史上引起的重大变革,揭示它对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现代科学所做的哲学概括和总结以及其在物理学领域之外其他领域应用的可能性和意义,揭示它所开创和提倡的过程—关系的思维方式及其方法论意义,揭示它对当前全球性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建设、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当今时代面临的这些重大问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此外,也试图揭示它对一般的哲学、伦理学、美学、逻辑学、教育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论意义,以满足国内学界对怀特海过程哲学感兴趣的不同学科的读者的需求。[7]

写作本书的深层原因或最终目的则是要致力于阐明:

第一,怀特海过程哲学是对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最新科学成果的概括与总结。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家之一——恩格斯的著名论断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在直觉上和基本理论倾向上就无法否认怀特海过程哲学的基本出发点、基本理论取向以及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恩格斯说过,随着自然科学的每一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我们不妨套用恩格斯这个著名论断的基本观点:随着自然科学的每一划时代的发现,哲学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换言之,任何真正的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就必须对自己的时代精神做出回应。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物理学上空的两块乌云”,即爱因斯坦相对论和哥本哈根学派的量子理论的相继问世,导致在科学领域占绝对统治地位近三百年的牛顿机械力学及其蕴含的绝对时空观和实体宇宙观受到了严重挑战。时间与空间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世界最终是由电子、原子等基本粒子(实体)构成的,还是由引力场、电磁场等构成的?世界万物包括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虫鱼鸟兽、人类社会现象和精神现象等,其运动、变化和发展(如果承认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话)的直接动因(动力因)和最终推动力(终极因或目的因)是什么?事物发展的动力因与终极因的关系是什么?自然界本身有没有价值?甚至在人出现之前,自然界有没有价值,宇宙中有没有客观的价值存在?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不再相信牛顿的所谓“第一推动力”(上帝),不再相信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时候,对传统机械力学影响下的实体哲学便开始产生怀疑。

然而,思想的进步总是要慢于现实社会实践的发展。用怀特海的话说:一种新思想要变成现实行动,有时需要几个世纪,有时甚至需要几千年。[8]怀特海深切地感受到,在当时那些有教养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们中间,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观点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实体主义哲学观上,人们根本没有认识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现代科学成果中蕴含的巨大哲学意义,特别是其对思维方式变革的重大意义。换言之,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现代科学引发的哲学观念与思维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仍在这些知识分子精英的视域之外,更不要说广大普通民众了。怀特海感到这种状况很悲哀,必须加以改变。他的历史使命就是要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现代科学成果中所蕴含的过程—关系的宇宙观揭示出来,并使之系统化,从而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传统的静态的实体—属性的哲学观转变为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现代科学相适应的动态的过程—关系的哲学观。因此,他凭借自身深厚的数学、逻辑学、历史学、心理学、物理学等科学功底,以自己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哈佛大学、爱丁堡大学等多所世界名校任教和做学术讲座的机会,充分发挥自身睿智的大脑智慧、高超的驾驭语言和使用抽象概念进行论证的非凡能力[9],并通过与同行和学生在几十年间对这些哲学问题的反复研讨与论辩,以及自己几十年间对这些哲学问题的冥思苦想,最后,通过撰写《自然的概念》《自然知识原理研究》《科学与现代世界》《观念的探险》《过程与实在》《思维方式》《形成中的宗教》《教育的目的》《数学与善》《论不朽》等一系列著作[10],给我们烹制了一道令人具有全新感受且回味无穷的哲学靓汤。尽管从表面上看过程哲学的性质似乎不好定性,人们阅读过程哲学的原著时很难一下子准确地品味出它到底属于“哪个主义”或“哪个思想流派”,但是,倘若你能暂时把头脑中固有的实体哲学“先见”悬置起来,直接面向怀特海过程哲学本身,并结合现代科学理念和现代社会生活实践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如环境污染、信仰危机、价值观失衡、战争与暴力事件不断出现、宗教与民族冲突时有发生等,深入思考怀特海过程哲学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他的形而上学宇宙论对这个世界提出了哪些说明和理解[11],他的科学哲学提出了哪些独到的新见解,他的社会哲学、文化哲学、价值哲学、教育哲学和宗教哲学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吸取、借鉴和进一步研究之处,那么,你就会逐渐地进入怀特海过程思想体系的深处,发现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今天认真学习和研究的思想瑰宝。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哪一种哲学像怀特海过程哲学那样,对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现代科学成果做出如此系统完整、深入细致的哲学概括。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拉兹洛阐述的“系统哲学”[12],近些年来新出现的信息哲学、复杂性哲学等,无疑都是对现代最新科技成果的概括和总结,都对人类的哲学百花园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现代科学哲学的发展;但是,它们都无法与作为一种哲学宇宙论学说、一种“科学的形而上学”的怀特海过程哲学比肩。没有哪一种哲学比怀特海过程哲学更系统、更完整、更全面地讨论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现代科学成果对人类哲学与精神世界的重大影响,尤其是对人类的宗教观念与活动、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理念和方法以及经济学研究、历史学研究、法学研究、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研究、女性主义研究、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建设等重大社会现象和活动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在人类哲学史上,也很少有一种哲学学说能有几代传人,并如此深刻地影响了同时代和后代的哲学家、思想家,如此广泛地影响了现实的社会生活实践。

迄今为止,怀特海过程哲学可谓有五代传人,第一代即为过程哲学创始人怀特海,他自觉地创立了系统的过程哲学。过程哲学第二代传人以哈茨肖恩为代表,他的主要贡献是从过程神学的视角深入研究和阐发了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特别是系统阐发了过程哲学的宗教观、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宗教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过程哲学第三代传人以柯布为代表,他的主要贡献是在哈茨肖恩所阐发的过程神学基础上,进一步从更大的范围和更广泛的视角阐发过程哲学,从哲学、经济学、教育学、生态文明和过程神学等方面,以过程哲学为指导阐发了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的真谛及其对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灾难等现实问题的指导意义。同时,他对怀特海《过程与实在》等著作的学术解读,例如他为解读《过程与实在》而撰写的《〈过程与实在〉术语解释》一书,为人们深入理解怀特海《过程与实在》等著作提供了极大帮助。过程哲学第四代传人以格里芬为代表,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在其老师柯布解读与阐发怀特海过程哲学和过程神学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自然科学发现即后现代科学成果,深入而系统地阐发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并通过提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念而创造性地阐发怀特海的哲学思想,着重探讨怀特海过程哲学在批驳解构性后现代主义方面的重大理论价值以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指导意义。柯布的其他学生,如杰伊·麦克丹尼尔、克拉克·凯文等以及美国当代过程哲学研究专家罗伯特·梅斯理、格里芬的学生王治河等,可谓是过程哲学第五代传人。他们的主要贡献在于传播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把它推广应用于美国、中国、韩国、印度、日本、波兰、西班牙和英国等国,特别是王治河博士、樊美筠博士在中美过程哲学学者和马克思主义学者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使中美学者在探讨过程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态文明等重大学术和理论问题上,逐渐形成共识,并通过在中美两国举办生态文明论坛和各种相关国际学术会议,极大地推进了怀特海过程哲学的研究及应用。

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也深刻地影响着美国和欧洲、亚洲一些国家的教育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出现了所谓过程教育和后现代教育思想流派;影响着这些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现实的宗教观念与活动,影响着这些国家的学术研究和相关社会活动。就世界性的影响而言,由于“国际怀特海大会”已经连续召开了十一届,一般每两年召开一届,参会的有来自多种学科和社会实践部门的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这在当代哲学家中是非常罕见的。就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而言,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之外[13],现当代西方哲学中还没有哪一种学说对现实社会和当代世界有如此巨大的积极影响。当然,也有不少现当代西方哲学家根本不屑于“影响”现实社会生活,他们宁愿把自己的哲学研究局限在学术研究和大学校园的象牙塔之内,并自认为这才是纯粹的哲学。怀特海则认为,哲学如果无用,那还研究它干什么?他特别强调哲学的社会作用以及在思维方式上的积极意义。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说怀特海过程哲学是对当代最新科学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并非指怀特海是科学主义者。我们绝不能把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归结为现当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相反,怀特海既反对脱离科学成果的纯粹哲学思辨,也反对极端的科学主义,特别是反对“科学万能论”的主张,他不认为科学能够解决人类的所有问题,而是认为科学只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此外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还有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等多种方式。他毕生致力于阐述的就是要把这些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不同方式统一起来,以便更加全面地理解这个世界,不要陷入仅仅以某一种认识方式去把握世界,同时排斥其他把握世界的方式的极端片面立场。哲学的、科学的、宗教的、艺术的等把握世界的方式,都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必不可少的。仅仅承认和坚持某一种方式,否认或排斥其他方式,这是极端片面的和非常不足取的思维方式。这些正是怀特海过程哲学给我们的启示之一。

第二,怀特海过程哲学是一种坚持以过程—关系观点看世界的新哲学,是一种全新的宇宙论和世界观。从关于现实世界纵向发展的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这种哲学叫作“过程哲学”;从关于现实世界的形态结构和有机关联的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这种哲学叫作“有机哲学”。因此,在东西方学术界,如今有人喜欢用“过程哲学”来称呼怀特海的哲学,也有人喜欢用“有机哲学”来称呼怀特海的哲学。国内也有人问:到底应当把怀特海的哲学叫作“过程哲学”还是“有机哲学”呢?哪一种表述更为全面地把握住了怀特海哲学的真谛呢?在我们看来,把这两个名称综合起来,譬如称之为“过程—有机哲学”或“过程—关系哲学”,似乎更能全面地反映与揭示怀特海哲学的本质特征和精髓。怀特海在他的《过程与实在》一书中,明确地称自己的哲学为“有机哲学”(the philosophy of organism)[14]。在《过程与实在》这部代表作中,怀特海使用较多的是“有机哲学”。但其嫡传弟子哈茨肖恩、柯布和格里芬等人,似乎更经常地用“过程哲学”一词来表述怀特海的哲学,并认为既然这已经是关于怀特海哲学的一个约定俗成的用语,那么只要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它所强调的基本观点就可以了,以何种名称来命名已无关紧要。而有些怀特海研究专家,如当代美国学者格林等人,则更喜欢用“有机哲学”来表述怀特海的哲学,我国台湾有些学者也喜欢用“有机哲学”或“机体哲学”来表述怀特海的哲学。根据我们的研究,如上所述,把这两种表述综合起来,更能全面地反映怀特海的思想。但是,为方便起见,也为了与东西方学术界已经约定俗成的用法相一致,我们在本书中兼用“过程哲学”或“有机哲学”来表述怀特海的哲学。

怀特海过程哲学强调以过程—关系为出发点来理解我们这个世界,这便同一切以实体—属性为出发点来理解世界的传统西方哲学区分开来。譬如,西方传统的唯物主义认为原子、分子等物质实体是构成现实世界的基本材料,是建构我们这个宇宙的“宇宙之砖”,而质量、重量、颜色、声音、气味等,不过是这些实体的属性而已。传统的唯心主义则认为精神、观念、理念、心灵等精神实体是第一性的,是真正实在的存在,而一般唯物主义所说的“物质”或“质料”,只不过是实在的理念世界的影子(如柏拉图),或者只是一些“感觉的复合”而已,因此“存在就是被感知”(如贝克莱)。传统的唯物主义甚至所谓“科学唯物主义”,即以牛顿机械力学为基础的近代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通常称之为“机械唯物主义”或“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所揭示的客观事实面前已经站不住脚,因为物质世界的时间和空间不再是绝对的,物质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粒子和波可以互相转化,物质运动也不再是连续的、平滑的,而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宛如心脏的悸动、输液时的点滴式运动,因而传统唯物主义的实在观从根本上受到了挑战。尤其是,根据这种传统的实体唯物主义观点,人的精神是否存在?如果人的精神存在(这似乎不可否认,因为如果否定人的精神的存在,这不仅不能证明精神不存在,反而恰恰证明它是存在的),它与物质如何发生相互作用?精神如何作用于明显属于物质范畴的身体?更有甚者,人是否有灵魂和良心?为何人会有灵魂和良心?它们同身体和物质是什么关系?这些都是西方传统的实体唯物主义甚至唯心主义无法回答的难题。怀特海过程哲学则致力于回答这些难题,虽然其回答未必能令所有人满意,也未必完全正确,甚至肯定不是人类关于这些问题的最终回答,但至少他是在根据科学、哲学、宗教、伦理、美学和日常生活经验等,认真地在解答这些难题,并提出了较为系统和深刻的说明,提出了较为全面和不那么偏激的解答,从而使得我们只要认真对待他的思想和观点,就多多少少能从中得到启发,甚至会使我们对这些问题陷入深思和冥想,不知如何应对他的思考和批评,不知他的说法是否正确、是否真的有道理,但一时又找不到反驳其观点的充分理由。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很多西方哲学家尽管未必赞同甚至明确反对怀特海的哲学观点,但却只是抽象地在一般意义上批评他的观点,很少正面地系统批判或反驳怀特海的哲学。这可能是因为,一方面怀特海一直坚持从基本的科学事实出发,另一方面他又遵循着严格的逻辑论证方法,对其观点提出了充分的理论说明和系统的阐述,他的系统论述似乎无懈可击。人们在既无法从他的科学前提中找出破绽和错误,同时又不能从其论证过程中发现疏漏时,如果只是简单地否定他的结论,那就显得有点突兀、冒失和独断了。值得强调的是,有许多当代西方哲学大家包括美国一些当代著名哲学家,都对怀特海的哲学怀有几分尊重,甚至有人对怀特海的哲学做了专门的深入研究。怀特海在世时,美国出版的“在世哲学家文库”就已经出版了怀特海哲学思想的专集,包括奎因、杜威、刘易斯等在内的许多美国当代哲学名家,都对怀特海哲学思想做了专门研究,并给予其相当高的评价。后来,系统哲学家拉兹洛对怀特海过程哲学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我们知道,拉兹洛在其《系统哲学引论》中研究的主题是“分析哲学向综合哲学回归的时机和必然性”。在他看来,分析哲学已经完成自己的使命,在今天仍然坚持这种分析方法,只能产生教条式的自我分析。因此,他认为,“哲学需要新鲜的经验信息的不断输入。……坚持逻辑分析只能导致一种荒谬的情形:哲学范围之外的探究往往比哲学更富有哲学味!一朵玫瑰被叫做任何其他的名字仍然是一朵玫瑰;哲学探究被冠之以科学(或任何其他的)名字也仍然是哲学探究”。他说:“由于哲学家担心他们自己被分析出哲学的范围,因此必定会造成向综合的回归:(这种综合)不是一种没有根据的推测,而是对来源于哲学范围之外的信息的一种重要处理。综合能够把各种类型的非哲学研究材料结合起来,成为真正的哲学问题的建设性讨论的途径。”[15]可悲的是,如今大多数学院哲学大纲对学生的训练是过量的和有伤灵性的。“用思想史上那些复杂的理论来充塞头脑,那些东西多半与学生的个人经验没有任何意义上的联系。”[16]拉兹洛就没有受过系统的哲学训练,而是自学哲学的。他选择的第一个导师是亚里士多德,随后又回到柏拉图。他逐步认识到,他们(这些古代哲学家)为之绞尽脑汁的许多问题,我们有可能从当代科学的发现中获得良好的解答。因此,他开始研究金斯、爱丁顿、爱因斯坦、马赫和巴甫洛夫等。结果,他发现,伟大的哲学家们提出的答案极度精美,科学家们提供的信息极度丰富,可是,他说:“我仍然没有得到我心中那些问题的满意的答案,因为哲学的回答缺乏适当的事实根据,而科学的回答又倾向于或者是有局限性的,或者是把一个专门性的观点作了幼稚的一般化。我想,在当前必然会有人能把哲学上的机敏同科学上的渊博结合于一身;终于我发现了怀特海。在他关于‘有机体’的哲学中,我相信自己已经找到了值得持续思考的答案。在他的书中有宝贵的材料,它们是从以科学为基础所作的多方面的哲学综合当中得出来的,它们告诉了我想知道的:我降生来到的这个世界的本性是什么,我是什么——如果我不是未经探究的意识的短暂闪现的话。”[17]

拉兹洛不赞成这样一种哲学上的说法,即“生活就是一个白痴在讲述的故事”,也不认为另一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即仅仅依靠对自己的经验进行内省就能发现生活和世界的真谛。因此,拉兹洛认为,他需要对我们目前可以获得的最好的知识进行深思熟虑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种哲学的综合,于是他便着手探寻这样一种综合。最后他形成了一般系统论基础之上的系统哲学。他认为,系统哲学与过程哲学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它们都是一种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等。所不同的是,怀特海明确地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基础而进行哲学综合,而拉兹洛是以系统论为基础进行哲学综合的。然而,两种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过程哲学是一种关于创造性的哲学。当前,我国正致力于建立创新型国家,鼓励思想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等。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在历史上和现实中,许多哲学家、思想家也曾深入地探讨过创新和创造性问题。然而,从哲学宇宙论视域和形而上学原理高度,系统地阐述和探讨“创造性”的哲学,迄今为止非怀特海过程哲学莫属。怀特海过程哲学明确提出了“创造性原理”,把“创造性”范畴当作过程哲学最根本的范畴,以“创造性”范畴来说明,宇宙中的现实存在在本质上都具有创造性,创造性是现实存在的根本属性和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怀特海还借用中世纪哲学的术语来说,创造性乃是宇宙万物的共相之共相。如果宇宙自身没有这种创造性,就不会有今天千姿百态的大千世界,也不会有人类、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和精神等现实存在。

第四,过程哲学是一种真正彻底的主体性哲学。过程哲学明确地提出了经过修正的主体性原理,以此来说明,宇宙中的所有现实存在本质上都是积极能动的主体,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客体;这些积极能动的主体都有自身一定的主体性形式和主体性目的,正是这种主体性形式和主体性目的的统一,才生成了真正的主体,或者用怀特海的话说,最好称这种主体为“超主体”(super‐subject),亦称“超体”。这种超主体并非所谓属性的依赖者,或者除自身以外不需要其他存在的存在者,也不是一种在认识过程之前就已经预先存在的现成主体,而是一种在过程和关系中生成的主体,是现实存在通过摄入先前的现实存在而生成的新的现实存在。因此,任何现实存在与其他现实存在的关系,并不是传统哲学认识论上所讲的那种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而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怀特海称之为“主体间关系”,并且坚持认为这种“主体间性”才真正地体现着现实存在之间的关系性或关联性。这一观点在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历史观等方面,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果说古代哲学侧重于探讨世界的本体或客体性问题,近代哲学侧重于探讨世界的主体性问题,特别是康德哲学实现了从主体性视域进行哲学探讨的所谓“哥白尼式的革命”,并且,如果说黑格尔哲学第一次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本体论层面,试图从主客体相统一的视域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那么,怀特海哲学则第一次从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对立的过程哲学宇宙论层面,试图从本体论上把世界的客体性与主体性真正地统一起来,重新把主体性回赠给客观世界,认为世界上的所有现实存在本质上都是自我运动、自我创造、自我发展的主体,除其自身不能生成和变化的“永恒客体”之外,一切现实存在都是这种积极能动的主体。这样,怀特海过程哲学便把古代哲学已经提出的“无人能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的客体流变原理,进一步提升为“无主体能经验两次”的主体性原理。也就是说,现实存在在一个瞬间的经验中生成为一种主体,而在下一个瞬间则因另一种新的经验而生成为另一新的主体,这些作为经验之主体的主体只能经验一次,不可能经验两次。因为在下一个瞬间,它已经生成为新的主体。这样一来,过程哲学便从客体的流变性进一步发展到主体的流变性,使世界万物真正回归主体性本位,使被古代和近代哲学所扭曲的现实存在的主体性本质重新恢复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这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讲的“对对象、现实、感性”应当“从主体方面去理解”的实践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完全一致的。过程哲学提出的这种主体性原理,无疑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历史观和宗教观等方面,均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第五,过程哲学是一种广义的经验论哲学。怀特海过程哲学特别推崇经验,把经验上升为一般的哲学范畴,认为经验是宇宙中现实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方式。换言之,在过程哲学中,“经验”并不是狭义的“感觉经验”或“感官经验”,也不单独指人类的经验,而是在其最宽泛的意义上,指所有现实存在(当然也包括人类个体)具有的一种能力和作用方式,主要是表示现实存在所具有的那种能动的、具有审美特性和情调的相互作用方式。

在早期,怀特海甚至用“感受”一词来表达这一意思。在后期,他则主要用“经验”一词来表达这一思想,用以表达同“感受”不同的作用方式。怀特海认为万事万物都能经验,一种现实存在能“感受”或“经验”到另一种现实存在,并且通过这个感受或经验,这个现实存在就同以前不一样了。因此,有些西方哲学家把怀特海的“经验理论”叫作“泛经验论”。我国有些学者也是这样概括怀特海过程哲学经验论的。我们认为,最好把怀特海过程哲学经验论叫作“广义经验论”,因为“泛经验论”在一定意义上具有贬义,不能表达怀特海过程哲学经验论的真正本质,更不能进一步揭示怀特海过程哲学经验论的巨大积极意义和作用。

显然,怀特海的经验论不是要把人类具有的经验能力外推到宇宙中所有的现实存在,而是试图从宇宙论上来说明现实存在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并且由此说明,在表面上呈现为分离的诸现实存在何以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表现出具有关联性的协同性和整体性,从而使整个宇宙表现为一个协同统一体。这样,怀特海的经验论就不仅为过程哲学的宇宙论提供了某种合理的说明,而且从本体论视域说明了人类经验的来源和产生问题。

如果人类以外的其他存在物没有任何哪怕是非常低级的“经验”能力,只有人类才有经验,那么,这一方面有可能把人类的“经验”神秘化,即似乎只能把人类经验的产生归之于奇迹或“神创”,另一方面也可能把人类的“经验”抽象化,从而无法对人类经验予以具体的说明,更无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经验与其他现实存在何以会相互关联、相互传递“信息”,从而构成一定的系统或统一体。

实际上,正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列宁所说的那样,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类似于感觉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否则,人的感觉和经验以及意识的产生就成为神秘的了。怀特海正是以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类似于感觉或经验的特性为出发点,试图说明宇宙中的所有现实存在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正是这些最低等的现实存在具有相互“感受”或“经验”的能力,它们才能经过亿万斯年的进化和发展,最后突现出高级的人类经验,并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突现出人类意识。与传统观点不同,怀特海坚持,并非先有了人类意识,而后才有人类经验,相反,人类意识只是人类经验世界海洋中一束明亮的闪光。只是从层次和水平上看,意识才高于经验,但在本质属性上,意识同其他现实存在的经验并无本体论意义上的差别。无疑,怀特海阐述的这种广义经验论,对我们深入探讨人类的经验、意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人类的经验与其他现实存在的经验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万事万物的本质和作用等,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我们也可以据此理解怀特海缘何特别推崇哲学史上的一切经验论哲学,认为它们都部分地揭示了宇宙的真理;缘何其他经验论者,如美国哲学家奎因、杜威、刘易斯等对怀特海过程哲学部分地认同甚至高度赞扬。

第六,过程哲学是一种两极相通式的一元论哲学。怀特海过程哲学既反对西方传统的实体主义一元论哲学和笛卡尔式的二元论哲学,也不同于传统西方哲学中赫拉克利特式的流变论哲学和黑格尔主义的理念过程论哲学。它所提倡和坚持的是现实存在自我运动、自我创造的过程—关系一元论哲学,并在此基础上坚持和提倡一种两极相通式的思维方式。借用中国哲学的术语,也可称之为“阴阳相通式的思维方式”。我们认为,在本体论上,怀特海过程哲学明确坚持现实存在以及与之不可分离的永恒客体是终极的存在形式;在宇宙论上,怀特海过程哲学明确反对在宇宙间同时并存着多个宇宙,或者历史地会产生多个宇宙,坚持认为只有一个现实的宇宙。这是典型的一元论哲学观点。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哲学存在论或本体论上的多元论,或者宇宙学上的多重宇宙论观点,从未绝迹。譬如,英国牛津大学教授戴维·多伊奇在《真实世界的脉络》一书中,明确地坚持和支持的理论是“多重宇宙理论,认为宇宙不止一个,许许多多平行宇宙和我们的宇宙同在,它们一般不和我们的宇宙发生相互作用,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形下和我们的宇宙发生干涉”[18]。因此,在当今社会,学习和研究怀特海过程哲学对于我们坚持一元论宇宙观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宇宙论基础上,对于我们坚持两极相通式的辩证思维方式也有重要意义。

第七,过程哲学是一种独特的价值哲学。根据柯布的观点:“在怀特海看来,价值在形而上学、伦理学和美学上是中立的。成为现实的,就是成为自在和自为的价值,同时成为为他的价值。”[19]怀特海明确地反对工具主义价值观,即那种认为事物本身没有意义和价值,只有在能够被人利用时才有意义和价值的观点。根据这种工具主义价值观,现实存在本身无所谓价值,自然界本身无所谓价值,事实本身无所谓价值,它们只有在被人利用或者被他物利用时才表现出自身的价值。从这种工具主义价值观上说,价值不是现实事物本身固有的,而是人投射于其中的。最典型的观点有卡尔·波普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所说:“尽管历史本身没有意义,但我们可以赋给它一个意义。”[20]在讨论人生意义和价值时,经常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生没有意义和价值,但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行动或选择赋予它意义和价值。这种把意义和价值理解为他物的投射或者人的投射,而现实事物本身没有意义和价值的观点,是怀特海过程哲学明确予以否定的。在怀特海看来,自然事实本身就有意义。一个事物存在,它就具有某种价值和重要性。价值是现实存在内在固有的属性。应当说,这一价值观对于我们批判各种工具主义价值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极有帮助和启发。譬如,当代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就错误地认为,人类仅仅是天体物理上可忽略不计的“化学渣滓”,这种观点显然有失偏颇。当代物理学家温伯格也认为,“对宇宙了解得越多,它就显得越没有意义。如果研究成果中没有什么令人安慰的东西,那么研究本身至少有些安慰”[21]。显然,这些观点所蕴含的价值观很成问题,很容易导致悲观厌世的结论,也不符合宇宙本身就有价值的真相。相比之下,怀特海通过揭示个体的意义、宇宙的意义,揭示宇宙万物与自然界本身的创造性力量、内在价值以及它们在宇宙总体及其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能够给人以积极向上、无限进取的信心。同时,对于我们正确地理解什么是价值、什么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等,怀特海的价值哲学也能给我们提供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

第八,过程哲学是一种独特的宗教哲学。怀特海起初信仰基督教,后来明确地放弃了对基督教的信仰,然而他又在自己的著作《宗教的形成》中专门讨论了神的概念,并试图建立一种过程神学,把神作为宇宙中其他现实存在生成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怀特海所理解的神,既不是传统基督教的上帝,也不是佛教的佛陀或伊斯兰教的真主。他所理解的神相当于现实世界的统一性或宇宙的协同统一体。这种意义上的神类似于中国道家所说的“道”或儒家所说的“天”。在怀特海看来,作为世界的“诗人”和宇宙的统一性,大写的“他”(即神)以自身的真善美理想,引导着其他现实存在不断地生成和创造性地进展。没有这种特殊的现实存在的神,其他现实存在的生成便可能失去最终的依托。他认为,根本不存在传统基督教所说的那种作为“创造者”的上帝,但是却存在作为宇宙之统一性的神。这种神不是无所不能的,但却是无所不在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既可以说神创造了世界,也可以说世界创造了神。神作为一种特殊的现实存在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世界作为现实存在也存在于神之中。这种宗教观消除了传统宗教特别是基督教面临的许多难题。例如,世界上何以存在“罪恶”的问题,自由与决定论何以统一的问题,人的道德和伦理责任问题,人的良知、灵魂问题等。当然,还有最根本的价值问题。怀特海认为,不以过程哲学宇宙论为基础,就很难自圆其说地解释神以及与之相关的道德、价值和意义等重大问题,而这些问题是人类必须面临和回答的重大问题。当然,正如哈茨肖恩所说,并非只有怀特海才真正理解了神,才真正说明了神的作用,而是说,只有怀特海依据现代科学、人类经验和哲学宇宙论,系统地论述和讨论了这些有关神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富有启发的研究进路,为随后对相关问题的哲学研究开启了富有成果的道路,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怀特海认为,神是“无所不在”(omnipresent)的,但不是“无所不能”(omnipotent)的,神并非现实世界的创造者,尤其不是神从无中创造了世界,因为这是同现代科学的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定律相背的,并且不符合基本的生活常识。无论如何,宗教不能与科学相矛盾,相反,宗教与科学应当相互促进。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我们既要承认和相信科学所揭示的宇宙真理,也要相信宗教所揭示的人生真谛和智慧,至少不能以科学否定宗教,更不能以宗教否定科学,而要致力于使科学与宗教统一起来。近代以来,不少宗教界人士实际上都在从事这一工作,并卓有成效。怀特海的过程神学观正是使科学与宗教统一起来的有价值的尝试。同时,怀特海认为,现实世界不可能无中生有,任何现实存在都不可能是空穴来风,不可能没有来源和根据,任何现实存在的存在和生成都是有根据的,既有其动力因也有其目的因,既有其“客体性材料”也有其“主体性目的”;否则,对现实存在的解释就会走向神秘主义。这表明他的神学观同传统神学具有重要区别。

怀特海认为,传统基督教的上帝观是一种无所不能的强力上帝观,这种具有强大力量的上帝不仅是冷漠的而且是好战的,经常以惩恶扬善的名义发动战争,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许多战争、杀戮的宗教根源。怀特海坚持的过程神学观则认为,神作为“世界的诗人”,只是在引导这个世界,以自己的智慧在劝说这个世界,以真善美的目的在指引世界和人类文明走向最终的和谐。因此,这个意义上的神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暴力事件和恶行,主张以爱的力量来引导万物向善发展。尽管怀特海这种“爱”的宗教在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利益差异和争斗的现实社会中如何实现,可能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继续研究,甚至可能完全是空想,但其对传统基督教上帝的批判和论证,确实在西方世界影响了不少基督徒。随着哈茨肖恩、柯布、格里芬等人对过程神学的阐述和丰富发展,如今美国已经出现了很多以过程神学思想为教义的教会组织,这说明怀特海的过程神学已经对美国社会的宗教信仰产生了现实影响。美国加州克莱蒙神学院(CST)培养的不少神学专业毕业生,坚信怀特海的过程神学思想和教义,有的毕业后在美国一些教堂做牧师,对推进过程神学的社会化做出了贡献,深刻地影响着美国社会中的教会活动。

第九,过程哲学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哲学。教育哲学是从哲学层面对教育的本质、目的、过程及规律的思考,这种思考对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怀特海阐述了“一位伟人的观点。他那广博的知识涉及人类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加上他天赋特有的洞察力,使他的观点具有不同寻常的新意”[22]。怀特海出身于教育世家,他本人又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和哈佛大学这些顶级大学里担任过教授、系主任、教务委员会主任、理事会主席等职务,这使他对近代工业文明中教育的理念、制度和实践,特别是其中的弊端,如保守的观念、狭隘的偏见、僵化的体制等,有着切身的体验和深刻的见解。因此,他所提出的各种富有创造性变革意义的后现代教育理论就更有针对性、启示性和可操作性。有学者把怀特海的教育哲学概括为如下四点:(1)超越僵化观念;(2)克服二元对立;(3)注意教育过程;(4)把握教育艺术。[23]

在我们看来,怀特海的教育哲学主要包括如下十大教育理念:(1)我们要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文化是思想活动,是对美和高尚情感的接受。支离破碎的信息和知识与文化毫不相干。一个人见多识广但却没有文化品位,就可能成为世界上最无用而令人讨厌的人。因此,教育的根本目标是造就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所以,怀特海强调大学的理想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力量:大学的目标应当是把学生的知识转变为成人的力量。(2)教育相当于有机体吸收食物的过程。必须记住:教育绝不是往行李箱中装物品的过程,而是类似于有机体吸收食物的过程。(3)教育的金科玉律是教育者要设法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大脑不是工具,不需要对它先进行训练,然后再让它接受知识:它本身就是一个智慧的能动接收器和加工器,可以把信息加工为知识。(4)教育的作用在于唤起学生对智慧和美的追求。(5)成功的教师有一秘诀,即清楚地知道学生必须精确地掌握什么,同时对有些知识则不需要精确地掌握。(6)教育是培养学生有能力理解抽象的思维和分析具体的事实。(7)教育是教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艺术。(8)教育者要教育学生关注现在。现在是神圣的境界,因为它包含过去,又孕育未来。(9)学生的自我发展才是有价值的发展。(10)应当让学生尽早学习一门外语,这是学习不同思维方式的必要途径。[24]

第十,过程哲学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政治哲学,它明确地提出了一种以追求“真善美”为总体目标的和谐社会文明观。在《观念的探险》一书中,怀特海表达了如下精辟见解:首先,“纯历史”是不存在的,历史学家在描述过去时,要依赖自己的判断来判别什么构成了人类生活中的价值这类问题。所以,即使吉朋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这样知名的历史著作,讲述的也是一个双重的故事。它既讲述了罗马帝国的衰亡过程,又反映了吉朋那个时代的各种普遍观念。其次,历史的发展是两大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一是人类有意识地怀抱的理想,如基督教精神、民主等;二是所谓无情感的推动力,比如蛮族对罗马帝国的侵犯。无情感的推动力在历史上表现为对人的征服,理想的力量则化为了说服。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从征服到说服的历史。[25]

在《观念的探险》最后一部分对“文明”的探索中,怀特海通过考察真、美、探险、艺术、平和及其关系,特别是考察希腊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史,认为在文明发展史上,“探险精神是不可缺少的,所谓探险精神就是对新的完善的追求”[26]。观念的探险,以及与观念相符的实践的探险,能将另一类完善的理想逐渐提高到精神极,使之成为改革的方案。科学和艺术是人们对真与美的有意追求。人类有限的意识正以科学和艺术的方式在利用无限丰富的自然。在人类精神的这一运动中,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制度和职业。宗教、礼仪、寺庙、大学、医学、法律、贸易方法——这些都代表了对文明的追求,凭借这一追求,人类的意识经验保存了为己所用的和谐的源泉。在怀特海看来,一个文明的社会表现出这样一些品质:真、美、探险、艺术、平和。[27]


注释

[1]尤其是2015年6月初在美国加州洛杉矶市克莱蒙大学城召开的第十届“国际怀特海大会”,参会的专家学者近3 000人,会议持续一个星期,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社等重要媒体均及时地对这次盛会予以报道。柯布在2014年和2015年两次受邀来中国讲学,到中共中央编译局、新华社进行正式访问,做专题报告,并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人民日报》还发表了柯布关于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的学术论文。

[2]参见温恒福、杨丽:《过程哲学研究在中国八十年综述》,见李方、温恒福主编:《过程教育研究在中国》,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3]参见王立志:《回到过程哲学的原点》,载《光明日报》,2012 04 10;杨富斌:《过程哲学要义》,载《光明日报》,2012 07 05。

[4]如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毕业的博士王立志和刘益宇,分别从科技哲学和宗教哲学视角,研究了怀特海的科技哲学和宗教哲学思想;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杨丽以“摄入”范畴为视角,探讨教育学的有关问题;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的一些硕士论文探讨了怀特海哲学的某些概念和学理问题。

[5]在发表国外学者关于过程哲学的研究性论文的译文方面,《求是学刊》功不可没。在该刊上发表的有关过程哲学研究的译文已结集出版,取名叫《世界与中国:世界哲学前沿问题选粹》,由李小娟主编,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关于过程哲学的译著,除怀特海的原著以外,研究怀特海过程哲学的著作在国内以中文出版的并不多见,有影响的主要有日本学者田中裕的《怀特海有机哲学》、美国学者菲利浦·罗斯的《怀特海》等。

[6]王治河、霍桂桓、谢文郁主编:《中国过程研究》,第1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王治河、霍桂桓、任平主编:《中国过程研究》,第2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丁立群、李小娟、王治河主编:《中国过程哲学》,第3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1。赵成、姜德刚、王治河主编:《中国过程研究》,第4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陈奎德:《怀特海哲学演化概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俞懿娴:《怀特海自然哲学——机体哲学初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但昭明:《从实体到机体——怀特海本体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7]近年来,在一些相关学术会议和研讨班上,不少人询问:国内有哪些介绍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的著作?能否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一下过程哲学的主要观点?过程哲学主要有哪些基本观点和新贡献?每当遇到这些提问时,本书作者都会略显尴尬,不知如何给出简要回答。一是因为自己对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的理解和研究水平有限,不能用几句话来概括其丰富的思想和独特贡献;二是即使像怀特海那样的哲学大家都未能用简单几句话来概括过程哲学,而是通过几十年持续不断地研究,撰写了一系列著作来阐述过程哲学思想,我们岂能用几句话就概括他所创立和精心构造的过程哲学思想?但是,从这些期望中,作者感到有必要撰写一本系统阐述和研究怀特海过程哲学的著作。当然,本书也是作者十多年来对过程哲学情有独钟、不断思考的结果。这些年来,作者一直被过程哲学新颖的思想和观点所吸引,并试图运用过程思想方法来研究法哲学,深切感到过程哲学是个尚待挖掘和阐发的当代哲学思想宝库。

[8]参见怀特海:《观念的探险(修订版)》,周邦宪译,66页。

[9]1923年推荐怀特海去哈佛大学担任科学哲学讲座教授的生物化学家劳伦斯·亨德森教授,就特别提到怀特海是他所知道的少有的用英语写作如此深刻和严谨思想的思想家:“他是用英语写作的最优秀的哲学家。团体内的人都读过并喜欢怀特海的一些著作。他们一致强烈要求,哈佛应得到这样的人才。”早在1920年,哈佛大学哲学系主持系务工作的伍兹教授就写信给哈佛大学校长洛威尔,提出欲聘任怀特海为科学哲学教授,洛威尔校长委婉地予以拒绝。而1923年亨德森又提议聘用怀特海,并说了上述话语。他所说的“团体”是指“罗伊斯聚餐会”,即哈佛大学教授罗伊斯生前组织的一个借聚餐之机讨论科学哲学的小团体。因此,哈佛大学校长于1924年2月6日写信给怀特海,问他是否愿意接受哲学教授一职,任期5年,年薪8 000美元,这是当时哈佛大学的最高薪金。怀特海欣然同意后表达过这样的想法:“……(此事)会给我一个可喜的机会,使我可以系统地发展我对逻辑、科学哲学、形而上学以及一些半是哲理半是实际的学说(诸如教育)的观点。……我无意系统地指导学生对一些哲学家进行批判性研究。……我极愿以一种不那么正规的方法,用讲座的形式将积存在我心里的哲学观点表达出来。”哲学系主任伍兹在邀请函中明确许诺:“我们将竭尽全力使你不受干扰,以便你能发展你的思想。”(怀特海:《观念的探险(修订版)》,周邦宪译,7页)

[10]怀特海一生可谓著作等身,其英文著作清单可以参照英文版《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的哲学》一书的“附录”。另外,可参见陈奎德《怀特海哲学演化概论》一书的“附录”,那里把怀特海著作清单的主要著作已译为中文。

[11]怀特海认为,哲学和科学的任务一样,其目的是要理解和解释这个世界,以高度抽象的一般概念和学说说明这个世界,而不是像实证主义哲学那样,认为科学只应当对事实进行观察,并在此基础上做出预言。科学无疑应当做预言,但这不是科学的主要任务。科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具体事实去认识世界的某些领域中客观存在的普遍真理。哲学则是通过具体与抽象相结合,去说明普遍,从而提出最为普遍的一般原理,以此来说明具体科学尚未说明和不能说明的更为普遍的原理。用怀特海的话说:“哲学是要说明普遍,而不是说明具体。”

[12]顺便提一句,拉兹洛的系统哲学思想也深受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的影响,他在《系统哲学引论》中对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其新著《自我实现的宇宙》一书中,拉兹洛也对过程哲学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对其撰写《自我实现的宇宙》以及对宇宙论的探讨具有重大启发。

[13]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为人类共同的思想财富,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影响和指导下,人类历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在资本主义世界历史上开辟了一条通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道路。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的,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南。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功能是其他任何学院派哲学都无法比拟的。任何学院派哲学都不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比肩。怀特海过程哲学的社会作用主要体现在当今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怀特海对文明的和谐特征做了重要论述,参见本书第十八章)、宗教思想改革(过程神学)和信仰危机处理、伦理道德建设、教育理念改革等方面,由他引发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运动对当今东西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巨大积极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世界上逐步显现出来。

[14]英文的the philosophy of organism也译“机体哲学”。如俞懿娴的《怀特海自然哲学——机体哲学初探》和但昭明撰写的《从实体到机体——怀特海本体论研究》,就把怀特海的哲学表述为“机体哲学”。

[15]欧文·拉兹洛:《系统哲学引论》,钱兆华、熊继宁、刘俊生译,1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6][17]欧文·拉兹洛:《系统哲学引论》,钱兆华、熊继宁、刘俊生译,4页。

[18]戴维·多伊奇:《真实世界的脉络》,梁焰、黄雄译,“译者序”1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9]柯布:《怀特海的价值理论》,见王治河、霍桂桓、谢文郁主编:《中国过程研究》,第1辑,195页。

[20]转引自戴维·多伊奇:《真实世界的脉络》,梁焰、黄雄译,295页。

[21]转引自戴维·多伊奇:《真实世界的脉络》,梁焰、黄雄译,297页。

[22]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徐汝舟译,“序言”1~2页,北京,三联书店,2002。

[23]参见曲跃厚、王治河:《走向一种后现代教育哲学:怀特海的过程教育哲学》,载《哲学研究》,2004(5)。

[24]参见杨富斌:《建设性后现代教育的十大理念》,见李方、温恒福主编:《过程教育研究在中国》,72~83页。

[25]参见怀特海:《观念的探险(修订版)》,周邦宪译,“中译者序”11~12页。

[26]同上书,303页。

[27]参见上书,3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