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13)
- 姚慧琴 徐璋勇
- 1125字
- 2020-08-30 03:23:03
一、引言
自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来,我国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转移已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整合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目前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呈现出产业转移规模明显扩大,产业转移层次明显提升,产业转移方式不断创新,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的良好态势。西部地区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步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取得了显著成效。
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和新疆(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计六个省五个自治区一个直辖市。西部地区有突出的资源优势、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是我国重要的产业转移承接地和战略资源接续地。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国家在政策上的支持也不断推陈出新。《产业转移指导目录》中西部地区重点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数量达44个,占全国载体总数的近40%,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地区,不仅说明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性,也凸显了国家对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支持。
东部向西部的产业转移无疑为西部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创造了契机。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性,西部地区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经济发展较中东部地区缓慢。三次产业中传统农业比重偏高,工业内部轻重工业比例不协调是阻碍西部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原因。目前,东部向西部转移的产业一般是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初级加工工业和资源型产业,不仅能吸收大量西部的劳动力,更重要的是调整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改善三个产业结构的比例。通过有针对的产业转移,主动吸纳轻加工产业,直接进入规模生产,有利于及早地解决西部轻重工业的比例失调问题。同时东部通过利用西部产业资源优势,主动向西部转移具有优势和强关联效应的产业,与西部地区原有的冶金化工和机械产业相结合,有助于西部地区形成新的主导和支柱产业。
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analysis)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Daniel(1942)和Creamer(1943)相继提出,后经Dunn、Lampard、Muth(1960)等学者总结并逐步完善,20世纪80年代初由Dunn集各家之所长,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偏离—份额分析法不仅在经济学和地理学等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其分析模型也得到了不断修正与拓展。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区位偏离分量,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可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进而为产业转移的方向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注释
[1]冯宗宪: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凯莹、王敏: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