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法与说法(全四册)
- 李瑞环
- 4529字
- 2020-08-30 03:41:14
9.把握好总体受益原则和总体承受能力原则。
在研究和实施改革措施时,一定要把握好总体受益原则和总体承受能力原则。总体受益原则,就是任何一个改革措施出台,要能让多数人受益,不能让多数人吃亏。当然,改革不可能使所有的人都受益或所有的人都同等程度受益,但从总体上讲,改革必须能够使大多数人受益,否则,就违背了改革的初衷,改革也无法进行下去。总体承受能力原则,就是改革必须考虑大多数群众能否承受得了。如果超出了多数人的承受能力,即使是必要的改革,也不能出台,否则就要碰钉子。总之,改革措施究竟先出台哪些,后出台哪些,力度如何把握,一切都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多数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出发。
《听取福建省委、省政府和福州市委工作汇报时的讲话》(1994年2月17日)
改革愈是深入,两难的问题、始料不及的问题也愈是增多。
最近2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社会也给予了好评。究其原因,主要是坚持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实践表明,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是振兴中国的唯一出路。
改革涉及利益关系的调整。改革愈是深入,两难的问题、始料不及的问题也愈是增多。改革必须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悉心体察群众的情绪,把握好总体受益原则和总体承受能力原则,努力使各项决策和措施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会见乌克兰总理基纳赫时的谈话》(2002年5月23日)
对于容易引起连锁反应、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必须瞻前顾后,审慎从事。
在巩固和扩大改革成果的过程中,必须审慎地对待各种敏感问题。从根本上讲,改革是要解放社会生产力,它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但改革毕竟是一种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而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又集中反映在价格体系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和组织结构改革中,这些改革无不与干部、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必须注意处理好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切实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对于容易引起连锁反应、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必须瞻前顾后,审慎从事。有些事情,比如一些企业和服务行业,由于原材料涨价,成本增加,要求调价或提高收费标准,在局部看来可能是合理的,但从总体来看未必是有利的。因为目前群众中有一种担心涨价的情绪,如果我们只考虑个别和局部的利益,造成整个社会的人心不稳,安定团结的大好形势就会受到损害,而安定团结是搞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没有这样一个局面,其他问题就无从谈起。总之,我们必须十分重视群众的心理因素。只有得民心、顺民意,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与合作,改革才能顺利进行。这是巩固和发展大好形势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各级领导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在中共天津市委四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85年12月26日)
我们的改革要坚持多数人受益、少数人过得去的原则。
我们的改革要坚持多数人受益、少数人过得去的原则。那么,多数人是多少?比如说90%的人受益,那10%的人不受益。下一个改革又是90%的人受益,10%的人不受益。两个10%,加起来是多少?毛主席过去老说,团结95%以上的干部,团结95%以上的群众。可一次运动团结了个95%,扔了个5%,第二次运动又团结了个95%,扔了个5%,几次运动以后一算总账,被整的人就多了。这种现象过去在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都有。一是看多数人受益了没有,二是看少数人是否承受得了。少数人不是指一次改革中的少数,累计起来也要是少数。
《在地方政协主席座谈会上的讲话》(1999年3月11日)
改革不可能每一步都使每一个人得到利益,但无论如何不能损害多数人利益。
改革不可能每一步都使每一个人得到利益,但无论如何不能损害多数人利益;改革从总体上提高了人民的生活,但无论如何不能忘记生活暂时遭遇困难的人;改革必须依靠精明的领导者、依靠科学技术,但无论如何不能忽视劳动人民的作用。改革会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难免有些人利用不正当手段投机致富,但领导干部除了要负起制止不良风气的责任,无论如何自己不能投机。总之,改革是人民创造历史的过程,必须坚持为了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的方针。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倾听群众的意见,尊重群众的主人翁地位,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多为群众谋利益。
《听取安徽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讲话》(1993年6月10日)
为多数人谋利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条根本原则。
毛泽东同志指出,党和政府的工作人员,“每个时候,每件工作,都不要忘记群众的大多数。我们要面向群众,要面向群众的大多数”[1]。我们在确定今年办哪些实事的过程中,认真贯彻了“面向群众的大多数”这个精神,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并进行了户卷调查,最后根据多数群众的要求,确定把抓好居民住宅、市场物价、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孩子上学等等,列入今年为城乡人民办实事的两个决定。为多数人谋利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条根本原则。古往今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只有社会主义社会,多数人当家作主,才能代表多数人的利益,为多数人服务。我们共产党人坚信群众创造历史,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安定,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都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始终关注大多数群众的利益,时刻注意解决大多数群众的问题,这是我们搞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坚持办多数人受益的事情,就能够得到多数人的支持,事情就容易办好。
《在天津市人民政府第十届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86年3月17日)
只要我们的改革能使大多数人受益,而不是少数人受益多数人吃亏,改革就不会有大的错误。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也是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不平均、不合理的情况会存在,但从总体上要注意大多数人的利益,只要我们的改革能使大多数人受益,而不是少数人受益多数人吃亏,改革就不会有大的错误。过去的五年,在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中,有经验也有教训。实践证明,单靠经济利益一种手段不行,必须是思想教育、经济利益、行政干预、法律措施各种手段综合运用。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因素,这是肯定的,不要大惊小怪。关键是,我们必须重视,必须及时研究解决,不能任其发展泛滥。否则,小病变成大病,危及改革开放的前途。
《同天津市体改负责人的谈话》(1986年3月29日)
改革的成功在于既坚持社会效益的总前提,又能照顾到集体和个人的利益,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当前,文艺界的改革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怎样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现在强调,精神产品生产单位不要把着眼点放在经济上,主要是放在产品的社会效益上,这是完全正确的,但在理解上要全面,不能简单地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对立起来。大前提、大方向、基本原则是要注重社会效益,但决不能以此为理由就不讲经济效益。就目前来说,绝大多数的改革都是在有个人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的,假如人们都没有个人利益或者说个人利益对每个人都不起作用,那还要改革干什么?改革中强调打破“大锅饭”,取消“铁饭碗”,克服平均主义,提倡按劳分配,也都成为空谈。改革的成功在于既坚持社会效益的总前提,又能照顾到集体和个人的利益,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观看轻音乐团演出后的谈话》(1985年12月5日)
搞好改革既要有一个宽松的经济环境,又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不仅要考虑国家财力的负担能力,还必须注意群众心理的承受能力。
我们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广泛、深刻而又持久的大变革,是一次对固有模式、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大冲击。搞好改革既要有一个宽松的经济环境,又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不仅要考虑国家财力的负担能力,还必须注意群众心理的承受能力。我们的改革之所以在有些领域、有些地方步履艰难,遇到种种阻力,这固然主要是经济自身的原因,需要从经济上去寻求解决的办法,但也有这样的情况,改革的阻力是来自非经济的因素,是受到旧思想、旧观念和旧的习惯势力的阻碍,而这些就与我们的文化观念、文化素质和文化心理结构有着直接关系。我国有着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这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但其中也有一些东西,和新时代的需要很不相符,特别是封闭性的、家长式的、缺少平等和自由选择的思想,与改革很不合拍、很不协调,甚至是脱节对立。比如,我们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就必须破除小生产观念、平均主义观念和等级观念,树立新的价值观念、竞争观念和平等观念,而要实现这种观念上的更新,文学艺术有着特殊的作用。同时,随着经济搞活和对外开放,人们增长了许多符合现代文明的新知识、新观念,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因素。如何既坚持改革、开放、搞活,又自觉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既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又防止“一切向钱看”的不良倾向,这是一个十分复杂但又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这也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创作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以丰富和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激励人们满腔热情地献身改革和四化建设。
《齐心合力 繁荣文艺——在天津市委、市政府召开的文艺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986年6月28日)
如果我们的改革给群众带来的是痛苦,使群众感到可怕,那么我们的改革就值得研究。
从一般意义讲,改革是为广大职工谋利益,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愿望。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表现形式为改良,因而具有渐进性和迂回性的特点。因此,无论当前还是长远,改革都必须给绝大多数人带来好处。否则,改革就会脱离群众,也难以持续进行。如果我们的改革给群众带来的是痛苦,使群众感到可怕,那么我们的改革就值得研究。过去十年改革给多数群众带来的都是好处,并没有让群众承受什么苦难和负担,群众对改革都是拥护的。所以,使多数人得到好处,是改革的一个原则。
《在讨论〈群体经营工作法纲要〉时的讲话》(1989年1月5日)
中国多少年来一直讲,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一下子变成了危机、失业不行。
过分强调和相信压力与危机感的作用,有背于社会主义制度。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讲,不允许有更多的人感到危机,也不可能造成像资本主义那样的危机。如果大多数人真感到了危机,事情就不好办了。这么讲,不是否认企业应有的奖罚权和对违纪工人的处理权,而是说,不能完全依靠这方面的作用。中国多少年来一直讲,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一下子变成了危机、失业不行。
《在讨论〈群体经营工作法纲要〉时的讲话》(1989年1月5日)
群众的“自觉自愿”是个大原则,管许多小原则。
从一定的意义上讲,改革是权力和利益的分配与协调。由于各自的局部利益不同,难免有不同的意见和情绪,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必须注意的是多数人的情况、多数人的利益、多数人的情绪,伤害多数人利益的改革、多数人反对或不愿意的改革,不管理由多充足也不能搞。勉强搞了,即使一时不出大乱子,也会留下不良的后果。群众的“自觉自愿”是个大原则,管许多小原则。毛主席讲过,党有两方面的任务,第一是给群众什么,第二是向群众要什么。改革过程中,要注意了解群众的利益。改革难免有不完善、不合理的问题,但是对涉及绝大多数人利益的问题要重视,对群众很敏感的问题要审慎。“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得民心、顺民意非常重要。
《关于改革中的辩证法的谈话》(1986年3月28日)
注释
[1]毛泽东:《论查田运动》,27页,晋察冀新华书店印行,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