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徐州古代美术与地域美术考古观念
(1990)

中国古代有两种分别以“时间”和“空间”为基础的历史编写体裁。《春秋》为代表的第一种以编年体安排史事,第二种以《战国策》为代表,主要侧重于不同的地理区域。“政治”则是两个传统共同的编写原则。跟随着这两个传统,诸多史书,包括有关艺术史的作品,或遵循朝代更替,或以行政区域界定讨论范围。尽管这两种框架为许多作家提供了观察与重建历史的一个便利手段,但现代史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非政治史研究的史家,逐渐对这些传统模式提出了挑战。比方说,他们质疑,朝代的分期是否一定反映文学和艺术的发展?行政区划是否一定与文化和艺术风格之分布相吻合?这些学者还争论道,所有用于历史写作的框架——不仅包括王朝编年、政治区划,还有那些基于意识形态和宗教的种种框架——都难免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之人群出于不同目的的文化建构。没有任何一种是纯粹“客观”、超历史的框架。因此对历史学家来讲,重新检验旧有的框架就成为必需。事实上这类检讨往往可以反过来促进一般性史学研究,其结果是在重构各种新的文学、绘画、音乐及戏剧的历史的同时,古代的一般性文化地图也时常得以重新勾画。

这篇有关中国东部徐州地区的文章便属于这种尝试。此研究与以往的“地理考古”不同的是它的基本分析方法:本文试图探索徐州在中国文化和艺术史中不断变化的位置和影响,而不是孤立地看待这一地区。我希望这一个案会引发读者思考地点和时间在艺术史研究中的相互关系,以及一个特定地点在更广地域内文化及艺术传播中的作用。我将提出如下建议:一,史前时期,徐州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对中国文明的形成贡献良多;二,三代时期,此地连接南北,是北方王朝的都市文化(metropolitan culture)向淮河及长江流域扩张的跳板;三,在汉代,这一地区是国家宗教的中心,一种特殊的图像自此传往其他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