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骨伤科学(第2版)
- 孙树椿 孙之镐主编
- 6026字
- 2020-08-28 22:04:41
第一节 医疗练功的形式、作用、原则和要求
一、医疗练功的形式
(一)徒手练功
1.局部练功
主要是针对患者人体某一部位的功能活动,或某一关节和肢体功能的锻炼。目的是使患者进行患肢的自主锻炼,防止筋肉萎缩、组织粘连、关节僵硬、骨质疏松等并发症,使患肢功能尽快地恢复。其主要练功形式有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伤病早期未固定关节的活动,以及后期受累关节的锻炼等。局部练功主要是由患者主动的肌肉收缩形式来完成,必要时也可由医务人员帮助或本人健康肢体的协助进行锻炼。
2.全身练功
从整体观点出发,进行肢体的全面锻炼称全身练功。我国“导引术”是一种包括着练意、练气、练身三方面相结合的全身性的医疗练功疗法。通过这种练功可以提高内脏器官机能,改善病理生理过程,恢复和增进运动器官的功能。它既可增进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使患者精力充沛,早日重新获得生活和工作能力;又有助于改善和恢复患肢的活动功能,是促进患者康复的一个重要措施。其主要练功形式有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金刚气功等。在我国康复医学编制的医疗体操中,已大量地选用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导引功法中的动作,也大大地丰富了现代医疗体操的内容。
(二)器械练功
采用器械辅助练功的目的是加强伤肢负荷(刺激量),以弥补徒手练功之不足。局部练功采用器械练功主要是利用其杠杆作用,或用健侧带动患侧,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以增加肌肉的力量,多用于损伤后期的康复,民间常用的器械有竹管、木棒、滑车、胡桃、砂袋等。竹管用于膝、踝关节,滑车各关节都可应用,胡桃则用于手指关节,砂袋可做负重训练等。全身练功采用器械进行锻炼,主要是增加全身活动的负荷与提高锻炼兴趣,进一步促进脏腑气血运行和肢体功能的协调运动。全身练功所采用的传统练功器械有刀、剑、棍、扇等。现代的健身器械可选用某些合适的器械,用于全身的医疗练功。
二、医疗练功的作用
(一)医疗练功是治疗骨伤科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医疗练功是骨伤疾病治疗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它与手法、手术、固定和药物治疗一样,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骨伤科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早期运用医疗练功可以缩短病程,避免或减轻后遗功能障碍,对外伤所致的功能障碍的康复,起着其他疗法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对许多顽固性慢性疾病及各种原因所致的肢体伤残、功能障碍等能起到积极的治疗和康复作用,且疗效显著。骨伤科医疗练功既重视局部练功,同时也重视全身练功,采取局部练功与全身练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功能锻炼。它既能增加伤肢肌肉、关节、韧带的活动功能,又能起到增强全身内部脏器功能的作用。医疗练功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骨伤科医生应重视医疗练功,正确掌握练功方法,充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医患合作。调动医患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医疗练功成为治疗骨伤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全身练功是为了帮助病人体力恢复而进行的全身锻炼。全身练功可以对机体组织器官起到了调节和强壮作用,可使气血流通,益气养精,强壮筋骨,加速损伤组织的愈合,对恢复体力和劳动能力能起到积极作用。
局部练功是针对机体某一部位损伤情况,直接对损伤肢体进行练功而获得局部治疗作用的锻炼。局部练功作用针对性强,效果表现得更加明显,对于局部组织修复和功能的恢复有较显著的作用。进行局部功能锻炼,可以推动局部气血流通,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濡养筋骨、滑利关节的作用,能起到防治筋肉萎缩、避免关节粘连强直和防止骨质疏松的作用。
(二)医疗练功是骨折治疗的一项重要措施
功能活动不仅是骨折治疗的目的,而且是骨折治疗的必要手段。骨折施行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后,即开始功能锻炼,其后并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采用小夹板局部外固定治疗骨折,把骨折整复后的固定与功能锻炼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在“固定和活动相结合”的原则下,固定是从肢体能活动的目的出发,而活动又以不影响骨折的固定为限度。加强有效的固定是肢体功能活动的基础,而合理的活动又是加强固定的必要条件。活动不但能保持住骨折断端在整复后的良好位置,同时对于骨折断端间残余的成角及侧方移位,还可以在固定中逐渐得到矫正。
骨折的练功,最主要的是以主动锻炼为主。骨折早期的练功形式主要是肌肉收缩锻炼,上肢以握拳、吊臂、提肩为主;下肢以踝关节的背屈、股四头肌的收缩锻炼为主。练功时,整个患肢肌肉要用力,尔后放松,动作要协调、对称、平衡。通过肌肉用力收缩锻炼,保持肌肉紧张,利用肌肉的拮抗作用,使骨折断端更加稳定,有利于骨折的愈合。肌肉的一舒一缩能促进局部肿胀的消退,防止肌肉萎缩,预防关节粘连。
骨折中期练功活动除继续进行患肢肌肉舒缩活动外,还应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逐步活动骨折部上下关节,先做单一的关节屈伸活动,尔后到几个关节的协同锻炼,动作应缓慢,活动范围应由小到大,至接近临床愈合时应增加活动次数,加大运动幅度和力量。使骨折的愈合与关节功能的恢复齐头并进,达到骨折愈合之日,则为功能恢复之时。
骨折后期,骨折已临床愈合,此期练功可促使患肢尽快地恢复关节功能和肌力,达到筋骨坚强,关节滑利。同时进行全面的功能锻炼,有利于整个机体功能的全面恢复。
(三)医疗练功是增进与恢复局部关节功能的一种最理想的办法
骨伤疾患常因失治、误治引起筋的挛缩和粘连,使关节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受限而出现关节强直。关节囊挛缩是造成关节僵硬的主要原因,关节附近的血肿、水肿的机化,在关节周围各层组织之间形成的瘢痕组织的粘连,均可引起关节功能障碍。当病变位于某一关节时,为了防止关节功能障碍或恢复关节的正常功能,只有通过局部关节功能锻炼,才是保证关节功能完全恢复的最理想的办法。
凡筋伤劳损和骨折脱位中后期,多有局部气血不充,筋骨关节失养,疼痛麻木,关节活动不利。通过练功可使气血通畅,化瘀生新,舒筋活络,筋骨关节得到濡养,促使关节滑利,屈伸自如。
(四)医疗练功是治疗某些骨伤疾病的一种主要治疗手段
有的骨伤科疾患是无法用药物治愈的,而只有通过医疗练功,才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如腰椎或胸腰稳定性楔形压缩骨折,只要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腰背肌后伸动作锻炼,持之以恒,一般均能达到既使腰部功能得到恢复,又能使骨折达到满意的复位。又如肩关节周围炎,又称冻结肩或肩凝症,是指以肩关节疼痛和肩部功能活动广泛受限为临床特征的疾病。其药物、理疗等许多治疗方法对缓解疼痛可能会有一定的作用,但功能锻炼在肩关节周围炎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如能坚持不懈地进行功能锻炼,可望能较快地完全恢复肩关节的正常功能。还有一些用药物难以奏效的颈肩疼痛患者,如长期伏案坐位工作引起颈肩部疼痛、头晕、视力模糊,甚至不能抬头平视,往往经过一段时间的颈、肩部的医疗练功,会使症状和痛苦完全消失。
(五)医疗练功是伤残患者重新获得生活和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径
机体创伤或发生某些骨关节疾患后,由于肢体的残缺,功能障碍而致生活、工作能力低下,只有进行功能锻炼,才有可能恢复伤残患者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功能。对于伤残患者,可根据伤残的等级,患者的职业特征,体力恢复的可能性,制定出重新获得生活和工作能力的功能锻炼措施。如上肢损伤,特别是手部损伤的患者,或截肢后装上假肢的患者,通过功能锻炼,可以改善生活自理及工作能力。关节炎患者的手、腕功能受限时,通过加大手、腕关节功能活动的锻炼,可以改善手指细致的功能活动,截瘫患者对未瘫痪的肌肉施以充分的训练,如肩部、上肢,背部及腹肌和腰肌的训练,可以起到加强上肢撑力和维持坐、立位正直姿势的能力,为日后用手控制轮椅或用拐杖步行打下基础。总之,对伤残患者施行全面的功能锻炼,是恢复或改善他们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医疗练功的原则
(一)医疗练功应以不加重原有疾病为前提
进行局部练功,应特别要注意不要加重局部组织的损伤,加强有利的活动,避免不利的活动。如骨折早期的练功是在不影响骨折固定的前提下,为了骨折的迅速愈合而进行的。因此,应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对有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如能使骨折断端紧密相接,互相嵌插的练功应加以鼓励;对骨折愈合不利的活动,如使骨折断端旋转、成角、分离的活动须严加防止。进行全身练功,应根据骨伤病情和体质情况,在患者全身和局部情况许可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全身练功功法进行练功,以增强体质,预防并发症,以达到强身健体,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的目的。
辨明伤情病情,确定练功内容,合理的安排,循序渐进地开展练功,是防止加重损伤和避免出现偏差的重要措施。练功动作的幅度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时间由短到长,力度由弱到强,动作由简到繁,以练功时不加剧疼痛,或稍有轻微反应而能忍受为标准。具体练功的时间应持续多少,运动量应增加多少以及运动方式的变换,都应随着损伤的修复、治疗效果的变化以及患者的自我感觉而不断地调整,以防出现偏差或加重原有的疾病。
(二)医疗练功应以恢复和增强肢体固有的生理功能为中心
上肢练功的目的主要是恢复手的活动功能,上肢任何一个关节受限制,都将妨碍手的应用。因此,凡上肢各部损伤的治疗均应保持手指、腕、肘、肩各关节的灵活性,特别是手部的损伤更是如此。所以只要在伤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地进行上肢各关节的功能锻炼,改善或防止各关节的功能障碍。
下肢的功能主要是负重和步行,故在恢复下肢各关节活动功能的同时,还需使各关节保持稳定。下肢肌力的强弱对保持下肢各关节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在各组肌肉的活动中,尤其需要加强臀大肌、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的肌力锻炼,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下肢的稳定和正常的步行。
(三)医疗练功应以徒手锻炼、主动锻炼为主,以器械锻炼、被动锻炼为辅
功能的恢复是骨伤疾病治疗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肢体功能的恢复必须通过患者的主动的锻炼才能获得,任何其他治疗都无法代替,只能辅助或促进主动锻炼。这是因为肢体功能的发挥必须由神经支配下的肌肉运动来带动关节和肢体,只有主动锻炼才能恢复肌肉张力,防止肌肉萎缩,协调肌群运动。主动锻炼是由患者自己掌握的,一般不易过度而发生损伤。而被动活动则不然,若有操作不当可造成患肢新的损伤。
四、医疗练功的要求
(一)要制订医疗练功计划
首先是要明辨病情,估计预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因病而异,提出各个时期的练功要求,选择合适的练功内容。指导病人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练功,并督促患者执行。
在制订医疗练功计划之前,应对患者的机体状况、局部病变、病情变化和预后,以及练功所要达到的目的,必须作出全面的医学评定。未作全面的医学评定,又无具体指导和监护,就规定练功内容,不仅不妥,实际上还可能对病人有害。
医疗练功的功法有多种,其作用各不相同,有高度的选择性。医疗练功有全身和局部性的生理作用,局部练功多限于恢复躯体某些部位的活动或增强某些特定肌群的功能,全身练功是为恢复病人最佳躯体状况而进行范围较广的全身性的运动形式。一个完善的医疗练功计划,需根据病人的机体状况和局部的病理变化,根据所要达到的练功目的,选择有针对性的局部练功方法和全身的练功方法,有时还需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而作必要的调整。
(二)医务人员要正确地指导患者练功
正确指导患者练功,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这里首先要求骨伤科医生必须认识到,在骨伤科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为了缩短病程,避免或减轻后遗残疾,医疗练功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医疗练功不是骨伤疾病治疗的延续,而应早期进行,并与其他治疗方法紧密结合,贯穿与骨伤疾病整个治疗过程的始终。
指导练功的医务人员要了解全身各关节的活动方向和正常的活动范围,熟悉各部位主要肌肉的作用,掌握医疗练功的基本原则和练功方法,还应学习我国传统“导引术”的基本知识和动作要领,掌握各种功法的治疗作用。此外,还应分析受伤机制,指导做有利于治疗的练功,禁止做不利于治疗的练功。如与骨折受伤时原来移位方向一致的动作,可以造成骨折再移位的活动,应予以禁止;与骨折受伤时移位方向不一致的活动,应予以鼓励。
只有正确指导练功,方可使功能锻炼真正能取得实效。如指导病人进行肩关节活动时,应先练习外旋活动,待外旋活动满意时,再开始练习上臂外展上举运动。进行肩关节外展上举练习时,最好由医护人员将肩胛骨固定,使其活动完全落在肩肱关节上。肘关节练习时,应尽量以自主活动为主,避免被动活动。练习伸屈肘关节和旋前臂时,应注意固定上臂后,再开始练习。在膝关节的练习中应注意加强股四头肌的锻炼,以防止股四头肌的萎缩和增强股四头肌的肌力,然后再做膝关节的屈伸功能锻炼。在踝关节的练习中,若不掌握其特点,也常收不到确定的效果。踝关节的功能主要是背伸、跖屈、内翻和外翻四个动作。在练习时,踝关节的背伸、跖屈常被膝关节的运动所替代,其内、外翻运动,亦常被髋关节的运动所替代。因此指导练习时,应注意把全部练习活动真正落实在踝关节上。
要定期观察病情,首先是要了解练功时疼痛的反应,如骨折病人练功时疼痛加重,则应检查练功方法是否正确,骨折是否有移位,如有应即时调整和处理。二是患肢的肿胀亦是练功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的一个重点,正常情况主动练功有助于静脉回流,对肿胀的消退是有效的。肿胀产生的原因除原始性损伤较重外,应检查是否有伤后机械性压迫过紧,如有应予以解除。一些下肢损伤的患者,初期负重时,会出现下肢肿胀,可抬高患肢进行主动的肌肉收缩锻炼。可有助于静脉回流的恢复正常。三是要检查功能恢复的程度,根据病情及时调整练功的内容和运动量。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可使患者看到练功的效果,以坚定病人练功的信心。
医务人员要认真地指导练功,注意动作的准确,正确的动作姿势是医疗练功取得疗效的保证,不正确的动作姿势,不但起不到治病健身的作用,而且有可能加重原有的疾病。因此,在指导患者练功时,正确详细地讲解练功的动作要领,一招一式,都应要求做到准确,只有这样才能使练功取得满意的疗效。
(三)患者应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练功
医疗练功虽然是在医务人员的指导和监护下进行的,但实际上都是由病人自己运用的方法。医疗练功和其他医疗方法的一个显著不同的特点是:在其他治疗方法中(如药物、针灸、按摩、手术等)起主导作用的是药物性能和医生的技术水平,病人只是起配合作用。而医疗练功则是完全不同,它的治病和使伤者康复的作用,是通过患者积极主动进行锻炼而获得的。只有患者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决心、有信心、有恒心地坚持功能锻炼,才是取得疗效的关键所在。
患者要向医务人员学习医疗练功的基本知识,掌握练功的要领,并在实践中加以体会,明确什么是有利的活动,什么是不利的活动,做到心中有数,以防出现偏差和加重损伤。
练功不能急于求成,而应严格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练功动作幅度的大小,时间应坚持多久,运动量应增加多少,以及运动方式的变换,都应随着损伤的修复,治疗效果的变化以及患者的自我感觉而不断地调整。进行练功活动,只要不出现意外和异常反应,就必须坚持不懈地练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收益,获得疗效。否则半途而废,将会前功尽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