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需求与喂养

营养需求

宝宝刚出满月,体重有3.5~4.5千克,其一天需要的热量是1612~2072千焦(385~495千卡),即每千克体重需要419~460千焦(100~110千卡)热量,如果每日摄取的热量超过502千焦(120千卡),宝宝就有可能发胖。反之,宝宝就会偏瘦。

母乳喂养时,可以通过每周测量体重来判断宝宝每天吃了多少母乳。如果每周体重增长都超过200克以上,就有可能是摄入热量过多。如果每周体重增长低于100克,有可能是摄入热量不足。

这个月的宝宝不需要添加辅助食品。如果母乳不足,可添加配方奶,不需要补充任何营养品。

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的原则为按需喂养。到了第2个月,宝宝吃奶的动作已经熟练了,吮吸的力量增强了,基本可以一次完成吃奶,比较上个月,吃奶间隔时间也会有所延长。母乳充足时,每3小时左右喂奶一次,一天喂7次,上午6、9、12点,下午3、6、9点,夜间12点。因为每个宝宝的情况不同,每天具体要喂几次,要根据宝宝的反应,这个月的宝宝比新生儿更加知道饱饿,吃不饱就不会满意地入睡,即使睡着了,也很快会醒来要吃奶。

这个月的宝宝晚上吃奶的次数也会减少,有的宝宝会出现整个晚上不需要喂奶,但这只是特例。大部分宝宝能睡整个后半夜不用喂奶,但也有个别的宝宝还要喂三四次。这时妈妈可以试着后半夜停一次奶,如果停不了的话就把每天喂奶时间向后延长,从几分钟慢慢延长到几个小时,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一下给宝宝掐断一顿奶。

人工喂养

这个月的宝宝在人工喂养时,可以喂全奶了(“全奶”是指一平勺配方奶粉加4勺的水,奶粉恰好溶解成全奶),不再需要稀释。每次喂奶量在80~120毫升。每个宝宝都有个体差异,不能完全生搬硬套,食量少的宝宝不吃到标准量也可以,食量大的宝宝可以吃到150毫升,但是最好不要超过150毫升。如果宝宝喝了150毫升后,还是哭闹,可在30毫升左右的温水中加入一些白糖喂给宝宝。

人工喂养的宝宝不一定比母乳喂养的宝宝身体差。喂养的宝宝,如果每天大便3~4次,只要精神好的话就不用担心。但在宝宝一个月后,就要预防佝偻病的发生,除了常抱宝宝到室外晒太阳外,应每天给宝宝加40微克维生素D,即浓缩鱼肝油滴剂,每天3次,每次2滴。还可以给宝宝增加一些新鲜果汁,以补充配方奶中缺乏的维生素C。

冲奶粉用什么水好

目前符合饮用水标准的水大致分为矿泉水、纯净水、自来水。矿泉水是指符合自来水标准,水质中的锶、锂、锌、硒、溴、偏硅酸中至少有一个值符合自来水的标准,且在可使用范围。如果长期饮用某种矿泉水可能造成体内某种元素吸收过多而影响健康。纯净水是指经过物理方法除去水中的工业污染物、微生物及杂质,同时也除去可利用的各种常见元素和大部分微量元素后的水。如果长期饮用纯净水可能会干扰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自来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水,长期以来人体的结构和内环境的恒定机制与其建立了平衡。因此,自来水更适合长期饮用。使用自来水冲奶粉前,应将沸水再煮3分钟,以去除可致癌的氯化物和亚硝酸盐,当水降温至60℃以下后,最适宜冲调奶粉。

混合喂养

混合喂养时,母乳少,宝宝吸吮困难。配方奶含有较多的糖分,加上奶嘴容易吸吮,宝宝吃起来省力,所以混合喂养的宝宝容易喜欢吃配方奶而放弃吃母乳。因为妈妈乳汁少,宝宝吃完没多长时间,就又要奶吃,会影响宝宝睡眠,妈妈也很疲劳,所以容易放弃母乳喂养。无论怎样,妈妈一定要坚持母乳喂养,因为这个月的宝宝仍然是以母乳为最佳食物,母乳是吃得越空,分泌得越多。

另外,不能因为奶少,就憋着攒够宝宝一顿吃,因为母乳不能攒,如果奶憋了,就会减少乳汁的分泌,所以,如果有了就喂宝宝吃,慢慢地或许就够宝宝吃了。

催乳食谱

figure_0162_0030

妈妈暂时性奶水不足怎么办

有的妈妈会在产后2~3个月时突然感觉奶水减少了,乳房无奶,有胀感,喂奶后半小时左右宝宝就哭着要吃,宝宝体重增加不足。这往往是由于妈妈过度疲劳和紧张、每天喂奶次数较少、每次吸吮时间不够、宝宝需要量增多、母婴中有一方生病及妈妈月经恢复等原因造成的。

出现这种状况时,首先妈妈应保证足够的睡眠,减少紧张和焦虑,保持放松和精神舒畅;适当增加哺乳次数,可每1~2小时喂1次,吸吮次数越多,乳汁分泌量就越多;每次每侧乳房至少吸吮10分钟以上,两侧乳房均应吸吮并排空,这既利于泌乳,还可让宝宝吸到含较高脂肪的后奶。

宝宝生病暂时不能吸吮时,应将奶挤出,用杯和汤匙喂宝宝,如果母亲生病不能喂奶时,应按给宝宝哺乳的频率挤奶,保证病愈后继续哺乳;月经期只是一贯性乳汁减少,经期可每天多喂2次奶,经期过后乳汁将恢复如前。

哺乳期安全用药

哺乳妈妈一定要注意安全用药,因为滥用药物不但会损伤自己的身体健康,也会对宝宝的健康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无论是哪种药物,进入人体后会经过消化、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过程,进入妈妈体内的药物,会通过血液进入乳腺,进而会在哺乳时影响到宝宝。因此,哺乳妈妈在哺乳期用药一定要谨慎。

临床研究表明,哺乳妈妈禁用的药物主要有:

1.中药炒麦芽、花椒、芒硝等,西药左旋多巴、麦角新碱、雌激素、维生素B6、阿托品类和利尿药物,这些药能使妈妈退乳。

2.青霉素族抗生素。包括青霉素、新青霉素Ⅱ、新青霉素Ⅲ,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等各种青霉素。这类药很少进入乳汁,但在个别情况下可引起宝宝过敏反应,应予以注意。

3.磺胺类药物,如复方新诺明、磺胺异恶唑、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异恶唑、磺胺林(磺胺甲氧吡嗪)、磺胺脒、丙磺舒、双嘧啶片、甲氧苄啶、琥珀磺胺噻唑等。这类药物属弱酸性,不易进入乳汁,对乳儿无明显的不良影响。但是,鉴于乳儿药物代谢酶系统发育不完善,肝脏解毒功能差,即使少量药物被吸收到宝宝体内,也能产生有害影响,导致血浆内游离胆红素增多,可使某些缺少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乳幼儿发生溶血性贫血,所以,在哺乳期不宜长期、大量使用,尤其是长效磺胺制剂,更应该限制。

4.异烟肼(雷米封)。对乳儿尚无肯定的不良作用,但由于抗结核需长期使用,为避免对乳儿产生不良影响,最好改用其他药物或停止哺乳。

5.甲硝唑(灭滴灵)。为广谱抗力药,对乳儿的损害尚未肯定,应慎用。

6.氯霉素。乳儿,特别是新生儿,肝脏解毒功能尚未健全,若通过乳汁吸入氯霉素,容易发生乳儿中毒,抑制骨髓功能,引起白细胞减少甚至引起致命的灰婴综合征,应禁用。

7.四环素和多西环素(强力霉素)。这两种药都是脂溶性药,易进入乳汁。特别四环素可使乳儿牙齿受损、珐琅质发育不全,引起永久性的牙齿发黄,并使乳幼儿出现黄疸,所以也应禁用。

8.氨基比林及含氨基比林的药物。如索米痛片(去痛片)、撒烈痛片、阿尼利定(安痛定)等,能很快进入乳汁,应忌用。

9.硫酸阿托品、硫酸庆大霉素、硫酸链霉素等药物在乳汁中浓度比较高,可使宝宝听力降低,应忌用。

10.抗甲状腺药物甲硫氧嘧啶,可以由母及子而抑制乳儿的甲状腺功能,口服硫脲嘧啶,可导致乳儿甲状腺肿和颗粒性白细胞缺乏症。故应禁用。

11.抗病毒药金刚烷胺,常有医生将它开给病人抗感冒。哺乳妈妈服此药后,可致乳儿呕吐、皮疹和尿潴留,禁用。

12哺乳妈妈患了癌瘤,应停止哺乳,否则抗癌药随乳汁进入乳儿体内会引起骨髓受抑制,出现颗粒性白细胞减少。

13.需用抗凝血药时,不能用肝素,以免引起新生儿凝血机制障碍,发生出血。以用双香豆素乙酯为宜。

14.皮质激素类、黄体激素类、新生霉素和呋喃呾啶应禁用,否则使乳儿发生黄疸或加重黄疸、溶血等。

15.哺乳女性应禁止过量饮酒和吸烟、大量饮水、喝啤酒,禁用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呋塞米等)和作用猛烈的泻药。

16.水杨酸类药物在产前服用,可使产妇的产程延长,产后出血增多,新生儿也发生出血。若在哺乳期服用,则可使哺乳宝宝出现黄疸。故应慎用。

17.溴化物是通过血浆进入乳汁,哺乳期服用此药,宝宝可出现嗜睡状态,有的宝宝还出现皮疹。

18.镇静药中如苯巴比妥、异戊巴比妥(阿米妥)等通过血浆乳汁屏障后,在宝宝肝脏有脑内浓度较高,长期用药时一旦停药,宝宝就可能出现停药反应,表现不安定、睡眠时有惊扰、过多啼哭及抖动等。安定也可通过乳汁,使宝宝嗜睡、吸水力下降,因宝宝排泄药物较慢,此种药物作用可持续一周之久。因此哺乳期女性不可服用镇静药。

19.缓泻药应忌用。迄今还没发现服药后既不被吸收又能改变大便性状的理想药物,像较常用的鼠美李皮等缓泻药会转移到乳汁,使宝宝腹泻。

20.口服避孕药可有1.1%的药量移向乳汁,但已失去避孕药中雌激素的活性,对哺乳儿无直接毒性反应。可是药物能直接作用母体,使母乳分泌减少,并影响母乳成分,使母乳中蛋白质、脂肪、钙质减少。因此,哺乳期不宜服用避孕药。

此外,哺乳妈妈服药还要注意药量的问题。对于某些药物来说,增加些药量并不会对成人的身体产生影响,但对宝宝来说可能是致命的过量。处在哺乳期的宝宝,自身的免疫功能差,加上肝脏和肾脏的解毒和排毒的能力较差,很容易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

鉴于以上几点,新手妈妈在服用药物时要小心谨慎,服药后要检查乳汁中没有药物的成分再继续喂养。还要注意服用药物的剂量、服用时间的长短、药物的溶解度及宝宝对药品的耐受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