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奥两国的战略计划
1914年以前,德国和奥匈帝国都制定了非常繁杂的战争计划,而这些计划的执行依赖于利用铁道系统进行的快速动员。因此,他们会尽可能地避免两面同时开战的局面。
1894年,法俄两国曾签署了一份可以有效钳制德国的合约。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康特·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则因此意识到:将来有一天,德国可能要面临一场毫无胜算的双线战争。为了阻止这一情况的发生,他制定了一套战略,试图在俄国调动起规模巨大的军队之前就击败法国,这就是所谓的“施里芬计划”。
☆施里芬计划☆
施里芬知道,取道阿、洛两省进攻法国的做法不仅起效慢,而且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法国人自从在普法战争中失去阿、洛两省后就在共有国界附近修筑了很多复合堡垒的关系。但如果从瑞士阿尔卑斯山推进,那么多山的地形又会让军队太过吃力。考虑再三,施里芬决定派一支奇兵,穿过边境防御较为薄弱的荷兰南部和比利时。
施里芬的计划是:在梅斯和瑞士国境之间的阿洛两省布置一支军队,再联合各路大军,利用崎岖的地形和德国的边境要塞来拖延法军的进攻。他在梅斯北面布置的主要军力可以在西线和南线间摆动作战,这样就能限制法军朝阿、洛两省的推进;而一旦法国战败,德国大军就将通过铁路迅速转向东线,与留守东普鲁士的小股军队会合,并进而举全德之兵力进攻俄国。
1906年,施里芬退休,赫尔姆斯·冯·毛奇将军接任了他的位置。由于俄国采取军事行动的速度比施里芬预计的要快,同样不肯舍弃半寸领土的毛奇在审时度势之后,觉得原计划应该进行修改。他将在梅斯和瑞士之间的德军从总体数量的5%加至25%,又将驻扎在东普鲁士的守军从总数的10%加到了15%。这样一来,原先由90%的德国陆军驻扎的梅斯北部现在就只有60%的军队了。由于毛奇误以为英国会在比利时的中立地位受到侵犯时按兵不动,因此放弃了原本借道荷兰的作战计划。一系列的变动,将德军的前进之路限制得十分狭窄,而他们面前,还要面对比利时要塞列日的复合堡垒。
☆战争时刻表☆
施里芬计划的关键即在于“时机”二字。毫无疑问,德国高效运行的铁道系统和灵活机动的军队调度都是其在边境迅速集结大军的有力保障,但德军千里急行的最高目的竟然就只是为了遵循总参谋部那份严格的时间表。这个计划也使得人们对于法俄两国在战争爆发时会作何反应产生了许多猜想。
☆奥匈帝国☆
奥匈帝国的应对之策有两种思路:其一,只考虑自己在巴尔干地区与塞尔维亚之间的局部战争的话,怎么办?其二,假定塞尔维亚及其强大的俄国盟友让奥匈帝国腹背受敌的话,又怎么办?在当时的环境之下,后者出现的可能性明显更高一些。奥匈帝国也因此决定:一旦两线同时开战,那么奥匈帝国就遵守承诺挺进波兰,缓解德军在东普鲁士的压力,真正与德国盟友同进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