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
——消耗之年
协约国原本计划在1916年把火力集中到欧洲战场,在西线、东线和意大利前线同时发动进攻,但选择“坐东打西”的德国却快人一步,抢到了先机。2月里,德国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历时最长的一次对抗——凡尔登战役,并在该战役初期的几个礼拜里就基本打垮了法国的军队。由于战争形势急转直下,协约国方面不得不将进攻计划提前,但这也只能稍微缓解一下法国的窘境而已,不可能因此就彻底地打败德国。
无论是谁发动的进攻,基本出发点都是要打破僵局。但后来的战况证明,这种期望也许更应该说成是不切实际的奢望才对。德军发动的凡尔登战役让包括其本身在内的所有参战部队伤亡人数直线上升,却没有让任何一方在此战中捞到半点好处;发动索姆河会战的英军还没得意几天就被敌人反踹了一脚;开局颇顺的俄军在布鲁希洛夫攻势维持几周之后也陷入了僵持;意大利与奥匈帝国的对抗毫无进展。甚至连海上战场也胜负难定——日德兰海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海上战役,但参战的英德两方打到最后也始终无法冲破对方的防线。
凡尔登
——德军出击
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艾力克·冯·法金汉在1916年作出重大决定,要让军事重镇凡尔登成为法国陆军部队的葬身之地。但德军在此战中的重大伤亡,却给了这个计划一记响亮的耳光。
在1915年间专心东进的德国将领,到1916年时开始回头安排西线的攻势了,而他们的首选打击对象正是法国。冯·法金汉认为,按照法国人那种一点亏都不肯吃的脾气,他们为了保住现有的阵地才不会计较伤了几条人命,更不会顾虑在夺回失地的过程中是不是血流成河。只要能把法军耗到打不动了,法国政府就会求和,而法国的战败还将进一步促使英国要求停战。
事件重点
时间:1916年2月21日~12月18日
地点:法国东部,凡尔登
结果:战事再次胶着,德法双方伤亡惨重。
法金汉把这场消耗战的舞台选在了默兹河畔的凡尔登。虽然这个小镇被协约国的堡垒重重包围,但附近却正好有德国控制的一个铁路末站,可以保证在战斗过程中为德军源源不断地提供弹药补给。而且小镇周边的协约国防线早已被打得只剩下空壳了,很多堡垒里连一门炮都没有。德军把这次行动命名为“格里齐特”,意为“审判”或“刑场”。威廉皇储率领的德国第五集团军秘密携带了1200门大炮和300万枚炮弹,在一段狭窄的火线上发动了进攻。
☆杀戮的开端☆
原定于2月12日开始的“审判行动”,却由于雨雪而受到了阻滞。这样的天气不仅让准备工作无法顺利进行,也让炮火攻击失去了准确性。还好,天气在8天之后终于有所好转,21日,行动正式开始。此次战役也按照堑壕战的惯例由密集的炮轰进行预热。德军在一个小时以内就向法军阵营发射了10万枚炮弹,而到进攻方开始挺进无人区时,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了100万——隆隆的炮火声中,交叠的弹坑竟然形成了一个月形的巨大凹槽。虽然幸存的法军士兵奋力反抗,但德军的钢铁之师却以无可抵挡的气势步步进逼。25日,德军部队占领了一块可以俯瞰默兹河的高地。法国多奥蒙特要塞失守,试图反击的法军部队则伤亡惨重。
表面上看起来,法金汉的奸计就要得逞了,但此刻,德军的厄运也已悄然降临。在战役打响的第一个星期里,德军的伤亡已达2.5万人,而德国占领多奥蒙特一事在法国人中掀起的一股爱国浪潮,竟然为法军提供了反败为胜的契机。
面对铺天盖地的责难,法国总参谋长、陆军元帅霞飞却表现出了惊人的冷静。他首先请求索姆河附近的英国军队接管法国第十集团军负责的区域,以便法军能腾出兵力支援凡尔登;接着,他又安排诺埃尔·德·卡斯特瑙在援军未到时临时负责凡尔登防线;而新任的亨利-菲利普·裴坦则将随即奔赴凡尔登,负责整体防御的指挥。此外,为了将部分德军火力吸引到东线战场以减轻西线的压力,他还请求俄方将原定的那洛克湖攻势提前进行。
☆持续的进攻☆
裴坦将军在27日终于赶到了凡尔登,甫至战场,他就立即下令,将火力集中到德军的进攻特遣队身上。德军的损失因此骤增。3月6日,德军改变策略,开始在战场北部和西北部寻求突破点,但这次尝试最终于4月初在莫特霍莫山脊附近的高地被法军挫败。此时,德军的火线向东已经推进到了莫特霍莫,并在长达两个月的猛攻后,于5月29日夺取了这个地区的控制权;而长期被德军围困的沃克斯要塞也于6月7日沦陷。别看法军好像被打得很惨,其实德军的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法金汉原本只想用这场战争消耗敌人的战斗力,没想到最终却把自己的军队也给搭了进去,正是“起心害人终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