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利波利登陆战

为了占领加利波利半岛并进而占领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英军发起了加利波利登陆行动。但他们的部署却出奇地糟糕,使得行动从第一步起就注定要面对失败的结局。

加利波利战役的爆发可算是英国政坛盛行“东线论”的产物。西线的僵持让英国高层觉得直接对德作战是件特别吃力不讨好的事,既然此路不通,那不如另辟蹊径——也许剪除德国的党羽才是取得战事总体突破的窍门所在。而土耳其之所以被选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英国想要趁机拿下达达尼尔海峡这个运输要道,以方便为俄军输送弹药给养。虽然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但是当英国海军部部长温斯顿·丘吉尔提出这个战斗计划的时候,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热烈支持,军队的高级将领中就有不少人是坚持要在西线战场上决出胜负的。

事件重点

时间:1915年4月25日

地点:欧洲土耳其的加利波利半岛

结果:英国及其联邦军队意外地遭到了土耳其军的强势反抗。

☆协约国的计划☆

figure_0100_0151
伊斯坦布尔是世界上唯一跨越亚、欧两大洲的城市。

1915年3月,作为加利波利陆战的序曲,英法联军为了占领达达尼尔海峡而发动的攻势到最后却一败涂地。但协约国却依旧决定照原计划行事,让以英军为主、配合了部分法国军队的联军在加利波利半岛登陆,然后迅速北上,袭击土耳其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又称伊斯坦布尔)。但事不凑巧,当英军携枪带炮地在地中海一路东进时,土耳其已经发现了他们的行踪。战场上谁也不是傻子,这次的东道主自然在第一时间就开始增强半岛的防御工事了。

☆入侵☆

4月25日,协约国军队以S、V、W、X和Y为代号,分五路在半岛南端的赫勒斯角登陆,并在此之外又派出了一个小队在加利波利海岸外19千米处的戛巴土丘开始行动——这个地带的官方代号是“Z号海滩”,或是以在此登陆的澳新军团命名的“澳新湾”。这是一次胜败交杂的登陆行动。在澳新湾登陆的部队搞错了登陆点,以致上岸后必须爬上一个悬崖才能到达内陆。但就算是这样,他们也没能占领整个半岛的制高点——查努克贝尔。除了Y号海滩的登陆部队外,其他几路人马都遭遇了土军顽强的抵抗。天色渐暗时,各登陆部队好歹都占了一块立足之地,而澳新军团的战绩则注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无法提高了。

26日早晨,赫勒斯的土耳其守军退守位于克里西亚村以南,靠近战略要地阿齐巴巴高地的一块区域。为了突破这道防线,英军总共发起了3次进攻:4月28日的首次行动无功而返,还白折了3000名士兵;5月6~8日间的第二次稍稍有些进展,往前推进了730米;6月6日的第三次进攻却又是得不偿失,伤亡惨重。

阿齐巴巴和查努克贝尔这两块战略高地始终都掌握在土耳其手里,英军和澳新军团一直都只有仰人鼻息的份儿,整个登陆行动也由于人数不足、弹药缺乏等问题而渐入困境。而土耳其军则在年轻军官穆斯塔法·凯末尔的带领下,以规模小、频率高的反击作战屡破联军。所以,到6月的第一周结束时,该区域的协约国军队已经彻底陷入了混乱。但此时本该选择撤退的协约国却不肯认输,反而向加利波利半岛派出了更多的部队,想要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展开更多的登陆行动。与此同时,君士坦丁堡的战况却大不相同,至少已经形成规模化的堑壕战格局了。

figure_0101_0152
一战中牺牲的土耳其士兵墓地。

“一战”中的澳新兵团

在配合协约国作战的军队中,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澳新兵团毫无疑问是最出色的一支。无论是在加利波利、巴勒斯坦,还是在西线战场,这支部队都是威名赫赫。澳大利亚的总人口只有500万,但他们却为澳新军团派出了32.2万人,其中6万人战死沙场,22万人负伤。而新西兰则是从自己的100万公民中派出了1/10参加战斗。战争结束时,新西兰士兵折损的5.8万人中有1.7万人丢了性命。

figure_0101_0153
以两人为一组的澳大利亚狙击小队在使用一种特制的步枪装置——战壕潜望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