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

——堑壕战

参战双方在这一年到来时都依然坚信胜利必将属于自己。考虑到奥匈帝国实在不是一个能干的盟友,德军最高指挥部决定在西线继续布防的同时向东进犯俄国。此外,为了加大对英法两国海军的攻击力度,德军还添置了许多潜艇。5月,意大利加入协约国的阵营,但此时的协约国却没有一个明确的作战计划。急于将德军赶出本国领土的法国决意在西线战场展开一系列的进攻,但对这一计划,英国却表示爱莫能助——英国远征军的规模本来就小得可怜,更别说这支小型军队已经在1914年时被德军打得所剩无几了。

对资源匮乏的英军而言,布防计划的泄露无疑是一个更大的悲剧。大多数英国武将都把西线战场看做与敌人一决雌雄的擂台,但1914年间那尸横遍野的惨象却让政治家们胆战心惊,更坚定了他们对同盟国中的其他国家采取直截了当的战略态度的决心。他们认为,只要能够战胜奥匈帝国、土耳其或保加利亚,德国必定溃不成军。最后,协约国决定:以加利波利半岛、巴勒斯坦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为主,在西线战场之外开辟若干的次级战场;同时,向巴尔干南部的萨洛尼卡派驻军队,以抵抗同盟国的各股势力。

figure_0073_0103

第二次伊普尔会战

为了摧毁比利时小镇伊普尔外一块协约国的突出阵线,同时也为了试试新型武器的威力,1915年春天,德军首次大面积地投放了毒气弹。

德军的领导班子决意要在1915年彻底击垮俄国,所以他们很乐意继续在西线战场保持守势以使东线兵力得到最大的满足。而英国此时刚结束了其在新沙佩勒的进攻(3月10~13日),法国也才从瓦伏尔平原的战斗(4月6~15日)中走出来。但英法两国却似乎不以为意,交手方毕便又开始计划新一轮的进攻了。德军最高指挥部总参谋长冯·法金汉将军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在仲春时节特许其西线部队有节制地采取主动进攻。德军的目标是伊普尔,英军在1914年那场大仗之后占领了该镇东面一块本属于德军的阵地。德军想要扫清这块阵地上的敌人,占领那里极具地形优势的一片高地,然后再在这里试用一下他们新发明的氯气弹。

事件重点

时间:1915年4月22日~5月25日

地点:比利时西南部的伊普尔

结果:该战是德军于1915年在西线战场上发动的唯一一次进攻,削减了伊普尔外约2/3的突出阵线。

☆毒气攻击☆

参与这次战斗的是来自伍腾堡的阿尔布雷希特公爵麾下的德国第四集团军。4月22日,战斗在一阵炮击声中拉开了帷幕。短暂的弹幕攻击之后,德军向协约国阵地投放了氯气弹。氯气嘶嘶地从罐子里跑出来,很快就弥漫在了法国和阿尔及利亚两国军队所在的战壕里,无数协约国士兵由于窒息而痛苦地死去。对此毫无准备的守军惶恐不已,为了保命四散奔逃,协约国防线因此很快就被扯开了一个大大的口子。次日,德军戴着最原始的防毒面具挺进了3.2千米,但由于遭遇了史密斯-多利恩领导下的英国第二集团军的反击,他们的推进速度大大受阻。

figure_0074_0104
经历连续数月的轰炸之后,伊普尔的市镇中心伤痕累累(摄于1915年初)。

☆新的攻势☆

第二军团的抗争不过给了协约国部队一个喘气的机会。24日,德军以伊普尔东北面的加拿大军队为目标再次发动进攻,使得战火迅速向该镇东面及东南面蔓延开去,一直烧到60号高地的协约国阵地之上。在史密斯-多利恩看来,妄图在这个时刻收复失地绝对是得不偿失的事情。因此,他申请率领部队向伊普尔附近防御力更强的地带撤离。但英国远征军总司令、陆军元帅弗伦奇却驳回了这一申请,并让赫伯特·普鲁莫去接替了史密斯-多利恩的工作。尽管到任后的赫伯特将军也认为撤退是最好的选择,撤军计划却直到4月29日法军抵抗失败时方被批准。5月初,协约国重整军队,而毒气战则一直持续到当月25日才宣告结束。

figure_0075_0105
卫生员在照顾伤兵。在该战损失的6万名士兵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属于英国的军队。

在此次会战的最后几周里,夺回了一些阵地的阿尔布雷希特公爵集团军渐渐不支,到5月8~14日,其耐受力终于撑到了极限。此时,伊普尔外3.2千米长的一块高地防线已被德军攻占,从这里可以俯瞰支离破碎的伊普尔城——而这种惨烈的景象将一直持续到1917年的帕斯尚尔之战。

在持续了约一个月的会战中,德军占领了约2/3的突出阵线,给协约国造成了约6万人的伤亡。这场会战因为德军人力和物力均彻底透支,无法继续进攻而宣告结束。但德军在战斗结束之后仍继续炮击伊普尔,几乎将残存的城镇夷为平地,镇守残余阵地的英法部队也因此而被折磨得生不如死。

figure_0075_0106
在伊普尔会战中战火最为集中的60号高地(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