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美学体系的柏拉图

在古希腊,曾经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天晚上,苏格拉底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膝上飞来了一只天鹅。在古希腊神话里,天鹅是太阳神阿波罗的神鸟。这只天鹅很快长出了羽翼,唱着嘹亮美妙的歌,飞向了天空。第二天,就有一位青年来向苏格拉底拜师求学,这个青年就是后来的有“西方思想之父”之誉的柏拉图。他的一生像一只在人类智慧的天空中展翅飞翔的天鹅,给人类带来了理性的光辉。

figure_0024_0013
▲柏拉图像

柏拉图的对话录是有史以来最优美的希腊散文,既是艺术作品,也是哲学著作,并且其中也体现了他的美学思想。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原名叫阿里斯托克勒(Aristokles),后来他的体育老师鉴于他体魄强健而前额宽阔,让他改名为柏拉图(在希腊语中,Plato一词是“平坦、宽阔”等意思)。

他生于雅典,父母为名门望族之后。母亲是梭伦的第六代后裔。据说他的生日与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相同。当他还是吃奶的孩子的时候,一次,蜜蜂用蜜来喂养了他。这预示着他有杰出的口才,正如荷马所说:“谈吐比蜂蜜还要甘甜。”

柏拉图著述颇丰。以他的名义流传下来的著作有40多篇,另有13封书信。其中有24篇和4封书信被确定为真品。柏拉图的著作大多是用对话体裁写成的。朱光潜说:“在柏拉图的手里,对话体运用得特别地灵活,向来不从抽象概念出发而从具体事例出发,生动鲜明,以浅喻深,由近及远,去伪存真,层层深入,使人不但看到思想的最后成就或结论,而且看到活的思想的辩证发展过程。柏拉图树立了这种对话体的典范……柏拉图的对话是希腊文学中一个卓越的贡献。”

figure_0025_0014
▲表现希腊音乐教育的陶画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强调了教育的重要作用,尤其是美育的重要影响。他主张美育与德育应统一,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的思想的萌芽。

他早年喜爱文学,写过诗歌和悲剧,并且对政治感兴趣,20岁左右同苏格拉底交往后,醉心于哲学研究。苏格拉底之死,使他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离开雅典到埃及、西西里等地游历,时间长达十多年。公元前387年,已届不惑之年的柏拉图回到雅典,在城外西北角一座为纪念希腊英雄阿卡德美而设的花园和运动场附近创立了自己的学校。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就因此而得名。学园门口写着:“不懂几何学者不得入内。”柏拉图在自己的学园里,聚徒讲学,穷究宇宙真谛。柏拉图学园中有女神雅典娜、把天火偷到人间的普罗米修斯的圣殿。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关闭为止,学园维持达九百多年。从希腊历史记述中可以看到,当时希腊半岛上到处种植着葡萄、橄榄树和无花果,可以想象,当初学园里定是林木葱茏、花果飘香,犹如一个大花园。当这些思想巨子们徜徉悠游于丛林之间,驰骋遨游于精神王国之时,西方文化的胚胎实际上已经孕育于他们的心灵之中。

柏拉图一生都对政治抱有很高的热情。他创立学园的目的既是为了学术,也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除非真正的哲学家获得政治权力,或者城邦中拥有权力的人,由于某种奇迹,变成了真正的哲学家,否则,人类中的罪恶将永远不会停止”。针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柏拉图不仅勾勒出一幅改造现实的理想国家蓝图,而且三赴西西里,企图将这一理想付诸现实,要实现哲学和政治的联姻,产生“哲学王”,但是都以失败告终。但是,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或者是反柏拉图的,可是在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柏拉图的。

美是什么?

柏拉图在他的对话《大希庇亚篇》中,借着苏格拉底之口专门讨论了美的实在性、美的本质、审美快感等一系列重大的美学问题。这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篇专门讨论美学问题的文献。希庇亚来自伯罗奔尼撒半岛,是一个著名的智者。全篇对话集中讨论了几个美的定义,但是最后都被苏格拉底给否定了。

figure_0026_0015
▲美神维纳斯

第一个定义:一个美的少女就是美

这种观点认为,美是具有美的具体属性的事物。认为美就是美的少女、母马、竖琴、汤罐等。而柏拉图认为美是一种可以称为美本身的东西。它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美和美的东西是两码事情,不能混为一谈,美的东西是相对的,而美是绝对的。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说:最美的猴子比起人来也是丑的。依次类推,最美的少女比起神也是丑的。苏格拉底要寻找的是美本身,这种美自身把它的理念加到一件东西上,才使那件东西被称为美。

第二个定义:黄金就是这种美

希庇亚针对苏格拉底的反驳,提出第二个美的定义。要是把某种东西加到另一种东西,才使得那种东西成为美的话,那黄金正是这样的事物,所以黄金就是这种美。苏格拉底从两个方面反驳了这个观点。镶了黄金的东西并不一定都美,而很多美的东西都与黄金无关。用象牙雕刻的雅典娜也是美的,自然界的石头也是美的,而且就喝汤来讲,实用的木汤匙也比不实用的金汤匙要美。可见美也不是黄金,不是任何能使事物显得美的质料或形式。

第三个定义:美就是一种物质上或者是精神上的满足

希庇亚又说:“对于一个人,无论古今,一个凡人所能有的最高的美就是家里钱多,身体好,全希腊人都尊敬,长命到老,自己给父母举行过隆重的葬礼,死后又由子女替自己举行隆重的葬礼。”苏格拉底驳斥道:我要问的是美自身,这种美自身是超越时空的永恒美,是现在是美的,过去也是美的。征讨特洛伊的希腊英雄阿喀琉斯,就不曾随着祖先葬于自己的城邦。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总是短暂的、不断变化的,而美却是永恒的。

第四个定义:美就是有用、恰当、有益的

figure_0026_0016
▲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象牙王座

此为修复的象牙王座,上附有金箔。可以说象牙王座是既美而又实用的。

苏格拉底本人就持这样的观点。但是柏拉图在这里借着自己老师之口,驳斥了这样的观点。质朴无华的木汤匙比晶莹华贵的金汤匙更美,因为木汤匙更恰当、有用、有益。按照这种功利主义的观点,人们宁肯去欣赏一个顶用的粪筐,而不愿意去观看五颜六色的悲剧演出了。而且,如果说美是有用、恰当、有益,那么,对坏人恰当、有用、有益,或者坏人认为恰当、有用、有益,是否可以称之为美呢?显然不是这样。美和善不是一回事,不可能用善来给美下定义。美不是善,善也不是美。

美学辞典

艺术: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英语中的technique也是来源于这个词。在古希腊,凡是可凭专门知识学会的工作都叫艺术,音乐、雕刻、绘画、诗歌之类是艺术;手工业、农业、骑射、烹饪也是艺术。

第五个定义:美就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

希庇亚又提出美就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苏格拉底反驳道:的确,美而不引起快感是不可能的,而美所引起的快感大多是借助了视觉和听觉两种器官的。我们欣赏绘画、舞蹈、雕塑就少不了视觉,欣赏音乐、戏曲、诗歌又离不开听觉。但是能否把美与视觉、听觉的快感等同起来呢?显然不能,理由是:第一,有些美,比如习俗、制度的美,并不是纯粹由视觉、味觉、听觉引起的快感。第二,如果美就是快感本身,那么触觉、味觉、嗅觉同样能引起快感,为什么不可以叫作美呢?第三,视觉和听觉两种官能,它们引起的是两种不同的快感,既然如此,其中任何一种快感都不能说是与美同一的。美应该是件具有这两种快感的一种性质。

经过这么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什么是美是难的。

正如歌德所说:美是费解的,它是一种犹豫的、游离的、闪耀的影子,它总是躲避着被定义所掌握。但是,柏拉图“美本身”概念的提出,把美的探讨从感性领域推进到概念和超验领域,标志着美学史上新的里程碑——本体论美学的萌生。

美是理式

figure_0027_0017

▲这是19世纪比利时象征主义画家尚·德维的作品,描绘了柏拉图大约在公元前387年创办了著名的雅典学院,向希腊的年轻人传授有关真理和美学的课程。

为了摆脱赫拉克利特的美的相对论所造成的困惑,寻找美自身——一种永恒的美,柏拉图四处求教,接触到智者派的学说。智者派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依据智者的说法,真、善、美就没有客观的标准了,谁都可以宣布发现真、善、美了。这显然不能满足柏拉图的需要。后来,柏拉图又向巴门尼德求教。巴门尼德认为,世界万物变动不居,不可捉摸,这个是非存在,必定有一个本原的、纯然的、恒定的世界,这个才是真正的存在,真理只能在这里存在。巴门尼德借正义女神之口,指出了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区分:意见之路按众人的习惯认识感觉对象,“以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和舌头为准绳”;真理之路则用理智来进行辩论。“真理”和“意见”是希腊哲学一对重要概念,从巴门尼德最初所做的区分来看,两者不仅仅是两种认识能力,即理智和感觉的区分,而且是与这两种认识能力相对应的两种认识对象的区分:真理之路通往“圆满的”、“不动摇的中心”,而意见却“不真实可靠”。柏拉图深受启发,提出自己的美是理式(idea)学说。

figure_0028_0018

▲从柏拉图的那个时代到现在,一直有各种各样表现柏拉图的画像。这幅壁画绘于16世纪的罗马尼亚修道院,柏拉图(中)与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雅典伟大的改革家和执政官梭伦在一起。

柏拉图的美是理式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美的本质不在自然事物,而在理式(如和谐、智慧、至善至美等),理式是自存自在的,因此是永远没有变异和发展的。事物的美是由于理式的参与所形成的。

第二,理式因为其所包含的内容的外延不同,分成许多层次,美也有很多等级。最高的理式是至善至美,它所体现出来的美是绝对的美。最低级的理式只能微弱地看出某种低级理式的事物美,还有很多美是介乎它们二者之间的,比如心灵美、制度美等等。

第三,绝对美事实上是美的本体,是美的最完全体现,至美也是至善。

“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它不是在此点美,在另一点丑;在此时美,在另一时不美;在此方面美,在另一方面丑;它也不是随人而异,对某些人美,对另一些人就丑。还不仅如此,这种美并不是表现于某一篇文章、某一个学问,或是任何一种个别物体,例如动物、大地或者是天空之类;它只有永恒地自存自在,以形式的整一永远与它自身同一;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源,有了它,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但是那些美的事物时而生、时而灭,而它却毫不因之有所增,有所减。”

柏拉图所谓的理式是真实世界的根本原则,原有“范形”的意义。如一个“模范”可以铸出无数器物。例如“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一个理式,一切个别的人都是从这个“范”得他的“形”,所以全是这个“理式”的摹本。最高的理式是真、善、美。理式近似佛家所谓的“共相”,似“概念”而非“概念”;“概念”是理智分析综合的结果;“理式”则是纯粹的客观的存在。

艺术是模仿

“从荷马起,一切诗人都只是模仿者,无论是模仿德行,或是模仿他们所写的一切题材,都只是得到了影像,并不曾抓住真理。”艺术即模仿是古希腊的传统看法。

柏拉图以它的哲学理式论和审美回忆说为基础,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然而现实又是对理式的模仿。在柏拉图心中有三种世界,理式世界、感性的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艺术世界是由模仿现实世界来的,现实世界又是模仿理式世界来的,这后两种世界同是感性的,都不能独立存在。只有理式世界才能独立存在。例如:床有三种,第一是床之所以为床的那个床的理式;其次是木匠按照床的理式所制造出来的个别的床;第三是画家模仿个别的床所画出的床。这三种床之中只有床的理式是永恒不变的,为一切个别的床所依据,只有它才是真实的。木匠制造出的个别的床,虽然是根据床的理式,却只模仿床的某些方面,受到时间、空间、材料、用途等种种限制。这个感性的床是没有永恒性和普遍性的,所以也是不真实的,只是一种摹本或幻象。至于画家所画的床虽然是根据木匠的床,但是模仿的却只是从某个角度看的床的外形,不是床的实体,所以更不真实,只能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着三层。

美学辞典

理式:希腊文“理式”(idea, eidos)一词出于动词“观看”(idein),即可见的东西,后来比喻为心灵之眼所看见的东西。柏拉图认为,人有感觉和理智两种能力,它们所指向的对象也有两种,即有着两类不同的存在,一类是理式,另一类是和它们同名的具体事物。理式作为永恒、单一、不动的绝对存在,与暂时、复合、变动不安的可感事物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理式是可感事物的依据,理式与可感的个别事物之间是本原与派生、原型与摹本的关系。柏拉图进而提出“分有”(metecho)与“模仿”(mimeomai)说来解释这种关系是如何可能的。

柏拉图对艺术持否定态度,认为艺术渎神,给人的放任和纵情提供机会和理由,要把那些模仿诗人和艺术家从他的理想国里驱逐出去。另一方面,鼓励和管理那些生产有益于儿童和青年的艺术家。其实在柏拉图心中,艺术应该为他的理想国服务,这与他的哲学观点分不开。他认为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对最高的、永恒的理式或真理的凝神观照,这种真理才是最高的美,是没有感性形象的美,观照时的无限喜悦便是最高的美感。所谓的以美为对象的学问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美学,在这里,美与真同义,所以它是哲学。但是,正如鲍桑葵所说:“在柏拉图的著作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希腊人关于美的理论的完备体系,同时也可以看到注定要打破这一体系的一些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