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纳创立特征说

丹纳,旧译泰纳(1828年~1893年),法国文艺批评家和历史学家。

丹纳1828年4月21日出生在法国的阿登省,其父是一名律师。他一直在家跟从父亲学习,直到1840年9月,其父因病去世。父亲留给他和他的两个姐妹、母亲很少的遗产。

1841年丹纳到巴黎上寄宿学校。母亲也跟随他来到了巴黎。丹纳自幼博闻强记,长于抽象思维,老师预言他是“为思想而生活”的人。中学时代成绩卓越,文理各科都名列第一;在14岁的时候,丹纳就为自己制订了系统的学习计划,而且一直严格遵守。他只允许自己每天下午休息娱乐二十分钟,再就是晚饭后有一个小时的音乐欣赏时间,剩下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和工作。1848年又以第一名考入国立高等师范,专攻哲学。

1851年毕业后任中学教员,不久,即因政见与当局不合而辞职,以写作为职业。期间,他曾有机会去土伦学院当哲学系主任,但是,他觉得离其母亲太远,一直没有去上任。还有几次可作教授的机会,都因政见与当局不合而告吹。他不仅长于希腊文、拉丁文,并且精通英文、德文、意大利文。

1858年至1871年间游历英、比、荷、意、德诸国。1864年应巴黎美术学校之聘,担任美术史讲座;1871年在英国牛津大学讲学一年。他一生没有遭遇重大事故,完全过着书斋生活,即便旅行也是为研究学问搜集材料;但1870年的普法战争对他刺激很大,成为他研究“现代法兰西渊源”的主要原因。

他的重要著作,在文学史及文学批评方面有《拉封丹及其寓言》、《英国文学史》;在哲学方面有《十九世纪法国哲学家研究》;在历史方面有《现代法兰西的渊源》十二卷;在艺术批评方面有《意大利游记》及《艺术哲学》。列在计划中而没有完成的作品有《论意志》及《现代法兰西的渊源》的其他各卷,专论法国社会与法国家庭的部分。

《艺术哲学》根据他1864年开始做的系列讲座笔记汇集而成。笔记的内容源于他同年的意大利旅行体验。依他的说法,此行的目的是要“以绘画而非文献为史料撰写意大利历史”。

《艺术哲学》是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采用的不是一般教科书的形式,而是以渊博精深之见解指出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英国有位批评家说:“丹纳的作品好比一幅图画,历史就是镶嵌这幅图画的框子。”因为这缘故,他的《艺术哲学》同时就是一部艺术史。

三因素说与特征论

人类开始一种高级的生活,静观默想的生活,关心人所依赖的永久与基本的原因,关心那些控制万物,连最小的地方都留有痕迹的,控制一切的主要特征。要达到这个目的,一共有两条路:

第一条路是科学,靠着科学找出基本原因和基本规律,用正确的公式和抽象的字句表达出来。

第二条路是艺术,人在艺术上表现基本原因与基本规律的时候,不用大众无法了解而只有专家懂得的枯燥的定义,而是用易于感受的方式,不但诉之于理智,而且诉之于最普通的人的感官与感情。艺术就有这个特点,艺术是又高级又通俗的东西,把最高级的内容传达给大众。

在人类创造的事业中,艺术品好像是偶然的产物;我们很容易认为艺术品的产生是由于兴之所至,既无规则,亦无理由,全是碰巧的,不可预料的、随意的;的确,艺术家创作的时候只凭他个人的幻想,群众赞许的时候也只凭一时的兴趣;艺术家的创造和群众的同情都是自发的、自由的,表面上和一阵风一样变化莫测。虽然如此,艺术的制作与欣赏也像风一样有许多确切的条件和固定的规律,揭示这些条件和规律应当是有益的。

丹纳的方法的出发点在于认定一件艺术品不是孤立的,在于找出艺术品所从属的,并且能解释艺术品的总体。艺术家不是孤立的人。我们隔了几世纪只听到艺术家的声音,但在传到我们耳边来的响亮的声音之下,还能辨别出群众的复杂而无穷无尽的歌声,像一大片低沉的嗡嗡声一样,在艺术家四周齐声合唱。只因为有了这一片和声,艺术家才成其为伟大。

丹纳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主张“从事实出发,不从主义出发;不是提出教训而是探求规律,证明规律”。丹纳是最早借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原则来研究、探讨文艺创作和发展的规律的文艺批评家,从而奠定了他在美学史上和文艺理论史上的地位。科学抱着这样的观点,既不禁止什么,也不宽恕什么,它只是鉴定与说明。

科学不对你说:“某某艺术太粗俗,不应当重视,只应当欣赏意大利艺术。”也不对你说:“哥特式艺术是病态的,不应当重视;你只应该欣赏希腊艺术。”美学的态度也一样,美学本身便是一种实用植物学,不过对象不是植物,而是人的作品。因此,美学跟着目前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接近的潮流前进。

在《艺术哲学》中,他分析了古希腊、中世纪、15世纪的意大利、17世纪的荷兰等的艺术发展史,认为种族、环境、时代等三个因素对精神文化的发展起到制约作用。在丹纳的艺术观念中,种族、环境、时代是构成精神文化的三个要素,也是艺术创作的三种根本力量。其中,种族是内部之源,环境是外部压力,时代是后天动量。由此我们可以定下一条规则: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figure_0171_0146
▲巴尔扎克像 石膏 法国 罗丹

罗丹的巴尔扎克雕像是一件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当时罗丹曾经创作了近20座雕像泥稿,经过5年的努力,终于成为现在的样子:巴尔扎克身披睡袍,昂首注视着前方。雕像原本还有一双交叠在胸前的手,但由于雕刻得太完美,被罗丹砍掉了。他认为:“一件真正完美的杰作,是不允许有任何一部分的光彩超过整个雕像的。”由此可看出罗丹准确把握了艺术创作的规律。

美学的第一个和主要的问题是艺术的定义。什么叫作艺术?本质是什么?

不论建筑、音乐、雕塑还是绘画、诗歌,作品的目的都在于表现某个主要特征,所用的方法总是一个由许多部分组成的总体,而部分之间的关系总是由艺术家配合或改动过的。“艺术品的目的是表现某个主要的或突出的特征,也就是某个重要的观念,比实际事物表现得更清楚、更完全。为了做到这一点,艺术品必须是由许多互相联系的部分组成的一个总体,而各个部分的关系是经过有计划的改变的。在雕塑、绘画、诗歌三种模仿的艺术中,那些总体是与实物相符的。”

艺术家应当全神贯注地看着现实世界,才能尽量逼真地模仿,而整个艺术就在于正确与完全地模仿。有了这个特征,艺术才成为理智的产物而不仅是手工的产品。我们所看见的艺术品是否以单单复制各个部分的关系为限?绝对不是。因为最大的艺术宗派正是把真实的关系改变最多的。艺术家改变各个部分的关系,一定是向同一方向改变,而且是有意改变的,目的在于使对象的某一个“主要特征”,也就是艺术家对那个对象所抱的主要观念,显得特别清楚。

figure_0172_0147
▲母狼育婴像 青铜 古罗马 公元前500年

作品以娴熟的技巧刻画了母狼的形象,并特别突出了其饱满的乳房,成为这件艺术品的主要特征。

我们要记住“主要特征”这个名词。这特征便是哲学家说的事物的“本质”,所以他们说艺术的目的是表现事物的本质。“本质”是专有名词,可以不用,我们只说艺术的目的是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表现事物的某个突出而显著的属性、某个重要观点、某种主要状态。我们要强调并且明确指出什么叫作主要特征。丹纳说:主要特征是一种属性;所有别的属性,或至少是许多别的属性,都是根据一定的关系从主要特征引申出来的。狮子的主要特征,生物学上据以分类的特征,是大型的肉食兽。所有的特点,不论是属于体格方面的还是属于性格方面的,几乎都从这一点上引申出来。先看身体:其牙齿像剪刀,上下颚的构造正好磨碎食物;而且这也是必需的,因为是肉食兽,需要吃活的动物。为了运用上下颚这两把大钳子,需要极其巨大的肌肉;为了安放这些肌肉,又需要比例相当的太阳穴。狮子脚上也有钳子,就是伸缩自如的利爪,它走路脚尖着力,所以行动轻捷;粗壮的大腿能像弹簧一般把身体抛掷出去;眼睛在黑夜里看得很清楚,因为黑夜是猎食最好的时间。一位生物学家给我看一副狮子的骨骼,对我说:“这简直是一架活动钳床。”一切性格上的特点也完全一致:先是嗜血的本能,除了鲜肉,不吃别的东西;其次是神经特别坚强,使它一刹那间能集中大量的气力来攻击或防卫;另一方面有昏昏欲睡的习惯,空闲的时间神气迟钝、严肃、阴沉,因猎食而紧张过后大打呵欠。所有这些性格都是从肉食兽的特征上来的,所以我们把肉食兽叫作狮子的主要特征。

艺术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个特征表现得彰明卓著;而艺术之所以要担负这个任务,是因为现实不能胜任。在现实世界,特征不过居于主要地位;艺术却要使特征支配一切。特征在现实生活中固然会把实物加工,但是不充分。特征的行动受到牵制,受到别的因素阻碍,不能深入事物之内留下一个深刻充分显明的印记。人感觉到这个缺陷,才发明艺术加以弥补。可见艺术品的本质在于把一个对象的基本特征,至少是重要的特征,表现得越占主导地位越好,越明显越好;艺术家为此特别删减那些遮盖特征的东西,挑出那些表明特征的东西,对于特征变质的部分都加以修正,对于特征消失的部分都加以改造。

丹纳的艺术价值论,也就是他在《艺术哲学》中提出的衡量艺术价值性的三个尺度,即特征重要的程度、特征有益的程度和效果集中的程度。“特征重要的程度”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即其价值“取决于那个特征的稳固程度与接近本质的程度”。而最稳固、最接近本质的东西,则是种族的特征:“缺少这些特征,一个大作家的作品就降为二流,有了这些特征,才能平常的作家也可以产生一流的作品。”“特征有益的程度”则是指艺术所包含的道德教育作用,艺术价值在别的方面都相等的话,表现有益的特征的作品必然高于表现有害的特征的作品。倘使两部作品以同等的写作手腕介绍两种同样规模的自然力量,表现一个英雄的一部就比表现一个懦夫的一部价值更高。“效果集中的程度”,是指艺术作品各个方面的元素“通力合作,表现特征”的程度。因为把元素所有的效果集中的时候,特征的形象才格外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