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者的忏悔录

——奥古斯丁(354~430年)

386年夏日将尽的一天,意大利米兰的一条街道上,一个青年发疯似的冲进自己居所的花园,在那里顿足、捶胸、敲额。然后,走到一棵无花果树下,静静地躺了下来。他的脸上带着难掩的忧伤和痛苦,一边哭泣流涕,一边喃喃自语:“主啊!你的发怒到何时为止?请你不要记着我过去的罪恶。”过了一会儿,他又呼喊起来:“还要多少时候?到底还要多少时候?明天吗?又是明天!为何不是现在?为何不是此时此刻就结束我的罪恶?”

“那儿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路上的行人纷纷围拢过来,但都被随即赶到的那青年的朋友劝阻开了。大家只能远远地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他,包括他的朋友。空旷的花园里,只留下他的哭声在回荡。

figure_0057_0028
▲威尼斯圣马克教堂镶嵌画
对基督徒们来说,圣奥古斯丁是最伟大的教父,他的神学著作强化了许多基督教义。

忽然,从邻近一间屋子里传来清脆的童声,在反复唱着:拿起来,读吧!拿起来,读吧!顿时,青年的脸上呈现出一种异常兴奋的表情,他在回想少年时是否也曾经唱过这样的儿歌,可脑子里却空空如也。他抑制住即将奔涌而出的眼泪,“霍”地站起来,冲到刚才坐过的椅子边,抓起放在那儿的《圣经》,猛地翻开,看到了这样一章:“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淫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基督耶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

figure_0058_0029
▲在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中,上帝将堕落之后的人类分为选民和罪人两类。耶稣复活后,选民得到上帝的拯救,但罪人只能经受地狱永恒之火的煎熬。在神学领域,奥古斯丁成功地将古代思想与基督教思想综合起来。

刹那间,似乎有一束恬静的光射进了青年的心房,驱散了一切阴霾笼罩的疑云,他脸上的愁苦和泪水一下子全都消失了,剩下的满是喜乐。

几天后,青年放弃了待遇优厚的米兰国立学院修辞学教授席位,离开了年轻的未婚妻。因为他已经决心走上十字架,全心全意地献身给主。第二年的复活节,他接受了米兰大主教的洗礼,正式成为一名基督徒。

这位青年,就是被称为教会博士的奥古斯丁,人们尊称他为“圣奥古斯丁”。

花园里那一天发生的奇迹,影响了他整个的一生;而他的一生,也影响了之后1000多年的基督教史。在那一天之前,他是一个放荡的青年,一个狂傲智巧的雄辩学家;在那一天之后,他是一个虔敬的主教,一个谦卑睿智的神学家,一个寻求上帝真理的基督徒。而我们的目光,也就从那一天开始,追溯着他的传奇。

354年11月13日,奥古斯丁出生在北非的一座小城塔迦斯特。父亲是异教徒,而母亲莫尼卡则是虔诚的基督徒,并被后世表为基督徒妇女的典范,自奥古斯丁出生之日起,就有为他流不尽的眼泪,祈祷他长大后也能信仰基督。父亲则希望儿子能完成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光宗耀祖。因此,即使家境一般,他们也还是打定主意要让奥古斯丁接受最好的罗马式教育。

奥古斯丁天资聪颖,自小就表现出很好的学习天分。他一直以来成绩都非常优异,可却调皮捣蛋,不爱读书,喜欢逃学,四处游荡。他对拉丁文和文学情有独钟,会为作品中人物的悲惨命运而感慨,而落泪。

16岁时,由于家里经济拮据,奥古斯丁不得不暂时休学,赋闲在家中。也就是从那一年起,伴随着青春期的萌动,肉欲主宰了他的心灵,在这股强大力量的驱使下,他开始了放荡的青年时代,并且在这罪恶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无法自拔。父亲只关心儿子的学业,对此从未加以管教;而即使母亲频频在私下里对他进行劝告,他依然我行我素。

省吃俭用的父亲终于能够资助儿子出外求学了,可他却未能等到儿子学成归来。奥古斯丁带着父亲的期望,在迦太基学习修辞学和哲学。一方面,这个纸醉金迷的城市让他把肉欲的垢秽玷污了友谊的清泉,把肉情的阴霾掩盖了友谊的光辉,他成为爱的俘虏。一名非洲女子走进了他的生活,他们很快就同居了,并生下了一个孩子,她与奥古斯丁前后一同生活长达15年之久。而另一方面,他迷恋上了雄辩术,还被哲学所深深吸引,他突然明白过去虚空的希望全都是微不足道的,便怀着一种不可思议的热情,向往不朽的智慧。

他不停地问自己:自己的罪恶从哪里来的?基督教的上帝是善的,可为什么世界上还有恶的存在?《圣经》不能给他解释,摩尼教却似乎给了他答案。

听说奥古斯丁成了摩尼教的初级会员,母亲非常痛心,本来执意要将刚回家的他赶出门去。后来,一个梦,改变了她的想法。在梦中,她看见自己站在一条木尺上,又看见一位容光焕发的青年含笑走到她跟前。此刻的她正痛不自禁,那位青年便询问她为何如此悲伤以至于天天哭泣,她回答说是因为痛心于儿子的丧亡。那位青年请她放心,叫她留心看,她在哪里,儿子也会在哪里。她仔细一看,发现儿子就在她身边,站在同一条木尺上。母亲相信这是上帝的启示,让她耐心等候,儿子必然会与她一同得到救赎。而与此同时,一位主教也劝告她说:“付出这么多眼泪的儿子是不可能失去的。”于是,母亲重新拾起希望,继续为儿子祈祷。

奥古斯丁虽然不知道母亲所做的梦,但摩尼教的学说并未使他的内心真正平静过,他不断地在反省。他渐渐发现,摩尼教学说并非原先想象得那么理想和真实,但还是觉得找不到更好的。

figure_0059_0030
▲14世纪镶嵌画
奥古斯丁在莫逆之交亚吕皮乌的陪伴下,听到了上帝的召唤,当时他正在阅读《福音书》中的一句:“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淫荡。”

奥古斯丁对那些大肆捣乱的迦太基学生实在是忍无可忍了,便听从朋友的意见,前赴罗马接受教席。这次旅程,母亲被蒙在鼓中,毫无所知。直到奥古斯丁打起包袱往海边去时,母亲才获悉,于是哭喊着追赶到码头,并在奥古斯丁身边寸步不离,央求他不要离开,即使一定要去,也要她跟着一同前往。没办法,奥古斯丁只好撒了个谎,推说暂时还不打算出发,因为要等到顺风时和朋友一道上船。母亲信以为真,但仍不肯回家,就暂时留在离泊船不远的一所教堂中。而就在这一夜,奥古斯丁还是偷偷地溜走了,留下母亲在教堂中祈祷哭泣,悲痛欲绝。

奥古斯丁对罗马充满了殷切的期待,但罗马迎接他的却是疾病。他寄宿在一位教友家中,发烧的热度越来越高,还不停地说着胡话,几乎快要死了。迷迷糊糊中,他竟然想起了童年时的那次重病,也是几乎快要死了,可母亲跪在他的小床边,紧握着他的小手,不停地为他祷告,他自己也轻轻地向上帝祷告,病居然奇迹般地好了。当他想到这里,就想起了母亲。母亲现在虽然不知道他得了重病,但必定仍像以往的20多年一样,从不间断地每天早晚两次,到教堂为儿子祈祷,希望上帝能听允她的祷告,眷顾并且拯救她的儿子。几天过后,奥古斯丁居然也像儿时一样,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

大病初愈后的奥古斯丁经历了一场对摩尼教的失望,对一切知识也都开始产生了怀疑。与此同时,这位异乡老师仍然备受当地学生的愚弄,愤怒的他只好通过关系获取了公派米兰的机会。

渐渐地,奥古斯丁心中的天平发生了倾斜。正在此时,母亲听说奥古斯丁到了米兰,便不辞劳苦,一路打听寻到他的住处,离别数年后的两人相拥而泣。奥古斯丁想给母亲一点安慰,便告诉她自己已经不是摩尼教徒了,但还不是基督徒。母亲听后,并没有特别欣喜,只是略感心安,但她确信上帝已经垂听了她的祷告。于是,她平静而满怀信心地对奥古斯丁说:“我相信,在我去世之前,一定能看到你成为热心的基督徒。”奥古斯丁无言以对,母亲则开始更为热切地为他祷告。

受到影响的奥古斯丁正慢慢地走向上帝,他意识到,知识也许能带来荣耀和掌声,但并不能带来幸福和安宁,更不能带来生命的意义。奥古斯丁思想上虽然有了很大变化,但在生活上依然如故,声色犬马,这种矛盾在他心中的斗争越来越尖锐、愈演愈激烈。经过一段时间的读经听道,奥古斯丁逐渐感觉到自己的可耻,从19岁那年读了西塞罗的《荷尔顿西乌斯》一书后引起对智慧的爱好,大约12年过去了,却始终流连忘返于世俗的幸福,不肯致力于觅求真正的幸福。心底深处的狂风暴浪袭来,便发生了开头的那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