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左手投资,右手财富

——富有一生的财富策略

第一节 20多岁,投资自己,培养“治富”能力

百分之百的决心与毅力,填满第一桶金

创业第一桶金怎么赚,简单吗?这里介绍的创业第一桶金的赚钱方法是相对简单的,也比较实用。创业其实并不难,第一桶金怎么赚也别想得那么复杂!

1.一技在身

都说拥有万贯家财,不如有一薄技在身。就凭这身薄技,最低目标是能养家糊口,最高目标是能发家致富而创下万贯家财。

张果喜是中国大陆第一个亿万富翁,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把自己的姓名写到行星上的企业家。他是一个木匠,在上海艺术雕刻品一厂学会了生产雕刻樟木箱。有了这一手艺,在广交会拿到订单,20个樟木箱,赚了1万多元。

第一桶金的掘得,使他把家当全部押在传统木雕业上,最终有了今天的成果。

陈逸飞到美国,先是替博物馆修画,报酬是3美元1小时。因画技出众而进入画廊,当听到有人出价每张画3000美元时,陈逸飞说:“我一下觉得中了头彩,仿佛天上掉了个馅饼下来。”这样,才有了他后来的视觉产业。

没有手艺,便去学门手艺。首先最好是在你准备打天下的地方,学门拾遗补阙类的手艺。掌握手艺后,就要精益求精,要在一个区域里竖起旗帜,并在其间进行区域的扩大。

2.借鸡生蛋

王志东虽然已经离开了新浪网,但他借船出海的举措,是相当成功的一例。

1993年,王志东向四通融资500万元港币,创办四通利方,后来,四通利方与华渊网合并,易名新浪。1999年,在国际上融资2500万美元,后来,又向戴尔电脑和软银等融资6000万美元。2000年,上市纳斯达克,融资打开新天地。

荀子对此早有总结:“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捕捉机遇

这个榜样是上海的杨怀定,人称杨百万。应该说,他的第一桶金是来自国库券的易地交易,108元买进,113元卖掉,4个小时赚了800元。

他说:“赚了以后,我就开始想入非非,到外地108元买回,到上海112元卖掉。”

心动不如行动,他立刻到合肥,那里的国库券与上海的差价是30元。两天时间,他就赚了6000元。他认为自己“找到了一条挖金矿的路”。

发现机会要有眼光,兑现机会需要行动。这一切,还要有学识、毅力等内功的支撑。

4.自己动手

.不少富翁说过: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吉利汽车集团的董事长李书福的第一桶金是开照相馆掘得的。他到南京路的冠龙,只买了几个灯泡。1000多元的反光罩买不起,自己动手做了一个,只要2元,他觉得与敲个白铁皮的水桶没有多大的区别,甚至连照相机上的皮老虎和装胶片的玩意,都是自己做的。在他眼里,“汽车只有4个轮子,1个方向盘,1个发动机,1个车壳,里面还有两只沙发”。

因此,对他后来敢造冰箱、造摩托车、造汽车,也没有什么可惊讶的。

“个人品牌”让你更有竞争力

商品都有商品的品牌,去商场买东西,我们宁可多花钱也要品牌商品。就是因为品牌商品有品质的保障。作为人,我们每个人也要打造“个人品牌”,你的名字就是你的“个人品牌”。一旦拥有了个人品牌,你在职场中就会所向无敌,你的名字就代表着你的工作能力,你的名字也就成了你的工作能力的象征。

要打造“个人品牌”,你就要时时保持竞争力。往往,你的“个人品牌”也代表着你的道德观、作风、形象、责任,好的品牌之所以强势,就是因为它结合了“正确的特性”“吸引人的性格”以及随之而来的与消费者的“良好互动关系”。“个人品牌”必须有“正确的特性”“吸引人的性格”,只有这样,才会美名外扬,替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

如何才能打造自己强势的“个人品牌”呢?

1.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代表了足够的知识、技能,可以满足工作的需要,拥有专业能力的专家,就是知识丰富加上执行力强,是可以帮企业解决问题的人。“拥有专业能力”是一种绝佳的个人品牌,是一种内涵的呈现。由于不断地有新知识及新技术的推出,为了避免过时,专家必须不断地增进专业能力,这是打造“个人品牌”首先要注意的!

2.拥有谦虚的态度

谦虚是非常迷人的特质。许多社会名流,越是成功,越是对人谦和。无论什么时候,谦虚的人都会受欢迎。如果你能力有限,谦虚会让人感觉你诚实上进,如果你工作能力很强,谦虚会让人感觉你受过良好的教育,综合素质很高。

3.维持学习力及学习心

学习力及学习心是不老的象征,也是延续“个人品牌”的手段。一个不断学习的人内在是丰富的,也会更容易拥有自信心及保持谦虚的态度。学习会让你时时刻刻感觉在进步。学习会让你找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改正陋习。

4.强化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包括“倾听能力”及“表达能力”。“个人品牌”必须通过沟通能力传达出去。你必须有能力在大众前清楚地表达,透过文字传达思想;也要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看事情,尝试以对方听得懂的语言沟通。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倾听是必要的。

5.亲和力

亲和力是一种甜美的气质,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你吸引。亲和力也是一种柔软的积极性,是透过“与人亲善”的特质发挥更多的影响力。倪萍主持的节目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五六岁的孩子都喜欢看,这就是她的亲和力打造了她极有魅力的“个人品牌”。

6.外表

职场中,外表也很重要。当别人还没有机会了解你的内涵,就会从你的外表开始判断你的好坏。学习让你看起来清清爽爽、专业诚恳,以整洁利落来诉说你充沛的精力及良好的态度,是职场女性必备的能力。

建立“个人品牌”,可以从自己的强项开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从自己独特的能力开始,是最容易建立“个人品牌”的方法。

培养你的职场竞争力,把自己的身价提高N倍

有一年轻人J,大学毕业以后在银行里找了一份工作。她一点也没想过提升自己的能力,只知道埋头努力地工作,然后把赚到的钱存到银行里。工作闲暇,她从没有学习过英文,就连电脑上最基本的Power.Point软件都不会使用。

就在她以为银行的这份工作可以干一辈子时,突然发生了一件大事,她工作的那家银行被美国一家很大的银行兼并了。这可不是一件单纯的合并案,因为两家银行合并之后,就得把没有什么工作能力的人给解雇掉。所以,每天一起吃饭、一起找乐子的同事们,一夕之间就变成了为生存而相互斗争的敌人。

像经理那样高的职位,已经让美国人给占据了,所以她们就连业务报告也得用英文来写。J为了写个报告不得不通宵熬夜,连周末假期都泡汤了。

但是这么做能撑得了多久啊?英文又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掌握的,而且在大众面前一次也没有发过言的人,怎么可能像电视剧里一样,一下子就很流利地发言呢?

J慢慢地开始害怕上班,最终因为无法战胜自己的恐惧而辞职了。理所当然J就被社会给淘汰掉了。

突然辞职又找不到工作的J感叹:“没有早点结婚可真后悔啊!”她把以前的积蓄拿了出来,却开始害怕生活了。

可能你会认为,J在银行里工作那么长时间了,怎么会找不到工作呢?雇主却会想,与其聘用一个英文不好而且无能的人,还不如找一个没有什么经验但学历优秀的人来培训几个月,这样对公司而言,会更加有利。

如果J在把自己的工作当成铁饭碗的同时,还能努力地提升自己的能力,那么一定会在合并以后的银行里找到新的稳定的工作岗位。就算不在这个银行里上班,也可以跳槽到比这个银行更好的公司。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中,为了工作的发展,提升能力是必需的。我们不仅要努力地储蓄,还得要努力地提升自己的能力,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是生活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里,就要学会充实自己,不要盲目地只是为了吃喝玩乐而赚钱。

理财的不懈动力,是持续赚钱的能力

说到底,理财还是要使自己具备持续不断的挣钱能力。试问,如果你不能坚持不懈地提高自己,又怎么能让自己获得更高的回报呢?

位于某省会城市的一家高档写字楼里的某语言培训中心,一到晚上就被前来培训的职场人士坐满了。在该语言培训中心,一位职场人士说,他在现在的单位工作了好几年,感觉现有工作已经没什么挑战性,准备换一家更好的单位。但是跳槽需要资本,多掌握一门语言就多一份资本,为此他不惜高额的学费来充电进修。但是,这不能让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们知道,所以他每次来上课都小心翼翼,尽量避开领导和同事,若偶然遇到同事询问也只好打马虎眼含糊过去,来学习一点都不轻松,感觉像在做贼。

在某外企工作的张强也是偷偷来学习的,因为他所在公司最近有一个出国培训的机会,挑选的标准除了业务技能外,最重要的就是语言水平。公司所有员工都对这个名额虎视眈眈,为了争取到这个机会,张强必须抓住最后的机会“恶补”一下外语,还不能让同事知道,“没办法,说不定其他同事也在偷偷恶补呢”。

不管怎么说,充电还是给白领们升职或加薪带来了好处。

毕业于东北大学化工学院的苏伟本着做复合型人才的目的,工作之余通过自考拿到了第二个学士学位,虽然花费了他3年的时间,但薪水增长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让他感觉很值得。

在报纸上列出的各种热门充电课程中,外语进修占了近1/3,有29%;金融知识是4%;会计知识7%;实用IT技术9%;学位进修12%;其他专业知识15%;管理知识23%。虽然在这些技能中,英语排在首位,但人力资源顾问则认为,充电这事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比如,最热的外语学习,企业对那些证明一般能力的英语证书、各种职业资格并不看中,因为通过面谈就能了解得八九不离十。企业更看重的是员工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充电的人群中,像苏伟这样以发展自己能力为目的的白领,可以不受时间限制,相对来说也比较轻松。相比之下,那些在工作上有危机感,急需更新知识来应对下一个挑战的白领们则辛苦得多。

在一家都市报工作的记者杨勇由于大学学的是历史专业,进入报社后有许多东西都需要补充,尤其对跑IT新闻的他来说,知识刷新非常快,他每周末都要上课,除此之外,每月报社还有专门的培训,这让原本就忙碌的他疲惫不堪,但深感学到的东西很多,非常值得。

驾照也是报考的一大热点,每年的春节和暑期,是这种培训班最红火的时候,学校虽然放假了,但是驾校的教练却更忙了。据一位姓李的教练讲,不少年轻人来驾校报名,要求周末和每天午休时间学习驾驶,有的甚至要求春节期间也能学习,驾校只好安排教练轮休。前来考驾照的人大多是刚刚毕业的年轻学生,他们普遍希望尽快掌握开车的技能,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多方便。

有一句话很好,“大多数人不是富人,也不是穷人,是老百姓”。的确,就现在而言,我们的生活离优质还差得远,但因为把最大的投资投给了自己,自己的基本面越来越好,优质生活的基础也就越来越厚。

毫无疑问,充电,是防止人才“折旧”的有效办法,越来越多的职场中人选择充电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达到晋升、跳槽的目的。

某著名企业一位入职不久的业务员张小宝,由于自身的性格问题,在口头表达上总是有些欠缺。在一次单位总结发言上,虽然他准备得极其充分,但一上台由于紧张过度造成完全忘词,因而丧失了一次升迁的大好机会。为此,他后悔不迭。

过去,很多人忙于学历、专业技术培训、技能培训,而如今,口才、人际沟通、心理等体现综合素质的“软充电”在一些白领人士中开始悄然盛行。

目前,市场上推出的培训项目很多。从外语的强化班、托福、雅思,到考研辅导班,再到电脑学校、MBA、职业经理人认证培训班等,都成为白领们频繁的往来之地。有一个近似玩笑的文章里就把白领所要进行的培训和考试的项目做了介绍,从专业技能,包括财会金融、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营运管理,到电脑技术和语言类的英语口语、英语中高级口译、商务英语、通用英语等,近60个门类,数量之多,令人眼花缭乱。

当然,对自己充电也是有选择性的,不同的充电,应该区分不同的人群。例如,已经有一个满意的工作,但危机感很强的白领,可以选择短期培训;想跳槽进一家更好的企业的白领,应该选择能获取文凭,让自己全面提高的系统学习;而对于有丰富阅历的人来说,则更应该选择国际化的认证培训……这样都会对自己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第二节 30多岁,贷款投资要慎思

30多岁的中高收入阶层的投资计划

目前有许多中国城市家庭可以被称作“中高收入家庭”,这些家庭的年收入在几十万元以上;其中有很多家庭拥有几十万元以上的存款,这一“富裕”客户群实际占中国商业银行个人存款总额50%以上,且贡献了整个中国银行业赢利的一半以上。

不断增长的财富正促成中国中高收入者投资态度和行业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表现在“富裕”客户愿意在挑选个人金融服务产品时进行多方比较。在调查中,有73%的受访者认为值得投入精力去挑选个人金融服务产品,而这一比例在亚洲的总体水平仅为56%。同时,这些“富裕”客户愿意通过付费来获得好的个人金融服务的比例也高于亚洲总体水平。换句话来说,中国的中高收入者比较愿意为享受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付出相对高的价格。

另一种变化表现在借款方面。人们越来越愿意向银行贷款,受访者中62%的人表示愿意贷款消费,这其中并不包括按揭产品,年轻的受访者持此观点的比例竟高达93%。然而,目前中国银行不能满足这些贷款需求。麦肯锡的报告指出,中国中高收入者对目前金融机构的满意度比较低,仅有65%的受访者对目前金融机构满意,低于亚洲75%的总体水平,这一比例在亚洲受访国家和地区中排在倒数第三位。这些“富裕”客户已日益被外资银行吸引。

中国本地金融机构需要尽快建立零售客户风险评估体系,要从各客户群和产品的赢利能力考虑。但现在多数银行缺乏业绩衡量系统,既不能确定谁是最佳客户,也不能衡量各客户群的赢利能力。另外,还需要细分客户,特别为4%的“富裕”客户提供有区分性的服务。

其实,这些中高收入家庭的投资规划一般集中在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上,各种新型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都是他们青睐的对象。

针对这类群体,笔者提出建议:

(1)储蓄。一般以每月15%的比例来安排自己的收入。

(2)股票和基金。这部分应适当调整。有了较安稳的规划后,财务也必须日趋稳定,你应用其中不大于40%的部分来投资股票和基金,减少相对风险。

(3)债券。可稍微提高此安全投资的比例,如拿出工资的25%左右投资债券。另外,由于债券风险较小,你即便多投些资也无妨。

(4)保险。此类投资比例建议占工资的5%。因为你的身体此时仍十分健康,突发疾病的可能性也较小,所以,适量的保险即可。

(5)留下孩子的教育基金。可每月存5%~10%,以为孩子的发展早做准备,以免孩子的到来将生活秩序打乱。

(6)若仍有余钱,可适当考虑投资房产等。

30多岁的高收入阶层的投资计划

家庭年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将增加旅游、教育消费和投资;收入6~10万元的家庭,有一半左右的人愿意增加旅游消费,然后是增加教育、家用电器、住房消费,还有购买计算机、家用汽车、通信工具、保险、健身娱乐的意愿。

高收入家庭在制订投资规划时,首先考虑的是汽车、住房、教育等。另外,高收入层次结构的人愿意把收入大部分用于投资。有数据显示,无论现有投资还是未来投资,高收入家庭都把目标瞄准证券投资,如国债和股票。因此,在投资前要制订相应的消费计划和投资计划。

陈真是一家公司的副总经理,他的家庭月薪大约有1万元。为了能尽快拥有自己的流动资金,他将每个月约20%的收入存入银行,其他的自由支配,一年后,他就有了24000元。

他将这笔钱分成如下几类:

(1)买股票:大约6000元。因为他觉得,虽然股票投资风险较大,但收益与之是并存的,只要他抓准时机,挑好种类,就能带来高额的投资回报。

(2)买保险:大约2000元。与他同龄的年轻人对保险的认识都很肤浅,他却认为,保险对于保障自己和财富的安全至关重要。再者,购买保险也是一种较安全的投资方式。根据国家的税务规定,保险赔偿金不征收个人所得税,相对来说能享受到一些优惠。

(3)买债券:大约3000元。在他眼中,国债几乎没有风险,收益也不错。自己并不是太偏好风险投资,不想将太多的钱投资到股市上,但都存到银行又觉得浪费。拿这笔钱来投资债券正合适。

(4)定期存款:大约5000元。他觉得,自己虽然收入很多,积累多,但也要有固定的资本,所以就选择了定期存款。通过计算,他发现短期的利率低,长期又怕资金活动受限制,而中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比较合适,又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将一部分资金定存。

(5)活期存款:大约5000元。他的收入高,但社交活动也多,花销也大,因此,他将这5000元留作自己的活动经费。如遇到紧急情况,可解燃眉之急,且存取又很方便,能及时解决问题。

(6)剩余的资金:大约3000元。他想用于自身投资。平时想买些与职业相关的书籍,接受一些新的培训。另外,他还想考个注册会计师证,以方便自己以后的管理工作。这3000元钱就派上了用场。

参考陈真的案例,有以下几种投资建议:

1.股票基金投资

由于他的资金相对来说比较充足,所以,他可以优先考虑风险投资,以积蓄的30%~40%做风险投资。陈真选择的是股票,当然他也可以选择基金等其他投资产品。

2.保险

可根据个人情况,放入大约10%的资金。这是人生各个阶段都不能少的一项生活保障,所以一定要固定下来。

3.债券

若你和陈真一样是风险厌恶者,则可以尝试多买些债券,收益比储蓄要高,且风险较小,你可以投资大约15%的资金。

4.存款储蓄

存款是“财富高楼”的基石,要知道,很多富豪都是从积蓄一点一滴开始,才有了自己的一份事业。为了你的“钱途”,必须要有适当的存款储蓄,大约可以占资金的20%~40%,根据个人情况而定。

5.投资其他

可以投资自己,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也可以投资房地产、黄金等市场,总之,让闲钱流动起来,好为你换来更多的收益。

30多岁的白领阶层的投资计划

孙女士的家庭是一个三口之家,先生是一家公司的部门经理,今年32岁,年薪18万。孙女士刚刚研究生毕业,26岁,准备在家做两年全职太太,孩子刚出生不久。家庭现在月开支大约在2500元左右,有5万左右的债务和40多万(15年)的房贷,房子目前市价50万元。双方父母都在60岁以上,没有养老保险,需要孙女士夫妇赡养。

先生所在公司竞争激烈,他又不是很年轻,而且将来孙女士重新工作的收入也不确定,因此孙女士夫妇觉得家庭经济压力比较大。现在先生对股票投资兴趣很大,准备在半年内还清5万元债务,并将全部资金投进股市。

对于孙女士的这种情况,专家替她分析:丈夫的工资是家庭唯一的收入来源,虽然收入颇丰,但家庭负担很重,而孙女士两年内无就业打算。目前,孙女士家中无存款,且债务负担过于沉重,建议孙女士尽快调整收支计划。

双方家庭一共有4位老人需要照顾,由于年龄太大,现在再买保险已不合算,因此需要平时从家庭开支中预留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应急备用金,专门为老人看病或应付家庭临时开支储备。

孙女士的学历是研究生,找到的工作收入应至少在3000元左右。按照其家庭目前每月2500元的支出来说,这一收入水平至少可以满足一家人正常生活。因此,孙女士在两年之内还是应该尽快找一份工作。

此外,孙女士的家庭负债过多,且没有存款。其中5万元的债务可在半年内还清。这样,40多万元的房屋贷款是一个需要考虑的负债问题。

假设这笔贷款的金额为45万元,每月孙女士需要偿还3500多元;家庭每月日常生活支出为2500元;赡养4位老人,每人每月按500元计算,共需支出2000元;另外,商业保险费应占家庭收入的10%~20%,每月保险费支出3000元较为合适。

根据分析,专家建议:孙女士每月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节余,年节余6万元,其中1万元作为应急备用金存于银行,其他资金则可以投资收益较高的项目。

孙女士的先生想把家中所有资金都投入股票市场,这是极其危险的,俗话说“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旦股票被套,家庭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将大大降低。建议多元投资,分散风险。

除此之外,孙女士的先生是家庭收入的唯一创造者,一旦发生意外,家庭将会陷入财务困难,因此要加大对他的投保力度,保额的确定可以以6个月的家庭生活开支数额为标准,主要投保意外伤害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

第三节 40多岁,资产结构调整需重视

40多岁人的投资计划

如今房价高高在上,一些40多岁工作稳定的家庭暂时打消了购房的想法,转而想着眼于长期增值,抵御生活风险,保护和改善未来的生活水平。

李钠今年43岁,是一位个体经营户,年收入约30万元,“上有老下有小”,妻子38岁。每月全家支出约5000元,没有购买任何商业保险和人身保险。目前有存款40万元,20万元在股市,10万元买了基金。

针对类似情况,有以下理财建议:

1.投保宜选终身保障型

李钠和妻子都没有保障,建议他和妻子预留年收入的10%~20%资金作为家庭保障的支出,选择缴费10年,风险保额高,并有重大疾病且分红,既理财又兼顾保障的双重产品。

此年龄段的爸爸们,身处“上有老人要孝敬,下有子女要培养”的阶段,社会竞争压力加剧,平时体力透支巨大。可以考虑直接投保意外伤害保险。上了年纪容易因为摔倒等意外事件导致住院,含有骨折的意外保障是非常合适的一个产品。不少保险公司都有专门针对此推出的意外险种。

保险专家建议,这个年龄段的父亲保险需求除了意外、健康之外,还有理财的需求。投保健康险时,要考虑“有病治病,无病养老”的终身保障型险种,这类险种具有长期投资回报、可灵活支配的特点。

2.教育规划,合理投资

在家庭投资中,子女教育投资是不可或缺的投资,所选产品应具有收益可预见性、获利性和抗风险性等特点。建议选择交费3~5年、收益性高的分红产品,通过红利分配、复利获得较高的收益。

此外,投资基金可选择风险相对较小的配置型基金。养老金因期限较长,风险承受能力稍强,可在配置型基金之外搭配部分股票型基金。股票投资宜调减为10万元,作为有风险的收益增长点。与众多理财产品相比,信托是一项比较稳定、高效的理财方式,可以将15万元认购信托产品,期限2~3年的基本建设项目信托产品可作为赡养金投资,一般预计年收益5%。

40多岁人的最佳投资组合

40岁,是人生的黄金阶段。事业也好,家庭也好,都处于人生的巅峰状态。目前绝大部分的40岁的人,把自己的眼光更多地投向了高生活质量,把更多的资金储备用于子女的未来教育。但会想到15年或是20年后,自己退休生活人还比较少。

在经历了20~40岁这20年来的春耕夏种,已届不惑之年的人们,必须通过各种投资途径让自己的退休金增值,否则就可能来不及了。

在稳健理财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资金使用效率也是相当重要的,这一任务不妨交给证券投资基金来完成。具体来看,作为养老金的投资工具,无论是投资风险还是投资期限,指数基金和平衡型基金都可以登上推荐榜的首位。

投资于股指类基金,不仅获取了投资一揽子蓝筹股的机会,而且减少了为选个股而伤脑筋的事情。

此外,还可以考虑的基金品种就是平衡型基金。这种基金,动态地配置于股市和债市之间,所以能更加充分地发挥股票和债券两方面的投资优势。进可攻,退可守,“睿智擒牛、从容斩熊”,在养老金的投资组合中,能起到提高长期投资收益的作用。

平衡子女教育金与养老金。实际上,只要注意积累,多数40多岁的中年人都可以攒下相当可观的养老金。但是不少40多岁的人却并没有这样做,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积累养老金与筹划子女的教育经费发生了冲突。

“目前,还是把子女教育作为家庭财务的首要吧。人才竞争激烈的社会,子女没有点教育资本,怎么立足社会啊?养老的事情还远着呢,不如等子女念完书再想这个问题。”

这代表了很多40多岁的人的观点。他们把自己的财务天平倾向了子女教育金方面,自己的养老账户则成了一个留到以后再说的话题。

收入比较有限的40多岁人的家庭,不妨扳回自己的财务天平,更多地倾向于自己的退休养老账户。而子女的高等教育费用甚至留学费用,不妨鼓励孩子通过银行助学贷款、打工等形式获得。还有,鼓励孩子去争取金额更高的国家奖学金、学校奖学金和企业赞助的奖学金、助学金。

除了通过投资让自己未来的退休金账户长大,40多岁的人如果还没有充分的人身保障,那么此时也该赶快动起来了。

对于目前经济比较宽裕的40多岁的人,可以做些“重大疾病保险+住院补贴型医疗保险+费用报销型医疗保险”,以预防生病带来的损失;预算比较拮据的40多岁的人,则可以省去医疗费用报销型保险,在保障大病医疗金的基础上节约一定的当前支出。无论选择哪些品种,40多岁的人都要明白,过了50岁基本上就很难买到医疗类保险了,到时候买也不划算了,不如趁现在及早规划。

同时,人无法预知自己的生命到底有多长,因而难以清楚地把握该存多少钱才能够用,为了应对这种“活得太久”的风险,可以通过终身支付型的商业养老保险,养老金领取到身故为止。这样,如果你活得越久,领取的养老金就越多,从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就越划算。

相对个人通过储蓄和投资计划自备养老金,这类商业养老保险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它具有强制储蓄的功能。所以,这类保险也可以作为退休金配置计划中的一部分。

第四节 50多岁,投资方向转移是重点

50多岁,如何实现儿子结婚和自己养老的计划

50多岁,由于自己的工作能力、工作经验、经济状况都已达到了最佳状态,加上子女开始独立,家庭负担逐渐减轻,因此,最适合积累财富,理财重点应侧重于扩大投资。但由于已进入人生后期,万一风险投资失败,就会葬送一生积累的财富。所以,在选择投资工具时,不宜过多选择风险投资的方式。

此时的理财优先顺序:

节财计划→资产增值计划→应急基金→购置住房

张小强今年45岁,和妻子两人的银行存款共15万元,股市上有10万元,亏损20%左右。有50万元贷款给亲戚做生意,每年10%的利息收益。两人除了单位的基本保险外分别购买了意外保险。张小强每月工资6000元左右,妻子3500~4000元,家庭每月水电吃穿共消费2000元左右,现在居住三室一厅,108平方米,目前市价在70万元左右。

张小强的儿子和其未婚妻开始上班,两人每月共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如今,张小强夫妇开始为儿子准备结婚事宜。

张小强的理财目标是:

(1)为儿子购置新房。

(2)准备儿子婚事所需的花费。

(3)做好老夫妻俩的退休规划准备。

家庭情况分析:

财务状况:月均收入9500~10000元

月均基本支出2000元

资产情况:有一套市价70万元左右的自住房

银行存款15万元

股市市值8万元

生意投资50万元,回报率10%

投资建议:

张小强的投资方式不是很多,而且其中借给亲戚做生意的资金占了50万元,比例较大,不利于分散投资风险。张小强夫妻俩的月均收入比较可观,基本支出只占收入的20%,但是夫妻俩目前处于一个很特殊的人生阶段—前空巢阶段,孩子即将成婚,有大笔的婚前支出预算。

目前社会上很多人谈“婚”色变,结婚的成本也随着房价和物价上升而不断提高。张小强一家为准备儿子的婚事承受了巨大的财务压力,买房和婚礼筹备的支出迫在眉睫。张小强的儿子和未婚妻也已经有了稳定的月收入,可以为父母减轻部分压力。所以张小强一家的理财规划重点应侧重在以下两点:儿子婚前包括购房规划、婚礼筹备的一系列财务规划,以及儿子婚后老夫妻俩自身的退休规划。

50多岁的“准退休族”如何谋划未来

古人云:“五十知天命。”走过人生最高潮、最精彩的阶段,50岁过后的人们慢慢走向人生的收获期,期待着美丽的人生夕阳,他们的生活状态有一些共同特点:

1.生活经历动荡盼安逸

目前50~60岁年龄段的人们,他们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经历过社会巨大的变迁。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上山下乡插过队,返城后,有些人当上了工人,有些人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拨大学生,并留在高校成了高级知识分子,还有些人赶上“洋插队”从海外镀金回国做上了公司高管,另有大批人为了祖国经济建设的转轨转制而下岗失业。

他们的前半辈子,为祖国建设和改革牺牲小我,为子女成长委屈自己,唯独没有想过为自己的老年生活留下点什么。辛苦工作几十年,经历了丰富而动荡的人生,他们其实更需要较为安逸的晚年生活。可以说,他们是目前各类在职人群中最迫切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做好养老规划的人群。但综合各方面状况来看,他们又都还没有什么成形的养老计划,他们对于退休养老的规划意识比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甚至比70年代出生的人群都还要低得多。

2.生活状态趋稳筹养老

随着儿女们的逐渐成长、自立甚至组建起自己的小家庭,年过半百的人处于从家庭稳定期逐步走向空巢期的阶段。在事业上,50岁上下的人一般工作能力、工作经验、收入水平都已达到了高峰状态,退休之前的5~10年,无论是职位还是薪水,一般人已经不会再有大幅提高;家庭经济状况上,债务一般也已逐渐减轻甚至全部偿还,生活开销基本不愁。

在这种较为稳定的生活状态下,50岁人的养老规划可以遵循“查清现有基础,规划将来状态,调整现有方式,积极增加储备”的步骤来进行。当然,由于现有基础不同,对将来生活的目标追求不同,高中低不同收入档次的“准退休族”在理财上也要有所侧重。

3.高收入阶层重在资产增值

对于基础较好、收入较高的50岁人群而言,为了不至于“坐吃山空”,可以从现有积蓄中腾出一部分资金进行“大钱生小钱”的增值活动。由于靠工作来累积财富的过程即将结束,因此50岁左右的高收入人群可以扩大投资,依靠投资性行为来增加自己未来的非劳动性收入。但又因他们已进入人生后期,风险承受能力低,所以应多选择风险小、收益稳定的投资品种,少进行风险大的项目。

对于高收入、高储备,以及一些中等状态的50岁人群而言,其投资项目应该以国债和货币市场基金为主,尽管这些产品的收益可能仍旧无法完全抵御通货膨胀,但其收益稳定、风险较小、利于变现的特点比较适合老年人。尤其是货币市场基金,这个作为储蓄替代产品的投资项目其收益率通常高于银行存款利率,而且可以随时取现,是保守投资的首选工具。

4.中低收入群切忌高风险投资

对于中低收入的准退休家庭而言,切忌进行股票、外汇等风险性较高的投资。在证券营业部或者银行的外汇交易大厅里,熙熙攘攘的常是退休工人的身影。不少人在50岁左右就办理了内退或各种形式的退休,生活一下子没了着落,于是很多人选择了股票或外汇投资作为自己业余生活的主要寄托,同时希望从中多多筹备一些养老费用,用上海话说就是“赚点小菜钱”。但实际情形是,过去几年股市低迷,导致许多老人非但没有“赚到小菜钱”,反而把自己的养老金深“套”其中。而汇市的高风险性,以及对于专业知识的高要求性,也常常让老人成为为别人“抬轿子”的典型。

本来养老储备就不充足,实在不宜将这些辛苦积攒的钱都拿去炒股。对于中等基础的人群而言,目前拥有一套便于出租和变现的小户型房产算是一个比较好的养老储备渠道。

而对于收入更低的人群而言,手中的存款数额可能连房产投资的首付款都还不够,但也不能让这些存款在银行里睡大觉,可以转为比较稳妥的货币市场基金或时下新开发的“人民币理财产品”,让资产保守增值。

第五节 60多岁,养老投资两不误

银发族的两大麻烦

人们可能要问,未来一个人要准备多少钱才够养老?一般说来,养老的费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日常开支,二是医疗费支出。究竟准备多少钱才够养老呢?国际上常用的计算方法是:通过目前年龄、估计退休年龄、退休后再生活年数、现在每月基本消费、每年物价上涨率、年利率等因素来计算。

需要准备的养老金=退休后每月基本消费×估计退休后生活年数×12,其中,退休后每月基本消费=现在每月消费×(1+每年物价上涨率)的N次方。(N=估计退休年龄-现在年龄)

举例说,如果你现在的年龄是25岁,估计退休年龄55岁,估计退休后再生活年数25年,现在距离退休还有30年。假设你现在每月基本消费1000元,每年物价上涨率5%,年利率3%。退休后的每月基本消费(保持相当于现在1000元的消费水准)为:1000×4.322=4322元,退休后再生活25年所需养老金总额为:4322×12×25=1296600元。(备注:4.322是根据30年来累计物价上涨率计算得出,1.05的25次方就是4.322。)

你可以参照上述公式,根据自己的年龄和消费情况,计算出你可能需要的退休金,然后把退休时可拿到的社保金算出来,这两者之间的差额,就是自己要准备的退休金。由于医疗费用的不可预知,上述公式只是一个普通生活状态下的基本生活费用估算,如果要考虑重疾风险,则需再增加一些高消费支出(如旅游、出国、社交费用等),因此所需养老金需要再增加不少才行。

社会保险给我们提供了最基本的养老金,但中国实行的是“保而不包”的政策。要想退休后能尽享天年,年轻时就必须重点规划好未来的养老金并存妥养老费用。这样等你到年老时不会让你的生活过得没有意义和色彩。

在养老压力中,通货膨胀对养老金的侵蚀作用也是不可不考虑的。因此,中青年人的养老理财,应注重通过各种投资途径让自己和家庭的资产保值增值,以便抵抗通货膨胀带来的危害。

中青年人在准备养老金方面,有两件工作要做:一是手头的资金如何投资,二是每月的结余如何利用。如果能将这两部分资金用好,积累足够的养老金并不是一件难事。

43岁的孙先生和同龄的太太收入丰厚,年薪加起来26万余元,年终还有总共50万元的奖金。女儿今年念初中,准备6年后出国深造。家庭每月开支在8300元左右,夫妻俩分别投有寿险和意外险,女儿也投了一份综合险,加上家庭财产险等,每年的保费总支出为3万元。除去其他各种不确定费用3万元左右,每年能有约44万元的现金流入。

孙先生家有一套现值为150万元的房产,用于自己居住。夫妻俩没有炒过股,也没有买过基金或债券,余钱基本上都存进了银行,现有活期存款5万元,定期存款40万元。夫妻俩对养老生活要求较高,希望至少不低于现在的生活质量,并且由于两人身体都不好,他们希望10年后能够提前退休。

一个人到40岁时,家庭一般处于成长期,工作和生活已经步入正轨。对于此前已经通过投资积累了相当财富、净资产比较丰厚的家庭来说,不断增长的子女培养费用不会成为生活的负担,一般性的家庭开支和风险也完全有能力应付。因此可以抽出较多的余钱来发展大的投资事业,因此,这部分人应该是投资的积极分子,努力通过多种投资组合使现有资产尽可能地增值,以不断充实自己的养老金账户。但是养老规划总的来说应该以稳健为主,稳步前进。以孙先生家为例,针对这一年龄阶段的特点,专家指出,应该分三步制订未来的养老计划。

1.估算需要储备的养老金

日常开支:孙先生家庭目前每月的基本生活开支为8300元。假定通胀率保持年均3%的增长幅度,按年金终值计算法,退休后孙先生家庭要保持现在的购买力不降低的话,老两口总共需要支付167万元的费用。

医疗开支:由于孙先生夫妇两人身体都不好,又没有购买任何商业保险,因此医疗方面的开支将是老两口最重要的一项开支。假定两人退休后平均每人每年生病4次,每次平均花费3000元,那么27年看病的总花销就是64.8万元。身体不佳,每月的护理更是少不了的,假定每人每月护理费为1000元,那么27年总共需要的护理费是64.8万元。如此一来,孙先生夫妇的养老金中仅医疗需求就达到了130万元。

旅游开支:假如平均一年旅游2次,每次平均花销1.5万元,总共需要的旅游费用为81万元。

因此,孙先生家庭需要的养老费用大约是378万元。

2.估算未来能积累的养老金

我们来看看,孙先生和太太从现在到80岁总共能拥有的资金用作养老资产:

孙先生夫妇的收入来源比较简单,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

工资收入:孙先生和太太目前离退休还有10年,10年中能积累的工资收入为26万元×10年,即260万元,加上10年的年终奖金50万元×10年,即500万,总共是760万元。

存款收入:假定年平均利率为3%,按照复利计算,孙先生的定活期存款45万元存37年后本息总计为134万元。

孙先生夫妇的收入虽然比较高,但是,支出也较大,还有女儿留学等大笔资金需要支付,因此,我们假定上述894万元的总收入当中有30%可以留存下来用做养老,那么,夫妇两人能够为自己积累的养老金也就268万元。

另外,孙先生夫妇目前住的房子虽然市值高达150万元,但因为该套房仅用做自住,并非是投资性房产,所以,不计入养老费中。

3.估算养老金的缺口

孙先生夫妇需要储备的养老金减去能够积累的养老金,得出的结果相差95万元。

所谓“量入为出”,有什么样的收入水平就有什么样的支出水平。从上述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孙先生一家虽然资产雄厚,但要高质量养老,仍有不小的资金缺口。这就提醒我们,无论你目前的家庭财务状况多么好,花钱不愁,但如果不能做一些提前规划的话,仍有可能达不到真正的“财务自由”的境界。

老于是一家公司中层管理人员,他的太太是一家国企的营销人员,两人均面临退休和内退问题,虽然我们知道退休后的养老保险金可能每人每月只有一两千元,但由于家底殷实,他从未担忧过自己的退休生活,目前他的月工资及奖金收入为13000元,年末有3万元分红,妻子月收入4000元;20岁的女儿在上大二,3万元的年末分红恰好足够支付她一年的教育费用。除去家庭月支出8000元和保费月支出1000元,每月可有8000元的节余。

他现住房价值55万元,按揭已还清,目前手中持有市值30万元的股票和50万元的人民币定期存款。为了两年后女儿出国留学,他还准备了3万欧元(折合人民币29万元)。老于这样做是对养老金进行规划,存妥养老费用。等到他年老时,他和他太太生活会比一般人生活得幸福些,肯定会有一个高兴的夕阳红。

亲手进行退休投资,架起安全防护网

老年人经过了一生积累,到退休时,一般都有些积蓄。但面对市场经济的变化、通货膨胀和各项支出的不断增加,退休家庭若希望生活更宽裕,就要学会进行投资规划。

年轻人投资理财可以经受大起大落、承受大风大浪,但老年人经不住那些折腾。老年人理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安全。别看“财”不多,却是他们一生的心血。既要让这点小财生财,又不能冒太大的风险。因此,老年人投资应以“稳”为主。购买理财产品时,最好选择那些有保本特色的产品。但是当前适合老年人的理财方式有多少?老年人理财的市场环境又怎样?老年人应怎样配置自己的资产?

刘大爷是一名退休职工,70多岁了,和老伴月收入共3000元。自2000年退休后,老两口省吃俭用有了15万元积蓄,他们用其中的50%买了国债和定期储蓄,另外50%从2007年开始投资股票基金。可是,2008年股票基金不断下跌,刘大爷心想总有一天会涨上来,谁知越套越紧。后来,他听朋友说,老年人最好买债券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其风险小,收益比银行定期利息高,而且不扣利息税。刘大爷听后忍痛赎回股票基金,改买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投资股票基金共亏损了5000多元,这让刘大爷心疼不已。

理财专家认为,50%投资于股票或者股票基金对老年人来说比例过高,即使股市有反弹也不合适,转投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是正确的,另外理财专家建议刘大爷可以将每月收入分为4块:

一是月收入的40%,即1200元,以现金方式作为生活费开支;

二是月收入的20%,作为医疗费及日常活动费用,较理想的是以“钱生钱”的方式储备,灵活两用;

三是月收入的20%,即600元的资金用来开立专门投资账户,投资渠道可选择国债、债券型开放式基金等风险低、稳定性强的理想投资方式;

四是对于月收入剩余的20%(即600元)储蓄,用于应付自己的临时状况,也能在关键时刻起到帮扶晚辈的作用。

对于老年人来说,根据他们的风险承受能力、年龄等,他们的资金配置方案可选择如下:

(1)激进型:投资股市占总金融资产约30%,投资债券、基金(可以考虑偏股型基金)占20%,投资保险占20%,储蓄占30%。此方案适于65岁以内,身体健康(尤其是无心脏病和高血压)、心态平衡的老年人。

(2)均衡型:投资股市约20%,投资债券、基金占30%,投资保险占20%,储蓄占30%。此方案适于70岁以内,身体条件允许、心理素质较好的老年人。

(3)保守型:投资债券、基金(只考虑债券型或者货币型基金)占25%,投资保险占25%,储蓄占50%,不入股市。此方案适于大部分老年人。

一般来说,老年人可遵循以下的投资规则:

(1)为了安度晚年,就要避免冒险的投资行为,拟订安全的理财计划。

(2)拿积蓄的50%作为“养老备用金”,在急需时有钱应急。

(3)积蓄在3万元以下的,最好不要去投资赚钱。

(4)如果积蓄较多,可以考虑投资门面房等不动产,稳稳当当地收租金过安乐日子。

(5)剩下的50%积蓄应该多买债券,少买股票,慎买基金。要尽量买债券,不做股票之类的高风险投资,对基金购买也要清楚其“来龙去脉”。

此外,老人除日常消费外,医疗保健是最大的支出。调查显示,看病吃药约占这笔费用的80.9%,他们很需要一种保险产品来保障他们的晚年生活。保险就成为老人晚年的重要保障。

为养老做准备,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但养老计划最基本的要求是追求本金安全、适度收益、有一定强制性原则,需要将养老计划与其他投资分开,商业养老保险作为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是养老规划的一个不错选择。

每天只存40元,养老“不差钱”

2009年的春晚捧红了小沈阳,也捧红了一句话:“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钱花完了,人还在……”这句看似幽默的调侃,却真切地折射出我国众多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尴尬。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过去“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逐渐转变为依靠社保养老金保障老年生活。可是,世界银行却公布了一份关于中国未来养老保障金收支缺口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按照当前的经济运行情况和制度模式,到2019年,我国养老保障金的缺口将高达6万亿人民币,而到了2075年,这个缺口将继续扩大甚至超过10万亿。

同时,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14%,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按照国际社会标准,我国显然已经跨入了老龄化社会的门槛。目前,“4+2+1”(4位父母,夫妻2人及1个孩子)的倒金字塔式家庭结构正逐渐成为主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让一个年轻人在未来负担起6个老人的生活,根本就是不现实的。

如果你计划60岁退休,预计寿命为80岁,假设你在退休前的工资收入为6000元,若你希望在退休后过上与退休前一样的生活,你需要为自己准备多少养老金?

按退休后1个月4200元的生活费计算,到80岁,你的基本生活费就需要101万元,加上可能出现的医疗支出约24万元(按每月1000元计算),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的条件下,至少需要125万元才能过上安稳的晚年生活。

面对高昂的老年生活费用,你准备好了吗?给出的答案是,及早规划。很多人想早点退休,但同时他们发现,很难为退休做打算,房子、孩子的教育费用等占据了日常收入很大的比例。到了40岁,甚至更晚的时候,他们才突然意识到养老必须被提上日程安排,可惜为时已晚,越早开始为退休做储备,付出的成本越少。

几十年后,让人们一下子拿出一大笔钱来养老的确非常困难,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大家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把未来老年生活的需求纳入家庭理财计划,适当购买一些适合自身情况的商业保险或理财产品,也就是少吃一口饭的钱,就可以让你的将来天天有饭吃。其实你每天只需要40元左右,相当于零存整取的方式,只要能坚持,将这样的方式持续10~20年,到老的那一天,你一定会佩服自己当初的先见之明。

此外,养老金的规划和打理必须专款专用,千万别在积累的过程中突然将这笔钱抽离,一定要让这些钱真正成为未来晚年生活的储备,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才使用,而不是作为股票投资或其他有风险存在的投资行为的临时备用金。只有做到专款专用,养老金的储备才能在若干年后成效斐然。

养老规划,先问自己3个问题

人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理财需求和理财目标,而养老规划是人生理财规划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理财规划中排在首位,是每个人都要面对和必须考虑的事情。退休后要想过富裕、有尊严的生活,无忧无虑地享受晚年的金色时光,需要未雨绸缪,尽早开始养老规划。

与其他阶段性的理财需求不同,养老规划是一个长期规划,越早开始越好,即使开始规划的时间晚了,也总比等到退休才考虑养老问题要强得多。在开始养老规划前,不妨先问问自己以下3个问题,将有助于进行合理的养老规划。

(1)估计能够活到多少岁?人人都希望长寿,做养老规划时,不妨将寿命预计久些,假定100岁。

(2)享受多少年的退休生活?这取决于你想什么时候退休,很多人希望早日实现财务自由的目标,无须工作还有足够的收入,尽情投入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假定50岁退休,用100-50=50年,数字很诱人,然而这个数字越大,你要承担的退休成本就越多。

(3)退休以后享受什么样的生活?退休后应酬费、服装费和交通费等项目会减少,而医疗费会相应增多,如果想在退休后维持现在的生活水准,这个数字还是蛮大的。假定包括生活成本、医疗费用等在内,每月的生活成本约为5000元,则每年平均需要6万元。

让我们简单算一下未来50年的退休生活需要多少钱,即50×6=300万元。如果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这个数字会更多。假定每年3%的通货膨胀率,24年后通胀将把你的300万吞掉一半,最终的实际购买力将只有150万元。问问自己以上3个问题,算一下退休后需要多少钱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