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1962年,“二战”纳粹大屠杀的组织者阿道夫·艾希曼最后一次努力争取审判团的宽大处理。他在一封信中写道,“和其他的低级别军官一样,我只是被迫服从命令,只是工具而已”,将成千上万犹太人死亡的责任推给他的上级。这个“只是服从命令”的托词在“二战”后的纽伦堡审判中震惊四座,成为艾希曼庭审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
让人震惊的电击实验
为了弄清那些正在遭受审判的、看上去“文质彬彬”的纳粹追随者们在战争中玩“杀人游戏”背后的心理机制,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s)进行了一系列著名的实验。
米尔格拉姆及其同事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并邮寄出许多广告信,招募被试前来耶鲁大学协助实验。实验地点选在大学的老旧校区中的一间地下室,地下室有两个以墙壁隔开的房间。广告上说明,实验将进行1个小时,报酬是4.5美元。参与者年龄从20岁至50岁不等,包含各种教育背景,从小学学历到博士研究生学历都有。参加实验的人扮演“老师”,并对“隔壁扮演学生的其他被试者”进行考试,而实际上,隔壁扮演“学生”的其他被试者都由实验人员假装扮演。
一旦“学生”回答错误,“老师”将会对隔壁的“学生”施以电击,并逐渐提高电压。实验开始后,假扮“学生”的工作人员会随着电压升高而发出嘟囔、痛叫,或尖叫着要退出实验。在电压超过330V达到致死标准时,“学生”将不会再有任何声响传来。如果被试迟疑,那么在一旁的实验主持人会继续劝导他,告诉他不需要为实验负任何责任,并强调“你必须继续,没有任何选择”。只有扮演“老师”的被试坚持拒绝执行电击的命令超过4次,才可以停止实验;否则,按照实验设计,要到达450V电压,并且被试“老师”重复电击3次后,实验才会停止。
在实验之前,米尔格拉姆曾预计,大约只有1%的人会持续到实验结束。但出乎意料的是,没有任何人在300V以前停止电击,甚至有65%的受试者,一直持续到450V实验自然结束。
此后,美国马里兰大学摩郡分校的研究者重复进行了多次实验,最后得出结果:无论实验在何时何地,每次实验都有约61%~66%的被试愿意对另一个陌生人施加致命的电击。实验表明了,某种社会情境会让我们做出背离自己原有态度的举动,有时会诱使普通人赞同谬误,或者向残忍屈服。
米尔格拉姆的实验证明了,服从权威命令是一种普遍现象。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我们是社会性动物,我们所说所想均学自他人,我们渴望彼此之间建立关联,渴望归属感,渴望获得他人良好的评价。”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会对周围环境做出反应,而我们的反应也会成为环境的一部分,转而去影响他人。
在心理学的庞大体系中,社会心理学专门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特别是个体的思想、情感、行为怎样受环境的影响。自尊、社会角色、社交情绪、人际沟通、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等,都是这个学科的重要研究主题。
善恶之间并非不可逾越,环境的压力会让好人干出可怕的事情。人的这种性格变化被称为“路西法效应”——上帝最宠爱的天使路西法后来堕落成了撒旦。也就是说,在某种特殊的环境下,天使会堕落成魔鬼,好人也会变成坏人。
在社会心理学中,类似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的研究还有很多,比如下文中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和波波玩偶实验。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其著作《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一书中,详细介绍了全球最具传奇的真人实境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
1971年,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把一拨大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扮作狱警,一组扮作犯人。本来这个实验计划是15天,但6天后就结束了。结束的原因很简单,局面无法控制了——扮成狱警的一方因为有了某种特权,行为有了很大的暴力性和攻击性,而扮演罪犯的一方性格变得顺从和屈服。
实验的结论是,个人的性情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般重要,善恶之间并非不可逾越,环境的压力会让好人做出可怕的事情。人的这种性格变化被菲利普·津巴多称为“路西法效应”——上帝最宠爱的天使路西法后来堕落成了撒旦。也就是说,在某种特殊的环境下,天使会堕落成魔鬼,好人也会变成坏人。
情境对我们的影响如此巨大,要想做到不随波逐流、不盲信盲从,就需要时刻保持自我反省和对环境的觉察。
社会行为是学来的
认知科学家格雷戈里·希科克(Gregory Hickok)在其著作《神秘的镜像神经元》中说:“观察、模仿和学习,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关键能力。”同时,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在20世纪70年代做出的经典实验,也有力证明了人类观察、模仿和学习能力的力量。
实验者让斯坦福幼儿园的一个小朋友做一项有趣的绘画活动,同时一个成年人在房间的另一个角落,那里有组合玩具——万能工匠、一个锤子和一个充气娃娃。在玩了1分钟的万能工匠之后,成年人站起身,开始对充气娃娃进行了持续10分钟的攻击,用锤子重重地砸它、踢它,把它扔来扔去,还大叫着:“揍它的鼻子……把它打翻……踢死它……”
目睹了这次突然爆发后,小朋友被带到第二个房间,里面有很多漂亮可爱的玩具,他们玩得很开心。但在两分钟之后,实验者要求小朋友“必须把这些玩具留给别的小朋友”。然后,郁闷的小朋友被带到另一个房间,里面有各种玩具,包括充气娃娃和锤子。
如果小朋友没有在第一个房间看到成年人攻击性的示范,他们很少表现出攻击性的言语和行动,虽然因为不能玩第二个房间的玩具,他们感到郁闷,但仍然可以很平静地玩着。但是,那些观察到成年人攻击行为的小朋友,则很可能拿起锤子击打玩具娃娃。这一现象的发生概率要比没看过的小朋友高出许多倍。
所以,让小朋友观察成人的攻击行为,不仅减少了小朋友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还教给他们怎么去攻击。
这个实验就是心理学史上非常著名的波波玩偶实验,班杜拉因此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该实验带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毫无疑问,被观察和模仿的对象(榜样)的力量很强大!后来的研究还表明,即使是影片里的卡通人物做出的攻击行为,儿童也会去模仿。学习正面榜样,可以对我们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反之亦然。
小结
我们都是“社会性”动物,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 意味着我们都会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出于自身道德感的要求和赢得他人赞美的动机,我们会主动做出助人行为。
✤ 意味着我们对很多事物的态度会受到别人的影响,特别在面对陌生事物的时候。
✤ 意味着老师或家长的一个鼓励的眼神,会使小朋友在课堂上的反应更积极;
✤ 意味着男朋友的一句无心之语,会让这个女孩子自我怀疑、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是的,我们都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一言一行看似全然主动,其实处处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又通过人际互动,成为影响别人的一种力量。每个人就像是网络中的一个交叉点,在与别人的互动中,相互影响。既然如此,何不让正能量从“我”开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