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7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简要病史
例1,男,34岁。头痛、呕吐及左侧肢体无力2周、加重3天。例2,男,69岁。头痛、抽搐1周。例3,男,37岁。渐进性书写困难、共济失调。
CT与MRI所见
例1,CT平扫(图1-7-1A左图),右额叶低密度病变,内见环形及不规则形等及略高密度(箭)。T 1WI(图1-7-1A右图),病变大部为低信号,环状影壁为等信号(箭)。T 2WI(图1-7-1B),病变为界限不清的大片高信号(箭),环状影内部为更高信号,环壁为等信号,后部囊状影囊壁箭多发小泡状高信号。右侧侧脑室明显受压,右额叶脑沟变窄。DWI(图1-7-1C),囊性部分为低信号(∗),实性部分及囊壁呈高信号(箭)。矢状位增强T 1WI(图1-7-1D),病变呈不规则斑片状及环形强化(箭),囊性区(∗)无强化。例2,CT平扫(图1-7-2左图),左颞叶白质区小片状低密度影(箭)。2个月后T 2WI(图1-7-2右图),病变明显增大,呈大片高信号(箭),界限不清,内部囊变,累及胼胝体压部左侧(箭头)。例3,T 2WI(图1-7-3),右小脑大片不均匀高信号(箭),脑沟消失,斑片状强化(未列出)。
图1-7-1A
图1-7-1B
图1-7-1C
图1-7-1D
图1-7-2
图1-7-3
最后诊断
均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病理与临床特点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肿瘤,约占颅内肿瘤15%~20%及星形细胞起源肿瘤的2/3~3/4,是成人幕上最常见原发脑肿瘤。WHO分级为Ⅳ级,2016年WHO分类中属于弥漫性星形细胞与少突胶质细胞肿瘤,包括异柠檬酸脱氢酶(IDH)基因野生型、突变型及NOS型。本病从病程上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者可在数月内突然出现(既往影像学资料证明无病变),继发者为较低级别肿瘤基础上缓慢进展所致。肿瘤分化不良,常见坏死、出血及血管增生明显,瘤细胞多形性及间变显著,血管周围可见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GFAP、Olig-2、IDH-1(+),Ki-67明显增高。发病高峰为45~70岁,无明显性别差异或男性较多。临床表现包括抽搐、局部神经功能障碍及中风样症状、头痛。预后不良,中位生存期不足1年。
CT与MRI特点
①部位及形态:好发于幕上大脑半球深部白质,依次为额叶、顶叶与颞叶,其次为基底核与丘脑,幕下脑质少见,主要见于儿童脑干。幕上病变可经胼胝体侵入对侧大脑半球,形成“蝶翼状”外观。病变大小不一,但一般较大,显著不均质,瘤周水肿明显,囊变/坏死率高达95%,占位征明显。肿瘤沿白质纤维束蔓延,约1/5病例就诊时呈“多灶性”。少数呈弥漫浸润状,无明确肿块;②CT上呈密度显著不均,中心为低密度,钙化少见,约1/5可见出血。瘤周水肿显著,呈沿白质束延伸的低密度。实性部分强化显著及不规则,多为厚薄不均的环状强化,厚薄不均,可见结节状改变。少数轻微强化或无强化。血管丰富者可见粗大血管进入肿块;③MRI T 1WI上为境界不清的混杂信号肿块,囊变区为更低信号。T 2WI为不均匀高信号,瘤周有时见血管流空信号。瘤周水肿呈T 1WI低信号及T 2WI高信号。T 2 WI与SWI能更好地检出瘤内出血及血管增多。肿瘤显著强化,呈不规则花环状、结节状、点状、斑片状。DWI显示扩散受限,MRS可见Cho及Cho/Cr明显升高、NAA与mI下降、Lac增高。PWI显示CBV及血管通透性均增大。
鉴别诊断
①脑脓肿,有感染症状,环内壁较光整,DWI示囊液扩散受限,MRS显示水肿区无肿瘤波谱;②脑转移瘤,有原发瘤病史,好发于灰白质交界区,水肿及强化显著;③吸收期血肿,MRI显示血肿降解不同时期信号特点,T 2WI与SWI显示血肿周边含铁血黄素所致的低信号;④脑梗死,偶在某一断面上呈环状强化而形似肿瘤,DWI示扩散受限,PWI为低灌注;⑤脱髓鞘病,需结合病史、诱发电位及MRS等资料鉴别。
简要讨论
本病特点为肿瘤显著不均质性及花环状强化。由于GBM呈浸润性生长,CT与MRI均不能显示肿瘤的真正“边界”。CTP与PWI能提供病变微血管水平信息,可更好地指明肿瘤边界,并有效区分肿瘤放射性坏死与术后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