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三国演义》的背景:时代与地点

《三国演义》说的是三国时代的故事,你知道三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吗?了解一本书的背景可以帮助你在阅读时更好地理解这本书。请继续阅读,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

背景是什么?

所有的书都有的共同点是什么呢?它们都有一个背景,包括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三国鼎立的雏形

三国上承东汉下启西晋。公元200年,曹操于官渡之战打败袁绍,统一北方,却在公元208年于赤壁之战被孙权和刘备联手打败。至此,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谁也不能立刻消灭谁,这就是三国鼎立的雏型。

三国鼎立的成型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为“魏”,史称曹魏。至此,三国历史正式开始。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21年,刘备也称帝了,定都成都,史称蜀汉。次年,也就是公元222年,刘备输掉夷陵之战,东吴的孙权获得荆州大部分地区。公元223年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辅佐刘备的儿子刘禅上台,重新和孙权的东吴联盟。孙权于公元229年称帝,定都建邺,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国号为“吴”,史称东吴。至此,我们所说的三国正式成立。

三国鼎立的终结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之后,蜀汉的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还是没能消灭曹魏,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但是在曹魏内部也并不是很太平,国家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公元263年,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发动战争,灭亡蜀汉。两年后司马昭病死,他的儿子司马炎把魏元帝废掉,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也就是说,曹魏也灭亡了。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三国演义》的立足:《三国志》

历史小说是“小说”,而不是历史,它鼓励艺术想象和虚构,这是历史小说与一般小说所具有的属性。但历史小说又毕竟与历史有不解之缘,它有必要接受最基本的事实的规范与制约,这一点,就是历史小说不同于一般小说的独特个性了。《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是以《三国志》为核心的,故事、人物、情节等均与《三国志》的发展脉络大体相同。

史书是什么?

每一个朝代都有一批人记录当时发生的事情,这样的人叫做“史官”。每一个朝代被后一个朝代消灭之后,后一个朝代就会集合一批人手为前一个时代整理资料,写成一部史书,把前一个时代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这样的书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史书。

记录三国历史的史书:《三国志》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朝消灭吴国,结束了中国的分裂局面。当时48岁的陈寿搜集魏、蜀、吴史料,写成65卷《三国志》。《三国志》是纪传体三国史,分魏、蜀、吴三志,其中《魏志》30卷,《蜀志》15卷,《吴志》20卷。在中国古代纪传体正史中,《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和《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陈寿(公元233 - 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他小时候很好学,拜同郡学者谯周做老师,在蜀汉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贬谪。

《三国志》注

什么叫做“注”?

《三国志》写好之后,过了很久之后,大家发现已经读不懂这本书了!当我们读不懂一本书的时候,就需要看看注释,对不对?这就需要一个很厉害的学者,来给很难懂的书做“注”。唐代的时候,裴松之给《三国志》做了注。

裴松之

表松之是河东人,祖父和父亲都担任过重要官职,裴松之从小就阅读了很多书籍, 8岁的时候就通学了《论语》和《毛诗》。他博览群书,为人淳朴, 20岁的时候被拜为殿中将军,成为皇帝身边的侍卫官。皇帝知道他历史知识很渊博,就派他为陈寿的《三国志》作注。裴松之搜集了许多材料,为《三国志》里的事件增加了很多不同的说法。好不容易写完后递交给皇帝,皇帝认为写得非常好,赞扬道:“这个注是不朽的。”

裴松之还打算续写何承天写的刘宋国史,还没有来得及动笔就去世了,享年80高龄。他写的论文和《晋纪》,还有他儿子为司马迁的《史记》作的注一起在世上流行。

课程总结:三国是一个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时代,曹魏、蜀汉、东吴彼此攻打,都想要统一中原,但最后没有一个成功。如果想要更深入地了解这段时期真正的历史事实的话,应该去看史书《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