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刊:职业转型新路径:“先行动,后思考”


传统路径为什么是一场灾难?

作者: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组织行为学教授埃米尼亚·伊巴拉


天,许多步入职业中期的专业人士都面临一个迫切的问题:我此刻是否仍在正轨,是否应该改变方向?在过去十年中,进行重大职业转换的人群大规模涌现,这还不包括那些考虑转换职业的人。然而,一位渴望改变,行动却依旧如故的人与一位敢想敢做,重新寻找自我实现的人之间是有区别的,而且这种区别可能会出乎你的意料。看看下面的故事:


苏珊·方丹(她及我的其他研究对象,在本文中均为化名)曾是一家大型咨询公司的合伙人和战略部门主管。她毅然决定要与无法实现自我的过去一刀两断。但是这位管理咨询专家并没有想清楚未来的方向。当一位老客户给她一个顶级战略工作的机会时,她欣然接受了。她已为改变摩拳擦掌,而且这份工作看上去十分诱人,实在不容错过。然而,结果却令她大失所望——虽然这是个极其完美的工作,用她的话说,可以写成一份“完美衔接的后MBA简历”,但它在各个方面都与原先的工作完全相同,根本无法带来她所渴望的改变。就职仅两周后,她就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


哈里斯·罗伯茨是一家大型医疗保健公司的法规部主管。在顶尖商学院进行为期四周的总裁培训课程后,他对改变翘首以待。哈里斯希望承担直接的管理责任,并跃跃欲试,盼望将课堂上学到的尖端理念运用到实践中。哈里斯的长期导师、公司首席执行官曾承诺,等他回来可以独立管理一个业务部门。但是在哈里斯回公司后,因为一项复杂的产品开发任务,他盼望许久的转变只能被推迟。公司需要他坚守原职。像以往一样,哈里斯把公司利益放在了第一位。但毫无挑战的工作让他彻底绝望。他决定不再守株待兔。通过公司高层,他为自己创建了一个“辅导网络”,从中获取指导,希望此举能帮助他成长并最终获得总经理的职位。但十八个月后,他发现自己基本在原地踏步。


加里·麦肯锡正值人生转折期,他的个人生活一波三折,工作中也遭遇挫折。从商学院毕业后,这位投资银行家和顾问按常规进入了一家蓝筹股公司工作,等候机会,希望寻找到他“真正的兴趣”。现在,他决定积极地做一次职业选择。为了不出差错,加里做了所有“正确”的事。他首先咨询了职业心理专家,对方给了他一系列测试,帮助他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他不断和猎头、朋友及家人交流职业转换的话题,并广泛阅读这一领域的畅销书。但用他自己的话说,以上方法无一奏效。加里对可能的行业和公司进行了调研,列出了两个清单:感兴趣的职业方向和已尝试过的工作。但一年后,可行的转型方案还是遥不可及。


当我思考这些人和过去几年间几十个研究对象的经历时,有一点显而易见:真正进行方向性的改变知易行难。这并非因为管理者或专业人士不愿接受改变。恰恰相反,许多人对重塑自我都有过认真严肃的尝试,并不惜冒着工作和个人风险,在此领域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虽然付出巨大,他们仍陷在错误的职业中,不能实现个人潜能和职业抱负。


许多研究者及职业顾问在察觉这种困境后,将问题归根于人的基本动机:我们惧怕改变,准备不足,不愿做出牺牲。但通过深入研究,我得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结论:人们遭遇失败,最可能的原因在于他们沿用了完全错误的方法。事实上,正是传统观点让转换职业的人们裹足不前。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动机,而在于方法。


一般认为,成功进行职业转换的关键在于:制定清晰的行动计划,并用此计划引导行动。通过研究正在进行职业转换的人群(而不是已成功的职业转换者),我发现了一个意外的结论:改变是逆向开始的——行动在先,认识在后。


原因何在?因为职业转换意味着职业身份的重新定义。职业转换的顺序是“先行动——再思考”,因为我们的身份与行为紧密相连,它来自多年的行为积累。要改变这种联系,必须改变行为——这正是传统观念警告我们不该采取的做法。


苏珊看似合理的履历升级,哈里斯的人际拓展,加里的精心计划——我把这些转换职业的传统做法称之为“计划+执行”的方法。它的过程如下:首先,尽可能清晰并准确地确定你真正想做的事;然后根据结论,寻找与你的兴趣、经验和技能吻合的工作或领域,向最了解你的亲朋好友寻求建议,并向熟悉市场行情的专家进行咨询;最后,只需执行相应的步骤即可。“计划+执行”的方法认为,改变应该是一步到位的行动,在找到前进方向之前,不应轻举妄动。


这听上去合情合理,万无一失。但是我的研究发现,采用这个方法将带来最具灾难性的结果——那就是没有结果。


原文见《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2002年12月刊How to Stay Stuck in the Wrong Care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