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减肥与经络的关系

一、什么是经络

1.经络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的本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说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它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本意是“网络”,简单地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灵枢·脉度》云:“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这是将脉按大小、深浅的区别分别称为“经脉”“络脉”和“孙脉”。

2.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其中属于经脉方面的,以十二经脉为主,属于络脉方面的,则以十五络脉为主。它们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十四正经

人们日常中说的经脉通常是指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加上奇经八脉中的任脉、督脉,这十四条经脉各有其所属腧穴,因此合称十四正经。而十四正经上的穴位统称为“十四经穴”。

(一)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循行

(1)手太阴肺经(Lung Meridian of Hand-Taiyin,LU)。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中府),向下沿着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桡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处分出,直走向食指内侧端(商阳),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2)手阳明大肠经(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Yangming,LI)。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沿食指内(桡)侧向上,通过第1、2掌骨之间(合谷),向上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沿前臂前缘,至肘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走肩端(肩髃),沿肩峰前缘,向上出于颈椎“手足三阳经聚会处”(大椎,属督脉),向下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联络肺脏,通过横膈,属于大肠;缺盆部支脉:上走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龈,回绕至上唇,交叉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布于鼻孔两侧(迎香),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3)足阳明胃经(Stomach Meridian of Foot-Yangming,ST)。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行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着鼻的外侧(承泣),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任脉)处,再向后沿着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上关(足少阳经),沿着发际,到达前额(神庭)。面部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进入缺盆部,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联络脾脏。缺盆部直行的脉:经乳头,向下夹脐旁,进入少腹两侧气冲。胃下口部支脉:沿着腹里向下到气冲会合,再由此下行至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膝盖,沿着胫骨外侧前缘,下经足跗,进入第2足趾外侧端(厉兑)。胫部支脉:从膝下3寸(足三里)处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足跗部支脉:从跗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4)足太阴脾经(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SP)。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末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大趾本节后的第一跖趾关节后面,上行至内踝前面,再上腿肚,沿着胫骨后面,交出足厥阴经的前面,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于脾脏,联络胃,通过横膈上行,咽部两旁,联系舌根,分散于舌下。胃部支脉:向上通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5)手少阴心经(Heart Meridian of Hand-shaoyin,HT)。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联系的部位),通过横膈,联络小肠。“心系”向上的脉:夹着咽喉上行,联系于“目系”(眼球联系于脑的部位)。“心系”直行的脉: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于腋窝部(极泉),沿着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后面,到达肘窝,沿前臂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沿小指内侧至末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6)手太阳小肠经(Small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Taiyang,SI)。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外侧端(少泽),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上沿着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会于大椎(督脉),向下进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着食管,通过横膈,到达胃部,属于小肠。缺盆部支脉:沿着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而又斜行络于颧骨部。

(7)足太阳膀胱经(Bladder Meridian of Foot-Taiyang,BL)。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睛明),上额,交会于巅顶(百会,属督脉)。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耳尖上部;巅顶部直行的脉:从头顶入里联络于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着肩胛部内侧,夹着脊柱,到达腰部,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腰部的支脉: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腘窝中。后项的支脉:通过肩胛骨内缘直下,经过臀部(环跳,属足少阳胆经)下行,沿着大腿后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腘窝中,从此向下,通过腓肠肌,出于外踝的后面,沿着第5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至阴),与足少阴经相接。

(8)足少阴肾经(Kidney Meridian of Foot-Shaoyin,KI)。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腿肚内侧,出窝的内侧,向上行股内后缘,通向脊柱(长强,属督脉),属于肾脏(腧穴通路:还出于前,向上行腹部前正中线旁开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开2寸,终止于锁骨下缘俞府穴),联络膀胱。肾脏部直行的脉:从肾,向上通过肝和横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夹于舌根部。肺部支脉:从肺部出来,联络心脏,流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9)手厥阴心包经(Pericardium Meridian of Hand-Jueyin,PC)。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胸部支脉:沿着胸中,出于胁部,至腋下3寸处(天池),上行到腋窝中,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和手少阴之间,进入肘窝中,向下行于前臂两筋(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的中间,进入掌中,沿着中指到指端(中冲)。掌中支脉:从劳宫分出,沿着无名指到指端(关冲),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10)手少阳三焦经(Sanjiao Meeridian of Hand-Shaoyang, SJ)。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向上出于第4、5掌骨间,沿着腕背,出于前臂外侧桡骨和尺骨之间,向上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上达肩部,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向前进入缺盆部,分布于胸中,联络心包,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属于上、中、下三焦。胸中的支脉:从胸向上,出于缺盆部,上走项部,沿耳后直上,出于耳部上行额角,再屈而下行至面颊部,到达眶下部。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与前脉交叉于面颊部,到达目外眦(丝竹空之下),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11)足少阳胆经(Callbladder Meridian of Foot-Shaoyang,GB)。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瞳子髎),向上到达额角部(颔厌),下行到耳后(风池),沿着颈部行于手少阳经的前面,到肩上交出手少阳经的后面,向下进入缺盆部。耳部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眦后方。外眦部的支脉:从目外眦处分出,下走大迎,会合于手少阳经到达目眶下,下行经颊车,由颈部向下会合前脉于缺盆,然后向下进入胸中,通过横膈,联络肝脏,属于胆,沿着胁肋内,出于少腹两侧腹股沟动脉部,经过外阴部毛际,横行入髋关节部(环跳)。缺盆部直行的脉:下行腋部,沿着侧胸部,经过季胁,向下会合前脉于髋关节部,再向下沿着大腿的外侧,出于膝外侧,下行经腓骨前面,直下到达腓骨下段,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进入足第4趾外侧端(足窍阴);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处分出,沿着第1、2跖骨之间,出于大趾端,穿过趾甲,回过来到趾甲后的毫毛部(大敦,属肝经),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12)足厥阴肝经(Liver Meridian of Foot-Jueyin,LR)。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沿着足跗部向上,经过内踝前1寸处(中封),向上至内踝上8寸处交出于足太阴经的后面,上行膝内侧,沿着股部内侧,进入阴毛中,绕过阴部,上达小腹,夹着胃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沿着喉咙的后面,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于“目系”(眼球联系于脑的部位),向上出于前额,与督脉会合于巅顶。“目系”的支脉:下行颊里,环绕唇内。肝部的支脉:从肝分出,通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2.十二经脉在体表分布的规律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部位,纵贯全身。六阳经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的外侧,手三阳经在上肢的外侧,足三阳经在下肢的外侧,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六阳经分布于胸腹和四肢的内侧,手三阴经在上肢的内侧,其排列是太阳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足三阴经在下肢的内侧,其排列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但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3.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向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向头,足三阳经从头走向足,足三阴经从足走向腹胸。其交接规律有三个:①互为表里的阴阳二经在手足末端的井穴交接;②手足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4.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

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是始于肺经,依次逐经传注直到肝经,肝经从足走胸中传注肺经,再由肺经逐经相传,从而形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循环无端的传注系统,将气血周流全身,保证了全身各部组织器官的营养和功能以及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任督二脉

1.任督二脉的循行

(1)督脉(Du Meridian,DU)。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向后行于脊柱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

(2)任脉(Ren Meridian,RN)。任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向上行于阴毛部,沿着腹内,向上经过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再上行环绕口唇,经过面部,进入目眶下(承泣,属足阳明经)。

2.任督二脉的来源

任督两脉属于奇经八脉,因具有明确穴位,故将其与十二正经脉合称十四正经脉。任脉为阴脉之海,统领一身之阴;督脉为阳脉之海,统领一身之阳。也就是说,任督两脉分别对十二正经脉中的手足六阴经与六阳经脉起着主导的作用,当十二正经脉气血充盈时,就会流溢于任督两脉;反过来看,若任督两脉气机旺盛,同样也会循环作用于十二正经脉,因此有人说“任督通则百脉皆通”。

(三)其他经脉

除了任督二脉以外,还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他们总称为奇经八脉。它们与十二经脉不同,既不属络于脏腑,又无表里配合的关系,但与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有密切联系,故称之为“奇经”,即“别道奇行”的经脉。其中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后分三路循行,故称为“一源三歧”。

1.奇经八脉的作用

奇经八脉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正经之间,其主要的功能是:①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了统摄有关经脉的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②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即当十二经及脏腑气血旺盛的时候,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而使之不至于过盛,当十二经及脏腑气血不足的时候,奇经八脉之气血又能渗灌补充,就像是湖泽对江河之水的调节关系。

2.带脉(Dai Meridian)

带脉起于季肋部的下面,斜向下到带脉、五枢、维道穴,横行绕身一周。它能够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而且对于我们减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哪些经络和减肥有关

经研究表明在十四正经和奇经八脉中,以胃经、脾经、任脉、膀胱经为最常用。

西医学认为,导致肥胖的因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种。内因为体内调节异常,包括遗传因素、神经精神因素和内分泌因素;外因包括饮食和运动两因素。中医学认为肥胖与饮食不节、脾胃失调、痰湿壅滞和先天禀赋不足等许多因素相关,正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其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气虚为主,标实为痰、湿、热、滞、瘀。

脾经、胃经、任脉行于胸腹部,当作用于脾经、胃经、任脉时,有以下几点作用:①疏通局部经脉:从经络理论来看,局部的肥胖是因为局部的经络阻塞,气血不畅,壅滞而致。故在肥胖部位直接治疗,可以疏通经脉、行气活血、通壅化滞。此外,有研究表明,局部刺激对于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胃肠道功能、糖类及脂肪代谢都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②调理脾胃:肥胖多责之于脾胃,当作用于脾胃两经时,可以达到健脾和胃、利湿化痰的作用,痰湿得化,则肥胖无化生之源。同时刺激脾经、胃经还能抑制饥饿中枢,降低食欲,加快胃肠道的蠕动;③调理任脉:任脉为阴脉之海,源于胞宫,与督脉、冲脉一源三歧,调一经而兼调三经,使人体阴阳气血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