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西游记》是一部散发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小说,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神魔小说的巅峰之作。不管是作为明代四大奇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之一,还是作为明清小说的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之一,其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它所塑造的孙悟空的形象不仅为中国人所喜爱,更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到目前为止,《西游记》已有英、法、德、意、西、俄、日、捷、波、朝、越等十多个语种的译本。

《西游记》所描写的唐僧取经的故事,在历史上确实有过,这就是唐代僧人、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玄奘西行求法的故事。唐贞观元年(627),玄奘上表给太宗皇帝,请求允许他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但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印度),从长安出发,开始了长达五万余里的西行求法之路。他在印度各地访师参学,并参加五年一度、历时七十五天的无遮大会,最后于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返抵长安,受到热烈的欢迎。

唐代以后,玄奘取经的故事迅速成为各类文学作品取材的对象,在民间广为传播。晚唐五代的俗讲、壁画,宋金元时的院本、戏文、杂剧、说话等,都有专门描绘或敷衍玄奘取经故事的作品,如院本《唐三藏》,戏文《陈光蕊江流和尚》,杂剧《西游记》、《魏征斩龙》等。而说话艺术中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平话》,更是将唐僧取经的故事推向新的艺术高潮,成为吴承恩进行《西游记》再创作的丰富的艺术土壤。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是明代杰出的小说家。他聪慧过人,但科举不利,长期靠卖文为生。曾任过浙江长兴县丞,后辞官。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时间,大约是中年以后,或认为是晚年所作,具体时间无法确定。

吴承恩所创作的《西游记》,并不是将历代的玄奘西游取经故事作简单的归纳整理,而是进行了伟大的艺术再创造,不仅在文体上有大的改变,而且在情节内容、人物形象、主题命意、艺术格调等方面,都有新的飞跃。

首先,吴承恩的《西游记》将西行取经故事的主角进行了转换,进一步突出了孙悟空的形象,实现了从重历史故事、以玄奘为主角,到虚化历史、重神话传说、以描写神话英雄孙悟空为重心的历史性转变,从而奠定了《西游记》成为文学名著的坚实基础。

其次,吴承恩强化了神话小说的现实批判性,淡化了怪诞、封建迷信色彩,从而使作品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通过对取经路上经历的各种人间国度的描写,批判讽刺明代嘉靖朝廷的荒淫腐败、昏庸失政,如写车迟国皇帝崇信妖道,拜妖人为国师;比丘国皇帝纵情酒色,拜妖人为国丈,欲以男童心肝为药引,以图延年益寿,这与史书记载中的嘉靖皇帝何其相似乃尔!

《西游记》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不管是孙悟空,还是猪八戒、沙和尚、牛魔王、蜘蛛怪、虎精、树怪等,无不体现了人的特征,而且还糅合了神性、兽性与物性,如孙悟空的身上就体现了人的特征、猴的属性、仙的能量,而猪八戒更是人、猪、仙的集合,从这个意义上说,称《西游记》为童话小说之王,亦不为过。

本书对文中相对生僻的字词注以拼音,对较难的文言词汇、古代文化常识和佛、道等方面的知识,在正文中紧跟相关内容作出解释,以帮助读者在不借助任何工具书的情况下,真正快速地读懂全书,增加相应的文化知识的积累;同时,每回前有本回的导读,其中既有本回内容的梗概,又对该回中重要人物、情节、描写等等作出评价,或指出此回在全书中的作用,或说明对于后世的影响。

亲爱的读者,赶紧翻到第一页吧……

程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