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面对财富谁也不会淡定,尤其是对于珍珠没有正确认识的闵父,几颗珍珠在他看来都是一笔不小的财宝。闵父的年龄虽然和周书灿的实际年龄差不多,可他是古人,对春秋时期的情况熟悉。
春秋时期所有的珠宝都是天然的,完全没有人工养殖这一说,又因为交通经济等等原因,获得珠宝的难度非常大,珠宝非常稀缺,压根没有电视剧里演的,一下子就拿出来一大箱子的珠宝那一说。贵族们有一块珠宝就会记载到史册,比如和氏璧,真要是放在二十一世纪,真不算是多大的事。
而古人为了和氏璧,付出的代价无可比拟。闵父听到儿子说可以养珍珠,当然无法淡定,养珍珠那就是意味着会有源源不断的珍珠,那就是聚宝盆啊,这是多大的财富啊。不要说闵父不淡定了,换做任何一位古人都不淡定了。
和氏璧,最早见于《韩非子》。《韩非子》记载: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今襄阳南漳县历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公元前741年)。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
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公元前690年)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
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驾崩了,文王(?―公元前675年)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
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
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个诸侯国只有一块玉石,按照现在人对财宝的认知,那这个国家也太穷了了吧,事实上真是如此啊。
据《战国策》记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愁,楚有和璞。”
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没有经过琢磨的玉。周是周国,宋是宋国,梁是梁国,楚是楚国,堂堂的四大有名的诸侯国,也就是各自才有一块玉石,让现代人不可想象吧。所以,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二人回到邑里,闵父便部署邑地迁徙的事情。不是仅仅占领那块河滩地,而是闵父让河滩地成为闵氏邑城的一部分。虽然在闵父看来,珍珠是巨大的财宝,可经历二十一世纪的周书灿,并不把那点淡水珍珠当回事,他要的挖煤和铁矿,然后种地得粮食,这才是立足之本。
闵父的决定,是周书灿想也没有想到的,闵父这种想法是对的,可为了那点珍珠,举族迁徙的代价也太大了吧。那块河滩地离闵家现在的邑地不远,大概也就是十来里地,淄水河道不是直线距离,周书灿也无法判断具体的公里数。
虽然现在古人占度量衡不统一的光,地理位置无法精确的定位,在这荒郊野外人口荒芜的淄水河畔,动迁十来里地根本也不算是什么大事。闵家的邑地在偏僻的地区,前后左右并不衔接其他人的封邑,就算是偏差十来里地,也不会有人会追究责任,可付出的代价也不小呀。
主要是盖房子,古人盖房子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提前准备好几年,光砍伐大量的木材、切割大量的石头、用木柴的窑烧瓦等等都要折腾好几年,他可没有时间陪着折腾。
据银雀山汉墓竹简《孙氏兵法》《吴问》中讲诉:春秋末期,三家分晋时候的卿大夫范氏、中行氏一亩为160平方步,智氏为180平方步,韩、魏是200平方步,而赵氏则为240平方步。
之所以会这样,是由于当时耕种土地量有一定的标准,亩制大意味着实耕的面积大,亩制由小变大正是适应了生产力日益发展的水平,适当扩大制对农业和地主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
范氏、中行氏在亩制的改革上很不彻底,而且又独断专行,在与以赵氏为代表的先进力量展开的斗争中,自然处于不利地位。公元前493年,范氏、中行氏与郑、齐、鲁、卫等联合,和赵、韩、魏在铁地(河南濮阳西北)发生战斗。
赵鞅为了争取战争的胜利宣布誓词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土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
这种按军功赐爵、赐田,提高庶人工商业者社会地位,以及依军功免除奴隶身份的政策,赢得了人民的支持,结果打败了范氏、中行氏。
这一政策的实行,起了促进晋国阶级关系变化的作用,使地主阶级势力得以迅速发展,加速了封建制的形成。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又联合起来灭掉智伯,分别建立三个封建政权。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他们为诸候。
所以按照三家分晋的事件,闵父想要把十里地之外的淄水河滩地,划归到闵家的邑城并没有错。周书灿的思路和闵父不矛盾,但是,他是要扩大邑地耕耘面积,而不是迁徙邑城。
他急忙制止闵父,说道:“父,等等。您先派两三家族人去居住,这个很好,但是养珍珠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我们现在把邑到那边的地,变成可以耕种的土地,那块河滩地自然是我们的了,到时候我们在那边再修建新的房屋,也不急了。”
闵父微愣,他没想到儿子不同意自己的想法,辩解道:“子骞,我们的人本来就少,现在分开的话,没有办法做很多的事情。”
周书灿想起来子贡做的一件让孔子批评他的事——子贡赎人。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如果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到国库报销赎金。子贡(端木赐)做生意游历其他国家,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
孔子知道后说:“子贡做错了。从今以后,鲁国人将不会从别国赎回奴仆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不会损伤到你的品行;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后来,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周书灿问闵父:“父,我们怎么才能得到奴隶?”
闵父不解,反问:“子骞要奴隶做什么?我们没有粮食养活他们。”
“父,现在我们养珍珠就是为了奴隶,拿珍珠换奴隶,我们有了奴隶才可以去挖煤、炼铁、种地,种地多了才会有粮食,粮食是立命之本,珍珠不能管吃饱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