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学
  • 段军山
  • 3979字
  • 2024-11-04 07:59:04

1.1 货币的定义

货币的定义是什么?或本质内涵是什么?它有哪些层次和类型?这些都是货币理论的最基本问题。东西方学者长期以来一直在深入地研究和探讨这些基本理论问题,取得了积极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争议。研究货币及定义必须从货币的起源开始,而揭开货币起源之谜则应从商品交换开始,并进一步从价值形式的发展进程中来揭示。

1.1.1 货币的起源

人类社会衍生于100多万年前,但货币出现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却只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是随着人们的商品交换而产生的一种媒介,也是一种错综复杂且不断演变的社会经济现象。

1. 交换是货币之母

根据马克思的价值学说,货币产生于商品交换,是商品交换的必然产物,要说清楚货币的产生与发展,首先必须追溯到商品交换。商品交换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分工与私有制。人类的生存与进化依赖于生产劳动;不劳动,不论什么社会,都不可能生存。在远古的原始共同体中,人们的劳动是直接根据整个共同体需要并在共同体的统一安排下进行的,劳动产品则归整个共同体所有,并由共同体统一分配。这时,既不存在商品,也不存在货币。由于人们主客观条件的差异和提高劳动效率的需要,人们在劳动中逐渐形成了自然分工乃至社会分工。劳动分工的出现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剩余产品出现了,随之产生了私有观念乃至私有制。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每个生产者只能从事某种特定的具体劳动,生产一种或有限几种产品;而每个生产者又都是消费者,并且消费需要多种多样的产品来满足。而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私人占有制制约了每个人占有他人劳动产品的权利: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产权清晰、泾渭分明,我不能随便占有你的,你也不能随便占有我的。但由于劳动生产和产品所有的单一性同生活对商品需求多样性之间的矛盾,使得“我必须要得到你的,你也必须要得到我的”,那么解决矛盾的唯一途径就只有交换,就是用自己所生产的产品来交换别人所生产的产品。如果交换成功了,说明私人生产产品所投下的劳动为社会所需要,是社会分工体系的必要构成部分,从而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通过交易取得了别人的劳动产品。这又同时实现了从社会总产品中分得一定份额的权利。与原始共同体的共同生产、共同消费不同,这时的产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这种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构成了一个新的经济范畴,即政治经济学中所说的商品。

2.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产生的过程

根据马克思的货币学说,价值形式起源与发展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

(1)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交换在不断发展,商品价值表现出来的形式也相应地不断变化。在原始公社阶段,每个公社的共同体内部虽然不存在交换关系,但一个公社对其他公社来说,则是可以让渡物品的所有者。所以,共同体相互之间的交换是可能的。由于那时生产力甚为低下,不会经常有剩余的东西可用来交换,同时也还没有出现社会分工,所以,交换的发生非常偶然。不过,只要发生交换,就有了价值表现的问题,例如两个共同体之间偶然地发生了一只羊与两把石斧相交换的事件(W-W)。马克思把这个阶段称之为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

(2)扩大的价值形式。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共同生产逐渐被个人生产所代替;而私有制的出现,公社与公社之间的交换,一步一步地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换所替代,交换日益发展成为经常的现象。这时一种物品不再是非常偶然地才和另外一种物品发生交换关系,而是经常地与另外多种物品相交换(W-nW),即扩大的价值形式。

(3)一般价值形式。物物交换的矛盾不断凸显出来,是由于进入交换的物品越来越多,交换行为越来越频繁;但是当日益增多的物品进入频繁交易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某种物品进入交换的次数较多,其使用价值较多地为进入市场的人们所需要。当各种物品都频繁要求用这某种物品表现自身价值时,这某种物品就成为其他物品价值的表现材料,成为较多交换物品的等价物;而这某种物品一旦成为较多其他物品用来表现价值的等价物,那么它就具有了可以与较多其他物品直接交换的能力(nW-W)。这样,直接的物物交换就让位于通过媒介的间接交换:物品要交换时先要换成媒介品,即先要求媒介表现自己的价值;而一旦这个过程实现,就可方便地用媒介换取自己所需要的其他产品,所以,只要交换成一般等价物,那么这种物品生产劳动的社会性就已得到了证明。这个用来表现较多物品价值的媒介称之为一般等价物;用一般等价物表现较多物品价值,就称之为一般价值形式。

(4)货币形式。从扩大价值形式阶段过渡到一般价值形式阶段,说明为交换而生产的关系,也即商品生产关系在经济生活中日益确立。而随着商品生产的继续发展,从交替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几种商品中必然会分离出一种商品经常起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它能同所有物品相交换。等价形式同这种特殊商品的自然形式社会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特殊商品成了货币商品,或者执行货币的职能(W-G-W)。当价值都用货币来表现时,则称之为货币形式。

1.1.2 货币的定义

目前多数学者一般将货币定义为:在购买商品和劳务或清偿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马克思认为: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核算社会劳动的工具,并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其本质内涵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首先是商品,具有商品的共性,即都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都是价值的凝结体,同时又都有使用价值。货币作为商品,是在交换过程中由个别等价物、特殊等价物、一般等价物逐渐演变成货币的。如果货币本身不是商品,即没有普通商品的共性,那么它就失去了与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基础,也就不可能在交换过程中被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但是,作为一般等价物商品的货币,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较普通商品又有所特殊。第一,普通商品的价值要通过和货币相交换才能表现出来,货币作为人类劳动的产品,其本身直接体现社会劳动,作为价值的直接代表而存在。第二,普通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特殊的、具体的,用自身的自然属性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而货币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是双重的(指实物货币):一方面,它作为商品而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它又因发挥一般等价物的社会职能而产生一种形式上的使用价值。

正因为货币既有着普通商品的共性,又有着自己的特性,所以它充当一般等价物就具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在货币出现以前,一种商品的价值要通过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来表现;在货币出现以后,商品的价值不再直接地由另一种商品来表现,而是通过与货币的交换来表现。在货币价值形式中,一种商品只要能交换到货币,就使生产它的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从而使商品的价值得到了表现。因此,货币成了表现、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第二,货币具有直接同所有商品相交换的能力。普通商品只能以其特定的使用价值去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因而不可能同其他一切商品直接交换。货币则不同,它是价值的直接体现,是社会财富的直接代表。因此,货币成为每个商品生产者所追求的对象,货币也就具有了直接同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2. 货币是核算社会劳动的工具

在商品货币关系中,商品价值的实现,具体劳动、个别劳动向抽象劳动、社会劳动的转化,是在市场竞争中进行的,并以能否实现向货币的转化为标志。因而在这里,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自发地起着核算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劳动的作用。在价值规律作用下,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商品、个别劳动消耗低的商品就能换回较多的货币,从而使生产得到发展;反之,则因换回较少的货币而使生产受到限制,以致被淘汰。货币的这种作用,自发地调整了生产结构,调节了社会劳动分配的比例,同时也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应当指出,在私有制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直接是私人劳动的产品。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是在市场上盲目地进行的,因而,货币核算社会劳动的过程,完全是自发的、盲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存在个别生产单位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这决定了个别生产单位的劳动也有一个社会表现、衡量和实现的过程,从而货币同样也起着核算社会劳动的作用。

因此,货币也可以进一步定义为:在购买商品和劳务或清偿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一般等价物。

专栏1.1

历史上充当过货币的材料

许多东西都充当过货币的材料,从贝壳等实物到金银等贵金属,再到纸币,以至目前已经广泛使用的电子货币都被当作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亚当·斯密在《论货币的起源及其效用》中提到:“在古代,据说曾以牲畜作为商品交换的通用媒介。牲畜无疑是极不便利的媒介,但我们却发现了,古代往往以牲畜头数作为交换的评价标准,亦即用牲畜交换各种物品。荷马曾说:“迪奥米德的铠甲仅值牛九头,而格罗卡斯的铠甲却值牛一百头。曾经,阿比西尼亚以盐为商业变换的媒介;印度沿海某些地方以某种贝壳为媒介;弗吉尼亚用烟草;纽芬兰用干鱼丁;西印度殖民地用砂糖;其他若干国家则用兽皮或鞣皮。据我所闻,直到今日,苏格兰还有个乡村,用铁钉作媒介购买麦酒和面包。”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牲畜、贝壳、烟草和铁钉等实物都曾充当过货币。

17世纪,在印度的许多地方,贝壳与“巴达姆”(badam,一种不能吃的波斯硬果)被民众广泛使用与铜币争夺地盘。在印度和中国的许多地方,由于开采铜和铸造铜币的成本比开采白银和铸造银币,甚至比开采黄金和铸造金币的成本还要昂贵,因此当铜短缺时或铸币成本太高时,在最偏远的市场上,贝壳就取代了铜币。直到18世纪,贝壳作为货币在非洲的奴隶贸易中仍有很大的需求。同时,枪支、巴西烟草、亚麻布、法国白兰地和火药也被用于黑人奴隶交易。当时,购买一个奴隶的价格分别是100磅贝壳、12支枪、5包巴西烟草、25匹亚麻布、1桶(约40升)法国白兰地或15磅火药。与贝币同时使用的还有盐币。在中国明代,楚雄府就曾用人工加工好的盐块作为货币,一个盐块重2两。在南太平洋的雅普岛上人们曾经用石头作为货币,而“二战”期间的集中营和战后的德国,以及20世纪80年代的苏联都曾把万宝路香烟作为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