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婴幼儿消化系统特点及能量来源
一、婴幼儿消化系统的特点
婴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的热量较多,而消化器官发育尚未完善,若胃肠道受到某些轻微刺激,比较容易出现损伤或功能失调。1岁以内婴儿如能合理喂养,可以避免营养不良和消化功能紊乱。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主要在胃肠道进行,所以了解消化系统的特点是非常必要的。
1. 婴幼儿消化系统(图1-2)的解剖学特点
图1-2 婴幼儿消化系统
(1)口腔 婴儿口腔容量小,但唇肌与咀嚼肌发育良好,颊部有厚实的脂肪垫,这些特点为吸吮动作提供了良好条件。新生儿出生时已经具备吸吮和吞咽反射,出生即可开奶。新生儿和婴儿口腔黏膜非常细嫩,血管丰富,清洁口腔时应谨慎。婴幼儿唾液腺发育差,分泌量很少,口腔比较干燥。出生后3~4个月时唾液分泌开始增加,5~6个月时明显增多,因此常发生流涎,称为生理性流涎。婴儿出生4~10个月时开始出牙,通常在6个月开始萌出第一颗牙。这时是婴儿学习咀嚼和吞咽的关键时期,也可开始不再提供夜奶。乳牙牙釉薄、牙质松,比较容易被腐蚀而形成龋齿。
(2)食管 婴儿食管呈漏斗状,黏膜纤弱,缺乏腺体,弹力组织和肌层尚不发达,容易溢奶。
(3)胃 婴儿胃呈水平位,当开始会走路时,胃的位置慢慢变为垂直。新生儿胃容量为30~35毫升,3个月时为120毫升,1岁时为250毫升。因为胃容量有限,所以每天喂食次数要多于年长儿。胃平滑肌发育尚不完善,在充满液体食物后容易使胃扩张。吸吮时常吸入空气,称为生理性吞气症。贲门部(食管与胃的连接处)肌肉较松弛,所以婴幼儿容易发生呕吐或溢奶,或出现食管反流现象。胃排空时间随食物种类不同而存在差异,水的排空时间为1~1.5小时,母乳为2~2.5小时,牛奶则为3~4小时。
(4)肠道 新生儿肠道的长度约为身长的8倍,婴幼儿约为6倍,而成人只有身长的4倍。婴幼儿肠黏膜细嫩,富有血管和淋巴管,小肠绒毛发育好;肠肌层发育差,肠系膜柔软而长,黏膜下组织松弛,易发生肠套叠和肠扭转;肠壁较薄,其屏障功能较弱,肠内毒素和消化不全的产物易经肠壁进入血液,引起中毒。
(5)胰腺 胰腺对婴幼儿的新陈代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胰腺既分泌胰岛素,又分泌胰液。胰岛素有调节血糖功能;胰液中包含3种重要的消化酶,胰蛋白酶、胰脂酶和胰淀粉酶,对消化起重要作用。出生后5个月内,淀粉酶分泌少且活性低,因此不宜过早添加淀粉类食物。
2. 婴幼儿消化道的动力功能
(1)吞咽能力 早在16~17孕周时,宝宝在母亲的子宫里已经学会吞咽羊水,同时有食物的味觉记忆。到足月时,新生儿的吞咽功能已非常成熟。通过羊水吞咽能促进胎儿的味觉发育。
(2)吸吮能力 吸吮功能在胎儿30~34孕周时才成熟,稍晚于吞咽功能。早产儿不能协调呼吸、吸吮和吞咽动作,哺乳时容易发生呛咳,更易出现胃食管反流,胃排空时间也更长。
(3)肠蠕动 胎儿自24孕周起整个肠道已经有神经节细胞分布,但早产儿肠蠕动还无法完全协调,易引起大便滞留或功能性肠梗阻。
3. 婴幼儿消化道的吸收功能
(1)碳水化合物 宝宝在3个月前唾液腺中淀粉酶含量较少,6个月以下的婴儿胰腺发育不够成熟,分泌的胰腺酶活力低,所以在4个月前不宜喂淀粉类食物,例如含铁米粉,或米汤。早产儿和足月儿均适应各种糖类,如乳糖、蔗糖等。
(2)脂肪 新生儿对脂类吸收不够完善,母乳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婴儿吸收。母乳中还含有DHA,有助于促进婴儿大脑发育和保护视力。
(3)蛋白质 早在26~28孕周胎儿已能分泌足量的胰蛋白酶,所以新生儿对蛋白质能很好地消化吸收。摄入的蛋白质也可影响新生儿胃肠道的发育。不论是足月儿还是早产儿,乳清蛋白都比酪蛋白更容易吸收。
(4)肠道菌群 胎儿肠腔内基本无菌,出生后数小时细菌即可通过口、鼻及肛门进入肠腔。婴幼儿肠道菌群随摄入食物不同而存在差异。母乳中有较多的乳糖,但蛋白质少,能促进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生长,抑制大肠埃希菌(俗称大肠杆菌)生长,所以不易腹泻。而喂哺牛奶的婴儿,由于乳糖少、蛋白质多,促使大肠埃希菌繁殖。肠道细菌参与部分食物的分解,以及合成维生素K和B族维生素。通常胃与十二指肠内几乎无菌,结肠和直肠中细菌最多,小肠次之。
二、罂幼儿的能量及能量平衡
1. 婴幼儿的能量需要量
能量和营养素是确保宝宝健康成长的物质基础。宝宝的能量来源于饮食中的三大营养素: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它们在体内通过氧化产生能量,因此也被称为产能营养素,而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不会生成能量的。每克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在体内约可产生16.744千焦(4千卡)能量,脂肪氧化产能较多,每克脂肪约可产生37.674千焦(9千卡)能量,属于高能量物质。不同年龄宝宝的热量、蛋白质和脂肪需求量见表1-1。
表1-1 0~3岁婴幼儿能量与三大营养素需求
①每天所需能量,千焦(千卡),②每天所需蛋白质(克)。
2. 婴幼儿的能量消耗
宝宝的能量来源于饮食。喂养不足或喂养过度会引起能量和营养素缺乏或过剩。宝宝的能量消耗主要用于下列几个方面。
(1)基础代谢 又称静息代谢,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即在空腹、清醒、安静时的能量消耗。主要用来维持各种生理功能所需的能量,例如心跳、呼吸、肌张力、体温以及分泌腺的活动等。
(2)体力活动(图1-3) 这是影响人体能量消耗最主要的因素。一个好动、睡眠少、哭闹多的宝宝要比一个喜睡眠、少动、安静的宝宝消耗能量更多,有可能多2~3倍。经常被抱着的宝宝,走得少,所消耗的能量要比自己走动的宝宝少。
图1-3 婴幼儿的体力活动
(3)生长发育 这一部分能量的消耗是宝宝特有的,宝宝生长发育越快,消耗的能量越多。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约有30%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能量和蛋白质供应均不足的宝宝可能又矮又瘦,出现营养不良。
(4)食物热效应(也称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食物在消化吸收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其中蛋白质的食物热效应最高,相当于其本身产能的30%,而碳水化合物与脂肪分别为6%与4%。
(5)排泄 宝宝大、小便的排出需要消耗能量,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大。
以上五部分能量的总和就是宝宝能量的需要量,通常认为基础代谢占50%,排泄消耗占7%~10%,生长和运动占35%~40%,食物热效应占5%~8%。
3. 婴幼儿的能量食物来源的变化趋势
婴幼儿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阶段,需要的能量相对较高。要确保婴幼儿获取充足的热量与各种营养素,但其胃容量较小,所以必须吃高能量食物才能满足能量需求。宝宝的能量和营养素来源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最初4~6个月的能量来源于母乳或配方奶;6个月以后,除乳类提供大部分能量外,还有小部分来源于辅食;到1岁时,辅食提供的能量已经超出乳类,这时乳类不再是主要来源,而是重要的来源。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资料,随着婴儿月龄的增长,能量的来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母乳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的比例慢慢下降,而辅食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的比例慢慢增加(表1-2);在人工喂养婴儿中,能量来源的变化趋势类似(表1-3)。最初6个月完全来自母乳或配方奶;6~8个月龄时,1/3左右的能量来源于辅食;到1岁时,辅食已成为能量的主要来源,约占2/3。这种能量来源的变化趋势,反映出正确添加辅食在婴幼儿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人工及混合喂养宝宝满4个月后可以考虑添加辅食,母乳喂养宝宝可延迟到6个月才开始添加辅食。开始时少量添加,随着宝宝长大而慢慢增加食物量,与此同时保持母乳或配方奶喂养。
表1-2 不同月龄母乳喂养婴儿母乳、辅食及总能量[千卡(千焦)/天]
注:*辅食供能占所需总能量的百分比。
表1-3 不同月龄人工喂养婴儿配方奶、辅食及总能量
注:*人工喂养婴儿总能量为母乳喂养婴儿总能量的1.2倍(615×1.2=738)。**辅食供能占所需总能量的百分比。
与能量来源的变化相应,宝宝的摄食行为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早期以喝(液体食物)为主,慢慢转变为以吃(半固体和固体食物)为主。这个过程以宝宝出牙为主要标志。宝宝如果能在午餐或晚餐时,吃一顿高质量菜粥或烂面条,即可减少一次奶;吃两顿,即可减少两次奶;这标志着宝宝已成功从喝过渡到吃。喂养者应根据科学育儿原则做好摄食行为的转化。
三、能量的营养素构成及来源
1. 三大产能营养素在婴幼儿膳食中的供能比
膳食营养成分中只有三大物质可以提供热量,维生素与矿物质并不提供能量。和成人不同,婴幼儿膳食中蛋白质、脂肪以及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百分比分别为15%、30%~35%和50%~55%。三餐提供的热量比通常为早餐25%、午餐35%、晚餐30%、点心10%。基于宝宝生长发育较快,但胃容量小,因此辅食要提供高能量食物,利用植物油与动物性食物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在制作辅食时,菜泥应采用植物油煸炒,在菜粥或烂面条中添加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油也是很好的举措(图1-4),可以提高辅食中热量与蛋白质的供应量,以确保合理的膳食营养素供能比例,满足宝宝生长发育所需。
图1-4 婴幼儿饮食
2. 三大产能营养素的主要来源
(1)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蛋白质的来源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动物蛋白质,如禽、肉、鱼和蛋及其制品;另一种是植物蛋白质,主要来源于粮谷类食物和豆及豆制品。动物蛋白质的质量要好于植物蛋白质,蔬菜与水果中的蛋白质极少。食物中所含必需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如与人体接近,其蛋白质的吸收利用就会增加。所以,将动物性食物、豆及豆制品、蛋类与米饭或面食一起吃可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
(2)脂肪的主要来源 脂肪的来源可分两大类,动物脂肪与植物脂肪。前者包括猪油、牛油、羊油、奶油和鱼油等;后者包括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玉米油、橄榄油和茶籽油等。植物脂肪中的必需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动物脂肪。
(3)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 碳水化合物主要来源于各种细粮,如大米、面粉及其制品,还有薯类、其他谷类、根茎类食物,以及各种单糖或双糖,如葡萄糖、蔗糖、乳糖、麦芽糖、蜜糖、果糖等。
3. 影响膳食能量密度和营养素密度的因素
(1)食物稠度 随着婴儿的生长发育应慢慢增加食物稠度,以适应婴儿的能量及营养需求。婴儿在4~6个月开始能够吃泥状的、糊状的以及半固体食物。到8个月时,多数婴儿可以吃手指食物。到12个月龄,多数婴儿能够吃与其他家庭成员相同食物结构的饮食。但宝宝的辅食仍需单独制作,要避免会引起窒息的食物,也就是可能会呛到气管里的食物,例如坚果、葡萄等。辅食稠度高低和其含水量有关,粥的含水量较高,水与米的比例约为8∶1,软饭则为4∶1左右。婴幼儿从稀粥、稠粥、烂饭、软饭到正常饭的过程中,主食的含水量逐渐降低。同样,蔬菜水到蔬菜泥、果汁到果泥均是如此。增加食物稠度,能够提高膳食能量密度和营养密度。
(2)每天进餐次数 随着婴儿的长大,需增加摄取辅食的次数(图1-5)。进食的次数取决于当地食物的能量密度,以及每次进食的摄入量。根据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过于频繁的进食或食无定时对宝宝的健康并无益处,因此最好把进食次数与宝宝的作息联系起来。一般幼儿园的饮食模式是三餐两点,即早餐、早点、午餐、午点和晚餐。若再加上临睡前的奶,实际上就是三餐三点的饮食模式,即宝宝一天包括6次进餐时间。在1岁左右让宝宝建立这种饮食模式,非常有利于处理好宝宝何时吃、何时玩、何时睡的问题,从而慢慢建立起良好的作息规律,并为以后平稳地与幼儿园生活制度相衔接创造条件。过多或过少的进餐次数,会影响热量和营养素的供应。有时在午点的时间,提供1次奶和小点心,过一会儿又提供1次水果,如此算来有7次进餐时间。但实际上也可纳入三餐三点的饮食模式里,只是午点提供时间延长一点。每天建立合理的进餐次数,使宝宝按时饮食,对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以及减小胃肠道的负担是有益的。
图1-5 摄取辅食
(3)辅食的种类 辅食的种类直接影响能量和营养密度的高低。随着婴儿的长大,应提供多种食物来满足宝宝对能量和营养素的需求。应该每天吃肉类、禽类、鱼类或蛋类,或经常吃,以确保足量蛋白质以及维生素与矿物质的供应。在婴幼儿期,素食无法满足能量需求,除非提供营养素补充剂或强化食品。婴幼儿需每天吃富含各类维生素及矿物质的蔬菜与水果;粮食类,包括米、面仍是宝宝必不可少的食物,要充足供应,并且在全天能量供应方面占据主要地位。宝宝断母乳后,每天依然要喝奶。婴幼儿不得用豆浆代替奶。家长应避免提供低营养价值的饮料,如茶、咖啡以及含糖饮料;应限制提供果汁的量,以免取代更有营养的食物。吃鱼或虾时,因为含脂量低,故应增加植物油量,吃猪肉时则反之。因为宝宝特殊的生理条件,如胃容量小、生长发育快,所以在婴幼儿期应提供含有较充足脂肪的膳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控制高能量食物的摄入。在婴儿期,制作菜粥或烂面条需添加适量的熟植物油以及各类动植物性食物,以增加辅食的能量及营养密度。在正餐时给宝宝提供高质量的菜粥或烂面条,这是一种能量密度可达到4.186~5.86千焦/克的辅食,完全可以替代一顿奶(母乳或配方奶的能量密度都是2.93千焦/克)。超重宝宝要减少高能量食物,如油脂和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