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二 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利用

一、任务描述

为了更好地保存和利用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丰富和充实育种工作及生物学基础性研究,要加强种质资源收集、整理、研究、利用,创新种质资源、扩大种质资源基因库,为我国农业发展发挥基因源支撑作用。

二、任务目标

在掌握种质资源收集整理基础上,会对种质资源进行鉴定、研究,进行合理保存,并加以广泛利用。

三、任务实施

1.实施条件

当地野生种质资源、本地种质资源、人工创造种质资源、外引种质资源,种质资源鉴定基本知识。

2.实施过程

① 调查当地野生种质资源、本地种质资源、人工创造种质资源、外引种质资源。

② 对当地种质资源进行收集、整理、鉴定。

③ 当地种质资源保存。

④ 合理利用当地种质资源。

四、任务考核

五、相关理论知识

(一)种质资源收集整理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收集种质资源的途径和着重点也各异。我国的作物种质丰富,现在及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主要搜集本国的种质资源,同时也注意发展对外的种质交换,加强国外引种。通过考察、采集、征集、交换、贸易等渠道搜集栽培植物的地方品种、育成品种、近缘野生种、创新种质及有关野生植物资源是植物遗传育种的基础工作。20世纪以来,种质资源搜集已成为一项重要事业。许多国家成立专门机构,组织专业队伍,到种质资源丰富的地区系统搜集种质材料,为植物育种和生产积累物质基础。美国农业部设立引种办公室,1897~1970年,共派出考察队150次,从世界各地引进了大量种质资源,奠定了美国种植业的基础。俄罗斯有作物栽培研究所负责作物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和研究;瓦维洛夫及其同事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了200次考察,到达60多个国家,搜集约15万份材料;70年代以来,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国内外种质搜集工作。中国从国外引种历史悠久,西汉时期(公元前139)张骞出使西域引进瓜类、芝麻、亚麻等多种作物。自1970年以来,我国从80多个国家引入作物种质资源7万余份,已有100多个品种直接用于生产。在国内曾进行两次大规模的种质资源搜集工作。第一次是50年代中期到60代初,进行以县为单位的地方品种搜集。1979~1983年,又进行了一次补充征集。对云南、西藏、湖北神农架地区和海南省进行重点考察搜集,共征集到50多种作物种质资源10万份,发现并挽救了一批珍稀和濒危的品种。

1.种质资源考察的范围

一般在作物起源中心、栽培中心和遗传育种中心进行。在起源中心主要搜集地方品种、原始种和野生近缘种,重点放在野外采集。在作物栽培中心地区,自然条件更适宜作物的生长发育,形成了丰富的种质资源,例如冬季冷凉多雾的四川盆地,适宜于芥菜类蔬菜的生长发育,因而有很多芥菜变种类型。在这一地区应主要搜集各类地方品种和具有独特性状的类型,重点要访问农户、了解品种的演变历史以及品种的经济性状和抗不良环境的特性。在各作物遗传育种中心地区有较丰富的种质材料,主要搜集育成的优良品种、品系及特殊的遗传材料;重点要进行田间评选,了解品种的系谱和特征。

2.种质资源搜集的方法

首先应做好考察前的准备工作。通过查阅已有种质资料和有关信息,制订出考察计划。计划包括目的任务、考察路线及时间、主要考察地点和实施方案。准备有关的调查记载表格、野外考察仪器和用具。搜集时期一般为种质繁殖的适宜时间。根据目的和任务,组成专业或综合考察队伍。二是在实际考察中做好调查和观察记载。考察过程中,要访问当地富有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和农民,了解考察对象的类型、品种及近缘野生植物,栽培和食用历史及利用方法、分布地区以及产地的气候、地理等生态条件,然后观察植株及其产品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生长习性、形态特征及栽培要点,搜集种子等繁殖材料,必要时对调查对象进行摄影并制成实物标本。采集取样应以保证获得最大的多样性为原则。可以在取样时均匀选点,随机取样;也可以在均匀取样的同时,适当有选择地取样,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地方品种、野生种、近缘野生种比较混杂的群体,搜集的各种种质材料可多一些。对所获得的种质材料应妥善保管,以保持高度生活力。三是当实地考察告一段落时,应及时对种质材料进行分类、登记,并整理调查记录,修正考察计划和实施方案,发现遗漏应及时补充。

对于搜集到的种质材料,特别是引进国外的种质资源,必须进行植物检疫,严防在引入种质材料时带入疫病对象。

3.种质资源管理

为使种质资源各种特性有案可查,便于育种和其他研究工作的检索、利用,对搜集的种质材料要进行分类、核实、登记、编号、田间种植、观察、鉴定,淘汰重复材料,并在取得完整资料基础上建立种质资源档案和性状数据库,编写种质资源目录。种质资源整理有以下环节。

① 初步整理。参照原始记录等资料,将搜集到的作物种子、苗木、无性繁殖体进行初步分类、核实、登记、临时编号。

② 观察鉴定。初步整理的种质材料需在田间种植2~3年,进行系统鉴定,以对同名异物材料和异名同物材料做出判别,淘汰重复材料,并进一步全面了解种质材料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对保留材料给予永久编号。

③ 材料整理。对经过观察鉴定所得资料以及各种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建立种质档案、形成检索卡片,建成种质资源数据库,并将有关种质资源的信息编辑成种质资源目录出版,供随时检索、查阅和交流,便于种质资源利用。档案内容包括编号(临时号和永久号)、名称、种质类别、植物学分类、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育期、阶段发育特性、农艺性状、抗病虫特性、抗逆性)、产品性状、品质性状等。对于深入研究的种质材料,可进行较为详细的记载。

(二)种质资源保存

为避免种质资源的流失,必须利用自然或人工创造的适宜环境,长期保持种质材料的生活力。种质资源的保存方法因作物繁殖方式、种子类型不同而异。对多年生植物可采用就地保存和种质圃保存及离体保存,对种子繁殖植物可人工创造环境条件保存其种子;也可利用DNA重组技术,对某一种质总DNA及其特定基因进行基因文库保存。种质资源保存的主要方法如下。

1.就地保存

就地保存就是种质资源在原来所处的生态环境中,不经迁移,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如划定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人工圈护稀有的良种单株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古树名木。稀有种、濒危种一般也应用此法。自然保护区是保存某些野生种质资源的最好方式,它保留了种质资源的原有生态环境,使它们不致随着自然栖息地的消失而灭绝。至2015年我国已建立各种类型保护区2729个,面积达147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约14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5%,如阿尔金山、太白山、西双版纳、卧龙、鼎湖山、梵净山等自然保护区。

2.种质圃保存

种质圃保存是将种质材料迁出自然生长地,集中改种在植物园、树木园、品种资源圃、种质资源圃等处保存。种质圃选址时应考虑:具有该种质生存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无环境污染和严重病虫危害;有良好的栽培条件和设施;交通便利,有利于科研教学活动和交流。对种质圃种植的材料应严格执行检疫,并防止混杂。

种质圃是种质资源保存的一种方式。我国现有国家种质圃32家。如国家种质广州野生稻圃位于广州市天河区五山,依托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1990年通过国家验收,占地面积6.7亩,采用种茎盆栽保存,有围墙、喷灌和遮光设施。当时该圃有管理和研究人员5名,已保存国内外野生稻及其近缘种27个种共4383份资源,是目前世界上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野生稻种植保存基地。1985年建成中国农科院北京多年生小麦野生近缘植物圃,该圃位于北京,占地面积约8.9亩;圃内保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12属、225种、2704份材料,其中,已编目8属、199种、1798份。建圃以来,向全国189个单位提供利用种质资源1240份次,用于遗传演化、优异基因的发掘与克隆、防沙固沙、牧草育种等研究工作。其中,获得小麦与冰草等7个野生种间的成功杂交为国际上首次报道,并培育出一批优质、抗病、抗逆的小麦新品系。

国家果树种质资源圃是国家建立的,负责收集、保存果树种质资源的机构。目前我国共有17家国家级果树种质资源圃。他们依次是国家果树种质兴城梨、苹果圃、国家果树种质郑州葡萄、桃圃、国家果树种质重庆柑橘圃、国家果树种质北京桃、草莓圃、国家果树种质福州龙眼、枇杷圃、国家果树种质熊岳李、杏圃、国家果树种质泰安核桃、板栗圃、国家果树种质南京桃、草莓圃、国家果树种质太谷枣、葡萄圃、国家果树种质武汉砂梨圃、国家果树种质广州香蕉、荔枝圃、国家果树种质云南特有果树砧木圃、国家果树种质公主岭寒地果树圃、国家果树种质新疆名特果树及砧木圃、国家果树种质眉县柿圃、国家果树种质沈阳山楂圃、中国农业科学院左家山葡萄圃,共占地约7.95公顷。

3.种子保存

栽培植物多数为种子繁殖,故种子保存是常用的种质保存方法。种子有两类,一类为“正常型种子”,绝大多数作物种子属于这一类,要求低温干燥的条件下保存;另一类称“顽拗型”(recalcitrant)种子,如核桃、栗、榛、开心果、香榧等,当种子含水量降低到12%~31%(因种类而异)生活力即下降,不能在低温干燥条件下贮藏,其保存方法尚未真正解决。一般贮藏温度为5~20℃。目前正常型种子保存主要采用种质库保存。种质库应建在地下水位低、地势干燥、常年温度较低、交通方便、水和电供应可靠,无有害气体侵袭,不受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影响,并远离易燃、易爆品场所和强电磁场的安全地带。短期种质库用于临时存放;中期种质库(温度0~5℃、空气相对湿度32%~37%)用于分发用种子贮存,保存期10年;长期种质库(温度-10~15℃,空气相对湿度32%~50%)主要用于长期保存种质,保存期30~50年。长期库中种子发芽率下降到一定程度(65%~85%)或种子量下降到可接受的最低限度,就需要进行繁殖更新。

种质库是种质保存的重要方式。我国现有中长期种质库10家。这十家分别是国家农作物种质保存中心、国家水稻中长期库、国家棉花中长期库、国家麻类作物中长期库、国家油料作物中长期库、国家蔬菜中长期库、国家甜菜中长期库、国家烟草中长期库、国家牧草中长期库、国家西甜瓜中长期库。

国家农作物种质保存中心保存设施的建设项目由农业部于1999年3月批准建设,并于2002年竣工投入使用,该中心的保存设施是原国家种质库1号库原址上,拆除原旧库后重新建设的,总建筑面积约3500平方米,由种质保存区,前处理加工区和研究试验区三部分组成。保存区共分成12间冷库,其中5间长期贮藏冷库,6间中期贮藏冷库和1间临时存放冷库。长期贮藏冷库,贮藏温度常年控制在-18℃±2℃,相对湿度(RH)控制在50%以下,主要用于长期保存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作物品种资源,包括农家种、野生种和淘汰的育成品种等。中期库贮藏条件是-4℃±2℃,相对湿度<50%,其种子贮藏寿命在10~20年。保存在中期库的资源可随时提供给科研、教学及育种单位研究利用及其国际交换。1间临时存放冷库(+4℃)供送交来的种子在入中长期贮藏冷库之前先临时存放。“国家农作物种质保存中心”保存设施投入使用后,不仅使得国家种质库保存总容量达到近百万份,并基本满足30年内我国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将使得国家种质库种质资源能为我国作物育种和生产发挥更大的作用。

4.离体保存

植物体的每个细胞,在遗传上都是全能的,含有发育成植物体所必需的全部遗传信息。离体保存是在适宜条件下,用离体的分生组织、花粉、休眠枝条等保存种质资源。离体保存具有保存数量多、便于繁殖、节约土地和劳力,避免不良条件影响等优点。有许多问题尚需研究解决。分生组织保存是将分生组织在分化培养基上形成试管苗,再转入生长培养基中,待幼苗长至10cm左右时,置于低温下(5~10℃因作物而异)保存,经半年或1年后,取试管苗茎尖,继代保存。花粉保存在适宜条件下,存贮花粉以达到保存种质的目的。影响花粉生活力的因素与种子类似,主要是温度和水分,花粉的贮藏年限远较种子短。休眠枝条在低温(-2~2℃)保湿(相对湿度96%~98%,可包塑料薄膜保持适宜范围)条件下可短期贮藏。离体保存也采用超低温保存,即将原生质、细胞、组织器官或花粉经处理后,放入液态氮中(-196℃)保存。使用时,取出材料,经一定程序解冻,原生质、细胞或组织器官可通过组织培养诱导分化,形成再生植株,花粉可以用于授粉。

5.基因文库保存

基因文库保存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将种质材料的总DNA片段或染色体所有片段随机连接到载体上(如质粒、黏性质粒、病毒),然后转移到寄主细胞(如大肠杆菌,农杆菌)中,通过细胞增殖,构成各个DNA的克隆系。在超低温下保持各无性繁殖系生命,即可保存该种质的DNA。

(三)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

1.种质资源研究

搜集保存种质资源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利用它们,用作育种材料。要做到原始材料的正确合理利用,就必须对所搜集的种质资源进行全面的性状鉴定研究,做出科学评价。

(1)特征特性鉴定 种质资源鉴定时,应尽量采用国际通用或全国统一制定的记载标准。根据利用的目的,各种植物的鉴定内容不一定完全相同,但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植物学性状鉴定。描述每份材料的植物学性状,一般有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形态特征,如上述器官的形状、大小、颜色、有无刺或茸毛等。侧重鉴定花和果实的性状,因为这些性状是重要的植物分类依据。

② 经济学性状鉴定。主要鉴定与栽培活动关系密切的性状、产量构成性状以及早熟性状。如番茄的生长类型、生长习性、株高、开展度、第一花序节位、结果数、单果重、早期产量、总产量等。

③ 生物学特性。在自然环境或人工控制环境中,测定种质的生长发育习性、物候期和环境因子,通过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了解种质材料的生长发育规律。自然环境鉴定、区域性鉴定和不同生长季节鉴定,主要鉴定种质材料对不同地区和生长季节的适应性。人工控制环境鉴定主要有温室鉴定、人工气候室鉴定、低温春化和低温要求鉴定、光照鉴定等。温室鉴定以选择适合于温室生长的种质材料。人工气候室鉴定是由人工控制温、湿度及光照条件,创造种质鉴定所需环境,进行单个或多个因素的分析。低温春化和低温要求鉴定是在控制低温条件下,鉴定一二年生蔬菜花卉植物的春化特性以及落叶果树解除休眠所需的温度。光照鉴定是用增加光照时间或遮光处理,了解种质材料的光周期特性;通过调节光强度鉴定不同种质材料对光强度的适应性。记载项目主要是环境因素、种质材料的物候期以及相应生长发育分阶段的形态特征、病虫害发生情况,并进行相应的产量统计和品质分析鉴定。

④ 品质鉴定。品质是决定产品价值的决定因素。品质鉴定因作物种类、用途不同有所侧重。外观品质主要包括种质材料产品的色泽、大小、形状、整齐度,可以通过对以上指标进行全面详细的综合评价后做出判断。品质质地包括硬度、水分、蛋白质含量、维生素和矿物质,可采用常规分析法测定,例如维生素C用2,6-二氯靛酚滴定法,粗纤维用酸碱水解法,钙用EDTA络合滴定法。加工品质主要根据对加工产品的要求进行鉴定,贮藏品质则需通过贮藏试验和运输试验加以确定。

⑤ 抗逆性鉴定。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常遇到低温、高温、弱光、干旱、盐碱等不利环境因素(逆境)的胁迫,抗逆性鉴定就是鉴定不同种质材料对逆境的反应程度,从中选出抗冷性、抗冻性、抗寒性、耐热性、抗盐性材料,用于品种改良或直接用于生产。鉴定方法主要有自然条件下鉴定、人工模拟逆境鉴定和间接鉴定法三类。自然条件下鉴定是在自然逆境条件下,鉴定种质材料的受害程度及逆境解除后的恢复程度,但由于不同年份、不同批次逆境强度不同,鉴定结果会有差异,因此,一般要经过2~3年以上的重复或多点试验。人工模拟逆境鉴定要在人工设备中,严格控制有关条件,鉴定种质材料的不同抗逆性,其结果比较精确。逆境胁迫常常会影响植物的膜系统以及其他生理过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因此,间接鉴定法可以用逆境下的反映膜系统完整性的指标(如相对电导率等)以及影响其他生理过程的指标(如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呼吸速率等)来间接鉴定种质材料的抗逆性。植物的不同生育阶段对逆境的敏感性不同,抗逆性鉴定尽可能在逆境对植物危害最大的时期进行。

⑥ 抗病性鉴定。这是对种质材料采取适当方法诱发植株发病,以确定其抗病能力。鉴定的方法有直接鉴定和间接鉴定。直接鉴定又分为田间鉴定和室内鉴定。田间鉴定是将被测定的种质材料播种或移植在病圃内进行自然诱发鉴定或人工接种鉴定,可较客观地反映种质的抗病性。室内鉴定是在温室或人工控制条件下对种质植株或离体材料(如叶片)进行人工接种鉴定。间接鉴定包括毒素鉴定法、植物保卫素鉴定法、酶活性鉴定法、同工酶鉴定法和血清学鉴定法。间接鉴定只能建立在直接鉴定结果基础上,作为抗病性鉴定的辅助手段。抗病性鉴定标准主要有普遍率、严重度和病情指数三项。普遍率表示群体发病情况的指标,用百分率表示,如病株率、病果率等;严重度表示个体发病的情况指标,按发病程度定级;病情指数计算公式=∑(各级病株数×各级病情级值)×100/(总株数×发病最重级代表数值)。

(2)基础理论研究 对于作物种质资源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是研究其起源、演化、分类以及遗传分析等。

① 作物起源与演化研究。数千种栽培植物的起源与演化,迄今少数已有公论,大多数还不清楚。主要研究农作物起源地,种与种之间、类型与类型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以便从栽培植物起源地及其附近可能自然扩散的地区发掘一些有用的原始类型和新的有用的种质材料,并为科学地利用各个种和类型提供依据。农作物起源与演化研究常用方法包括实地考察;搜集考古证据和古籍记载;通过种(属)间杂交的亲和性来判断遗传关系远近;运用染色体组分析、核型分析、染色体显带分析、同工酶分析或形态学和解剖学证据以及数量分类学方法,研究种或类型的亲缘关系。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例如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在这一领域已广泛应用,并取得重要进展。通过此项技术,分析了种间的基因流动现象,补充和改进了过去的研究结果。

② 种内分类研究和生态型研究。栽培植物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通过自然淘汰和人工选择栽培,形成了丰富的形态变异和生态分化,形成众多的类型和生态型。一般事物的本质特性由多方面表现出来,以一方面的本质特征为标准,可以形成一套分类系统,而根据另一方面本质特征,又可形成另一套分类系统。栽培植物所采用的形态分类和生态型分类,正是反映了两个不同方面的本质特征。前者主要依据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反映了栽培植物的性状演化规律和亲缘关系;后者反映了同一栽培植物不同种类对生态因子的反应特征及生态适应性。传统的形态分类以形态比较为主,植株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可作为分类的依据,但单纯依靠形态比较,常常具有局限性。大多数栽培植物的种内变异很多,形态上又难以区分,而一些无性繁殖植物的营养器官又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异,对其分类就更为困难。因此,近代分类学采用了实验分类和数量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即将同种植物种质分散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环境下栽培,或集中在同一地区栽培,观察其形态变异,并统计各种性状指标,采用数量分类方法,确定种内形态分类。此外,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显带分析、同工酶分析、分子标记分析也可为形态分类提供证明。生态型分类应主要采用种质材料对生态因子及其变化有反应的性状进行分类,可采用生物学特性鉴定时的研究方法。当所采集的性状较多时,也可采用数量分类的方法进行分类。

③ 遗传分析。在鉴定基础上,对具有优异性状的种质材料可进行遗传分析,包括优异性状的显隐性、配合力、遗传传递力、基因定位、性状及性状群的相关分析。通过遗传分析,不仅知道该资源材料的利用价值,而且可以明确利用的方法。

2.种质资源利用

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和研究,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利用。利用方式如下。

(1)直接利用 对搜集到的适应当地生态环境、具有开发潜力、可取得经济效益的种质材料,可直接在生产上应用。例如,我国从欧洲引进大量小麦、棉花品种经试验研究后作为品种直接在生产上推广;刺梨、猕猴桃、沙棘原是野生植物,发现其经济价值后,已成为新的果树植物。

(2)间接利用 对在当地表现不很理想或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但具有明显优良性状的种质材料,可作为育种的原始材料。例如,我国从美国引进的抗枯黄萎病的棉花作抗病种质,和栽培品种杂交后,选育出抗枯黄萎病的棉花品种,在生产上起了很大作用。有些种质材料既可直接利用,也可间接利用。例如,我国的月季传入欧洲后,既作直接观赏,又作为育种材料,通过杂交,培育出了新的品种和新的月季类型。我国从国外引进的一些小麦品种可直接在生产上应用,也可作为杂交的亲本材料,从中选育出新的品种。

(3)潜在利用 对于一些暂时不能直接利用或间接利用的材料,也不可忽视。其潜在的基因资源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研究认识、利用。

(四)种质资源创新

新的种质资源来源有三方面:一是育种过程中产生的新品种、新品系和新的种质材料;二是由于不断产生的天然变异,包括自然突变和天然杂交产生的新类型和新物种;三是通过远缘杂交、细胞工程、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组织培养等手段有目的地扩大遗传基础,综合不同种属间优良性状,形成易于育种工作者利用的新的种质资源以及新的栽培植物类型和品种。这一方面的成果最为突出。例如,应用远缘杂交技术,欧洲利用含有抗晚疫病基因的野生马铃薯与栽培种杂交,将抗病基因转育到栽培种中后,解决了爱尔兰因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而遭受的饥荒;小麦与偃麦草(冰草或鹅冠草)合成的小偃麦,小麦与山羊草合成的小山麦。再如,采用体细胞杂交技术,使番茄和马铃薯体细胞融合,获得“番茄薯”;用二倍体结薯的马铃薯与二倍体不结薯野生种融合,产生抗病可育的体细胞杂种;柑橘不同种融合,也已获得多个种间和属间杂种植株。又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获得新的种质材料,在植物育种上有很大潜力。例如,将黄瓜花叶病毒(CMV)外壳蛋白基因导入番茄已获得抗CMV的植株;用ACC氧化酶反义基因转入番茄,已选育出耐贮性强的品系。

种质资源创新,为育种工作提供了特殊性状的基因源,从而使育成的品种在某些重要性状上有所突破,在植物育种工作中有重要意义。

(五)种质资源国际交流

种质资源国际间交流分为外引和引进两种方式。国家对农作物种质资源享有主权,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从境外引进农作物种质资源,任何单位和个人向境外提供种质资源,应当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报农业部审批。对外提供农作物种质资源按以下程序办理。

1.外引种质资源

① 对外提供种质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的格式及要求填写《对外提供农作物种质资源申请表》,提交对外提供种质资源说明,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② 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10日内完成审核工作。审核通过的,报农业部审批。

③ 农业部应当在收到审核意见之日起10日内完成审批工作。审批通过的,开具《对外提供农作物种质资源准许证》,加盖“农业部对外提供农作物种质资源审批专用章”。

④ 对外提供种质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持《对外提供农作物种质资源准许证》到检疫机关办理检疫审批手续。

⑤ 《对外提供农作物种质资源准许证》和检疫通关证明作为海关放行依据。

⑥ 对外合作项目中包括农作物种质资源交流的,应当在签订合作协议前,办理对外提供农作物种质资源审批手续。

2.引进种质资源

① 从境外引进新物种的,应当进行科学论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可能造成的生态危害和环境危害。引进前,报经农业部批准,引进后隔离种植1个以上生育周期,经评估,证明确实安全和有利用价值的,方可分散种植。

② 单位和个人从境外引进种质资源,应当依照有关植物检疫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植物检疫手续。引进的种质资源,应当隔离试种,经植物检疫机构检疫,证明确实不带危险性病、虫及杂草的,方可分散种植。

③ 国家实行引种统一登记制度。引种单位和个人应当在引进种质资源入境之日起一年之内向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委员会办公室申报备案,并附适量种质材料供国家种质库保存。当事人可以将引种信息和种质资源送交当地农业、林业主管部门或农业科研机构,地方农业、林业主管部门或农业科研机构应当及时向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委员会办公室申报备案,并将收到的种质资源送交国家种质库保存。

引进的种质资源,由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委员会统一编号和译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更改国家引种编号和译名。

六、课后训练

结合当地制订种质资源保存方案。

项目自测与评价

一、填空题

1.种质资源的类别有(    )、外地种质资源、野生种质资源和(    )。

2.种质资源又称基因资源、(    )、(    )。

3.种质资源考察范围一般在作物起源中心、(    )和(    )进行。

4.作物起源中心主要搜集(    )、(    )和野生近缘种。

5.种质资源整理环节有初步整理、(    )和(    )。

6.种质资源长期库的温度指标是(    ),相对湿度指标是(    )。

7.种质资源特征特性鉴定主要从(    )、(    )和生物学特性,(    )、(    )和抗病性鉴定。

8.空间隔离的方法有天然屏障隔离、(    )和空间隔离。

9.种质资源利用方式有(    )、(    )和潜在利用。

10.种质资源国际交流主要有(    )和(    )。

二、简答题

1.简述种质资源类别。

2.简述种质资源重要性。

3.种质资源管理机构有哪些?

4.简述种质资源收集整理步骤。

5.种质资源保存方法有哪些?

6.简述种质资源创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