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出处】
《论语·宪问》: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14.4)
【译文】
有道德的人必定有善言,可是有善言的人不一定就有道德。
【解读】
孔子这里论述了“德”与“言”的关系问题。他认为,道德高尚的人一定有好的言语,而有好的言语之人不一定有高尚的道德。南宋朱熹进一步解释说:“有德者和顺积中,英华发外,能言者或便佞口给而已。”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在《宋元学案》卷一《安定学案》中则记录了胡瑗(人称安定先生)的相似看法:“古之取人以德,不取其有言,言与德两得之。”为什么能“两得之”呢?就在于“有德者必有言”,“取人以德”,不仅可以得到“德”,也能得到“言”。
自古以来,有德有言者不乏其人,有言无德的伪善者也大有人在,唐代宰相李林甫就是其一,人称“口蜜腹剑”。他当面对人说尽好话,看似翩翩君子,背后却陷害贤良,排除异己,极尽阴险。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而首重立德。可见,提高道德修养是为人处世的前提。一个有道德的人,其言论必定发自内心、出自善心、源自真心,而有益于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