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1)

【出处】

《论语·述而》: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7.23)

【注释】

(1)桓魋(tuí):宋国的司马向魋,因为是宋桓公的后代,所以又叫桓魋。

【译文】

天把道德降生在我的身上,桓魋能把我怎样?

【解读】

孔子周游列国时路过宋国,宋国大臣桓魋知道孔子是个贤人,怕他受到国君重用,影响自己的权威,便派人去驱赶孔子。当时孔子正在一棵大树下与弟子们演习礼仪,桓魋派去的人把大树砍倒,孔子就带着弟子离开了宋国。路上,有弟子怕桓魋继续加害孔子,劝他快些走,孔子就用这句话来回答弟子。孔子这样说,并不是要维护自己的面子,而是真的相信自己具有德行乃是上天的意愿,桓魋即使对自己有恶意,也不可能违背天意伤害到自己。

孔子把自己出众的德行与桓魋不能危害自己两点都归结于渺茫的“天意”,这当然是不可信从的。但是,当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一定境界之后,他的名声会越来越好,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即使有人嫉恨他,也不得不有所顾忌。以孔子的经历为例,桓魋虽然表现出对孔子的敌意,但只要孔子肯离开宋国,不威胁到他的地位和权势,桓魋也不愿意蒙受残害贤人的恶名。保护孔子的,其实不是“天意”,而是他的德行与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