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文异体关系整理与研究
- 李春桃
- 16155字
- 2022-09-01 22:20:58
幽部第二
髟字聲系(幫 幽)
飍(幫 幽)髟(幫 幽)
髟:四2·25崔
“髟”本作披長髮的人形,甲骨文可用為南方風名,與典籍中的“飄風、猋風”相對應(林澐《說飄風》)。“飍”字見於傳世字書,《集韻》幽韻:“飍,風也。”《廣韻》幽韻:“飍,驚風。”從意義上說,“髟”與“飍”均與風有關,表義相近;從讀音方面考慮,“髟”是幫母幽部字,《廣韻》和《集韻》都將“飍”字歸在幽韻,“飍、髟”讀音相近。可見,兩字關係密切,此假“飍”為“髟”。
缶字聲系
寚(缶聲幫 幽)寶(幫 幽)
寶:說隸汗3·39尚汗3·39碧四3·21碧四3·21崔碧
“寶”本从宀、玉、貝,表示屋內有寶物義,後又加注聲符“缶”。此古文省略“貝”形。叔作父丁簋中“寶”作(《集成》3605),魯伯愈父鬲中作(《集成》694),均與古文相同。
珤(缶聲幫 幽)寶(幫 幽)
寶:汗1·4尚四3·21尚四3·21唐
《汗簡》中形體原釋為“珤”,屬於直接隸定,今據《四聲韻》歸在“寶”字下一併討論。該形从玉,缶聲,《玉篇》玉部:“珤,《聲類》云:‘古文寶字。’”上博簡《昭王與龔之》中有形體作(6號)、(7號),與古文同形,學者多釋為“寶”,可信。又《穆天子傳》:“用觀天子之珤器。”其中的“珤”即“寶”字。《穆天子傳》乃汲郡所出,竹書反映的應是三晉文字,可證“寶”作“珤”,與戰國時期用字情況相符。
勹字聲系(幫 幽)
—雹(並 覺)雹(並 覺)
雹:說四5·7說四5·7崔
古文形體可能是“雹”字象形寫法訛變。“包羲”之“包”在楚帛書甲篇中作,金祥恒指出所从的即《說文》“雹”之古文省訛,並把隸定作“”(《楚繒書“”解》)。其說可從,可見此類古文當有所本。
(鳧聲幫 侯)飽(幫 幽)
飽:四3·19裴
古文左面从食,右部似“鳥”字古文。《新證》(67頁)認為是“”字,《五音集韻》:“,鳥名,鷂屬。”扶雨切,應是脣音魚部字,與“飽”屬於通假關係。按,“”形不見於早期字書,是晚出俗體,且魚部與幽部關係並不相近,“”屬於鳥類,與“飽”意義不同,兩者無直接關係。頗疑形右面是“鳧”字訛形,可能是“鳧”下面的“人”形訛脫,也可能與“鳥”旁有借筆關係。則古文可分析成从食鳧聲。從古文字看“鳧”本从勹得聲(詳下一條),“包”亦从勹得聲,如神話人物“包羲”之“包”在楚帛書甲篇中作,从勹得聲,是其證。所以“包、鳧”基本聲符相同,兩者讀音相近,“飽”字从鳧屬於聲符替換。
(俯聲幫 侯)鳧(幫 侯)
鳧:汗1·14四1·25義
《說文》謂“鳧”从“”(按,非“几”字,是對小篆的隸定)聲,古文形體下部不从“”,而是从俯身的“人”形,與古文字一致,于省吾、裘錫圭指出甲骨金文中从隹从人的形體為“鳧”字,其所从的“人”形是“勹”或“俯”字,具有表音作用(于省吾《于省吾著作集·甲骨文字釋林》第396—399頁;裘錫圭《釋“鳧”》)。此說可信,上錄古文下部亦从“勹”形,與古文字相合。
胞(滂 幽)皰(滂 幽)
皰:四4·28雲
古文為“胞”字,“胞”與“皰”義不同,但是兩者聲符相同,此處蓋借“胞”為”皰”。
孢(包聲幫 幽)包(幫 幽)
包:汗4·50華四2·8汗四2·8雲
上錄第一形原脫去釋文,此據《四聲韻》收錄。此形為“孢”字,《字彙》:“孢,孕也。”“孢”當以包為聲符,意義也與“包”近,此處假“孢”為“包”。
袌(並 幽)抱(並 幽)
抱:四3·20老
《新證》(91頁)指出古文是“袌”字,此處借為“抱”。
匋(定 幽)陶(定 幽)
陶:汗2·27樊汗4·50尚汗4·50義四2·9尚\樊四2·9義
古文為“匋”字,此處借為“陶”。《容成氏》13號簡:“昔者舜耕於鬲丘,匋於河濱。”整理者指出其中的“匋於河濱”《五帝本紀》作“(舜)陶河濱”。其說甚是,此為“匋”與“陶”相通之明證。
保字聲系(幫 幽)
(保聲幫 幽;爻聲匣 宵)抱(並 幽)
抱:四3·20老
此形較下一條古文寫法多出一“爻”旁,可能是附加聲符,古文為“保”字異體,清華簡《繫年》34號簡有形體作,整理者釋成“保”讀為“背”。從形體上看簡文與上錄古文形體完全相同,《繫年》形體說明古文來源可信。古文此處用為“抱”,形體注出《古老子》。《老子》:“視素抱樸。”其中的“抱”字郭店簡《老子甲》作“保”,可見古文形體、出處、用法均可信。
保(幫 幽)包(幫 幽)
包:汗3·42華四2·8華
此即“保”字,“保”字可與“包”聲字相通(參上一條),此處假“保”為“包”。
—保(幫 幽)寶(幫 幽)
寶:石汗3·41石四3·21尚四3·21老四3·21石
該古文从玉,保聲,應是“保”字異體。古“保、寶”通用,例不枚舉。此古文見於古文字中,如夨方彝作(《集成》9901.1)、夆叔匜作(《集成》10282),古文形體與此一致。
—保(幫 幽)保(幫 幽)
保:汗3·41尚
此即“保”字異體,从玉作,見於古文字中(詳上條)。
?保(幫 幽)
保:說汗6·80說四3·21說四3·21崔
古文字中“保”多从此形,後來蓋單獨成字並為古文。
宲(幫 幽)寶(幫 幽)
寶:四3·21崔
《說文》:“宲,藏也。从宀,聲。,古文保。”該形也可理解成从保省聲,“寶、保、宲”讀音相近,此處借“宲”為“寶”。
孚字聲系(滂 幽)
俘(孚聲滂 幽)保(幫 幽)
保:四3·21老四3·21崔
“保”字金文多寫作(《集成》4140)形,以背負一子形會意。後為起到表音作用變右部形體為“孚”,中山王鼎銘文“保”字作,與古文一致。
—保(幫 幽)寶(幫 幽)
寶:汗3·33華四3·21華
上錄形體从貝从“保”字古文得聲,為“保”之異體。蓋因借用為“寶”而絫增意符“貝”。邾叔之伯鐘中“保”作(《集成》87),與古文構形相同,古文來源可信。
(孚聲滂 幽)飽(幫 幽)
飽:說四3·19說四3·19崔
此古文从“孚”得聲。孚聲系字與包聲系字可通,如“包、浮”通用,《左傳·隱公八年》:“公及莒人盟于浮來。”“浮來”在《穀梁傳》《公羊傳》中作“包來”。古文形體屬於聲符替換。
(俘聲滂 幽)飽(幫 幽)
飽:汗2·26說四3·19裴
此从“保”之古文,“飽”字古文作“”屬於聲符替換。
阜字聲系(並 幽)
—阜(並 幽)伏(並 職)
伏:四5·3崔
《疏證》(174頁):“疑乃阜字繁體,阜、伏雙聲,蓋假阜為伏。”按,“阜”是幽部字;“伏”屬職部字,雖然幽、職二部不近,但“伏”字與幽部字關係密切,如“伏羲”或作“包羲”,“包”是幽部字;古“伏、孵”通用,《莊子·庚桑楚》:“越雞不能伏鵠卵。”其中“伏”讀為“孵”,而“孵”从孚聲為幽部字。“伏”字與幽部的“阜”相通,情況與上述現象類似。
(阜聲並 幽)阜(並 幽)
阜:說汗6·77尚四3·27尚\說
古文後兩形當是第一類形體之訛,右下部類似“三”的形體是原來“阜”旁右部筆畫脫落而成。至於上部作三個圓形的“阜”字,古文字中似未見。
矛字聲系(明 幽)
(矛聲明 幽)侮(明 侯)
侮:四3·10孝四3·10老
此形从人,矛聲,可隸定成“”,常見於戰國文字,多作形。“”字在戰國文字中或用為“務、侮”。上錄第二形注出《古老子》。郭店簡《老子》丙篇“其次侮之”,“侮”作“”,與《古老子》的古文用法正同,可見古文來源可靠。
—髳(矛聲明 幽)蒙(明 東)
蒙:四1·10古
“”字見於《龍龕手鏡》《正字通》等字書,《正字通》長部:“,髳字之訛。”而“髳”在《說文》中是“”的或體。“髳”从矛得聲,古“蒙”和“矛”聲字可通,如《尚書·洪範》“曰蒙”,《周禮·春官·大卜》鄭注引“蒙”作“蟊”。“蟊”與“髳”聲符相同,所以“(髳)”與“蒙”讀音相近,可以相通。但“”字出現較晚,是否為六國文字尚難判斷。
鍒(日 幽)柔(日 幽)
柔:碧
碑文為“鍒”字,“鍒”从柔聲,與“柔”讀音相近,此借為“柔”。
(楙聲明 侯)袤(明 侯)
袤:汗3·44義四4·39義
古文可隸定作“”。“”从衣楙聲,而“楙”以“矛”為基本聲符,與“袤”聲符相同,此處“袤”从“楙”作屬於聲符繁化。
(矛聲明 幽)懋(明 侯)
懋:汗4·59裴四4·39裴碧
“懋”字从楙得聲,“楙”从矛得聲,此古文从矛作,屬於聲符簡化。“”字見於楚簡中,但多用為“務”。
楙(明 侯)懋(明 侯)
懋:汗3·30
古文借“楙”為“懋”。
〈〉—矛(明 幽)蝥(明 侯)
蝥:四2·25籀
古文為“”字,《山海經·東山經》:“其中多堪之魚。”郭璞注:“未詳,音序。”“序”與“矛”讀音不近。其實古文“”應是“”字之訛形,《改併四聲篇海》《字彙補》等均以“”為“矛”字異體,此蓋假“”為“蝥”。
敄(明 侯)務(明 侯)
務:四4·10黃蔡
古文為“敄”字,是“務”的聲符,此處借用為“務”。
(矛聲明 幽)矛(明 幽)
矛:說汗6·76說四2·25說
古文絫增意符“戈”。
牟字聲系(明 幽)
蛑(明 幽)(明 幽)
:說汗6·72說四2·25說
上錄後兩形,原釋為“蝥”,《說文》以“蝥”為“”之或體,所以此處都歸在“”字下討論。古文从虫牟聲。典籍中“”與“蛑”字互為異文,如《詩·小雅·大田》:“及其蟊賊。”釋文:“蟊,本又作蛑。”“蟊”與“”為一字異體,“”字古文作“蛑”屬於通假關係。
牡字聲系(明 幽)
—牡(明 幽)牡(明 幽)
牡:四3·27老
古文从馬,从馬的“牡”字在甲骨文、曾侯乙簡、庚壺銘文、壺銘文中都有出現,古文與古文字相合。早期从馬之“”字表牡馬之義,後隨着文字演變逐漸成為“牡”字異體。《說文》謂“牡”从土聲,恐不可信。從古文字來看,“牡”以“牡”字初文為聲符,因與“土”相近,所以《說文》認。故此處不把“牡”字歸在土字聲系,單列於此。
牡(明 幽)
牡:四3·27崔
古文从牛、馬,《集韻》以其為“牡”字異體,古文來源不明。“牛”旁也可能是“土”字訛變,若此則古文是上一條“”之訛變,姑附於此。
戊字聲系(明 幽)
—戊(明 幽)戊(明 幽)
戊:石
古文增羨符“口”旁。
卯字聲系(明 幽)
卯(明 幽)酉(喻 幽)
酉:說汗6·82說四3·27說四3·27崔
古文是“卯”字的變體,古“卯”與“酉”讀音相近,如二十八星宿南方星宿名“柳”在曾侯乙墓漆箱中作“梄”,“柳”从卯聲,“梄”从酉聲,既然“卯”和“酉”可以作同一個字的聲符,那麽它們讀音應相近,兩者可通,此處借“卯”為“酉”。
(卯聲明 幽)遒(從 幽)
遒:汗1·9四2·23義
上錄《汗簡》中形體原釋為“道”,今正。此類形體从“酉”字古文“丣”,“丣”就是“卯”字(參上條),古文可隸定作“”,此處借為“遒”。
(卯聲明 幽)飽(幫 幽)
飽:說四3·19說四3·19裴四3·19崔
古文从卯(末形所从的“卯”旁訛),“卯”與“飽”都是脣音幽部字,“飽”字从卯屬於聲符替換。
莤(心 覺)縮(心 覺)
縮:四5·4崔
古文為“莤”字。《說文》“莤”條下引《春秋傳》曰:“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供,無以莤酒。”段玉裁注:“从酉艸,以酒灌艸會意也……按《周禮》《禮記·内則》二鄭所引《左傳》皆作‘縮’。然則‘縮’者,古文叚借字。”可見,古文用法與古書相合。
—莤(心 覺)縮(心 覺)
縮:汗1·5四5·4尚
此形體从艸从酉之古文,當是“莤”字異體。《說文》另有訓為“鳧葵也”的“”字與此古文是同形關係。古文借為“縮”,注出《古尚書》,然《尚書》無“縮”字,《注釋》(78—79頁)認為“宿、縮、莤”三字音近,古文應是假“莤”為“宿”,“宿”見於《尚書·顧命》。
(留聲來 幽)瘤(來 幽)
瘤:四2·23崔
《字彙補》矢部:“,古瘤字,見崔希裕《略古》:‘服虔曰:肉突曰。”按,“”字出現較晚,不好判斷其是否為戰國文字,但它以“留”為聲符,與“瘤”音近,故此處借用為“瘤”。
鎦(來 幽)劉(來 幽)
劉:四2·23崔
大徐本未收“劉”,僅收“鎦”,二字都以“卯”為基本聲符,讀音相近。古文即“鎦”字,此處借為“劉”。
夒字聲系(泥 幽)
(泥 幽)柔(日 幽)
柔:汗1·4碧四2·21碧碧
古文从玉,夒聲,為“”字。但鄭承規將碑文釋為“瓊”,《汗簡》《四聲韻》亦收該形在“瓊”下。錢大昕認為古文不當釋作“瓊”,《說文》本有“”字,讀若柔(《潛研堂金石文跋尾》,《嘉定錢大昕全集》第六冊115頁)。鄭珍也指出該形从玉夒聲,即“”字,讀與“柔”近(《箋正》511頁)。按,從形體上看,此形確是“”字,釋“瓊”。碑文原辭例為“伏以先妃含貞載德,克懋儀”,徐剛指出“柔儀”一詞見於典籍中(《碧落碑考釋》),其說甚是。所以我們按用法將古文徑直歸在“柔”下,碑文是借“”為“柔”。
夒(泥 幽)憂(影 幽)
憂:四2·23崔
疑古文為“夒”字隸定訛體,其所从的“止”旁寫在了右側,並發生訛變。古“夒、憂”都屬於幽部,兩者音近,蓋古文借“夒”為“憂”。
丑字聲系(透 幽)
(丑聲透 幽)好(曉 幽)
好:並汗6·81尚四3·20老四3·20尚四3·20崔並四3·20籀四4·30老並四4·30籀
古文可隸定成“”,从子,丑聲,此形見於戰國文字中,作(上博《緇衣》1)、、(《語叢二》21、22)、、(《語叢一》89),與此古文形體一致,且也用為“好”,證明古文準確可信。
(曉 幽)好(曉 幽)
好:四3·20尚
此即“”字。《說文》:“,人姓也。从女,丑聲。《商書》曰:無有作。”今本《尚書》作“好”,段玉裁注:“本訓人姓,好惡自有真字,而壁中古文叚為好。”段說可信,“”字古文字中作(《璽彙》2840),古文來源有自。
(丑聲透 幽)鈕(泥 幽)
鈕:說汗1·4說四1·23說集19說
《四聲韻》宋刻配抄本收在“鉏”下,,《集古文韻》不,今正。“”與“鈕”聲符相同,讀音相近,古文假“”為“鈕”。
夲字聲系(透 幽)
(夲聲透 幽)綯(匋聲定 幽)
綯:四2·9崔
古文又見於《玉篇》殘卷作“”,《疏證》(271頁)引胡吉宣說:“字書古文原寫訛作,古廣益本又訛成,今訂正為,从夲聲,猶夲之為。《說文》:‘夲,讀若滔。’猶縚也。《小爾雅》:‘縚,索也。’即《廣雅》之‘綯,索也’。”
由字聲系(喻 幽)
(喻 幽)猶(喻 幽)
猶:汗3·36尚四2·23尚
此古文即“”字。《說文》無“由”字,而以“”為之。典籍中“由”和“猶”常可通假,《禮記·雜記下》:“則猶是與祭也。”鄭玄注:“猶,亦當為由。”可證。古文借“”為“猶”。
(由聲喻 幽)冑(定 幽)
冑:四4·37崔蔡
《說文》:“冑,兜鍪也。从冃,由聲。,《司馬法》冑从革。”與《司馬法》所錄形體相比,知形即“”字,衹是上部“由”旁脫畫。“”字戰國文字作(曾侯乙1)、(包山269號),形體與古文相合,也用為“甲冑”之“冑”。
(邪 幽)袖(邪 幽)
袖:四4·37籀
原釋文作“柚”,是“袖”的形近訛體。此字為“袖”字篆文形訛變,古文用為“柚”。
(由聲喻 幽)岫(邪 幽)
岫:四4·37崔四4·37崔
《說文》:“岫,山穴也。从山,由聲。,籀文从穴。”“岫”从穴屬於意符替換。貨幣文字中的形,何琳儀讀為“軸”(《古幣文編校釋》)。古文與幣文形體相同。
(由聲喻 幽)迪(定 覺)
迪:汗1·9四5·15崔
古文更換意符从彳。
攸字聲系(喻 幽)
滌(定 覺)條(定 幽)
條:汗5·61義四2·6義
《箋正》(880頁)指出古文為“滌”字省體,《注釋》(390頁)又引漢代碑刻文字加以申論,指出二者屬於通假關係。此處借“滌”為“條”。
筱(心 幽)篠(心 幽)
篠:汗2·21尚四3·18尚四3·18古
“篠、筱”都以“攸”為基本聲符,讀音相近,典籍常互為異體,如《爾雅·釋艸》:“篠,箭。”釋文:“篠,《字林》作筱。”古文屬於通假關係。
游字聲系(喻 幽)
斿—遊(喻 幽)遊(喻 幽)
遊:四2·23雲碧
在表旌旗之流義時,文獻及字書中或以“斿”為“遊”,古文用法相同。
遊(喻 幽)游(喻 幽)
游:石四2·23崔
此古文从辵,斿聲,其第二形隸定稍訛。類似形體戰國文字作(《璽彙》1154)、(包山187)。古文字中“遊”常可用為“游”,可見古文與戰國文字相合。
—游(喻 幽)游(喻 幽)
游:說汗1·8尚四2·23尚四2·23說四2·23崔四2·23雲四2·23古
以上古文从子(或“子”字古文),可隸定成“”。戰國文字中常見的“游”字多作(《語叢三》51號)類形體,所以很多學者都認為古文是由形訛變而來。按,此說可能性較大,但要注意的是,戰國文字中還有一類从子从辵之字,如包山277號簡有形,諸家釋為“游”;如果此形體確是“游”字,那麽“”形也是來源有據。
卣字聲系(喻 幽)
(喻 幽)攸(喻 幽)
攸:並汗1·9尚並四2·23尚\貝四2·23崔汗1·9庶四2·23庶
該形為“(卣)”字(後兩形訛變),在傳寫過程中已經與“廼”相混。《說文》謂“”讀若“攸”,文獻中兩者可通,《禮記·緇衣》引《詩》云:“朋友攸攝,攝以威儀。”郭店簡《緇衣》45號簡中“攸”作“(卣)”,與古文用法相同。
卣(喻 幽)由(喻 幽)
由:四2·23崔
此即“卣”字隸古定形體,中間的筆畫隸定時稍訛,古“由、卣”多能相通,如虢叔旅鐘(《集成》238)“御于天子,卣天子多賜旅休”。其中的“卣”讀為“由”。古文與鐘銘用法相合。
(喻 幽)—卣(喻 幽)
:四2·6崔
《說文》:“,艸木實垂然……讀若调。,籀文三為。”古文从三個“”旁,“”與“卣”本為一字。
酉字聲系(喻 幽)
酉(喻 幽)酒(精 幽)
酒:石汗6·82義四3·27義
此形即“酉”字,與石經古文對應的隸楷形體均作“酒”。楚文字中表示干支的“酉”則多寫作“梄”,而“酉”一般用作“酒”,如《容成氏》45號簡:“既為金桎,又為酒池,厚樂於酒。”句中兩個“酒”都是借“酉”為之。古文借“酉”為“酒”與古文字用字習慣相合。
(酒聲精 幽)糟(精 幽)
糟:汗6·82裴汗1·5裴並四2·9裴汗6·82裴四2·9裴
古文从艸,酒聲,《注釋》(81—82頁)指出“酒”與“糟”同屬照紐幽部,可以通假。《周禮·天官·酒正》“辨四飲之物”鄭玄注:“鄭司農說以《內則》曰:‘飲重醴,稻醴清;黍醴清;粱醴清。’”而今本《禮記·內則》“”均作“糟”;又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豪韻:“糟,酒滓。亦作醩、,通俗作糟。”均是兩字相通之證。
酋(從 幽)耇(見 侯)
耇:四3·28汗
古文為“酋”字。“酋”從母幽部,“耇”見母侯部,《說文》謂“耇”从句聲,“句”从丩得聲,“丩”為幽部字。此處蓋假“酋”為“耇”。《說文》以“酋”為會意字,從古文字來看,“酋”字所从的“酉”旁亦表音,所以我們把此條直接歸在酉字聲系中。
禉(喻 幽)猷(喻 幽)
猷:碧
古文从示、酋,為“禉”字。“酋、酉”讀音相近,故“禉、”屬異體關係。《說文》以“”為“槱”的或體,後世《集韻》《玉篇》等以“禉”為“槱”的異體,可為證。此處假“禉”為“猷”。
舀字聲系(喻 幽)
舀(喻 幽)韜(透 幽)
韜:四2·9老
王丹認為古文來源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滔”字訛變;一種是“舀”字訛變,中間類似“水”旁的形體是米形之訛(《新證》68頁)。古文字中的“舀”旁中間或从米作,所以我們贊同王丹提出的第二種意見。“韜”字从舀得聲,兩者音近,古文借“舀”為“韜”。
牖字聲系(喻 幽)
牖(喻 幽)
牖:四3·27老
《說文》:“牖,穿壁以木為交窻也。从片、戶、甫。譚長以為:甫上日也,非戶也。牖,所以見日。”劉釗據秦簡中“牖”字作,認為“牖”本从日,不从戶,譚長說从日可信,“戶”應是“日”的訛形(《談考古資料在〈說文〉研究中的重要性》)。其說可從,上錄古文右部似从亘,與“牖”字寫法相差甚遠,如果古文確有來源的話,應是一個借字。
翏字聲系(來 幽)
翏(來 幽)寥(翏聲來 幽)
寥:四2·6庶
此假“翏”為“寥”。
翏(來 幽)戮(來 覺)
戮:四5·4尚並四5·4籀
古文是“翏”字之訛,此處借為“戮”。郭店簡《窮達以時》9號簡“子胥前多功後翏死”中的“翏”字用為“戮”,用法與古文相同。可見此古文與戰國文字所反映的用字情況一致。
廫(來 幽)寥(翏聲來 幽)
寥:汗3·39乂四2·6老\乂四2·6碧碧
上錄第一形中“宀”旁為“广”旁之訛,以上形體為同一字,即“廫”字異體。“廫”字見於《說文》,以“翏”為基本聲符,“寥”也从翏得聲,二者聲符相同,音近可通。
僇(來 覺)戮(來 覺)
戮:汗3·41史四5·4史
古文係“僇”字,假借為“戮”。黃錫全指出馬王堆帛書《經法》《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假“僇”為“戮”(《注釋》290頁),與此古文用法一致。
蚤字聲系(精 幽)
鼜—(清 覺)(清 覺)
鼜:汗2·24易
古文从壴、蚤,為“”字,見於《說文》。古文注出《古周易》,《箋正》(649頁)指出《周易》中無“”字,而《周禮·鼓人》則有之,出處《周易》當是《周禮》之。《注釋》又引諸家觀點指出“、鼜”屬於異體關係。其說可信。
艸字聲系(清 幽)
艸(清 幽)草(清 幽)
草:四3·20老四3·20汗四3·20說
古文為“艸”字,齊陶文作(《陶錄》2.330.1)、(《陶錄》3.517.6),“艸”應是“草”的本字。如《周易·離·彖傳》:“百穀草木麗乎土。”《說文》“”字下引“草”作“艸”。从艸早聲的“草”後出。
曹字聲系(從 幽)
—曹(從 幽)曹(從 幽)
曹:汗3·30演四2·9演
上錄第二形《四聲韻》釋為“糟”,暫按《汗簡》釋為“曹”。古文為“”字,甲骨文中作(《合集》6942)。古文此處用為“曹”。
醩(曹聲從 幽)糟(精 幽)
糟:四2·9崔
此字可隸定成“醩”,因“糟”多指酒滓,所以可以把“米”旁換成“酉”旁。《集韻》豪韻:“糟,《說文》:‘酒滓也。’或作醩。”此古文屬於意符換用。
(曹聲從 幽;聲喻 宵)糟(精 幽)
糟:汗2·20裴四2·9裴
此字从从曹作,可隸定成“”。或說“”為瓦器,此與“醩”所从的“酉”旁意符替代。其實該形所从“”也可能起表音作用,“”屬喻母宵部,“曹”屬從母幽部,二者聲母相近,韻部旁轉,讀音相近。
叟字聲系(心 幽)
(叜聲心 幽)鷫(心 覺)
鷫:四5·5說
古文形體从“叜”得聲,《說文》:“鷫,鷫鷞也……从鳥,肅聲。,司馬相如說:从叜聲。”“鷫”字古文作“”是將聲符“肅”換成了“叜”,屬聲符更替。
傁(叟聲心 幽)叟(心 幽)
叟:汗3·42林
古文為“傁”字,“傁”本从叟聲,二者音近可通。
(叟聲心 幽)溲(心 幽)
溲:四2·24崔
此形上部从。“沬”在古文字中作“湏”,也作“”(參物部沬字聲系)。可見“”與“水”作為意符有時可以換用,上錄形體蓋更換意符从。
〈搜〉(叟聲心 幽)艘(叟聲心 幽)
艘:汗3·38四2·9楊
上錄第一形體《汗簡》原釋作“搜”。《訂正六書通》(102頁)該形釋為“艘”,與《四聲韻》同,今收入“艘”字下一併討論。古文可隸定成“”,从耑不知取何義,《注釋》(270頁)疑“耑”是(手)形之訛。按,此說可能性非常大,暫從之,則古文借“搜”為“艘”。
秀字聲系(心 幽)
(秀聲心 幽)抽(透 幽)
抽:四2·23裴
古文係“”字。《說文》“抽”與“”均是“”的或體。“秀”字和“由”字可通,上博簡《子羔》8號簡:“由諸畎畝之中而使。”其中的“由”字作“”,“”即“秀”字,可見兩聲系字可通,“抽”从秀屬於聲符替換。
汓字聲系(邪 幽)
汓(邪 幽)泅(邪 幽)
泅:四2·24籀
《說文》以“泅”為“汓”的或體,此處反以“汓”為“泅”的古文。“汓”與“游”字古文“”構形相類似。古“汓”與“泅”都是邪母幽部字。此假“汓”為“泅”。
舟字聲系(章 幽)
(章 幽)周(章 幽)
周:汗3·44朱四2·23朱蔡
古文為“”字。《說文》:“,帀徧也。”段玉裁注:“凡圜周、方周,周而復始,其字當作,謂其極而復也……《易》曰:‘周流六虚。’蓋自古叚周為矣。”是“、周”可通,古文借“”為“周”。
—輈(端 幽)輈(端 幽)
輈:四2·24崔四2·24說
此形从“車”字古文(詳參魚部車字聲系)。
周字聲系(章 幽)
啁(端 幽)嘲(朝聲端 宵)
嘲:汗1·6尚四2·8尚
上錄古文為“啁”字,《箋正》(534頁)已指出此形所从“周”旁不全,另古文出自《尚書》,但《尚書》中無此字。《注釋》(96頁)認為“尚書”是“史書”之。按,兩說均可信,“啁”與“嘲”屬假借關係。《文選·出郡傳舍哭范僕射詩》李善注:“《蒼頡篇》曰:‘啁,調也。’字書曰:‘嘲亦啁也。’”古文用法與此相同。
賙(周聲章 幽)周(章 幽)
周:四2·24崔
古文借“賙”為“周”,《詩·大雅·雲漢》:“靡人不周。”鄭箋:“周當作賙。”足見“賙”與“周”可通用。
手字聲系(書 幽)
(手聲書 幽)收(書 幽)
收:石
古文从手、攴,“收”本从丩得聲,此處从手可能屬於聲符換用。“手”和“收”都是書母幽部字,讀音接近。古璽印文字中有(《璽彙》3702)形,辭例為“賈之璽”,《璽彙》將第一形以不識字處理。此形左部从手,右部似是“攴”旁,可隸作“”,與上錄古文一致,何琳儀據古文將印文釋成“收”(《戰國古文字典》198—199頁),可信,說明古文有所本。
首字聲系(書 幽)
—道(定 幽)道(定 幽)
道:汗1·10尚四3·20老四3·20尚碧陰蔡墓
古文从行、人,可隸定作“”。此類寫法的“道”字習見於郭店簡中(《楚文字編》107頁)。同時,“”也見於石鼓文,但用為“行”,與用為“道”的“”是同形字,關於這點李學勤曾有論證(《說郭店簡“道”字》)。可見,古文反映的是六國文字用法。
—道(定 幽)道(定 幽)
道:汗1·10四3·20華
古文从行从兩個人形。按照古文字中偏旁單複有時無別的規律,此形與上一條古文可能是同一個字,疑是“道”的異體。
(聲定 幽)導(定 幽)
導:汗1·14碧四4·29孝碧
上錄《汗簡》中形體原釋為“道”,當釋作“導”。“導”本从道聲,古文从作(上錄古文第二形為訛體),屬於聲符替換。
衜—道(定 幽)道(定 幽)
道:汗1·10尚四3·20尚
古文从行、首。古文字中“道”亦可从行,如貉子卣銘文“道”作(《集成》5409),與古文形體相合。
—道(定 幽)道(定 幽)
道:汗1·10義四3·20碧四3·20老
古文从行、頁,可隸定作“”。古文字中作為意符時从首和从頁可以互作,所以“”和上一條中“衜”應是一字異體。戰國文字中存在作“”形的“道”字,《語叢二》中“道”作(38號),與古文相合。
—道(定 幽)道(定 幽)
道:汗1·9四3·20孝四3·20郭四3·20雲
古文从辵、頁,《說文》謂“道”字从首,古文與之不同。从頁的“道”字見於古文字中,尤其多見於楚文字中,如(《性情論》7)、(《成之聞之》4),古文與此類寫法基本一致,確有所本。
〈?〉—道(定 幽)道(定 幽)
道:汗1·9四3·20老四3·20雲
古文左部从彳,右部奇特。《箋正》(556頁)認為古文所从“頁旁从重儿”。《注釋》(120頁)認為古文為“邊”字。從形體上看古文並非“邊”字,戰國文字中的“道”字或作、(參上一條),从辵、頁,上錄古文可能是由此類形體訛變而成。
(首聲書 幽)道(定 幽)
道:說汗4·48林四3·20林
石鼓文中“道”字作,从寸,去掉“行”旁後的部分與古文相同。
守字聲系(書 幽)
(肘聲端 幽)守(書 幽)
守:四3·26華
此形體多見於三晉文字,作(侯馬1:6)、(《璽彙》3307),楚文字中也有。其下部可嚴格隸定成“”,“”與一般的“寸”旁不同,李天虹認為“”就是“肘”字初文(《釋郭店楚簡〈成之聞之〉篇中的“肘”》),此說可信。“守”字古文从,保留了早期形體。
(守聲書 幽)守(書 幽)
守:汗3·39乂四3·26孝四3·26老四3·26乂
鄭珍認為此字因《說文》“守”訓“守官”遂增成从“官”作(《箋正》738頁)。按,鄭說可能性很大,所以我們將古文以“守”字異體收在此處。此形或許是“守官”的合文。“守官”一詞見於《左傳》《大戴禮記》以及多部史書,《說文》以“守官”訓“守”,可見二者作為名詞時,作用和意義相近。先秦的書寫格式中經常含有合文,“守官”均从宀作,完全可能以合文形式出現,一旦後人不注意合文符號,或者根本就沒有合文符號,外加“守”和“守官”意義相同,很容易將本表示兩個字的合文“守官”,當成一個字“守”來處理。
獸字聲系(書 幽)
獸(書 幽)狩(書 幽)
狩:石
此即“獸”字。“獸”與“狩”常可通用,此處假“獸”為“狩”。
字聲系(禪 幽)
(聲禪 幽)讎(禪 幽)
讎:汗4·59四2·24尚四2·24崔
古文从心,聲,可隸作“”。古“讎”字可與“壽”通,如《左傳·文公十三年》:“乃使魏壽餘偽以魏叛者。”《史記·秦本紀》引“魏壽餘”作“魏讎餘”。“”與“壽”聲符相同,所以“讎”與“”讀音亦相近,古文中兩者屬於通假關係。
—壽(禪 幽)疇(定 幽)
疇:汗2·22說汗6·82四2·24說四2·24尚四2·24籀
古文為“”字。“”是“壽”字的基本聲符,《說文》以之為“疇”字或體,此處以為古文,均屬假借用法。
—壽(禪 幽)疇(定 幽)
疇:並四2·24籀四2·24崔四2·24崔
古文可隸定成“”。“、疇”可通,《周易·否》:“疇離祉。”釋文:“疇,鄭作古字。”可證。古文用法相同。又上錄末形為訛體(參李春桃《傳抄古文綜合研究》289頁)。
—疇(定 幽)疇(定 幽)
疇:並四2·24崔
古文从田,聲,與“疇”字正篆寫法相同。
—禱(端 幽)禱(端 幽)
禱:汗1·3石四3·20石四3·20說四4·29石
上錄末形原釋作“檮”,釋文“檮”應是“禱”的形近字,現歸在一處討論。戰國文字中“禱”字或作(包山248號),古文與此近似,衹是偏旁位置關係不同,不構成區別特徵,可見古文與戰國文字相合。
—禱(端 幽)禱(端 幽)
禱:四3·20崔
“禱”在戰國文字中或作(包山202號)、(包山203號)形,下部从甘,古文下部从口,“甘、口”均為羨符,所以簡文與古文相同,古文來源可靠。
—禱(端 幽)禱(端 幽)
禱:四3·20說四3·20崔
上錄末形為訛體。古文右部增加形作為意符(詳參脂部齊字聲系“”與“齋”條)。
嚋(壽聲禪 幽)譸(端 幽)
譸:四2·24尚並四2·24崔
上錄末形為訛體,古文更換意符从口作。
雔字聲系(禪 幽)
雔(禪 幽)讎(禪 幽)
讎:四2·24汗
古文為“雔”字。《爾雅·釋蟲》:“讎由,繭。”釋文“讎”作“雔”,古文用法相同。
受字聲系(禪 幽)
授(禪 幽)
授:四4·38籀
古文字中“受”或省略上部的“手”形,在後世俗字中也有類似寫法,如漢唐扶頌中“授”字作,是其證。上錄古文从辵、受(省體),與之相同。
脜字聲系(日 幽)
脜(日 幽)柔(日 幽)
柔:汗4·47爾\說四2·24尚\說
上錄後一形左部的“亻”旁是从“月”旁(實際為肉旁)訛來,古文體系中“月、亻”旁常相訛混(李春桃《傳抄古文綜合研究》173頁)。古文為“脜”字。《說文》:“脜,面和也。从、从肉。讀若柔。”《玉篇》:“脜,面和也。野王案:‘柔色以蘊之,是以今為柔字。’”是“脜、柔”音近可通。
咎字聲系(見 幽)
咎(見 幽)皋(見 幽)
皋:四2·8唐
此假“咎”為“皋”,古文字中相似用法如上博簡《容成氏》29號簡“乃咎陶以為李”“咎陶既已受命”句中的“咎陶”传世典籍多作“皋陶”;又十一年皋落戈(《考古》1991年第5期)銘文中的“咎落”即“皋落”。可見古文用字習慣與六國文字相合。
簋字聲系(見 幽)
(聲見 幽)簋(見 幽)
簋:說汗5·69尚四3·6尚
古文形體可隸定成“”(《說文》中形體稍訛),从飤。戰國文字中很多“”旁訛作“飤”,如包山簡中的“廏”作(154號),所从的“”訛作“飤”。“”所从的“飤”旁情況亦同。另外,“飤”也可能是“”形的訛變。總之,此處“飤”所承載的是“”字讀音,古文字中的“簋”多自名為“”,所以“、簋”音近可通。
九字聲系(見 幽)
匭(軌聲見 幽)簋(見 幽)
簋:說汗5·69尚四3·6尚四3·6孝四3·6崔
此形从匚,軌聲,“軌”與“簋”聲韻皆同,讀音相近,並可相通。如1950年洛陽西宮一座秦墓出土物品包括四件銅器,其中的銅簋器蓋均有銘文,自名為(杜廼松《記洛陽西宮出土的幾件銅器》),正假“軌”為“簋”。从“軌”得聲的“匭”與“簋”讀音相近,則古文可借“匭”為“簋”。
朹(九聲見 幽)簋(見 幽)
簋:說汗3·30郭四3·6郭
此借“朹”為“簋”。“朹”字見於秦印(《秦印文字彙編》81頁),也見於阜陽漢簡《詩經》中,今本對應之字正作“簋”。“朹”从九得聲,“九”與“簋”均見母幽部,讀音相近,古文可借“朹”為“簋”。
—匓(見 幽)廄(見 幽)
廄:說汗6·78論四4·37論
郭店簡《尊德義》中有、(分別見24、26號簡)兩形,李零認為是“簋”的別體,讀為“軌”(《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185頁)。白於藍釋該形為“匓”,讀為“軌”(《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56頁)。按,從形體上講,後說較優,我們懷疑此古文應源於、類形體,演變過程中把所从的“勹”寫成相似的“九”,屬於變形音化現象。清華簡《筮卦》“簋”字或作(53號),形體从九得聲,情況可與古文相類比。此處蓋假“匓”字異體為“廄”。
(九聲見 幽)軌(見 幽)
軌:四3·6崔
中間所从的“几”為“九”旁訛變,《玉篇》行部以“”為“軌”字古文,可證。古文以“九”為聲符,以“行”為意符,應是“軌”字異體。
(九聲見 幽)軌(見 幽)
軌:墓
古文為“”字,不見於《說文》。《玉篇》辵部:“,古文軌。”《集韻》旨韻:“軌,或作。”古“辵、行”二旁表意相近,“、”關係密切,都是“軌”字異體。
(九聲見 幽)馗(群 幽)
馗:汗6·78守\乂四1·18守
古文从邑,九聲,可隸定成“”。“”古文字中作(《貨系》1210),幣文从九得聲,讀作“”(考釋分別參李家浩《戰國貨幣考[七篇]》;何琳儀《尖足布幣考》)。古文中“”亦从九聲,假借為“馗”。
—(九聲見 幽)馗(群 幽)
馗:汗6·78李四1·18李
古文从兩個“九”旁,應是“邑”旁的訛形,則古文可隸定作“”,應是後世俗字。疑“”形為“”之異體,其中“九”旁為基本聲符,此處借為“馗”。
(九聲見 幽)宄(見 幽)
宄:說汗6·78尚四3·6說
此形从又,九聲,可隸定作“”。兮甲盤中的“宄”字作(《集成》10174),下部與古文相同。
(九聲見 幽)宄(見 幽)
宄:說四3·6說
此字从心,宄聲,“心”旁可能是“又”旁之訛,也可能是羨符,暫附於此。
(九聲見 幽)究(見 幽)
究:汗4·59四4·37尚
古文借“”為“究”。
(九聲見 幽)究(見 幽)
究:四4·37尚
構形奇特,其上部應是“九”旁訛變,《集篆古文韻海》(4·45)收相應形體不,可證。則古文借“”為“究”。
丂字聲系(溪 幽)
丂(溪 幽)考(溪 幽)
考:四3·21汗
《說文》:“考,老也。从老省,丂聲。”此古文為“丂”字,借用為“考”。
攷(溪 幽)考(溪 幽)
考:四3·21汗
即“攷”字。《說文》:“攷,敂也。从攴,丂聲。”“考”與“攷”聲韻皆同,讀音相近,可以相通,如徐王義楚鍴(《集成》6513):“用享于皇天。及我文考。”其中的“考”作,應即“攷”字異體,與古文構形同。
(曉 幽)朽(曉 幽)
朽:汗2·20林汗2·23四3·26林四3·26乂
《說文》以“朽”為“”之或體,此處以後者為前者古文。“朽、”可通,如《列子·天瑞》:“朽瓜之為魚也。”釋文“朽”作“”,古文用法與古籍相合。
(丂聲溪 幽)巧(溪 幽)
巧:汗5·66四3·19張四3·19孫並四3·19老
古文从手,丂聲,《集韻》巧韻:“巧,古作。”郭店簡中“巧”字作(《老子甲》1號),从攴丂聲,可見“巧”字能借“攷”為之。古从攴與从手多能相通,如“措”字在中山王方壺(《集成》9735)中从攴作“”,“”與“攷”可能互為異體,此處借用為“巧”。
—(曉 幽)寡(見 魚)
寡:四3·22顏
《新證》(74頁)認為古文是“”字,並引《列子·湯問》中“”字用法,指出古文借為“寡”。按,此說可從,“殂”字古文作(四1·26乂),左部是“死”旁之訛(參鐸部乍字聲系),上錄形左部與其相近,兩者是同一形體,則古文从死、丂,似是“”字異體,此處以之為“寡”字古文。
求字聲系(群 幽)
求(群 幽)裘(群 之)
裘:說
“求”和“裘”來源不同,裘錫圭認為“求”是“蛷”的表意初文(《釋“求”》);而“裘”本象裘皮衣服形,後變為从求得聲的形聲字。古“求”和“裘”可通假,《詩·鄭風·羔裘》釋文:“裘字或作求。”關於“求”和“裘”的音讀關係,徐正考曾有專門討論(《“求”、“裘”古韻考——附論〈詩〉韻二字異部之成因》),可參看。
捄(群 幽)救(見 幽)
救:汗5·66尚四4·37義
典籍中“捄”與“救”可通用,如《詩·邶風·谷風》:“匍匐救之。”《漢書·谷永傳》引“救”作“捄”。古文用法相同。
臼字聲系(群 幽)
臼(群 幽)舅(群 幽)
舅:蔡
古文為“臼”字,誌文假借為“舅”。
匶(舊聲群 之)柩(群 之)
柩:汗5·69孫汗5·69郭
古文从匚,舊聲(第一形“舊”旁上部訛脫)。“舊”與“久”讀音相近,常可通假,如郭店簡《老子甲》37—38號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怠,可以長舊。”其中的“舊”用為“久”。而“柩”从久聲,“匶”从舊聲。是“匶、柩”音近,所以古文可假“匶”為“柩”。
匶(舊聲群 之)舊(群 之)
舊:並四4·37郭並四4·37籀
上錄形體為“匶”字(參上一條),“匶”本从舊得聲,此處借為“舊”。
字聲系(群 幽)
(群 幽)奏(精 屋)
奏:四4·39籀
鐘銘文有形體作,李家浩據上錄古文把該形釋作“奏”(《鐘銘文考釋》)。文意甚通,其說可信。古文字中有一常見的聲符,金文中作,楚簡中作,陳劍認為它們是从“”字分化而出,上錄古文便是它們的訛變形體(《據郭店簡釋讀西周金文一例》),亦可信,在古文字中多用來表示“仇”這個詞,陳劍將其擬作群母幽部字。我們在歸部時亦采取這一意見。
(聲群 幽)奏(精 屋)
奏:說汗1·13四4·39尚四4·39籀
前兩形上部是第三形上部的訛體。上一條引陳劍文認為古文可分析成从廾聲,古文用為“奏”。
(聲群 幽)奏(精 屋)
奏:說汗1·14四4·39尚四4·39籀
“攴、廾”作為意符常可換用,古文更換意符从攴。
(聲群 幽)就(從 覺)
就:石汗1·9貝四4·38貝並四4·38籀
陳劍認為該形體來源於西周金文中的形,並引冀小軍意見,認為其聲符是“”的分化字,傳抄古文中借用為“就”字(參上兩條引文)。
(聲群 幽)救(見 幽)
救:四4·37老
徐在國、黃德寬認為古文左部所从與郭店簡《緇衣》讀為“仇”的字(19)左部相同,該旁是“棗”之省體(《傳抄〈老子〉古文輯說》)。此說很具啓發性,該旁即上文所論之“”字,古文形體屬於聲符替換。
(聲群 幽)墺(影 覺)
墺:說汗6·73尚四4·30老
陳劍認為古文右部與“奏”字所从相同,是“”的變形,在形體中作聲符(參上面“”與“奏”條)。則古文可以分析成从土聲。
(聲群 幽)燠(影 覺)
燠:四5·5尚四5·5尚
此形為“墺”字古文(參上一條),此處借為“燠”。
(聲群 幽)奧(影 覺)
奧:四4·30籀
此處借古文“墺”為“奧”。
(聲群 幽)燠(影 覺)
燠:汗4·55書並四5·5尚
此形右部與“墺”字古文所从相同,是“”的分化形體。
奡字聲系(疑 幽)
奡(疑 幽)傲(疑 宵)
傲:汗4·47尚四4·30尚
該形即見於《說文》的“奡”字。《說文》謂“奡”字“讀若傲”,可見兩者讀音相近,此處屬通假關係。上博簡《三德》11號簡有形,舊解較多,但均難令人信服,趙平安據古文把該字釋作“奡”,讀作“傲”(《上博簡〈三德〉“毋奡貧”解讀》),該說不但字形有據,辭例“毋傲貧,毋笑刑”前後文句對仗工整,文義銜接緊湊,明顯優於他說,可信。此古文形體及用法均與簡文若合符節。
奡(疑 幽)鏊(敖聲疑 宵)
鏊:並四4·30籀
“傲、鏊”聲符相同,讀音相近,“奡”可讀為“傲”,那麽其讀作“鏊”當也在情理之中。
奡(疑 幽)敖(疑 宵)
敖:石
“敖”是“傲”的聲符,石經中借“奡”為“敖”。
薅字聲系(曉 幽)
—薅(曉 幽)薅(曉 幽)
薅:汗6·81孫四2·9孫
上錄形體省去“辱”旁所从的“寸”,疑是“薅”字異體。
—薅(曉 幽)薅(曉 幽)
薅:汗6·81孫四2·9孫
此類形體與上一條古文相比,衹是把所从的“艸”旁換成“屮”旁,兩者應是異體關係。
—薅(曉 幽)薅(曉 幽)
薅:汗6·81孫四2·9孫
古文與“薅”字篆文相比,把“辱”旁所从的“寸”移到“女”旁的下部,又將意符“艸”更換為“屮”。應是“薅”字異體。
休字聲系(曉 幽)
鵂(曉 幽)舊(群 之)
舊:四4·37籀
此形為“鵂”字。《說文》以之為“舊”字或體,此處以之為古文,古“休、舊”讀音相近,“鵂”从休得聲,此處借“鵂”為“舊”。
昊字聲系(匣 幽)
—昊(匣 幽)昊(匣 幽)
昊:汗4·52裴四3·20裴
《汗簡》中形體原釋為“”,“”是“昊”的形近字,今正。從寫法上看,下部兩畫較長,且上部與“日”形相連,該形應是形之訛。金文中有形體作(《集成》4293)。此字釋法較多,或與此古文聯繫釋為“昊”,並不可信,古文形體另有來源。
字聲系(影 幽)
(影 幽)憂(影 幽)
憂:四2·22孝四2·23老四2·23崔
古文即“”字。《說文》:“,愁也。”又:“憂,和之行也。从夊,聲。”“憂”與“”本為一字分化。從出土文獻來看,楚文字、三晉文字中多用“”字。古文以“”為“憂”,正反映了六國文字用法。
—瀀(影 幽)優(影 幽)
優:汗5·61義四2·22義
與“憂”字古文形相比,知上錄兩形所从的旁中間筆畫脫落。古文从水聲,當係“瀀”字異體,古文借為“優”。
幽字聲系(影 幽)
—(影 幽)麀(影 幽)
麀:汗4·54石四2·23石
《說文》:“麀,牝鹿也。从鹿、从牝省。,或从幽聲。”此古文从“”作,《說文》謂“幽”从聲,但从古文字中情況來看,“幽”並不从聲,所以此古文可能是根據“幽”字古文改寫而成。當然,此處也可理解成从“幽”省聲。總之,古文反映了“”與“麀”音近可通的用字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