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天竺去

大兴善寺内,柏树青青,翠竹摇曳。

中天竺(天竺即今印度,当时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天竺)三藏法师波罗颇迦罗蜜多罗(简称“波颇”),从海路到达大唐,辗转来到长安大兴善寺中。他翻译、宣讲《庄严经论》引起轰动后,前往拜访的人络绎不绝。

这天下午,由于下雨,往日人群川流不息的寺院不再嘈杂,殿堂之间宁静空旷。玄奘陪着波颇在大殿檐下绕行。

在这份难得的寂静中,波颇问:“你听到雨声了吗?”

“听到了。”

“用心听与不用心听,雨声是不一样的。”

玄奘“嗯”了一声。

波颇说:“下雨的时候,世间的人大多只是被淋湿,他们没有能力看到下雨的因缘。”说着,他拐过大殿的一角。

玄奘紧随其后,他听到波颇问:“听说你走过不少地方,参访了多位高僧,他们理解的佛法是什么样子的?”

玄奘回答说:“佛法在中国传播了五六百年,也和天竺佛教一样,形成了诸多的学派,涵盖着大小乘的思想。这些学派,各立门户,百花齐放,相互争鸣。整体来说,分为南北两个佛学体系。有些问题,一直争论不休——”

听到这儿,波颇停下脚步,回过头来。迎着波颇鼓励的目光,玄奘继续说:

“例如,对‘佛性’的认识。《涅槃经》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北方僧人认为‘众生在将来成佛时才有佛性,未成佛时没有佛性’,佛性是‘当有’(始有);而南方僧人认为‘佛性是众生本有的,未来成佛,只不过使本有的佛性开发出来而已’,佛性是‘现有’(本有)。”

波颇皱起眉头,陷入沉思。

玄奘问:“尊者,像这样的问题,我该如何取舍,以谁为圭臬(标准)?”

波颇又沉默了一会儿,他轻声说:“年轻的法师,您的这个问题,我不好回答。如果缘分具足的话,您可以去印度那烂陀寺问问我师父戒贤大师。”

从波颇的口中,玄奘第一次听说了天竺那烂陀寺和戒贤大师。

“戒贤大师现在已经快一百岁了,他是天竺公认的高僧大德,精通经律论三藏、大小乘佛法。他还是瑜伽行派的权威,是当今精通《瑜伽师地论》的佛学大师。”

玄奘问:“《瑜伽师地论》是一部什么样的经论?您有没有带来大唐?”

波颇向玄奘摊开双手,解释道:“《瑜伽师地论》是一部统摄一切佛法的经论。它卷帙浩瀚,抄写这部经的贝叶,要装满一大白牛车的。我孤身一人来大唐,没有办法把它带来。”

波颇看到了玄奘脸上失落的表情,他拍了拍玄奘的肩膀,鼓励地说:

“去天竺吧。如果你能得到戒贤大师的讲授,用三五年时间深入研习《瑜伽师地论》,我相信,没有什么佛学上的问题能难住你!”

玄奘内心深处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焰,他喃喃自语:“戒贤大师,那烂陀寺,《瑜伽师地论》……”

波颇说:“年轻的法师,到天竺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