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统治难题:天下苦秦久矣

1. 秦并天下:分封还是郡县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大将王贲率秦军从北方的燕国故地进攻齐国,突然攻入国都临淄,没有遇到任何有效的抵抗,灭亡齐国,关东六国全部被秦消灭,天下一统,长达数百年的先秦时期结束,中国历史迈入了后秦时期。

志得意满、自认功德远迈前人的秦王政以为“王号”已经不能表达自己的功绩,于是命令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等重新议定一个“帝号”。他对自己统一天下的总结很有意思——将责任全部推给了关东六国:以前韩王纳献土地,交出了印玺,并向秦国称臣,但随后背叛了约定,和赵国、魏国一起合纵攻秦,所以我才兴兵灭了韩国,俘虏韩王。我对这个结局很满意,差不多就要停止战争了。赵王派遣国相李牧来秦国结盟,所以我将他的质子送回了赵国,过后赵国又背盟,攻打秦国的太原,所以我才兴兵灭了赵国,俘虏了赵王。赵国公子嘉自立为代王,所以我才举兵灭之。魏王开始也与秦国结盟约臣服,后来与韩国、赵国一起联合反秦,所以被秦兵攻灭。荆(楚)王献青阳以西的国土给秦,后来又背约,攻打秦国的南郡,所以被灭国,荆(楚)王被俘虏。燕王昏乱,他的太子丹竟然暗中命令荆轲来刺杀我,所以被灭国。齐王听信了后胜的计策,与秦国断交作乱,所以被灭国,齐王也被俘虏。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国的王全部伏罪,天下大定。如果再不改我的名号,无从表达我的成功,流传后世,所以让大家商议一下帝号。

按秦王政的意思,他灭六国、统一天下都是被逼无奈。六国背叛、挑衅在先,秦国被迫还击在后,他占据了道德制高点,而其初衷并不是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

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领会了秦王的意思,一致认为:以前五帝直辖的地方不过千里,千里以外的诸侯部族有时来朝见,有时不来,天子不能命令。现在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我们和诸博士(非学位,秦汉顾问官职)商量后认为,古代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所以我们建议改王为“泰皇”。并称命为“制”,称令为“诏”,天子自称为“朕”。

秦王政下令去掉“泰”,留下“皇”,采用上古的“帝”位号,合并号为“皇帝”。其他建议一并采纳。随后追尊父亲秦庄襄王为太上皇,下“制”道:“朕听闻太古有号无谥,中古有号,君主死后,用他生前的行为功业评定谥号。这样一来,就是儿子评议父亲,臣下评议君主,很无聊,有违伦理,朕不赞同,自今往后,废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皇帝用二世、三世计数,以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所以“始皇帝”才是正式的称号,就是开始(第一位)的“皇帝”,“秦始皇”只是约定俗成的非正式用语。当然,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如何统治幅员空前广大的国家,是秦始皇帝面临的首要问题。丞相王绾等人建议:“关东六国刚被灭亡,其中燕国、齐国、楚国距离秦的统治中心关中遥远,应该分封皇子为诸侯王,建立诸侯国统治。”群臣都认可这个方案,独有掌管司法审判的廷尉李斯有异议,他认为:“周文王、武王分封了很多同姓的子弟为诸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缘关系疏远,互相攻击,有如仇敌,周天子无法禁止,导致了几百年的春秋战国乱世。现在秦始皇帝统一海内,应该用完全直属中央的郡县统治,对于诸位皇子、功臣,赏赐财物即可,这样天下人都不会有异议,有利于国家安定。”秦始皇帝认可了李斯的意见,认为天下苦于战争不休,就是因为分封诸侯,现在统一天下,如果再次分封,还会导致同样的结果。因此秦统一后,实行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郡的长官郡守,县的长官县令都由皇帝任命,直接服从于中央政府,并统一诸国的法律制度、货币、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字。但真的是众人皆醉,李斯独醒吗?事实证明并非如此,秦统一后不实行分封是秦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

2. 蜀山兀,阿房出:北伐南征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帝开始巡游天下,向西到达陇西、北地两郡(治所分别在今甘肃省临洮县、庆阳市附近);第二年东巡,登上东南部的峄山,立石碑歌颂自己的功业:“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阤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秦始皇帝召集原鲁国儒生70人,到泰山下讨论封禅的程序。儒生七嘴八舌,莫衷一是,秦始皇帝认为难以施行,由此开始瞧不起儒生,结束了与他们的短暂蜜月,但充当他智囊、顾问的70位博士中,仍然有儒生。之后他从泰山南坡登顶,立石碑纪念,歌功颂德,名为“封”,从北坡下,“禅”于梁父山,合称“封禅”。封是祭天,禅是祭地。封禅过后,秦始皇帝东游海上,祭祀名山、大川及八神,又南登琅邪,停留三月,建造琅邪台,立石颂德,志得意满。

人生的事业到达了最高峰,自以为功德超过了自古以来所有圣王的秦始皇帝,只剩下了唯一的追求:长生不老。于是他派遣齐国方士徐巿率领数千童男童女入海寻找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以求诸位仙人及不死之药。

秦始皇帝一面求仙求长生不老,一面又听信了燕国的方士卢生的忽悠:“亡秦者胡也”,当时中原内地称以蒙古高原为中心居住的匈奴人为“胡”。因此秦始皇帝派将军蒙恬发兵30万人,北伐匈奴。蒙恬旗开得胜,驱逐匈奴,占领河南地(今黄河河套一带),设立了44个县,又修筑长城,依据地形,在险要的地方建要塞。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东至辽东,有一万余里长。蒙恬后又北渡黄河,占领了阴山一线。为了调遣军队,秦始皇帝派遣蒙恬修筑直道,北至九原郡(郡治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附近),南至云阳甘泉宫(今陕西省淳化县西北甘泉山),开山填谷1 800里,修筑工作数年没有完成,但遗迹至今仍在,清晰可辨。

早在统一前,秦军就开始征服长江、珠江流域的百越之地;灭亡六国后,便大规模向岭南百越进军,由屠睢统帅50万大军兵分五路进攻。古代战争最大的制约是后勤运输困难,尤其是陆运,时间漫长,极为低效,粮食尚未到达千里外的前线之前,便已在运输过程中被后勤部队消耗殆尽,因此只要能水运,绝对不会陆运。从秦国的故土汉中可以顺着汉水直达长江,再逆流沿着湘江、赣江南向;黄河中下游地区则可以沿着淮河的诸多支流进入干流,再顺着春秋时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到达长江。但是从长江流域却无法通过水运到达百越所在的珠江流域,因为二者之间隔着一座分水岭——南岭山脉。秦国的水利工程技术高超,且不惜代价,秦始皇帝派遣史禄负责运送粮饷,史禄便率领士兵在湘水和漓水之间开凿长达62公里的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枯水期可通航两吨木船,从而保障了秦军的后勤供给。秦军主力顺着汉水、长江、湘江、漓江一路南下,但秦军尽数来自黄河流域,不适应炎热潮湿的瘴疠之地,军中传染病流行,因而被越人反击,死伤极为惨重,统帅屠睢被杀。但秦始皇帝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又发动了第二次南征,这一次秦军翻越南岭,占领珠江流域,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

在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的同时,秦始皇帝又大兴土木,将灭亡的六国宫殿复建于咸阳,又征发关东六国多达70万的刑徒大建阿房宫与自己的骊山陵。这些刑徒、戍卒从遥远的关东六国步行前往远在西北的咸阳以及长城一线戍守,很多人死在路途,不由令人怀疑秦始皇帝是在有意消耗这些六国青壮年男子,以消除对政权的隐患。

3. 焚书坑儒,偶语者弃市

在对外战争、大兴土木的同时,秦始皇帝对内又钳制思想言论。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帝和70位博士一起在咸阳宫喝酒,仆射周青臣歌颂秦统一天下的功德,秦始皇帝非常高兴。此时博士齐人淳于越提出不同意见,他认为殷、周两朝长达千余年,是因为他们封子弟功臣为诸侯以辅佐中央。现在陛下统一海内,而子弟普遍为平民,一旦有人要作乱篡位,就没人来救援。事情不效法古代就无法长久。现在周青臣吹牛拍马,是在加重陛下的过错,不是忠臣。

已经升任丞相的李斯反对淳于越的这个意见,他认为: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因时代变化,各有治理的方法。如今陛下创建大业,建立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能理解。淳于越说的三代之事,不足效法。那时候诸侯并争,用丰厚的待遇招揽人才,现在天下已定,法令统一,百姓在家应该好好从事农工,士大夫要好好学习法令,避免犯法。现今士大夫对当代不以为然而学习古代,这是惑乱百姓。古人思想混乱,不能统一,所以才有诸侯争战,用古代来否定当代,用假话、空话惑乱现实,人人喜欢私下办学,政府将无法控制。现在皇帝统一天下,分别黑白,定于一尊,应该禁止私人办学。私学喜好妄加议论,夸耀自己的意见独特高明,这样一来皇帝的权势就会被削弱。因此建议将非秦国的历史书籍全部烧毁,除了博士收藏的图书外,天下收藏的诗、书、百家论著全部烧毁,但医药、卜筮、种树一类的实用书籍可以保留。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公开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私学废止后,天下人要学习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帝自认为是自古以来功德最高的第一人,痛恨淳于越让他效法上古三代,于是采纳了李斯的建议。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文化浩劫——焚书,导致先秦的很多典籍部分或全部失传。

但比起“焚书”,更可怕的是只要偶语诗、书就“弃市”,以古非今就灭族,天下人只能以吏为师,学习法令,其他一切学问全部禁止。秦朝对思想、学术、言论的钳制可谓登峰造极,丧心病狂。

焚书与钳制言论的目的是愚民。统一学术,统一思想,统一言论,只有官吏才能当老师,天下人只能用官方规定的一个头脑思考;民众愚蠢了,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就会听话,乖乖当顺民,江山政权就会稳固,长治久安,皇帝位可以传至二世、三世乃至万世。秦始皇帝与李斯的如意算盘不可谓不精明,初衷不可谓不美妙,可惜就在焚书后短短几年,不读书的刘邦、项羽就率领不读书、想愚而没有成功的平民灭亡了秦朝,所以唐朝人章碣有诗《焚书坑》:“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极为尖锐地嘲讽了秦始皇帝与李斯愚民反愚己的愚蠢政策。

有些政策可能利于当代,危害千秋,而有些政策可能利于千秋,危害当代。当然既能利于当代又能利于千秋的政策最佳,但也最罕见难得,而焚书的政策既不利于当代,又不利于千秋,只能说是蠢上加蠢,沦为千古笑柄。

六国的王族、贵族当然极为痛恨灭亡其国的秦国,韩国贵族、世代为相的张良就曾雇用大力士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帝未遂;大规模的战争与劳役也让天下人,特别是六国的百姓深感压迫与死亡的威胁,极为痛恨秦的暴政,甚至包括秦始皇帝一度信任的儒生、方士也对他的统治不满。韩国的侯生与燕国的方士卢生私下议论,他们认为:秦始皇帝天性刚戾,灭亡六国、兼并天下后,为所欲为,认为自己是有史以来第一伟人,专门亲幸狱吏,严刑峻法以治天下。虽然有70位博士,但只是备位,并不听取他们的意见。丞相以及诸大臣都听命于他,没有主见。秦始皇帝喜欢以刑杀来显示威风,天下官员拿着俸禄害怕被治罪,没人敢尽忠。他听不得任何不同的意见而日益骄横,官员只好说假话来取悦他。秦法规定,方士预测失败则判死刑,所以尽管300名方士水平很高,但没人敢说不吉利的真话。天下之事无分小大,皆由秦始皇帝一人决定,他一天不分日夜,要批阅100斤的公文,权力欲极强,因此不可能获得仙药长寿。议论完毕,两人决定逃亡。秦始皇帝听到侯生、卢生逃亡,勃然大怒。以前他将天下没用的书全部焚毁,招揽了很多文学、方术之士,想用他们来建设太平天下,结果被韩众、徐巿等骗财亿万,也没找到长生不死药,厚待卢生等人,他们却反来诽谤。于是秦始皇帝下令御史审问在咸阳的诸生,互相揭发,坑杀460余人,以警告天下,又征发更多的人去边境。这就是“坑儒”,与“焚书”合称为“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帝的一大恶政。秦始皇帝的长子扶苏对此有不同意见,他认为天下初定,关东六国人心未服,现在将“皆诵法孔子”的诸生严加惩处,可能会天下不安。秦始皇帝闻言大怒,命令扶苏去上郡蒙恬军中监军。扶苏的这番话可以证明,坑杀的460余人主要是“皆诵法孔子”的儒生,而并非有些人认为的方士。

第二年,有陨石坠落于东郡(治所在今河南省濮阳市),上面刻有“始皇死而地分”。秦始皇帝下令御史追查,但无人承认,于是他下令将陨石周边的居民全部诛杀。秦始皇帝将关东六国的上、中、下层全部得罪光,树敌众多,甚至父子之间的矛盾也被利用,天下人就等着反秦的机会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