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梦溪笔谈(中华经典藏书·升级版)
- 张富祥译注
- 1213字
- 2020-12-11 18:41:43
《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1),刘禹锡诗云(2):“三乡陌上望仙山(3),归作《霓裳羽衣曲》。”又王建诗云(4):“听风听水作《霓裳》(5)。”白乐天诗注云(6):“开元中,西凉府节度杨敬述造(7)。”郑嵎《津阳门诗》注云(8):“叶法善尝引上入月宫(9),闻仙乐。及上归,但记其半,遂于笛中写之。会西凉府都督杨敬述进《婆罗门曲》,与其声调相符,遂以月中所闻为散序(10),用敬述所进为其腔(11),而名《霓裳羽衣曲》。”诸说各不同。今蒲中逍遥楼楣上有唐人横书(12),类梵字,相传是《霓裳》谱,字训不通,莫知是非。或谓今燕部有《献仙音曲》(13),乃其遗声。然《霓裳》本谓之道调法曲(14),今《献仙音》乃小石调耳(15),未知孰是。
【注释】
(1) 《霓裳羽衣曲》:唐代乐曲名。传自西凉,本名《婆罗门曲》,经玄宗润色而改名。
(2)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为中唐著名诗人。
(3)三乡陌:一作“三乡驿”。相传唐玄宗于三乡驿楼上望女几山(在今河南宜阳),归而作《霓裳羽衣曲》。
(4)王建(约765—830):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后期诗人。
(5)听风听水:相传西域龟兹国君臣听风水之声而创制乐曲。
(6)白乐天:即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下邽(今陕西渭南)人。为中唐著名诗人。
(7)杨敬述:开元间以羽林大将军、西凉都督充河西节度使,曾因御突厥战败被削官爵。
(8)郑嵎(yú):字宾先,唐宣宗时进士。其《津阳门诗》为七言长句,凡一千四百句,成一百韵。
(9)叶法善(616—720):唐初道士。以道术历事高宗至玄宗五朝,以至封为越国公。
(10)散序:各种乐器次第发声而尚无节拍的序曲。因无节拍,故不伴舞。
(11)腔:腔调,曲调。
(12)蒲:蒲州(今山西永济西蒲州)。横书:即横行书写的字,与汉字传统上的纵行书写不同。
(13)燕部:唐宋音乐部类之一,即燕乐。混合传统雅乐及西凉乐,供宴飨用。北宋时有二十八调。
(14)道调:古代音乐以宫音(相当于现在简谱的“1”)为主的乐调之一。法曲:见上条注。
(15)小石调:古代音乐以商音(相当于现在简谱的“2”)为主的乐调之一。
【译文】
《霓裳羽衣曲》,刘禹锡有诗说:“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王建又有诗说:“听风听水作《霓裳》。”白乐天的诗有注说,此曲是:“开元年间,西凉都督、河西节度使杨敬述所作。”郑嵎《津阳门诗》的注又说:“叶法善曾引导皇上进入月宫,得以聆听天上的仙乐。及皇上归来,只记得这仙乐的一半,于是用笛子吹奏而记录了下来。这时正逢西凉府都督杨敬述献进《婆罗门曲》,与仙乐的声调相符,因而就以月宫中所听到的作为无节拍的序曲,用杨敬述所献进的作为有节拍的曲调,而名之为《霓裳羽衣曲》。”诸说各不相同。如今在蒲州逍遥楼的门楣上还有唐人横行书写的一种文字,类似印度的梵文,相传就是《霓裳羽衣曲》的曲谱,因为看不懂这种文字,不知道这传说是真是假。有人说现在燕乐的《献仙音曲》,就是《霓裳羽衣曲》经过改编而流传下来的曲调。然而《霓裳羽衣曲》本是道调的法曲,现在的《献仙音曲》却是小石调,也不知哪种说法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