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领悟提问心法,开启问题大门
- 提问的艺术:如何问出你想要的答案
- 李劲
- 13062字
- 2019-07-08 10:03:11
我们必须了解一个事实,从根本上说,提问是属于思维范畴的事情。当一个人具备某些特定的思维方式,大脑充满问题时,提问也就没有什么困难了。如果一个人思维僵化,缺乏适合提问的特定思维方式,无论怎么努力都不可能更好地提出问题。所以,想要更好地提出问题,在提问前首先要训练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清自己的思路。
1.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是你的不幸
孩子们学会说话后,总是围着大人嚷嚷:“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等大人解答了他们的问题后,接下来他们又会继续问:“为什么是这样呀?”“怎么会是这样的?”接连不断、无穷无尽的问题,让大人们疲于应付。
当他们背着书包上学后,视野扩大了,接触的人与事多了,问题也就更多了,就常常对着老师问这问那,甚至有时连老师也难于招架。然而,这并非问题的所在,真正的问题是:同样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后,人长大了,问的问题却少了,为什么会这样?
想一想你的经历,是不是也是这样?你可能会说:“是因为人的知识多了,问题都得到了解答,所以问题也就少了。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再说,问题少了不是好事吗?”没错,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件好事。然而,深究下去就很不妙了。其实,我们的思维正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而变得僵化。
当我们以为自己获得了足够的知识,能够解答种种问题,并为所遭遇的问题正逐渐减少而高兴的时候,却不曾想到,其实这也许并不是什么好事。知识的丰富,使得我们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少。而知识对于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使得我们越来越依赖知识,变得不太愿意去思考。这样一来,问题确实是越来越少,不过我们的思考也少了。我们渐渐变得不会提问,也不喜欢提问了。一旦有了问题,便习惯于去补充知识,而不是开动脑筋。
于是,我们的问题意识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这对于想要通过提问来获得生命提升的人类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也许你还不知道问题意识是什么,对它的重要性也不了解,那么现在就来了解一下吧!
问题意识,在心理学上是这样解释的: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问题性的思维称为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启发思考的驱动力,问题意识缺乏将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思考能力。但很遗憾的是,在我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常常因为不恰当的学习方式,导致我们的问题意识被磨灭。
在课堂中,绝大多数老师习惯于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很少引导孩子去自己思考问题。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往往就是这样。一旦我们提出问题,老师就会给出一个答案,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于是我们头脑中便没有问题了。
即便有些问题得不到答案,孩子们也不愿提出来,甚至不愿意去想,为什么呢?因为一旦提出异想天开的问题,或发出不太正常的质疑,往往会被大人批评和阻止。有些人觉得书本上的知识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后得出的真理,毋庸置疑。因此,那些质疑书本的人往往被认为是爱钻牛角尖、喜欢捣蛋的家伙。结果,人们的问题意识就这样被抹杀了。
在许多人看来,没有冋题是好事,这意味着没有麻烦。仔细地回忆一下自己面对问题时的态度吧,特别是遭遇棘手问题的时候,我们心里是什么感受呢?我们会想:“哦,真是个大麻烦,我实在太不走运了!”
没错,我们的观念就是这样,一旦遇到问题,首先就是感到沮丧,然后就认为那就是麻烦来了。怕麻烦的心理让我们更加不喜欢提问题。正是由于这样的观念,使得问题意识越来越淡薄。然而有位哲学家却说:“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我们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如果没有问题,人类就不会得到进步。”
举个例子,对于“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有史以来人类就没有放弃过讨论。如果把这个问题输入到网络搜索引擎上,就会发现搜索结果达2000多万条,即使不吃不睡,也可能要花好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将之浏览完毕。就算你将这些搜索结果都浏览完毕,也未必能找到准确的答案。
这个问题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要是你愿意去了解,就会发现在这个星球上,所有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作家及各时代各领域的领军人物,在不同程度上都曾被这个问题所驱使。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人类中最杰出的精英们仍然没能成功回答出这一问题。人类将会继续为这个问题所纠结,而后继的杰出人物也会继续被这样的问题所驱动,去努力求解,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由此可见,人生需要问题。如果没有问题,尤其是缺乏问题意识,本身就是大问题。对于种种发明创造,作为受益者的我们可能很熟悉了。可是,若要问起这些发明都是怎样来的,我们却往往不甚明了。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等名字,我们可谓耳熟能详,但这些人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真相,我们却不甚明白,我们所了解的往往就是诸如“苹果落地”之类的故事而已。事实上,人类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是基于对某些问题的思索。可以这么说,提出问题是发明创造的起点。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促使人们去思考和创造,最终新鲜的理论、新鲜的事物和新鲜的解决方案就产生了。
【毫无疑问,就是问题】
不要埋怨问题,更不要拒绝问题,而应该尽可能地提出问题,开启问题意识和探索的眼睛,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设法从问题中获得好处和利益。当然,问题会给我们带来麻烦,影响我们的生活。但深人问题,你便会发现,其实它是一个很不错的机会。在此要特别敬告教育工作者,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千万不要太快就给出标准答案,应多对孩子问为什么,努力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引导他们学会自主地去思考问题。
2.主动意识——会问,才会有机会
在人们的思想里,最想要的东西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追求的东西越是美好,越是吸引人,追求的人就会越少。这看似无理,却是生活的事实。比如爱情,很多人都渴望得到,可是等爱情来临了,不少人却会胆怯,不敢上前。
很多人都渴望天上掉馅饼,可是等到天上真掉馅饼的时候,却又不敢相信自己有这样的好运气。没有好机会的时候,渴望获得好机会,当某个绝佳的机会摆在自己的面前,却又开始退缩了。想一想,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甚至在退缩的时候,你的大脑很快就为你的行为找出了理由:“哇,这么大的公司,这么好的平台,怎么可能要我呢?不可能的,我没学历、没经验、没技术,不可能要我的,还是算了吧。”
面对一些特别好的机会,人们会心生胆怯,这并不奇怪。不过,在了解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后,我们更应该了解另一个事实:当我们认为某件事可望不可即的时候,其实其他人和我们想的一样,他们也在找理由放弃。
别人的放弃,就是你的机会。你只需要比别人多一点勇气,多一点主动意识,你的人生将与众不同。其实生活并不缺乏好机会,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缺乏的不是好机会,而是勇气和主动意识。
只要你有勇气,愿意主动去问一下,问那些能够给予你真正答案和好机会的人,那么你就会获得想要的答案。反之,不主动去问,那么你便只能眼看着绝佳的机会白白地溜走。
有位企业培训讲师讲到自己遇到的一件事,很有启发意义:有个公司的销售员拿着价格昂贵、制作精美的产品目录和订单在他居住的社区挨家挨户地敲门。几天后,销售人员再次敲门,就像个要取回皮球的孩子,诚恳地问这位讲师:“我是来取回产品目录的,我现在能取回了吗?”讲师把产品目录递给他,然后他就走了。后来的几个星期也是如此。
讲师说完这件事,就感叹:“这位销售员的行为让我感到遗憾。我以为他第二次来的目的是让我弄清一些问题,但是他没有。他来第二次的目的,只是为了取回产品目录单。在他的大脑中,或许取回目录单就是他要做的。然而,他不知道的是,他还可以做很多事情,最起码可以问我一些问题,比如:您有没有时间看看产品目录呢?您是否还需要更多时间来决定您要买的东西呢?前一天我把目录放在您这了,现在填好了吗?可不可以给我呢?您是否留意订单第18页上的特价折扣品信息?这是多么好的推销机会啊,只要他多问几个有价值的问题,或许就能多拿到一些订单。实在太可惜了。”
不要浪费好机会,主动去问一些问题,好好对待眼前的机会。只要你主动去问,就会发现你的机会越来越多。
有位老板想提高公司在业界的形象,找到企业顾问林先生,希望能获得一些有效的建议。林先生建议这位老板参加行业高端会议,并在会议上演讲,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司的知名度。
林先生强调:“这样的做法不同于一般的广告包装,它的优势在于行业领域的影响力。你要知道,那个时候将会有数千名有影响力的人士及国家出版社和广播媒体到会。”
但是,这位老板听了这个建议非常不以为然。他觉得很好笑,他说:“林先生,你的建议非常好,但是我想,这也许是我们公司拥有了极高知名度之后的事情吧。就现在的情况来看,那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林先生没办法说服这位老板,他决定自己先尝试一下,看是否能够实现。林先生联系到行业高端会议的演讲项目负责人,很直接地问:“我想知道,您是否能帮我一个忙,请问哪位负责组织下一年的会议演讲?”
林先生本想做一下尝试,事实上他也没什么信心,所以没有使用特别的话术,就直接问话。但没想到的是,他成功了。
那位负责人说:“非常感谢你对我们工作的支持,近些年来,会议越来越重大,很少有人要求演讲。人们认为我这个平台高不可及,所以都没有想过参与,有的人担心讲不好,当然更多的人认为要在这样的地方演讲自己还不够资格。事实上我们不排斥任何人,你们愿意到我们的平台上发表演说,这是对我们的支持。我们只会表示欢迎。”
林先生将这件事告诉了那位老板。一年后,那位老板幸运地登台演讲。竞争对手知道林先生做成了这单生意,非常妒忌,酸溜溜地问他:“你到底是怎么把他弄到演讲台上去的?”林先生也没有隐瞒,非常爽朗地说:“其实我根本没有什么秘诀,我只是问了问而已!”
不要认为某件事情不可能,如果你连问都没有问过,又怎么知道不可能呢?如果你想要获得什么,那么就去问吧。
你想要得到什么呢?也许你会列出一张清单:一辆跑车、一片阳光海岸、一台等离子电视等;希望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希望顾客能购买更多的产品或服务;希望获得升职或加薪;希望能够加强与客户的良好关系;希望与家人保持和谐的关系;同时希望拥有健康,有病的时候能够找到特效药。
以上这些你想要的东西,其实都来自你心中的念想,来自你所提出的问题。你只需要问问,问一问自己,或问一问他人,便能开启获得好运的大门。当然,提问未必会直接给你带来这些东西,但它是一个起点,必然会促进你的思考和行动,请不要小看这一点。
不妨思考一下,为什么你有那么多的希望,却没有实现呢?
仔细想一想,致使你始终裹足不前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其实答案很简单,你没有突破自己的思维障碍,没能问出自己心中最想要的东西。从根本上来说,那是因为你无法相信自己。
【机会,是主动争取来的】
一些看似不可思议的奇迹,往往都源于积极的主动意识。你若想要得到某个机会,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去问一下。询问,将会把你带到机会面前,而主动询问则会帮助你抓住机会,实现自我价值。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询问都能带来好的效益。有时询问会遭遇挑战,令人尴尬或者不舒服。对此不要沮丧,这个人不能给你答案,那么你就可以换个人再问一下。若你不缺乏主动意识,那么就努力提升自己的询问能力吧!
3.简单意识——要是没头绪,就直接问吧
有个商务公司向一些金融机构推销一种特别的专家服务,他们公开登广告、举办展览会、邮件投递……一切能够想到的办法都尝试过,但都没成功。沮丧的公司负责人找到营销策划师兰登,希望得到一些建议。
但是,兰登让他们失望了,因为他提出的建议太简单了,没有什么含金量。他的建议只有一个:“为什么不直接找到客户,询问他们是否需要服务呢?”经过一番简单的讨论,商务公司所有的高管都认为这个建议效力不足。
但是,一年以后,这家商务公司再次邀请了兰登,希望他能够详细讲述一下他的思路和运作方法。原来他们又花了一年的时间去打广告和参加交易会,但还是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他们又想试试兰登的那个建议。
有生意上门,兰登当然没有拒绝。他让商务公司列出最想联系的金融机构以及相应的联系人,然后拿起电话直接去问:“很抱歉,我们曾想以最直接和非传统的方式联系你们,我们用了打广告、邮寄等方式,希望能引起你们对我们特别服务的兴趣,但都没有成功。现在我们只好采取这种方法,我想问一下,我们能为你们做些什么呢?我们怎样做,你们才会考虑使用我们的服务呢?”
不提服务的具体细节,也不推销业务,只是询问客户需要什么,然后逐字记录下来,于是“推销业务”变成了“订制业务”。通过这样的方法,商务公司很快就完成了交易。商务公司很疑惑:“这是为什么?”兰登说:“我只是做了我要做的,问他们,我们该怎样去做,然后他们就告诉了我。”
兰登的思路就是简单意识。这对于学习提问的人来说,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不要把问题复杂化,很多时候,你只需直截了当去问就可以了。特别是在你没有更好办法的时候,直截了当、大方公开地去问问题,会使你成功的概率加大数倍。
这样一种简单的思路,特别适合那些想问又不知道该怎么去问的人。事实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不知道怎么开口,想来想去想不到适合的话,最终只好不说话。结果,自然无法获得想要的答案和机会。因此,一定要开口。如果不知道该怎么问,那么简单一点,干脆直截了当地问。
对此,有人或许会持反对意见:“这怎么行?你真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你有没有亲自验证过?不知道该怎么问,不能乱问。直接问,搞不好还会问错话。与其问出不好的事情来,弄出乱子,还不如干脆不要问。”这样的思想很普遍,这样做表面上是谨慎的需要,实际上它会直接影响你的行动,使你做事变得犹豫、迟疑,进而失去胆量和信心。
如果你还不能理解,那么来思考一下这些问题:你有直接向顾客发问过,要求对方从你这里购买产品吗?你在商店购买物品、预订酒店或者请人给你做某种服务,是否直率地要求对方给你一个满意的价格?如果你想加薪、提升职位或者担当更多责任,是否直接找上司沟通过?假设你要见某人,你所采取的做法是否足够直接呢?
关于这些问题,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基本上很少有人会采取这种直截了当的方法。因为大家已经习惯殚精竭虑地斟酌话术,拟定完美计划,然后才去做事情。但是,那些费尽心血的努力通常都是无用的,顾客没有心思去听你说那些美丽的废话。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的事,费了好大力气换来的面谈机会,往往因为太委婉而失去效用。
不要想那么多没用的心思,也不要讲那么多的废话,直接说出你的问题,那将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你想见到某人,那么不妨直接拿起电话,打给你想见的人,诚意邀请对方。别觉得这样做很唐突,事实上,那些看上去特别唐突的人都成了荧屏的主角、人生的焦点、话题的中心。
另外,如果你遇到了某些困难,需要得到帮助,也可以直接提出来。尽管某些时候,直接寻求帮助显得有些冒昧,也可能遭到他人的反感和拒绝,但是没有关系,我们应该想到另外一种可能性:有些人天生就很热心,是很容易答应帮忙的。
也许你会这样想,要是对方是一位成功人士,当有人向他寻求帮助,想要获得他的支持、建议和联系方式,他愿意吗?不少人不相信有人会这么好。但是事实上,你只要通过询问,就能找到这样的好人。否则你永远不会相信,生活中原来真有这样的好人。
有个美国青年叫葛雷,他对电视台记者这个职业很感兴趣。大学毕业后,他很想做记者,但是他没有什么人脉,于是就给当地电视台时事新闻节目的记者理查德·怀特写了封信。在这封信中,葛雷告诉理查德·怀特,他对播报工作很感兴趣,并询问是否可以得到一些建议和指导。
理查德给葛雷回了一封信,邀请他去准备参加一个节目。他把葛雷带到银幕前,给他讲了一些建议和以前葛雷从未接触过的真知灼见。多年后,葛雷在一个社交活动中再次遇到了理查德。当葛雷提起往事,再次对他的帮助表示感谢时,理查德哈哈大笑道:“我喜欢分享知识和见解,喜欢帮助年轻人,这会让我感到自己的存在有价值,不仅仅体现在那份工作上。当别人愿意问我,寻求建议和指点,我会非常乐意表达的。事实上,你的来信让我很高兴,因为我又有机会表现自己了。最重要的是,当时我觉得你真的很适合当记者,因为你愿意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
不要去揣测别人会怎么想,首先要考虑的是,把自己心里想问的事情问出来。至于别人是否答应,那是别人的事情。
【重要的是开口】
说出你的问题是第一位的,态度、方法、技巧之类的事情是第二位的。问题都说不出口,所谓的提问技巧、方式、方法等也就毫无意义。询问将会把你置于命运的车轮下,你的未来将会因你是否愿意咨询问题而改变,因为你问的问题往往是别人没有考虑过或者不敢去问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开口问出你的问题。
4.淘金意识——去问,淘出思想里的金子
海绵式思维是我们从小就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便于我们学习知识和提高认知能力。我们的大脑就像海绵吸水那样,每时每刻都在源源不断地从外界吸纳和接受信息。
这种思维方式有两个好处:第一,吸收的知识越多,头脑就越复杂,这为我们以后进行更复杂的思考提供了基础;第二,它的工作模式是相对被动的,不会耗费太多的心力,主要的心理加工就是注意和记忆。要是材料足够清晰、有趣,那么吸收起来会更省心。
海绵式思维有其好处,也存在严重的缺陷:它不能提供一种方法来确定哪些信息值得相信,哪些应该反对。如果一个读者始终依赖于海绵式思维,那么他将始终相信最后接收的信息,这将会导致人们的认识和观念出现错误。
假如我们一直依赖于海绵式思维,就很容易失去自主思维,成为别人思想的木偶。要是这样的话,那将意味着我们的决定源于偶然的联想,而不是慎重的判断。我们所有的决定都会基于别人的指点。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要是对方的意见很好,我们就能获益;要是对方的意见不合时宜,我们就要倒霉。我们完全在别人的指挥棒下行动和生活,无法主宰自身命运的发展方向,更不知道前进的结果。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状态!
我们应该自己决定选择什么、忽视什么,而不是完全带着别人的想法去生活。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海绵式思维显然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那么,应该养成怎样的思维方式,才能保持自我思想的独立性呢?
答案就是淘金式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与海绵式思维恰好是相对的。它具有互动性,要求人们积极参与,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别人努力说给我们听的时候,我们就要努力地给予反馈,不管在不在现场。
淘金式思维指导我们如何去寻求有价值的信息,促使我们分析所见所闻的价值。很显然,这样的任务是非常艰辛的,充满了挑战性,但回报也是巨大的。
想象一下,当你从繁杂纷乱的信息中找到一条可以让人迅速成为百万富翁的消息时,你的心情会怎样呢?
不要以为这是异想天开的例子,很多成功的商人都是这样赚取财富的,因为他们具有淘金式思维。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寻找有价值的商业信息,以便获得财富增值的机会。
思想领域同样需要淘金式思维,提问者更要有淘金式思维。如果只想知道一些简单的消息和答案,随便问问就可以了,又何必专门学习提问呢?如果你不想寻找最有价值的信息,那么你的提问又有何意义呢?
一段对话就像一堆沙砾,真正的提问者会努力从中找寻金子。我们提出大量的问题,获得无数的答复,但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仍然只是少量的。想要找出这少量的有价值的信息,就需要借助淘金式思维。
海绵式思维强调知识的获得,淘金式思维强调与知识的积极互动。这两种方式可以互补长短,一方面,可以通过海绵式思维尽可能地收集信息,另一方面,通过淘金式思维筛选获得的心得再进行分析、思考、评估,找出其中最有价值的信息。
提问过程中,海绵式思维促使我们认真地阅读句子,并尽可能记住更多信息。具体做法是这样的:用下划线标出关键的单词和句子,总结并记下阅读材料的主题和主要观点,随时检查自己的笔记,确定没有漏掉任何重要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尽量获取信息,理解对方意思,记住对方的推理和观点,但要注意不能进行评价,以免阻断对方的叙述。
信息收集好了,便可以开启淘金式思维,进行思考和分析。想一想,为什么对方的观点会与自己不同?然后在信息记录旁边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观点和质疑,对阅读材料不断发出质疑,评估所记录的信息是否可信,哪些值得怀疑。
淘金式思维直接促使人们开动脑筋去思考,并提出疑问。所以,对于提问来说,淘金式思维很重要。
你具有淘金式思维吗?如果你不能确定,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你怀疑过别人的观点吗?你会因为自己的怀疑而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思考吗?你会与他人展开积极的讨论吗?你评估过那些正在讨论的问题吗?你对某个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吗?
对于这几个问题,若是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说明你具有淘金式思维,也表明你在提问能力方面具有不错的天赋条件。相反,如果你的回答否定者居多,那说明你的思维方式更多倾向于海绵式思维,或许还有一些惰性因素的存在,使得你不愿意思考,这都不利于你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
比较糟糕的事情是,如果你不具备淘金式思维,那么很可能会接受不正确的观点和思想。如果对方的话总是说得很明白,他的主要思想都能明白地呈现出来,推理也从不出错,其他人与他给出的答案也趋于一致,当然很好。那么我们可以被动地听、被动地读,让对方来替我们思考就行了。
然而恰恰相反,一个人的思考与推论往往是杂乱的、不全面的。因此,你需要细致地思考,努力从那些杂乱的信息中筛选出闪光的“金子”。这将有助于你理清思路。
当然,即便你具备淘金式思维,也并不是总能发现别人思考的局限性。不过,只要具备这样的思维方式,你将成为一个积极的思想探索者和提问者。你会逐渐学会提问,并发现别人思维的局限性。因此,要想学习提问的技巧,就应锻炼自己的淘金式思维。
【筛选出你需要的】
想要有条理地生活,淘金式思维不可或缺。缺乏淘金式思维,生活将不可避免陷人混乱的状态。不要在繁杂的信息中迷失自己。清晰地提出问题,将会帮助你从混乱的信息中找出有价值的东西。时刻提醒自己:“哪些信息是我需要的?”我们必须去筛选,以过滤掉大量无用的信息。提问之前要做好问题设计,问题一定要问到点子上。在提问过程中要随时控制话题的进展,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无用信息的干扰,帮助我们找到确定的信息。
5.质疑意识——向苏格拉底学习提问
几千年前的古希腊有个善于提问的人,告诉我们该怎样去生活。这个人就是苏格拉底。这位思想大家是一名真正的提问者,他做了一辈子学问,虽然没有提出完整的理论,却获得了流传久远的世界性声誉。这是因为他教会了人们一件事,就是审视。他审视自己,审视他人,审视人生,审视社会,审视世间所有的事物。他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这话的意思是说,我们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要怀有探询的目光。
过审视的生活,就意味着脑袋里要常存个问号。苏格拉底常对别人说:“我唯一知道的是自己一无所知。”哪怕面对学生,他也这样说。他不断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向别人提问题,向自己提问题。可以说,苏格拉底就是一个“有问题的人”,他的人生就是由问号组成的。他提了无数问题,却从不提供确定的答案。像苏格拉底那样学习思考,并不代表你要成为另一个苏格拉底。你只需领会他的那种思考方式就可以了,这将有利于你去提问。
按照苏格拉底的思维去看,世间的一切都值得怀疑,这无疑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过多的怀疑,可能让人失去对某种事物的信任。不过,如果你想要做一个头脑里有问题的人,做一个善于提问的人,那么适当的怀疑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每一个问题都是从怀疑开始的。当你参与思考,就势必持有怀疑,而且,这些怀疑永远不可能通过思考完全消除。也就是说,怀疑带来思考,思考伴随怀疑。
一个什么都相信的人是没有问题的,只有勤于思考、心存怀疑的人才会有问题。一句话,怀疑就是不轻易相信别人给出的答案,不管他是祖宗、圣人,还是专家、大师。这不是狂妄,而是对真理的追求,对生活的尊重。
另外,按照苏格拉底的做法,无论提出了多少问题、观点,都不旗帜鲜明地坚持这一种而拒斥那一种。当然不是他毫无主见,他只是希望以开放的态度、心平气和地对待任何一种观点。
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对异见保持宽容。我们可以选择一方,但不能对另一方置之不理或嗤之以鼻。恰恰相反,如果我们要坚持某种观点,就必须坦诚地面对所有反对者的意见,哪怕使自己陷入窘境。
显然,人并不是只要长了一个脑袋就可以思考。苏格拉底的思考就是要提醒我们:问题源于思考,而思考源于不确定性。因为知识是不确定的,语言是不确定的,人性是不确定的,所以我们必须怀疑、必须谦恭、必须宽容……
一言以蔽之,必须拒绝一种绝对肯定的态度,保持不断探询的坦率态度,必须与问题建立起一种深思的、连续的关系,只有这样你才倉能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思考。这就是苏格拉底留给我们最宝贵的东西。
世界上许多大学都在教学中采用苏格拉底的方法,其中包括著名的哈佛大学商学院。苏格拉底将这一方法总结得很透彻,他说:“人类最高级的智慧就是向自己或向别人提问。”
现在,你可以将苏格拉底的方法应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这将使你的工作能力得到改善。你会发现,这样做可以让你更加清楚怎样去工作。那么,如何才能像苏格拉底一样思考呢?
首先,从提问开始,而不是去阐述、声明或命令。想一想下面这些例子:
在告诉客服人员要改善客户的服务质量时,不要硬邦邦地说:“我们需要改善客户的服务质量!”完全可以试着问:“你今天如何评价我们的客服水平?”或者“我们的服务会如何影响客户的保有量?”
当你不想继续借钱给赋闲的朋友时,不要直接说:“你是明白的,如果你这个夏天再找不到工作的话,我就不会再借钱给你了。”你可以试着问:“你打算做点什么?”或者说:“我想听听你找工作的进展,你正在找寻什么样的工作?”又比如,你讨厌身边的人发脾气,尽量不要直接说:“我受够你的坏脾气了!”可以试着问:“你生气时是否想过,这会影响到你和身边最亲近的人的关系?”
其次,问一些每个人都会想到的、最基本的问题,可能会使他们大吃一惊。例如在工作中,有人会说:“我们需要更多的创新。”这时你可以问:“你眼中的创新是什么样子?”当听到一个需要更多团队合作的提议时,你可以这样问:“当你提到团队一词时,你的意思是什么?”
当你和朋友在一起时,他总是不断地说他需要更多家庭和事业的平衡,你可以这样问:“对你来说,什么才是家庭和事业的平衡?”如果有人说:“我不信任他。”这时你可以这样回应他:“为什么?对你来说,什么是信任?”
诸如此类的问题,能够引导对话双方进入更深层次的探讨之中。让对方也参与进来,引起他们的思考。你也会因此赢得智慧导师的声誉一引导别人步入正确的方向,而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疑问引发思考】
真正吸收了苏格拉底提问的精髓后便应该明白,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地提问,通过问题去引导他人,而不是成为专家或知识的掌控者,将所知道的答案和解决方案直接告诉他人,以展示自己的分析有多聪明。若想寻求生活和事业上的成功,就应多问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邀请他人提出意见,并尽可能从他人身上征求解决方案,帮助他人刻画自己的人生体验。哪怕你心中有更好的答案,也别抢着说,应让对方先说出问题的答案。同时,通过提问,促使大家共同讨论,让每个人都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样才能让他们看到未来的远景。
6.批判意识——让我们戴上批判的眼镜
多年前,有位美国教授做了一个实验,请朋友冒名顶替,代替自己给学员们上课。他让朋友故意把课讲得乱七八糟。即便如此,下面听课的学员仍然很认真地记着笔记,没有一个人提出异议。
这个时候,坐在学生中间的教授举手发问:“这些内容都在课本里,为什么我们还要做笔记呢?”冒充的老师回答:“等会儿你就知道了。”5分钟后,教授再次举手:“听不懂!”冒充的老师又重复了一遍,学员们仍然毫无异议,埋头记下。10分钟后,教授又举手说:“还是听不懂!”
冒充的老师说:“那你来讲吧!”说着走下了讲台。教授于是走上讲台,正式讲课。据说这样的做法,这位教授已经坚持使用了十余年。那这位教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教授说:“我希望通过这个方式来告诉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和气质对于一名大学生是多么重要。可现实往往就是这样,我们当中并不缺乏勤奋学习的人,却很少有提出异议的人。”
就好像课堂里的学生那样,我们也逐渐习惯了学习和接受知识,却很少去思考,更不必说提出异议了。其实,这就是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表现。社会学家萨姆纳说:“批判性能力教育是唯一真正称得上是培养好公民的教育。”
批判性思维是应对生活难题的重要思维方式,它是教育和训练的产物,是一种智力习性和力量。它是人类福祉的根本条件之一,无论男女,都应该锻炼这种思维方式。
古代有位知县断案,听完原告的公开陈述后,认为所言有理,就想做出判决。边上的衙役提醒他,不妨听听另一方的陈述,以显示公平。知县采纳了他的意见。等他听完辩方的陈述后,又觉得辩方讲得不错。结果,他左右为难,不知道该怎么评判了。
知县的问题其实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质疑自己:“我们能做什么?这个专家告诉我们要做这件事,另一个专家告诉我们要做另外一件事,我们到底该做什么?”每个人都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境遇,都渴望获得指点,特别是对来自权威和专家的观点,我们往往就会相信。但专家实在太多了,他们的理论往往又有差别,所以最终不知道该听谁的。
我们就像那个知县一样,陷入了无所适从的困境。处在信息爆炸时代,我们所遭遇的情况甚至比那个知县更糟,因为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很多新事实、新观念,书本、报纸、杂志和因特网上都有要求我们接受的观念。所有的知识领域都在讨论专家的观点,试图确定哪个专家的观点更值得信赖。这当然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花费很多精力。不管是读财经杂志、诗词评论、体育新闻,还是教科书,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即决定应该接受哪个结论,应该反对哪个结论,哪些观点在做出决定之前需要进一步研究。
全世界每年出版近七十万种期刊,六十余万种新书,登记四十多万项专利,新增期刊近万种,向你源源不断地输出层出不穷的观点;九百多万个电视台、几十万个微波通讯塔、几万个雷达站、三十多万个民用电台,以及随时在增加的移动电话和终端电脑,时刻提醒你注意全球任何角落发生的大事件。不只有新闻、调查、数据、分析、广告通行世界,更有预言、传言、流言与谣言招摇过市……我们必须决定对所见所闻做出什么反应。但大多数时候,我们会像那个知县一样,无论碰到了什么都接受它。如果这样做的话,就会导致我们将其他人的观点当成自己的观点,我们的头脑就会变得混乱,以至失去坚定的立场。这对于独立思考而言是很不利的。更积极的做法,应该是努力提出一些问题,尽量形成自己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这将促使我们去思考,并能保持我们个人思想的独立性。要做到这一点,便要求我们具有一种思维,那就是批判性思维。
当我们具有批判性思维,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并从中发掘出有价值的东西。我们会批判性地听和读,并对自己听到和读到的事情进行系统的思考和评价。可以这么说,一个人独立的思考是建立在相关批判性问题的基础上的。没有批判性思维,人就不会质疑,就不会有问题,也就不懂得思考。人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学习和思考,将使原本看起来毫无价值的问题得到整合,从而帮助人们看清事情的方向,做出最好的决定。
那么,批判性思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批判性思维与好奇心、质疑、智力挑战等关系密切。批判性问题为批判性思维提供了一个刺激和方向:它激励着我们去寻找更好的观点、决定或者判断。那么,该如何养成批判性思维的技能和气质呢?首先,必须抱持怀疑的态度,不要马上接受某一观点。其次,针对某件事情或某些观点,应该多想一想,最起码做到以下几点:①意识到其中有问题;②进而思考,并在适当时机提出问题;③愿意主动去找茬,提出异议。
提出批判性问题,在生活的很多领域都可以运用。比如,要打击政敌,可以义正词严地提出质问,尽情地发表批判性言论。这个时候,哪怕是鸡蛋里面都要想方设法挑出骨头来。或者,你想要获得更低的价格,那么就要想方设法找出商品的毛病,提出批判性的质问,尽可能地说一些挑刺的话。从小处来说,批判性思维可以让你获得更加便宜的价格,节省你的财务开支;从大处来说,批判性思维可以提高你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自信心,让你的心智不再那么容易被人掌控。
【戳破谬误,方见真理】
在平时,你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训练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比如,对教科书、杂志或因特网上的文章、观点进行思考,或者判断一个报告或者演说的水平,或者针对所看过的文章、书籍、影视、新闻等发表评论,或者经常与人讨论。这些方式都可以锻炼你的批判性思维,帮助你发现生活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