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走向全球化:亲历开放战略与经贸政策研究
- 李罗莎
- 4422字
- 2020-06-24 13:47:39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应对措施分析
(2001年9月30日)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起点低,改革开放20多年,奋起直追,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仍是十分明显的。目前,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但政府在宏观经济的调控过程中所使用的调控手段还没有完全脱离计划经济的模式。中国的产业发展也不平衡,以关税和非关税措施构成的传统保护体系事实证明是无效的。目前中国平均关税率为16.7%,总体上偏高,非关税措施作用还远远大于关税。近两年来,中国的国内市场需求一度不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下岗人员增加。东南亚金融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部环境,出现出口下降、外商投资减少等情况。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完成,企业在机制上和组织结构上都缺乏活力。
总体而言,中国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面对加入世贸组织,机遇与挑战并存。从根本上讲,中国入世的应对措施,要集中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尽快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制定了一系列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方针政策,2000年又召开了十五届四中全会,对国有企业跨世纪改革和发展作了全面部署。对于经济转轨时期的政府而言,主要是改进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采取多种措施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具体来说,要着重解决好以下六个问题。
一、加速国民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
当前中国企业改革和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重复建设严重,企业大而全,小而全,没有形成专业化生产的社会化协作体系和规模经济,缺乏市场应变能力。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迎接入世后的挑战是十分重要的。
大型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大企业特别是跨国集团之间的竞争。世界贸易总量的一半以上是在3000多家大公司之间的交易。从一定意义上讲,大企业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近几年,政府按照“抓大放小”的方针,加快了组建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工作。1999年组建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实现了上下游、内外贸和产供销一体化,大大提高了中国石油石化工业的集约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还对钢铁企业进行了联合重组,成立了新的宝钢集团,避免了重复建设,加快了技改步伐。
在组建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方面,主要是抓好三件事:一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组建大企业集团,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下决心解决小而全、集中度不够的问题。二是对已组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要进行重组,实行主辅分离,突出主营业务,增强竞争优势。三是加快大型企业上市步伐,促进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性改组。目前中国石油、中国石化、海洋石油、宝钢、中国铝业、中国电信等企业集团上市的筹备工作正在抓紧进行。
在抓好大企业的同时,政府还积极推进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技术力量薄弱,装备水平落后,产品老化。在放开搞活中小企业方面,当前主要是做好两件事:一是规范改制,鼓励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同时从实际出发,规范操作,注重实效。规范出售国有小企业的政策文件已经出台。二是扶持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在这方面,很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技术支持、管理诊断、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经贸合作及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引导小企业走“小而专”“小而特”“小而精”的路子。
推进企业的战略性改组要与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原因。要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着力解决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的问题。通过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吸引和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
二、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经营机制不活,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一个根本性原因。只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面向市场,着力转换经营机制,企业才真正具有活力和生机,才能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的要求,突出是抓好四个环节。
一是继续推进政企分开。对政府来说就是转变政府职能,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和法人实体。1998年中国政府机构进行了重大改革,一些专业部撤销,不再直接管理企业,在政企分开方面迈出重大的、实质性步伐。目前,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正在全面展开,要按照四中全会的要求,政府机构与所办的经济实体和直接管理的企业在人财物等方面彻底脱钩。
二是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对国家出资办的和拥有股份的企业,通过出资人代表行使所有者职能,按出资额享有应尽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债务责任,不干预企业日常经营活动。
三是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从体制上、制度上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除少数国家垄断经营的企业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外,竞争性行业的企业一般应逐步改制为多元股东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大型企业集团要按母子公司体制改革。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
四是进一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深化企业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使企业尽快形成人员能进能出、经营者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的新机制。
三、着力解决当前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当前企业面临两个突出问题:其一是企业办社会;其二是冗员过多。
企业大量办社会,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在原有经济体制和城市化不发达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有的企业从幼儿园到火葬场应有尽有,有人做过统计,全国各类学校和医院病床的三分之一是由企业办的,不仅如此,许多企业还要承担社会治安、街道居委会、公共交通等社会职能。背着这么沉重的社会包袱,企业怎么可能平等参与竞争?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目前还不可能一下子把企业承担的社会负担全部剥离开来,但政府要采取措施积极推进这项工作,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切实减轻企业社会负担。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企业冗员过多的问题相当突出,使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被人浮于事抵消了。冗员过多的问题不解决,企业就没有竞争力。但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这是推进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竞争力必须解决的难点问题。这两年,企业普遍加大了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的力度,中国政府在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下岗和再就业压力还是相当大的。
为着力解决当前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做好三件事:一是结合企业的兼并破产,核销银行呆坏账准备金。这一政策的实施,使一批国有企业走出了困境,促进了优胜劣汰机制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企业资产重组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二是对产品有市场,发展有前景,由于债务过重而陷入困境的部分大中型国有企业实施债转股。这是减轻企业债务负担的一项新的措施。三是为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必须积极稳妥地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当今世界,企业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必须加快企业技术进步步伐,使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大的提高。当前主要是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首先,用好国家技改贴息政策。2001年,国家从增发的600亿元国债对重点技术改造实行贷款贴息,这样做,既可以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企业技术改造的资本金不足。今后几年,国家将继续实行技改贴息政策,这项政策用得好,可以加快我国企业的技术升级步伐,大大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
其次,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能力。建立起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主要做好四件事:一是国家重点企业都要尽快建立起技术开发中心;二是推动为行业服务的综合性科研院所在企业化运营的基础上,尽快成为面向行业的开放式技术开发基地;三是尽快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主要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技术支撑体系;四是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使大多数大中型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起开放的、稳定的合作关系。
五、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
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既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以入世后直接面对国外大企业大集团的挑战而言,有三个问题企业自身必须切实加以解决。
第一个问题是要下决心解决目前相当多企业的账目不清、数字不实、信息不准的状况。要监督企业严格执行国家会计、财务方面的法律法规,认真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
第二个问题是要积极探索企业内部的有效管理形式。国外许多企业正由过去的多层次管理向层次少、灵活的偏平化管理转变,有专家提出垂直管理不能超过三级。中国现在的一些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内部的子子孙孙,到底有多少分公司,谁也说不清楚,而且这些分公司都是独立法人,谁都可以到银行贷款,谁都可以投资决策,造成资金分散,管理失控。提高大企业的竞争力,就必须突破多级法人的体制束缚,彻底解决企业集团内部重复建设和资金分散的问题,建立起资金分配集中统一的一体化管理模式。
第三个问题是要着力搞好企业领导班子建设。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关键取决于企业领导人。要进一步改革和理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管理体制,改善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建立和健全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要加快培育一大批具有战略眼光、懂经营、善管理、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家队伍,采取多种形式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培训,努力营造经营管理者和企业家队伍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六、充分运用国际通行规则保护国内产业
WTO根据其成员的经济差异和国际贸易中的一些不公平竞争行为,制定了一些产业保护条款,主要包括反倾销和反补贴、保障措施条款等。学会并充分运用这些条款,可以使中国在入世后依据WTO规则对国内产业加以保护。在这方面WTO成员有一些成功的做法值得中国借鉴。
这两年,中国政府依据加入WTO的承诺,要逐步削减关税,取消配额、许可证等数量限制措施。在这些传统的保护手段逐步取消之后,中国政府借鉴国际上的一些通行做法,开始运用反倾销反补贴的手段保护国内的相关产业。1997年3月,中国正式公布实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初步建立了反倾销反补贴框架下的产业损害调查和裁定机制,已受理反倾销调查并立案四起,第一起新闻纸反倾销案已于2000年6月3日终裁结案,对中国新闻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受到国内企业的普遍欢迎。为了让企业真正了解熟悉WTO有关知识和规则,要重点对中央管理的企业、国家重点企业、重要金融企业、少数实力较强且影响较大的民营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进行WTO知识和规则的专题培训,主要包括WTO性质、功能、运作程序、基本原则、相关协定等基本知识和我国加入WTO后面对的挑战、机遇,以及应对措施等。
主要参考文献
余永定、郑秉文、宋泓:《中国‘入世’研究报告:进入WTO的中国产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陈清泰、吴敬链、谢伏瞻:《国企改革攻坚15题》,中国经济出版社。
蒋黔贵:《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基本规范》,中国经济出版社。
国家经贸委反倾销反补贴办公室:《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知识读本》,中国经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