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走向全球化:亲历开放战略与经贸政策研究
- 李罗莎
- 3804字
- 2020-06-24 13:47:39
上篇
第一章 中国入世的影响及其应对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有关产业发展和国企改革的影响分析
(2000年11月7日)
在中国的产业界,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相当多数人持乐观态度,认为是利大于弊。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充满忧虑,担心顶不住外来冲击。实际上,中国加入WTO有利有弊,有机遇也有挑战。过度乐观当然是盲目的,但过度悲观也是没有根据的。应具体分析加入WTO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以便趋利避害,加快发展。
一、加入WTO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对已有国际竞争优势产业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轻工产业的绝大多数产品已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煤炭、建材、电力、医药、有色金属等行业,总体上竞争能力也较强。
一是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拥有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工艺装备。服装出口占全球服装出口的13.7%,丝绸产品占世界贸易量的75%,纺织工业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显著提高。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明显优势,竞争能力仍有很大潜力。
二是我国轻工行业开始进入国际市场,是重要创汇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轻工业有了长足发展,已形成具有相当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电冰箱、洗衣机等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空调器、合成洗涤剂等也名列世界前茅;鞋类、箱包等已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海尔、长虹、TCL、康佳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国际家电著名跨国公司在国内建立合资企业,中外企业在国内已形成了开放竞争格局。
三是我国矿藏资源种类比较齐全,某些资源在国际上具有明显优势。我国煤炭行业资源丰富,品种齐全,质量好,1998年原煤生产位列世界第一位。我国有色金属中的钨、锑、稀土等战略性资源,占世界出口量的60%-80%。
加入WTO对以上我国已具有国际竞争优势产业的影响,应该说仍有危机感。我国这些优势产业仍须不断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否则我们已有的优势可能会很快丧失,永远只是国外产品的加工基地。
(二)对已有一定物质技术基础但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产业的影响
我国这类产业较多,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如机械、石化、化工、冶金、黄金等。大体上,这些产业有一定的生产能力,但集约度偏低,设备平均水平不高,工艺较落后,质量不稳定,产品档次属世界中下游水平,典型的有机械行业的机床、石化行业的炼油、化工行业的化肥、冶金行业的普通钢等。其中,一些产品在加入WTO后,可能会受到较大冲击。
一是我国机械行业已具有相当规模,但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和性能同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我国机械工业已逐步成为综合实力比较雄厚的制造业,门类较齐全,规模约居世界第五位。其中电力、矿山采掘、冶金、石油、交通运输等方面的装备,已基本立足于国内。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一是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趋同化率为70%左右。其二是技术装备落后。我国大部分机械工业制造技术及装备与国外大体还有15-20年的差距。其三是技术创新滞后。新产品技术的75%来自国外,基本上没有掌握产品研发的主动权。
二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体系健全,但技术和效益相对落后。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经过50年发展,已形成门类较齐全、品种大体配套、具有相当基础的工业体系。化工品和油品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8.55%,但仍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其一是生产企业规模偏小。加工能力在100万吨以下的小炼油厂占炼厂总数的76%。其二是技术装备水平较低。规模小,能耗大,效率低,成本高。其三是技术研究开发能力较弱。缺乏有效的科研开发体制和机制,科研开发投入不足。
三是我国冶金行业基础较好,但产品结构相对落后。我国钢铁产量连续几年位居世界第一。从总体上看,我国冶金行业已有一定基础,但存在总量过剩,结构性短缺的矛盾。国内市场需求量最大的普通钢材,国内生产已自给有余,但产品的品种、规格、质量、性能距国际最高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其一是技术手段与工艺落后,产品杂质含量高。其二是装备比较落后,不能适应生产一些特殊品种的要求。其三是企业规模偏小。
加入WTO对我国优劣并存的这些产业,市场开放的冲击不会像想象中的那样大,并且随着实行国民待遇,相当一部分已具有一定基础的企业还会从中受益。只要抓住机遇,加强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对那些投资过大、资源短缺、市场容量小、环境污染严重的产品和企业,应该淘汰的必须淘汰,应该重组的进行重组。完成产业重组,就可以基本上形成这些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
(三)对缺乏竞争力需做重大调整的汽车产业的影响
我国汽车整车生产企业有120多家,汽车改装厂有600多家,零部件厂有1700多家。除一汽、二汽和上汽以及个别零部件企业有一定设计、创新能力外,绝大多数企业基本没有创新能力。针对这种状况,我国对汽车长期实行高关税和非关税措施保护。但按照加入WTO的《中美市场准入协议》,到2005年1月1日,我国要取消进口汽车的配额、许可证管理和特定招标等非关税措施。到2006年7月1日,我国小轿车关税应降到25%,汽车零部件平均税率应降到10%。这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和冲击是很大的。
汽车是关联度极大的产业,带动着一批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涉及近千万人的就业,因此对入世造成的影响必须下定决心,调整汽车产业结构,优化改组。如果汽车产业不能在有限的过渡期内完成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重组的工作,今后的发展会更加艰难。
应该说,加入WTO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因此,一是我们要加快国内统一市场的建设,在中国加入WTO的议定书中,我们承诺WTO协议和议定书中的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而目前我国在市场建设中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市场分割和封锁等,与我们的承诺格格不入。必须下决心解决这些问题,真正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大市场。二是要制定市场开放的法律法规,我们要根据WTO有关规则,如保障措施、原产地规则等,加快有关法律的立法进度,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国内产业发展。
二、加入WTO对国企改革的影响分析
当前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很重,“入世”后开放的时间表已强制性地确定下来,到实施期限的2005年,中国经济领域都将基本对外开放市场。“入世”形成的影响和冲击已不可避免,一个直接后果是国有企业会失去政策的保护和进出口特权,经济特区可能失去税收优惠政策,致使国有企业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形势。这就要求国企改革及配套改革,如政府机构改革、分配制度、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都需要加速进行。只有改革到位才能真正转换机制,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我国产品和服务在价格和质量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国有企业都有紧迫感,要积极行动起来,研究市场、研究国际规则、研究企业的战略应对措施,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为了解国有企业能否应对这样严峻的国际竞争的巨大冲击,我们通过对北京、天津一些国有企业专题调研分析认为,国企改革必须加速进行。
(一)加入WTO对国企体制改革的影响
在调查的企业中,已普遍认识到当前加快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理顺体制关系,实现政企分开是当前企业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国企体制改革必须加快。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其一是有的国企仍承担着政府财政和社会救灾等多方面的政府目标,而不能以追求资产增值和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从这点上讲,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自主经营的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定位尚不明确。其二是国企的业务范围、用工制度、融资手段都还受到政企不分体制的制约。因此,这些被调查企业都认为当前必须加快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尽快建立管理层、决策层相分离的高效规范化现代公司制的运行机制。必须尽早在“入世”前加快解决国有企业体制改革问题,减少各级行政干预,健全各项法律制度,建立起统一规范的市场秩序,加快企业市场化进程。
(二)加入WTO对国企机制改革的影响
在调查的企业中,都认识到加入WTO需要制定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市场竞争规则,需要一套治理市场交易关系的机制,这种机制的核心就是通过特定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秩序,设计出最优化的自我激励和约束机制,在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形成相互合作、相互制衡的关系。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其一是大多数企业还缺乏促进企业发展的动力机制。有些企业在开始实行股权期权分配制度后,在分配手段上缺乏相应的吸引人才和储备人才的机制,人才流失较严重。其二是中间隔离层问题突出。改革实际上是一场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企业普遍反映,中央推动改革,企业呼唤改革,但地方一些权力部门却不是积极全面贯彻执行中央制定的方针政策,从而形成一个隔离层。这种隔离层对改革的负面影响已越来越大,应尽早制定相应对策,否则势必会拖延改革进程。
(三)加入WTO对国企制度改革的影响
在调查的企业中,都体会到国企要在加入WTO后在更加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生存、发展、壮大,进行制度改革显得更为重要。这些制度改革包括:一是管理创新。管理是企业成功的基础,在每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都有一套比较成熟的管理制度。对当前我国大多数国企来讲,只有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带来企业发展的飞跃。在过去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企只管生产,不问市场、不问销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企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企业必须转变观念,创新管理制度,尽快适应市场,大力做好市场营销工作。二是技术创新。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生存,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和发展最重要的手段,这是企业的生命线。面对竞争将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如何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产品,成为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