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社区管理实务
- 诸葛毅
- 1349字
- 2021-03-31 20:05:47
第一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生活质量
一、病理基础难逆转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由于中小气道炎症导致气管壁的损伤—修复过程反复发生,进而引起中小气道结构重塑、胶原含量增加及瘢痕形成;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溃疡形成;纤毛倒伏、变短、不齐、粘连,部分脱落;缓解期黏膜上皮修复、增生,鳞状上皮化生和肉芽肿形成;杯状细胞肥大,数目增多,分泌亢进,腔内分泌物潴留;基底膜变厚、坏死;支气管腺体增生、肥大;细支气管壁有炎症细胞浸润,管壁黏液腺及杯状细胞增生、肥大,纤毛上皮破损,纤毛减少;肺过度膨胀,弹性减退,肺泡壁变薄,肺泡腔扩大、破裂或形成大疱,血液供应量减少,弹力纤维网被破坏。
二、生理功能障碍
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时,根据其严重程度可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早期病变局限于细小气道,仅闭合容积增大,一般反映大气道功能的检查如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最大通气量、最大呼气中期流速多为正常。但有些患者小气道功能(直径<2mm的气道)已发生异常,反映肺组织弹性阻力及小气道阻力的动态肺顺应性降低,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缓解期时大多恢复正常。随着病情加重,气道狭窄,阻力增加,常规通气功能检查可有不同程度异常,病变累及大气道时,可引起肺通气功能障碍,最大通气量降低。随着病情进展,肺组织弹性日益减退,肺泡持续扩大,导致回缩障碍,则RV及RV/TLC值增加,气道阻力增加,气流受限成为不可逆性。肺气肿加重导致大量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受膨胀肺泡的挤压而退化,致使肺毛细血管大量减少,肺泡间的血流量减少,此时肺泡虽有通气,但肺泡壁无血液灌流,导致生理无效腔气量增大;此外,也有部分肺区虽有血液灌流,但肺泡通气不良,不能有效参与气体交换。如此,肺泡及毛细血管大量丧失,弥散面积减少,引起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导致换气功能发生障碍。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可造成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引起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最终导致呼吸功能衰竭。
三、生活质量受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慢性咳嗽随病程发展可终身不愈。咳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样痰,偶可带血丝,清晨排痰较多。气短或呼吸困难早期在剧烈活动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以致患者在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到气短,重度患者或急性加重时可出现喘息,呼吸变浅,频率增加,严重者可有缩唇呼吸等。晚期患者有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等表现。随着疾病进展患者可出现桶状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稳定或症状较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短期内咳嗽、咳痰、气短和(或)喘息加重,痰量增多,呈脓性或黏液脓性,可伴发热等症状。呼吸肌功能呈进行性下降趋势,其肺功能的损伤可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常常出现肺功能损害,劳动能力逐渐下降,严重时患者甚至连日常生活也不能自理。由于病情进行性加重、迁延不愈,故患者需要长期就医,给家庭和社会造成的经济负担日益加重,患者往往会出现失望、失落、抑郁、焦虑及恐惧等心理障碍。消极、抑郁、悲观、恐惧的负面情绪能降低躯体的生理功能,诱发内分泌功能失调,降低免疫监视系统功能,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此外,焦虑和烦躁情绪会导致患者呼吸、心跳加快,使症状加重,病情反复,治疗费用增加。如此造成恶性循环,往往预后不良。